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青

作品数:17 被引量:110H指数:6
供职机构:辽宁省气象台更多>>
发文基金: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中国气象局关键技术集成与应用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6篇天文地球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4篇物理量
  • 4篇降水
  • 3篇小波
  • 3篇极值
  • 3篇暴雨
  • 2篇云团
  • 2篇时空分布特征
  • 2篇气旋
  • 2篇群发
  • 2篇群发性
  • 2篇小波分析
  • 2篇廓线
  • 2篇雷达
  • 2篇冷暖
  • 2篇环流
  • 2篇寒潮
  • 2篇风廓线
  • 2篇暴雪
  • 2篇爆发性气旋
  • 2篇持续性

机构

  • 14篇沈阳中心气象...
  • 3篇中国气象局沈...
  • 3篇辽宁省人工影...
  • 3篇辽宁省气象台

作者

  • 17篇杨青
  • 9篇阎琦
  • 5篇李爽
  • 5篇陆井龙
  • 5篇田莉
  • 5篇赵明
  • 3篇孙欣
  • 3篇崔锦
  • 3篇卢秉红
  • 2篇韩秀君
  • 2篇曲荣强
  • 2篇聂安祺
  • 2篇王太微
  • 2篇梁寒
  • 1篇陈传雷
  • 1篇孙晓巍
  • 1篇贾旭轩
  • 1篇陈力强
  • 1篇韩江文
  • 1篇赵梓淇

传媒

  • 6篇气象与环境学...
  • 2篇干旱气象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江苏农业科学
  • 1篇气象科技
  • 1篇现代农业科技
  • 1篇暴雨灾害
  • 1篇沙漠与绿洲气...
  • 1篇Meteor...

年份

  • 2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3篇2016
  • 5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0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台风'达维'影响辽宁暴雨的云图演变特征及成因浅析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FY-2E红外辐射亮度温度资料、加密自动站资料和NCEP(1°×1 °)再分析资料,对2012年8月3-4日辽宁暴雨过程云图特征及成因分析,发现云图演变大致分三阶段.第一阶段,在台风外围云系上,中低层弱...
阎琦陆井龙田莉李爽杨青
关键词:暴雨过程云图特征对流云团分散性
文献传递
1971—2011年辽宁寒潮时空分布特征被引量:21
2014年
利用1971—2011年辽宁省58个常规观测站日最低气温资料,分析辽宁寒潮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971—2011年辽宁寒潮年平均发生频次空间分布存在两个大值中心,一个位于辽宁东北部地区,另一个位于辽西建平地区;11月大范围强寒潮出现最多。近41 a辽宁区域性寒潮呈不显著下降趋势,在20世纪70年代出现最多;区域性寒潮在10月中旬至翌年5月上旬均可出现,12月上旬至翌年2月下旬是区域性寒潮集中出现时段,出现最多的为1月;区域性寒潮出现次数存在20、13、8 a和4 a的变化周期。影响辽宁区域性寒潮的主要天气形势有小槽发展型、横槽型和低槽东移型。寒潮物理量预报指标主要有:寒潮前至少有一日升温过程;500 hPa冷中心温度≤-40℃;地面冷高压主体中心气压为1050 hPa以上,分裂小高压中心气压为1030 hPa以上;500 hPa和850 hPa急流普遍为24 m·s-1和12 m·s-1以上;850 hPa辽宁附近等温线密集程度≥5条/10纬度;风向与等温线夹角基本大于60°。
阎琦陆井龙田莉崔锦李爽杨青
关键词:寒潮小波分析EOF分析
1960—2014年辽宁省夏季降水极值分析被引量:1
2015年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对1960—2014年辽宁省夏季降水极值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55年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年总频次单站极大值分别为11、2、1次;区域性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年总频次极大值分别78、33、17、6次,极小值分别为39、13、1、0次;全省性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年总频次极大值分别是35、8、3、1次,极小值都是0次。近55年夏季降水总量极大值为1 379 mm,极小值为95 mm。24、6、3、1 h降雨量极大值分别371、267、215、125 mm。
阎琦杨青陆井龙田莉
关键词:降雨量极值夏季
1960—2011年辽宁省大暴雨时空分布特征被引量:30
2015年
利用1960—2011年辽宁省61个国家气象站地面20—20时降水及逐小时降水观测资料,统计分析辽宁大暴雨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960—2011年辽宁省年平均大暴雨日数为6.5 d,年平均影响范围为17.5站次,两个大暴雨多发区分别位于辽宁东南部和南至西南沿海地区。辽宁东南部大暴雨多发区由于受台风、江淮气旋、华北气旋和蒙古气旋等多种系统及地形影响,易出现区域性和局地性大暴雨,大暴雨发生次数较多,降水量变化较大;降水量和降雨强度极值均较大,大暴雨中心出现在凤城,降雨强度最大达212 mm·h-1。辽宁南至西南沿海大暴雨多发区易受台风和华北气旋及地形影响,以区域性大暴雨为主,降水量和降雨强度极值也较大,但最大降水量和降雨强度极值均与大暴雨日数的中心不一致。区域性大暴雨的降水量极值对大暴雨降水量极值的贡献最大。大暴雨平均降雨强度的逐时变化呈单峰型分布,14时降雨强度达最强,21时降雨强度最弱。辽宁省大暴雨日集中出现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8月大暴雨日略多于7月。最早和最晚区域性大暴雨均受江淮气旋影响,并出现在辽宁省南部地区。大暴雨日数具有明显的周期变化,主要年代际变化周期为10 a。区域性和局地性大暴雨主要周期分别为36 a和10 a。预计未来6 a辽宁省仍处于大暴雨较多的阶段,并可能多以局地性大暴雨的形式出现。
杨青韩秀君高松影阎琦卢秉红田莉
关键词:大暴雨极值周期
辽宁地区大暴雨环境场和物理量场合成分析被引量:11
2016年
利用1960—2013年辽宁省61个国家气象站地面降水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选取60次区域性大暴雨过程,采用天气学和物理诊断方法对暴雨发生过程中多个时次的环境场与物理量场进行了合成分析。结果表明:辽宁地区大暴雨天气是极地、西风带、副热带及热带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低层冷式切变线带动极地冷空气从偏北路径入侵辽宁地区,西风带短波槽东移使低空急流加强,诱发地面辐合线锋生触发辽宁地区大暴雨。辽宁地区大暴雨的落区、强度与低空急流和冷暖空气的路径、强度密切相关;水汽条件和热力条件是产生强降水的基础,动力抬升条件是降水强度的决定因素。环境场和物理量场的合成分析揭示了辽宁地区大暴雨的共性,可为辽宁地区大暴雨预报提供参考。
孙欣陈传雷梁寒杨青贺慧陆井龙赵明
关键词:大暴雨环境场物理量场
2013年7月辽宁省降水异常物理机制研究
2016年
利用MICAPS常规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3年7月辽宁省降水异常物理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013年7月辽宁省降水偏多发生在异常环流背景下,乌拉尔山高压脊和贝加尔湖低压槽强度大于常年,冷空气偏强且路径偏南;东亚40°—50°N处在纬向强锋区中,有利于气旋生成发展;副热带高压脊线比常年偏北2个纬度,西北侧暖湿气流活跃。7月中高纬地区有3次明显冷空气向南侵入至40°N,与中低纬北上至40°N及以北的暖湿气流交绥形成暴雨,影响系统分别为华北气旋、蒙古气旋冷锋和副热带高压西侧辐合线,不同影响系统暴雨过程的物理机制存在差异。3次暴雨过程中,华北气旋暴雨水汽供应最充沛,水汽源地不仅有西太平洋、南海、东海和黄海,还有孟加拉湾;暴雨区水汽主要由副热带高压外围西南或偏南气流向北输送,东海北部和黄海是水汽汇合及输送量最大的区域。高空急流受贝加尔湖低槽强度影响,不同影响系统高空急流演变和强度不同,低空急流分布与强度及高空辐散区、低空辐合区相对高、低空急流轴分布的位置也不同;高、低空急流耦合发展及高空辐散区、低空辐合区叠置产生的强垂直上升运动造成了水汽强烈辐合,其中华北气旋暴雨水汽辐合最强,水汽辐合层顶达850hPa,蒙古气旋冷锋和副热带高压西侧辐合线暴雨水汽辐合顶在900hPa附近及以下。热力分析表明,3次暴雨过程环境大气中层均有干冷空气侵入,增加了降水对流的不稳定性。
高松影赵婷婷宋丽丽杨青韩卫东罗箭宇白华
关键词:异常降水环流形势物理量诊断
2018年辽宁两次雨转暴雪过程对比分析被引量:11
2019年
应用常规观测、风廓线雷达、多普勒雷达及NCEP再分析资料,从影响系统、水汽、热动力演变等方面对辽宁2次雨转暴雪成因及降雪量可预报性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过程Ⅰ回暖时间长,锋生时间短,近地面锋区影响期间降水增强,925~850 hPa锋区垂直分布,850 hPa锋区过境后强降雪结束;过程Ⅱ短暂强回暖,冷空气楔入低层早,暖湿空气沿冷垫上滑,锋生时间长,近地面锋区影响期间无降水,中层锋区与低层东北回流叠加时出现强降雪,850 hPa锋区过境缓慢,强降雪持续时间长,700 hPa锋区过境后强降雪结束。雷达回波特征显示,0℃层亮带高度在降水相态转变为雨夹雪前明显降低,雨夹雪阶段基本维持,降雪后0℃层亮带消失。对数值预报降雪量订正,首先关注前期回暖、气温日变化与系统性降温叠加作用,再根据不同类型降雪影响系统动力、水汽辐合等条件判断降水时段,综合订正降雪量。
阎琦崔锦杨青
关键词:暴雪锋生风廓线雷达资料
辽宁西部地区玉米作物生长季降水特征及对作物的影响被引量:4
2015年
利用1961—2012年辽宁西部地区16个气象观测站的历史逐日降水资料,应用降水趋势分析、降水距平百分率和莫莱(Morlet)小波函数,对玉米作物各生长阶段及整个生长季的降水特征及其对作物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辽西地区在玉米作物播种期、苗期的降水呈增加趋势,发生春旱的概率降低;拔节孕穗期、抽雄吐丝期、灌浆成熟期降水均呈减少趋势,发生夏旱、秋旱的概率增大;玉米作物在整个生长季内的降水总体上呈减少趋势;玉米作物各生长期和整个生长季均存在小尺度为2-3年的短周期,大尺度为14-16年的长周期。综合大尺度的周期变化嵌套小尺度的周期变化,结合降水年际、年代际变化特点,得出玉米作物在整个生长季的降水量在近2年处于偏多期,有利于玉米作物增产;播种期和苗期降水在近2年处于偏多期,对玉米播种非常有利;拔节孕穗期降水在近2年处于偏少期,应加强灌溉及人工增雨作业;抽雄吐丝期降水虽呈加速减少趋势,但综合分析显示,近2年的降水处于偏多期,对玉米增产至关重要;灌浆成熟期降水在近2年处于偏少期,缺水可造成穗粒质量降低,进而导致减产,因此应根据玉米作物需水情况,科学制定需水管理措施。
韩秀君杨青孙晓巍王桂春李爽潘忠义贾旭轩
关键词:多时间尺度玉米作物降水周期
丹东地区沿海和山区降雪气候特征被引量:6
2014年
利用丹东地区4个观测站1955—2010年逐年10月至翌年4月逐日降水量、天气现象、雪深等资料,对丹东地区南部沿海和北部山区降雪气候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丹东地区沿海和山区降雪初日、终日及初终日间隔日数、年降雪日数、年降雪量、降水相态、日最大降雪量、日最大积雪深度等平均特征不同。与山区相比,沿海降雪初期较晚,终期较早,初、终日间日数较短,年降雪日数和年降雪量相对较少。在丹东地区1955—2010年降雪时段平均气温升高趋势显著背景下,丹东地区降雪初期推迟、终期提前、初终日间隔日数缩短;降雪日数减少,其中雨夹雪日数所占百分比显著增多;降雪量减少,其中主要是纯雪量减少;日最大降雪量和积雪深度呈减小趋势;沿海和山区变化幅度不同。
高松影李慧琳杨青宋丽丽杨鹏刘天伟
关键词:降雪量气候特征
东北冷暖夏变化特征(英文)
2010年
对东北地区1961~2002年发生的冷、暖夏事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东北地区20世纪60~70年代末为冷夏发生期,80年代到90年代初是冷、暖夏交替发生阶段,90年代中后期以后,为暖夏集中出现时期。冷、暖夏具有持续性和群发性特点。冷夏较暖夏多,但其中酷暑年却比冷害年多,而且暖夏比冷夏的异常程度要强,影响范围要广。冷夏有4个频发中心,暖夏有2个频发中心,都位于山区和丘陵地带。黑龙江西部、东部既易出现冷夏,也易发生暖夏,长白山脉地区相对而言更易出现冷夏。
杨青王国莉赵明孙莹齐杰
关键词:群发性持续性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