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明

作品数:10 被引量:74H指数:5
供职机构:沈阳中心气象台更多>>
发文基金:辽宁省气象局科研课题中国气象局气象新技术推广项目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篇天文地球

主题

  • 3篇气旋
  • 3篇降水
  • 3篇暴雨
  • 2篇低空
  • 2篇低空急流
  • 2篇群发
  • 2篇群发性
  • 2篇物理量
  • 2篇冷暖
  • 2篇急流
  • 2篇爆发性气旋
  • 2篇持续性
  • 1篇多普勒
  • 1篇多普勒雷达
  • 1篇英文
  • 1篇水汽
  • 1篇台风
  • 1篇能见度
  • 1篇能量锋
  • 1篇强降水

机构

  • 10篇沈阳中心气象...
  • 2篇辽宁省人工影...
  • 1篇中国气象局沈...

作者

  • 10篇赵明
  • 5篇杨青
  • 4篇孙欣
  • 3篇聂安祺
  • 2篇陈传雷
  • 2篇曲荣强
  • 2篇王太微
  • 2篇朱轶明
  • 2篇梁寒
  • 2篇贺慧
  • 1篇李得勤
  • 1篇陆井龙
  • 1篇万绪江
  • 1篇刘小东
  • 1篇贾旭轩
  • 1篇李洋
  • 1篇田莉
  • 1篇赵胡笳
  • 1篇马雁军
  • 1篇班显秀

传媒

  • 2篇气象与环境学...
  • 1篇气象科学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高原气象
  • 1篇暴雨灾害
  • 1篇气象与环境科...
  • 1篇Meteor...
  • 1篇第33届中国...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4
  • 3篇2010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辽宁一次暴雨天气过程的多普勒雷达层状云降水回波特征分析被引量:20
2014年
利用500 hPa、850 hPa等常规天气图资料和多普勒组合反射率、回波顶高、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径向速度、风廓线等天气雷达回波资料,对2011年7月29-31日辽宁省一次暴雨天气过程的多普勒雷达层状云降水回波特征进行分析,并分析了此次暴雨天气过程的多种雷达产品特征,探讨多种雷达产品对客观反映暴雨天气特征的可参考性,结果表明:此次暴雨降水地点主要发生在暖区、850 hPa切变附近,降水强度大、持续时间长;从雷达组合反射率图分析,地面大洼-辽中-法库-线有一个自西南向东北移动的降雨带存在,降雨带移动过程中,逐渐生成对流性云团产生暴雨,凤城-宽甸-线的降雨中心是由东南部发展的对流云团产生的;回波顶高近似均匀分布,空中液态含水量较小则表明这次过程的层状云降水特征明显;径向速度图表明7月30日20时降水产生时,径向速度出现相对大值区,其内有水汽辐合、质量辐合或较强的上升运动,强回波区域有弱的辐合气流;风廓线图可以看出在主要降雨时段,低层急流特征明显,最大风速可达27.3 m/s。
朱轶明班显秀刘小东赵明李洋张维全万绪江卢秉红
关键词:多普勒雷达回波强度层状云降水
沈阳两次降水过程能见度变化特征被引量:6
2014年
利用2011年7月29—31日和8月27—29日沈阳大气成分观测站的能见度资料,统计分析了能见度与降水强度,PM10、PM2.5、PM1.0质量浓度,风速和相对湿度等气象要素的相关性。结果表明:7月29—31日降水过程特点为个别时间内降水量较大,8月27—29日降水过程特点为持续几个小时有较大降水量;7月29—31日和8月27—29日降水过程中,初期降水对颗粒物的湿清除效果较好,后期随着降水强度的增加,能见度有所降低;7月29日00时至31日23时,颗粒物质量浓度在降水过程中出现5μg·m-3左右的低值是因为降水和较大风速的双重作用,而8月27日00时至29日23时的降水过程中,风速较稳定,颗粒物质量浓度的改变量相对较小;7月29—31日和8月27—29日降水过程中,平均风速与PM10、PM2.5、PM1.0的变化趋势均呈反相关,较高的相对湿度有利于颗粒物质量浓度的上升;7月29—31日和8月27—29日降水过程中,能见度与PM2.5/PM10、PM1.0/PM10的质量浓度比值变化趋势均呈明显的反相关。随着颗粒物粒径的减小,其与能见度的相关性逐渐增加。
赵胡笳马雁军赵明朱轶明李潇潇
关键词:能见度降水颗粒物
辽宁2008年3场暴雨对比分析被引量:17
2010年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1.0°×1.0°NCEP再分析资料,针对辽宁2008年夏季三次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在天气学分析的基础上,对低空急流、水汽场和能量锋相互作用产生暴雨的机制进行探讨。结果表明:低空急流对水汽和能量的输送起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一方面为暴雨的产生提供了所需要的大量水汽,另一方面又使得暴雨区低层大气增湿增暖,从而引起对流不稳定加强及垂直上升运动强烈,为暴雨的发生提供大量的不稳定能量。低空急流、纬向剖面上的宽且厚湿柱和能量锋的位置、强度与辽宁强降水的等级和落区关系密切。
孙欣陈传雷赵明贾旭轩吴晓峰
关键词:暴雨低空急流水汽能量锋
东北冷暖夏变化特征(英文)
2010年
对东北地区1961~2002年发生的冷、暖夏事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东北地区20世纪60~70年代末为冷夏发生期,80年代到90年代初是冷、暖夏交替发生阶段,90年代中后期以后,为暖夏集中出现时期。冷、暖夏具有持续性和群发性特点。冷夏较暖夏多,但其中酷暑年却比冷害年多,而且暖夏比冷夏的异常程度要强,影响范围要广。冷夏有4个频发中心,暖夏有2个频发中心,都位于山区和丘陵地带。黑龙江西部、东部既易出现冷夏,也易发生暖夏,长白山脉地区相对而言更易出现冷夏。
杨青王国莉赵明孙莹齐杰
关键词:群发性持续性
2015年辽宁春播透雨过程诊断分析
2015年3月辽宁省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6成,降水明显偏少,伴随气温回升,风速加大,全省森林火险等级持续升高,3月以来,气象卫星监测到野外火点23个。受江淮气旋的影响,2015年4月1日22时至3日7时,辽宁省出现本...
梁寒聂安祺赵明贺慧
关键词:物理量诊断
文献传递
北上黄海、渤海的爆发性气旋极端性成因
针对2016年5月2-3日的一次北上黄海、渤海的爆发性江淮气旋过程,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其极端性的成因进行了诊断分析,并与历史同期一次过程做对比.结果表明:爆发性气旋爆发阶段位于正涡度平流最大的高低急流...
孙欣杨青聂安祺孙虹雨王太微曲荣强赵明
关键词:爆发性气旋高低空急流次级环流非绝热加热
台风“狮子山”并入温带气旋过程及引发东北强降水的分析被引量:18
2019年
使用常规观测、最佳台风路径数据、风云二号气象卫星亮温(Black body temperature equivalent,TBB)、全球协同探空站资料和NCEP/NCAR全球再分析资料,对2016年第10号台风"狮子山"并入温带气旋过程中,二者相互作用下引发的东北地区强降水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台风"狮子山"并入温带气旋过程中,其结构由对称的热带涡旋云系向非对称斜压云系发展,最终演变为成熟的温带气旋云系。受温带气旋的影响,台风"狮子山"逐渐进入到强垂直风切变环境,台风涡旋环流、水汽输送、垂直运动呈现明显的不对称和垂直向西倾斜结构,暖心结构遭遇破坏,水汽输送逐渐远离台风环流;台风影响下的高低空急流有利配置对温带气旋形成正涡度平流输送,伴随着锋生作用,使得温带气旋获得动力和能量而发展。对东北地区强降水的分析发现,台风并入温带气旋过程中,温带气旋加强发展,带来了增强的动力、水汽和能量的输送,是引发东北地区强降水的主要原因,降水主要发生在暖平流带中,600 h Pa与900 h Pa之间的厚度梯度大值区对强降水的落区具有很好的指示,强低层辐合、高层辐散,促使强的垂直上升运动,配合强暖平流和充沛水汽的输送,对应着强降水的发生。高层弱的干冷空气缓慢向低层侵入,使得降水持续时间长、结束缓慢。降水总体具有持续性,伴有较强对流降水的发生。
刘硕李得勤赛瀚田莉赵明
关键词:台风温带气旋强降水
经过黄渤海的两次罕见爆发性气旋成因对比分析被引量:1
2018年
针对2016年5月2—3日的一次北上黄渤海的爆发性江淮气旋过程,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其极端性的成因进行诊断分析,并与历史同期2015年5月11—12日过程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1)统计表明,2016年5月2—3日爆发性江淮气旋维持时间、强度、变压、气压梯度及形成时间、移速等都突破了1951年以来5月上旬历史同期极值。(2)高低空急流辐散辐合耦合,锋区作用下次级环流范围扩大、强度加强,途经海面减少了气旋移动所需要的能量消耗,额外得到了促使气旋爆发的感热、辐射、潜热能量,促发地面江淮气旋爆发性极端发展。
孙欣杨青聂安祺孙虹雨王太微曲荣强赵明
关键词:爆发性气旋
东北冷暖夏变化特征
2010年
对东北地区1961~2002年发生的冷、暖夏事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东北地区20世纪60~70年代未为冷夏发生期,80年代到90年代初是冷、暖夏交替发生阶段,90年代中后期以后,为暖夏集中出现时期。冷、暖夏具有持续性和群发性特点。冷夏较暖夏多,但其中酷暑年却比冷害年多,而且暖夏比冷夏的异常程度要强,影响范围要广。冷夏有4个频发中心,暖夏有2个频发中心,都位于山区和丘陵地带。黑龙江西部、东部既易出现冷夏,也易发生暖夏,长白山脉地区相对而言更易出现冷夏。
杨青王国莉赵明孙莹齐杰
关键词:群发性持续性
辽宁地区大暴雨环境场和物理量场合成分析被引量:12
2016年
利用1960—2013年辽宁省61个国家气象站地面降水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选取60次区域性大暴雨过程,采用天气学和物理诊断方法对暴雨发生过程中多个时次的环境场与物理量场进行了合成分析。结果表明:辽宁地区大暴雨天气是极地、西风带、副热带及热带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低层冷式切变线带动极地冷空气从偏北路径入侵辽宁地区,西风带短波槽东移使低空急流加强,诱发地面辐合线锋生触发辽宁地区大暴雨。辽宁地区大暴雨的落区、强度与低空急流和冷暖空气的路径、强度密切相关;水汽条件和热力条件是产生强降水的基础,动力抬升条件是降水强度的决定因素。环境场和物理量场的合成分析揭示了辽宁地区大暴雨的共性,可为辽宁地区大暴雨预报提供参考。
孙欣陈传雷梁寒杨青贺慧陆井龙赵明
关键词:大暴雨环境场物理量场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