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田莉

作品数:19 被引量:149H指数:7
供职机构:沈阳中心气象台更多>>
发文基金:辽宁省气象局科研课题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5篇天文地球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4篇降水
  • 4篇暴雨
  • 3篇时空分布特征
  • 3篇台风
  • 3篇气象
  • 3篇气象条件
  • 3篇污染
  • 3篇极值
  • 3篇暴雪
  • 2篇低涡
  • 2篇重污染
  • 2篇周期
  • 2篇小波
  • 2篇小波分析
  • 2篇秸秆焚烧
  • 2篇焚烧
  • 2篇暴雪过程
  • 2篇暴雨过程
  • 2篇大暴雨
  • 1篇订正

机构

  • 13篇沈阳中心气象...
  • 6篇中国气象局沈...
  • 6篇辽宁省气象台
  • 1篇兰州大学
  • 1篇南京信息工程...
  • 1篇中国气象科学...
  • 1篇辽宁省人工影...
  • 1篇北京市人工影...
  • 1篇武汉区域气候...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四川省气候中...
  • 1篇沈阳市气象台
  • 1篇沈阳市气象局
  • 1篇沈阳区域气象...

作者

  • 19篇田莉
  • 11篇阎琦
  • 10篇陆井龙
  • 5篇杨青
  • 5篇李爽
  • 3篇李得勤
  • 3篇崔锦
  • 2篇段云霞
  • 2篇王扬锋
  • 2篇黄阁
  • 1篇朱玲
  • 1篇房一禾
  • 1篇韩秀君
  • 1篇贾旭轩
  • 1篇张运福
  • 1篇蒋大凯
  • 1篇陆忠艳
  • 1篇曲荣强
  • 1篇孙欣
  • 1篇温敏

传媒

  • 7篇气象与环境学...
  • 2篇气象
  • 2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江苏农业科学
  • 1篇冰川冻土
  • 1篇高原气象
  • 1篇干旱气象
  • 1篇现代农业科技

年份

  • 2篇2020
  • 1篇2019
  • 3篇2018
  • 1篇2017
  • 5篇2016
  • 3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3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误差订正在辽宁地区冬季温度预报中的应用被引量:5
2016年
利用7d固定误差订正和滑动误差订正方法对2014年冬季辽宁地区中尺度业务模式2m温度预报产品插值结果进行订正,并将订正结果与中央气象台MOS预报进行对比,分析MOS、7d固定误差订正和滑动误差订正3种数值模式后处理方法对辽宁地区冬季温度预报准确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两种误差订正后的预报结果准确率均比数值模式预报插值结果高,滑动误差订正效果优于7d固定误差订正;24h最高气温预报中,滑动误差订正结果的准确率最高;最低气温预报中,08时滑动误差订正结果准确率高于中央气象台MOS预报,但20时滑动误差订正结果准确率低于MOS预报。滑动误差订正需1—15d的资料积累,比MOS方法所需资料少且操作简单,适合观测资料积累少的地区开展数值模式的温度订正。
贾旭轩田莉陆井龙杨扬
关键词:数值预报产品MOS预报
台风'达维'影响辽宁暴雨的云图演变特征及成因浅析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FY-2E红外辐射亮度温度资料、加密自动站资料和NCEP(1°×1 °)再分析资料,对2012年8月3-4日辽宁暴雨过程云图特征及成因分析,发现云图演变大致分三阶段.第一阶段,在台风外围云系上,中低层弱...
阎琦陆井龙田莉李爽杨青
关键词:暴雨过程云图特征对流云团分散性
文献传递
1971—2011年辽宁寒潮时空分布特征被引量:21
2014年
利用1971—2011年辽宁省58个常规观测站日最低气温资料,分析辽宁寒潮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971—2011年辽宁寒潮年平均发生频次空间分布存在两个大值中心,一个位于辽宁东北部地区,另一个位于辽西建平地区;11月大范围强寒潮出现最多。近41 a辽宁区域性寒潮呈不显著下降趋势,在20世纪70年代出现最多;区域性寒潮在10月中旬至翌年5月上旬均可出现,12月上旬至翌年2月下旬是区域性寒潮集中出现时段,出现最多的为1月;区域性寒潮出现次数存在20、13、8 a和4 a的变化周期。影响辽宁区域性寒潮的主要天气形势有小槽发展型、横槽型和低槽东移型。寒潮物理量预报指标主要有:寒潮前至少有一日升温过程;500 hPa冷中心温度≤-40℃;地面冷高压主体中心气压为1050 hPa以上,分裂小高压中心气压为1030 hPa以上;500 hPa和850 hPa急流普遍为24 m·s-1和12 m·s-1以上;850 hPa辽宁附近等温线密集程度≥5条/10纬度;风向与等温线夹角基本大于60°。
阎琦陆井龙田莉崔锦李爽杨青
关键词:寒潮小波分析EOF分析
两次引发辽宁暴雪过程低涡的动力发展机制被引量:19
2016年
应用NCEP FNL分析资料,从动力学角度对2015年初辽宁地区两次低涡暴雪过程(简称"2.16"和"2.25"过程)的形成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两次过程共同特点是850 hPa附近有低涡生成或加强,低涡是暴雪引发的直接原因。两次过程促使低涡生成的正涡度变率增大原因存在差异,"2.16"、"2.25"过程中对正涡度变率贡献最大的强迫项分别是散度项和涡度垂直输送项。500 hPa低涡东移,冷平流使得涡底部高空槽加深,槽前正涡度平流加强,差动涡度平流增大使得上升运动发展,导致850 hPa高度附近辐合增强是"2.16"过程正涡度变率增长、低涡生成的动力机制。强烈上升运动,对低层正涡度垂直输送,则是"2.25"过程850 hPa附近低涡形成和加强的动力机制。
阎琦温敏陆井龙李爽田莉
关键词:低涡暴雪动力机制涡度平流
辽宁省中部一次重污染过程城市间污染差异及成因被引量:6
2020年
利用常规气象站地面观测资料、环境监测站污染物监测资料以及欧洲中心再分析资料等,对辽宁省一次秸秆燃烧引起的重污染天气过程进行分析,探讨不同城市间污染程度的差异及成因。结果表明:(1)此次重污染过程主要污染物成分为CO,PM2.5质量浓度与CO和NO2质量浓度的时间变化有很好的对应关系,能见度受PM2.5质量浓度和相对湿度共同影响;(2)营口和盘锦前期1.0 mm以上的弱降水过程对污染物湿沉降作用明显,而其他城市降水量较小反而有利于污染物的吸湿增长;(3)重污染期间,地面至700 hPa高度的水平风速均接近4 m·s^-1,大气层结稳定,逆温层明显,抑制了污染物的垂直扩散;(4)除锦州外,其他4市850 hPa和900 hPa高度间0℃左右的暖层长时间维持,可能为污染物颗粒表层水分相态的变化、碰并增长提供了有利的环境;(5)污染期间,吉林和黑龙江一带存在大量火点,大面积秸秆集中燃烧是下风向辽宁中部地区主要污染源,在有利于污染物积累的天气条件下,需要加强本地和外来污染源的控制。
段云霞李得勤李得勤田莉李霞白华班伟龙
关键词:PM2.5逆温
辽宁春季稳定通过界限温度日期的变化特征被引量:6
2013年
为了掌握辽宁春季稳定通过界限温度日期的变化特征,从而为预报做准备。采用1961—2010年辽宁省53站逐日气温资料,计算辽宁春季稳定通过5℃和8℃的日期,并采用多种统计方法分析了稳定通过界限温度日期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61—2010年53站辽宁春季气温稳定通过5℃和8℃日期的EOF第一模态表现为一致的偏早或偏晚特征;二者随时间有提前出现的趋势;二者的均方差在全省分布比较均匀;辽宁春季气温稳定通过5℃和8℃日期的突变点分别为1981和1993年,主要周期分别为4年和2年;辽宁春季气温稳定通过5℃和8℃日期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房一禾张运福李雨鸿朱玲田莉方思达王劲廷王春学
关键词:春季界限温度
1960—2014年辽宁省夏季降水极值分析被引量:1
2015年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对1960—2014年辽宁省夏季降水极值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55年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年总频次单站极大值分别为11、2、1次;区域性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年总频次极大值分别78、33、17、6次,极小值分别为39、13、1、0次;全省性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年总频次极大值分别是35、8、3、1次,极小值都是0次。近55年夏季降水总量极大值为1 379 mm,极小值为95 mm。24、6、3、1 h降雨量极大值分别371、267、215、125 mm。
阎琦杨青陆井龙田莉
关键词:降雨量极值夏季
1960—2011年辽宁省大暴雨时空分布特征被引量:30
2015年
利用1960—2011年辽宁省61个国家气象站地面20—20时降水及逐小时降水观测资料,统计分析辽宁大暴雨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960—2011年辽宁省年平均大暴雨日数为6.5 d,年平均影响范围为17.5站次,两个大暴雨多发区分别位于辽宁东南部和南至西南沿海地区。辽宁东南部大暴雨多发区由于受台风、江淮气旋、华北气旋和蒙古气旋等多种系统及地形影响,易出现区域性和局地性大暴雨,大暴雨发生次数较多,降水量变化较大;降水量和降雨强度极值均较大,大暴雨中心出现在凤城,降雨强度最大达212 mm·h-1。辽宁南至西南沿海大暴雨多发区易受台风和华北气旋及地形影响,以区域性大暴雨为主,降水量和降雨强度极值也较大,但最大降水量和降雨强度极值均与大暴雨日数的中心不一致。区域性大暴雨的降水量极值对大暴雨降水量极值的贡献最大。大暴雨平均降雨强度的逐时变化呈单峰型分布,14时降雨强度达最强,21时降雨强度最弱。辽宁省大暴雨日集中出现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8月大暴雨日略多于7月。最早和最晚区域性大暴雨均受江淮气旋影响,并出现在辽宁省南部地区。大暴雨日数具有明显的周期变化,主要年代际变化周期为10 a。区域性和局地性大暴雨主要周期分别为36 a和10 a。预计未来6 a辽宁省仍处于大暴雨较多的阶段,并可能多以局地性大暴雨的形式出现。
杨青韩秀君高松影阎琦卢秉红田莉
关键词:大暴雨极值周期
辽宁春播期首场透雨时空分布特征及天气形势分析被引量:3
2014年
利用1960—2014年4—5月辽宁省49个气象站逐日降水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辽宁春播期首场透雨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天气形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单站透雨平均出现日期、无透雨次数和平均透雨量的空间分布都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如透雨平均出现日期自东向西逐渐偏晚,辽东南部最早,辽西最晚;(2)区域性透雨近55年平均出现日期为4月19日。从周期变化来看,区域性透雨初日存在14、9、5、3年左右的变化周期。区域性透雨量空间分布最多的是在总体一致的背景下呈现自东南向西北递减的分布规律,其次是中东部与西部相反的空间分布,即中东部有(没)透雨,而西部没(有)透雨;(3)辽宁区域性透雨高空环流可分为深槽型、东亚倒Ω型和短波槽型三类天气学模型。
崔锦阎琦张爱忠陆井龙田莉林海峰
基于气象条件的沈阳市空气质量预报方法研究被引量:11
2018年
空气质量受污染源排放和气象条件共同作用影响。为了定量评估气象条件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利用2014—2016年沈阳市取暖季气象与环保827个样本数据,在综合考虑湿度、风速、逆温强度、混合层高度等大气温湿压条件及稳定状况的物理要素基础上构建了沈阳市静稳天气指数,并分析其与空气质量关系。结果表明:通过静稳天气指数阈值9.1,可做为判断引发沈阳市出现重污染天气的条件。重污染天气形成的两种主要类型,一种是在静稳天气形势下出现重污染天气,另一种是在天气不静稳但外来输送明显时出现重污染天气。分析静稳天气指数和不同污染等级PM2.5浓度关系发现,静稳天气指数对空气质量有较好的指示意义,平均状态下,当静稳天气指数大于10.4时,空气质量容易出现污染且静稳天气指数越大,污染越严重。
陆忠艳王扬锋蒋大凯藤方达丁兆敏田莉李忠亮
关键词:空气质量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