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白娟

作品数:3 被引量:7H指数:2
供职机构:解放军第307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遗传学
  • 2篇细胞
  • 2篇细胞遗传
  • 2篇细胞遗传学
  • 1篇遗传学特征
  • 1篇异常综合征
  • 1篇荧光
  • 1篇荧光原位杂交
  • 1篇原位
  • 1篇原位杂交
  • 1篇增生
  • 1篇增生异常综合...
  • 1篇生物剂量
  • 1篇生物剂量估算
  • 1篇染色
  • 1篇染色体
  • 1篇染色体异常
  • 1篇综合征
  • 1篇细胞遗传学特...
  • 1篇免疫

机构

  • 3篇解放军第30...

作者

  • 3篇姚波
  • 3篇李玉芳
  • 3篇郭梅
  • 3篇白娟
  • 2篇刘广贤
  • 2篇满秋红
  • 2篇艾辉胜
  • 1篇余长林
  • 1篇乔建辉
  • 1篇周振山
  • 1篇孙琪云
  • 1篇黄雅静
  • 1篇黄珊
  • 1篇王冬梅
  • 1篇张锐
  • 1篇胡锴勋
  • 1篇邱丽娟
  • 1篇邱立娟
  • 1篇刘铁强
  • 1篇王军良

传媒

  • 1篇癌变.畸变....
  • 1篇中国实验血液...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3
  • 1篇2012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R显带核型分析及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染色体异常
目的:检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的染色体异常,为MDS临床诊断、治疗监测及预后评估提供细胞遗传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近1年35例MDS患者,按WHO标准诊断分型。采用不加植物血球凝集素(PHA)的短期培养及染...
姚波李玉芳白娟刘广贤满秋红邱立娟郭梅艾辉胜
关键词: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染色体异常细胞遗传学
伴CD4、CD7表达的AML患者免疫表型特点及其分子生物学和细胞遗传学特征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探讨伴CD4、CD7表达的AML病人免疫分型特点及分子生物学和细胞遗传学特征。方法:应用四色流式细胞术,以CD45设门,检测304例病人白血病细胞的免疫表型;RT-PCR方法检测WT1、MDK、ETO、PMLRaRa、BCR-ABL分子生物学标志;R显带技术分析白血病细胞核型变化。根据免疫分型结果,将病人分为3组:伴CD7表达的AM L组,伴CD4表达的AM L组(CD4组),无T系抗原表达的AM L组(common AM L组)。结果:CD7组患者HLA-DR表达率和表达量均高于无T系抗原表达AM L组,CD34、CD33表达率高于无T系抗原表达AM L组和CD4组;CD4组患者CD15、CD64的表达率和表达量均高于CD7组和无T系抗原表达AM L组,CD33表达率、表达量高于无T系抗原表达AM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7组患者WT1表达低于无T系抗原表达AM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CD7组患者未发现PML-RaRa表达。伴有CD4、CD7表达的AM L组正常核型的比例高于无T系抗原表达AM L组。伴有CD7表达的AM L患者中无1例发生t(15;17)。结论:伴有CD7表达的AML的白血病细胞来源于前体细胞,被阻滞在造血发育的早期阶段;伴有CD4表达的AML白血病细胞起源于相对成熟的阶段,高表达CD33、CD64、CD15;伴有CD7、CD4表达的AML无特异性的细胞遗传学改变。根据CD4、CD7的表达量和强度,联合髓系标志可定量检测AML病人MRD。
刘铁强黄珊姚波刘志清余长林乔建辉孙琪云胡锴勋黄雅静张锐李玉芳白娟孙玉晶李冰霞王冬梅王一郭梅
关键词:AML免疫表型CD7CD4细胞遗传学
早熟凝集染色体环法在山西太原事故受照射者生物剂量估算中的应用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探讨药物诱导的早熟凝集染色体环(prematurely condensed chromosomes ring,PCC-R)分析方法在辐射事故受照射者生物剂量估算中的应用。方法:山西太原辐射事故发生后16h收集5名受照射者(1、2、3、4和5号)的外周血,及1号受照者照射后23h的骨髓细胞和24h的外周血,采用冈田酸(Okadaic acid,OA)诱导的PCC方法计数PCC细胞中的PCC-R,以新建立的PCC-R剂量-效应曲线(1~20Gy)估算生物剂量。照射后31d对4名受照射者(2~5号)的PCC-R频率进行了分析。并采用常规染色体双加环(dic+r)、胞质分裂阻滞微核(cytokinesis-block micronuclei,CBMN)分析及物理方法对PCC-R法的结果进行验证。结果:最严重受照射者1号的外周血培养仅获得极少量的PCC细胞,而骨髓培养获得了一定数量的PCC细胞。以骨髓细胞PCC-R频率对1号及以外周血PCC-R频率对2~5号进行剂量估算的结果分别为12.4、3.6、3.2、1.7和1.5Gy。2~5号受照者照后31d PCC-R频率与照后16h相比下降幅度分别为51%、69%、69%及44%。结果与用dic+r、CBMN分析及物理方法估算的剂量接近,与临床表现基本相符。结论:经实际应用证明,药物诱导的PCC-R法简便、快速,新建立的PCC-R剂量-效应曲线准确、可靠。该法更适用于较高剂量照射的生物剂量估算,且应在照后尽早取血,最好在1个月之内。
姚波李玉芳白娟周振山王军良满秋红邱丽娟刘广贤郭梅艾辉胜
关键词:生物剂量估算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