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芳
- 作品数:9 被引量:24H指数:4
- 供职机构:解放军第307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60Coγ线超大剂量照射人离体血早熟凝集染色体环的剂量-效应曲线被引量:5
- 2009年
- 目的建立超大剂量了线离体照射后人血淋巴细胞早熟凝集染色体环(PCC-R)的剂量一效应曲线。方法外周静脉血样采自3名健康男性,经^60Coγ线(剂量率2.35Gy/min)照射0、1、3、5、8、10、13、16、20、26和30Gy。于37℃恒温箱培养48h,收获前1h加入冈田酸以诱导产生早熟凝集染色体(PCC),计数PCC细胞中的PCC-R频率,拟合剂量.效应曲线。结果PCC指数随照射剂量增加而逐渐减少;每细胞PCC—R频率随照射剂量增加而增加直N20Gy,〉20Gy后趋于饱和。对所获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所拟合的曲线符合线性模型(上限剂量到20Gy):Y=-0.020+0.052D(γ为每细胞PCC-R频率,D为剂量,Gy)。结论本研究用药物诱导PCC—R法所建立的剂量-效应曲线可估计的上限剂量达20Gy,它的可靠性和实用性还有待于在今后的辐射事故中实际应用加以验证。
- 姚波李玉芳刘广贤黄珊蒋本荣艾辉胜
- 关键词:大剂量照射
- R显带核型分析及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染色体异常
- 目的:检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的染色体异常,为MDS临床诊断、治疗监测及预后评估提供细胞遗传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近1年35例MDS患者,按WHO标准诊断分型。采用不加植物血球凝集素(PHA)的短期培养及染...
- 姚波李玉芳白娟刘广贤满秋红邱立娟郭梅艾辉胜
- 关键词: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染色体异常细胞遗传学
- 伴CD4、CD7表达的AML患者免疫表型特点及其分子生物学和细胞遗传学特征被引量:5
- 2016年
- 目的:探讨伴CD4、CD7表达的AML病人免疫分型特点及分子生物学和细胞遗传学特征。方法:应用四色流式细胞术,以CD45设门,检测304例病人白血病细胞的免疫表型;RT-PCR方法检测WT1、MDK、ETO、PMLRaRa、BCR-ABL分子生物学标志;R显带技术分析白血病细胞核型变化。根据免疫分型结果,将病人分为3组:伴CD7表达的AM L组,伴CD4表达的AM L组(CD4组),无T系抗原表达的AM L组(common AM L组)。结果:CD7组患者HLA-DR表达率和表达量均高于无T系抗原表达AM L组,CD34、CD33表达率高于无T系抗原表达AM L组和CD4组;CD4组患者CD15、CD64的表达率和表达量均高于CD7组和无T系抗原表达AM L组,CD33表达率、表达量高于无T系抗原表达AM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7组患者WT1表达低于无T系抗原表达AM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CD7组患者未发现PML-RaRa表达。伴有CD4、CD7表达的AM L组正常核型的比例高于无T系抗原表达AM L组。伴有CD7表达的AM L患者中无1例发生t(15;17)。结论:伴有CD7表达的AML的白血病细胞来源于前体细胞,被阻滞在造血发育的早期阶段;伴有CD4表达的AML白血病细胞起源于相对成熟的阶段,高表达CD33、CD64、CD15;伴有CD7、CD4表达的AML无特异性的细胞遗传学改变。根据CD4、CD7的表达量和强度,联合髓系标志可定量检测AML病人MRD。
- 刘铁强黄珊姚波刘志清余长林乔建辉孙琪云胡锴勋黄雅静张锐李玉芳白娟孙玉晶李冰霞王冬梅王一郭梅
- 关键词:AML免疫表型CD7CD4细胞遗传学
- nm23-M1基因在小鼠粒单核细胞白血病中的表达
- 2014年
- 目的 探讨nm23-M1基因在小鼠粒单核细胞白血病中的表达.方法 给小鼠经尾静脉注射粒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株WEHI-3,同时选取正常小鼠作为对照组,取发病小鼠以及正常小鼠的骨髓,采取qRT-PCR的方法检测nm23-M1基因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白血病发生及发展的关系.结果 粒单细胞白血病小鼠骨髓细胞中nm23-M1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是正常对照组中的24倍,两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nm23-M1基因在小鼠粒单核细胞白血病中高表达,并且与外周血白细胞数、骨髓原始细胞数以及脏器白血病侵袭情况相关,而与白血病小鼠的性别、年龄无关.
- 董征孙雪冬满秋红姚波李玉芳刘铁强黄珊刘广贤艾辉胜郭梅
- 早熟凝集染色体环法在山西太原事故受照射者生物剂量估算中的应用被引量:2
- 2013年
- 目的:探讨药物诱导的早熟凝集染色体环(prematurely condensed chromosomes ring,PCC-R)分析方法在辐射事故受照射者生物剂量估算中的应用。方法:山西太原辐射事故发生后16h收集5名受照射者(1、2、3、4和5号)的外周血,及1号受照者照射后23h的骨髓细胞和24h的外周血,采用冈田酸(Okadaic acid,OA)诱导的PCC方法计数PCC细胞中的PCC-R,以新建立的PCC-R剂量-效应曲线(1~20Gy)估算生物剂量。照射后31d对4名受照射者(2~5号)的PCC-R频率进行了分析。并采用常规染色体双加环(dic+r)、胞质分裂阻滞微核(cytokinesis-block micronuclei,CBMN)分析及物理方法对PCC-R法的结果进行验证。结果:最严重受照射者1号的外周血培养仅获得极少量的PCC细胞,而骨髓培养获得了一定数量的PCC细胞。以骨髓细胞PCC-R频率对1号及以外周血PCC-R频率对2~5号进行剂量估算的结果分别为12.4、3.6、3.2、1.7和1.5Gy。2~5号受照者照后31d PCC-R频率与照后16h相比下降幅度分别为51%、69%、69%及44%。结果与用dic+r、CBMN分析及物理方法估算的剂量接近,与临床表现基本相符。结论:经实际应用证明,药物诱导的PCC-R法简便、快速,新建立的PCC-R剂量-效应曲线准确、可靠。该法更适用于较高剂量照射的生物剂量估算,且应在照后尽早取血,最好在1个月之内。
- 姚波李玉芳白娟周振山王军良满秋红邱丽娟刘广贤郭梅艾辉胜
- 关键词:生物剂量估算
- CB6F1小鼠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M4(AML-M4)模型的建立及鉴定被引量:2
- 2011年
- 目的建立CB6F1小鼠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M4(AML-M4)模型并进行鉴定。方法取CB6F1小鼠,经静脉注射小鼠粒单核细胞白血病WEHI-3细胞,观察不同数量(1×106、2×106、5×106、1×107个)细胞接种与小鼠生存时间的相关性。取接种1×106个细胞的小鼠为研究对象,动态观察其发病情况并在接种后每周行血常规检测。选择接种后4周因白血病发病濒死小鼠,取外周血行细胞涂片形态学观察、免疫表型检测及白血病细胞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检测,分离骨髓组织行细胞形态学、免疫化学和染色体核型分析,同时取肝、脾、肾、肺、心脏和脑组织行病理学观察,综合上述检测指标判断白血病模型建立的有效性。经腹腔分别注射阿糖胞苷(Ara-C)50、100mg/kg,观察小鼠发病情况及生存期,判断该模型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所有实验均取正常小鼠作对照。结果接种不同数量WEHI-3细胞的小鼠均在17~33d发生白血病而死亡,接种细胞数量与生存期呈负相关(r=-0.936,P<0.01)。接种1×106个细胞的小鼠生存期为25~33(28.50±1.87)d,接种后4周因白血病发病濒死的小鼠表现如下:外周血白细胞数目显著增加,最高可达81×109/L,与正常小鼠比较差异显著(P<0.05)。外周血涂片可见胞体较大、形态不规则的白血病细胞。骨髓细胞涂片可见大量原始和幼稚细胞,过氧化酶(POX)、特异性酯酶(SE)、非特异性酯酶(NSE)及氟化钠(NaF)抑制实验均阳性,符合AML-M4的特征;各器官病理切片中均可见大量白血病细胞弥漫性浸润;骨髓细胞内染色体为超二倍体;外周血CD4+/CD8+比值下降,表达C-KIT和MAC-3的细胞均较正常小鼠增多(P<0.05);MHC表型为H2Kb-H2Kd+的细胞比例升高,濒死时表型以H2Kb-H2Kd+为主。Ara-C可延长该白血病模型型小鼠的生存期,且100mg/kg剂量效优低于50mg/kg(P<0.05)。结论静脉接种WEHI-3白血病细胞可在CB6F1小鼠中成功构建AML-M4白血病模�
- 左洪莉彭恩兰刘铁强黄珊李玉芳姚晓兰尚世臣艾辉胜
- 关键词:白血病粒-单核细胞急性动物
- 胞质分裂阻滞微核法对辐射事故受照射人员的生物剂量估算被引量:5
- 2011年
- 目的探讨胞质分裂阻滞微核(CBMN)分析在估算辐射事故受照射者的生物剂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8年山西太原辐射事故发生后16h收集5名受照射者(1、2、3、4和5号)的外周血及1号的骨髓,进行CBMN分析,以微核(MN)频率估算生物剂量。对较严重的受照射者(1号)结合体外。^60Co γ射线大剂量照射实验获得的核分裂指数(NDI)估算剂量。照射后1年内对5名受照射者的微核频率进行动态分析。结果1号患者的微核频率超过了微核剂量一效应曲线上限所对应的数值,用CBMN法结合NDl分析(CBMN+NDI)对其估算的剂量范围为10~20Gy。以微核频率对2、3、4和5号的剂量估算分别为3.6、2.9、2,3和2.9Gy一法结果与染色体畸变分析及物理模拟估算的剂量接近,与临床表现基本相符。1号照射后26d(移植后18d)微核频率大幅度下降(u=3.295,P〈0.05)。2~5号照射后各时间点所分析的微核频率逐渐减少,照射后1个月时微核频率与照射后16h相比除2号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6.874、4.526及7.811,P〈0.05)。结论CBMN法快速、准确,与染色体畸变分析结合使用可相互补充和验证。新指标CBMN+NDI对于高剂量范围的估计具有参考价值。
- 姚波李玉芳谭燕刘广贤郭梅蒋本荣艾辉胜
- 关键词:微核生物剂量估算
- ^60Coγ射线超大剂量照射离体人外周血染色体畸变的剂量-效应研究被引量:2
- 2009年
- 目的探讨超大剂量7射线离体照射后人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的量效关系,建立双+环(dic+r)大剂量.效应曲线。方法外周静脉血样采自3名健康男性,经^60Coγ线(0—50Gy,剂量率2.35Gy/min)照射。采用即刻加秋水仙素的微量全血法,分别培养52、72及96h。计数有丝分裂指数(MI)、双着丝粒体(die)和环(r)畸变数,拟合die+r剂量.效应曲线,对2例受大剂量照射的事故患者进行剂量估算。结果MI随照射剂量的增加而逐渐减少。每细胞dic+r频率随照射剂量增加而增加直到23Gy(5Gy之后增加幅度较前变小),〉23Gy后趋于饱和。对所获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拟合djc+r大剂量.效应曲线(5—23Gy):每细胞dic+r频率y=-1.608(±0.300)+0.830(±0.051)D-0.013(±0.002)D^2(R^2=0.998)。用拟合曲线对2例受照患者剂量的估算结果与用物理方法和电子自旋共振(ESR)法估算的剂量及临床表现基本一致。结论本研究建立的die+r大剂量-效应曲线,可估计的上限剂量达23Gy,有可能提高常规染色体畸变分析用作生物剂量计的实用价值。
- 姚波李玉芳刘广贤黄珊蒋本荣艾辉胜
- 关键词:染色体畸变
- 伴t(11;17)(q23;q21)易位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1例并文献复习被引量:6
- 2013年
- 目的探讨伴t(11;17)(q23;q21)易位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情况。方法报告1例APL伴t(11;17)(q23;21),分析其细胞形态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及分子遗传学特点,并对近20年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本例患者为男性,35岁,白细胞计数38.17×109/L,骨髓早幼粒细胞88.5%,细胞核规则,无Auer's小体,PLZF-RARA融合基因阳性。染色体核型:46,XY,t(11;17)(q23;q21)。诊断:APL伴t(11;17)(q23;q21)。治疗采用亚砷酸、全反式维甲酸(ATRA)和大剂量阿糖胞苷(2g/m2,总量24g,3个疗程)联合化疗,随访至2013年2月,患者完全缓解已10个月。国内外文献已报道伴t(11;17)(q23;q21)易位的APL患者20例,年龄23-75(48.9±16.3)岁,其中男性占90%。3例单用维甲酸治疗的患者中2例死于早期并发症,应用维甲酸联合诱导化疗的10例患者中6例在11-56个月死于复发,1例死于早期脓毒血症,提示大多数病例对维甲酸治疗疗效欠佳。结论伴t(11;17)(q23;q21)易位的APL是一种少见变异型,具有重要的形态学和临床特点。延长亚砷酸治疗时间,采用亚砷酸、全反式维甲酸和大剂量阿糖胞苷联合化疗方案可能对缓解病情和患者存活有益。
- 常晓丽董征刘莎姚波满秋红刘铁强李玉芳刘志强刘广贤艾辉胜郭梅
- 关键词:白血病急性易位抗肿瘤联合化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