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熊学辉

作品数:25 被引量:211H指数:8
供职机构:黄冈市中心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湖北省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24篇医药卫生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7篇颅脑
  • 5篇手术
  • 5篇术后
  • 5篇颅脑损伤
  • 5篇颅内
  • 5篇脑损伤
  • 4篇外伤
  • 4篇膜下
  • 4篇脑外伤
  • 4篇出血
  • 3篇减压术
  • 3篇骨瓣
  • 2篇丹参川芎嗪
  • 2篇动脉瘤
  • 2篇修补术
  • 2篇血肿
  • 2篇硬膜
  • 2篇硬膜下
  • 2篇硬膜下血肿
  • 2篇伤患者

机构

  • 12篇湖北省黄冈市...
  • 11篇黄冈市中心医...
  • 2篇福建中医药大...
  • 1篇福建医科大学

作者

  • 25篇熊学辉
  • 9篇魏小川
  • 8篇罗杰
  • 5篇罗杰
  • 5篇胡均贤
  • 4篇徐春林
  • 3篇徐春林
  • 2篇吴雅兰
  • 1篇左鹏
  • 1篇杨亚东
  • 1篇袁苏涛
  • 1篇宛丰
  • 1篇高聚
  • 1篇姜华
  • 1篇张祝安
  • 1篇王康
  • 1篇郑勤
  • 1篇方丽萍

传媒

  • 3篇中国神经精神...
  • 2篇河北医药
  • 2篇临床和实验医...
  • 2篇中国实用神经...
  • 1篇海南医学院学...
  • 1篇蚌埠医学院学...
  • 1篇福建医药杂志
  • 1篇新乡医学院学...
  • 1篇中国微侵袭神...
  • 1篇卒中与神经疾...
  • 1篇中国临床神经...
  • 1篇安徽医药
  • 1篇神经损伤与功...
  • 1篇湖南中医药大...
  • 1篇中国继续医学...
  • 1篇中华神经创伤...

年份

  • 1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8
  • 6篇2017
  • 9篇2016
  • 4篇2015
  • 1篇2012
  • 1篇2011
2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依达拉奉治疗颅内动脉瘤显微术后患者的临床疗效被引量:5
2017年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患者显微术后应用依达拉奉的临床效果及对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接受显微直视夹闭术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50例,经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对照组术后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治疗4周。于术后第1、15、30天,采用经颅多普勒检测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CA),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价神经功能,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记录2组术后不良事件。比较2组VMCA,NIHSS评分,MBI评分及预后。结果:术后第1天2组患者VMCA、NIHSS评分及MB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5、30天,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VMCA明显减缓,NIHSS评分明显减低,MBI评分明显增高(均P<0.05);观察组术后脑梗死、脑血管痉挛及死亡发生率较对照组均明显减低(P<0.05)。结论:颅内动脉瘤患者显微术后应用依达拉奉治疗,可有效改善颅内血流状况,改善神经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减少术后不良事件的发生。
高聚姜华宛丰吕衍文肖展翅徐春林熊学辉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依达拉奉神经功能
神经外科术后患者体温、WBC、CRP和PCT的术后变化规律研究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探讨神经外科术后患者体温、白细胞(WBC)、C-反应蛋白(CRP)和降钙素原(PCT)的术后变化规律,探讨其临床适用性。方法将2010年5月至2014年9月接受治疗的90例神经外科术后患者作为病例资料,按照术后感染分为感染组46例和非感染组44例。检测所有患者术后第1天、第3天、第5天、第7天的平均体温、WBC、CRP和PCT水平,记录感染组患者WBC、CRP等指标单一检测以及联合检测的细菌感染阳性率,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感染组患者在第3天、第5天、第7天的平均体温明显高于非感染组,第3天、第5天、第7天的平均WBC明显高于非感染组,第5天、第7天的平均CRP明显高于非感染组,第1天、第3天、第5天、第7天的平均血清PCT水平明显高于非感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感染组中,PCT的阳性率明显高于体温、WBC和CRP(P<0.05),而联合检测的阳性率高于单一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T水平的检测优于体温、WBC、CRP等指标,而联合检测WBC、CRP和PCT对判断神经外科术后感染有重要的意义,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徐春林冯石萍罗杰熊学辉胡均贤
关键词:外科术后体温
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24 h内微弹簧圈栓塞干预的预后分析被引量:5
2019年
目的分析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24h内行微弹簧圈栓塞干预的预后。方法纳入2014年1月至2017年6月黄冈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27例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将24h内接受微弹簧圈栓塞患者纳为超早期组(71例),将≥24h患者纳为非超早期组(56例)。对比2组患者围手术期疗效及术后6个月的预后。结果超早期组术前再出血、术后脑梗死及脑积水发生率均明显低于非超早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院内死亡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6个月的改良Rankin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在24h内开展微弹簧圈栓塞术治疗,虽然能够减少术前再出血风险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但对显著提升患者预后并无明显作用。
黄明火熊学辉魏小川罗杰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微弹簧圈栓塞手术时机
颅脑外伤去骨瓣减压术后颅骨缺损合并脑积水同期行V-P分流术及颅骨修补术临床观察被引量:33
2016年
目的评价颅脑外伤去骨瓣减压术后颅骨缺损合并脑积水同期行V-P分流术及颅骨修补术的临床疗效,探讨其临床适用性。方法选择2012-05—2013-09于我院治疗的57例颅脑外伤去骨瓣减压术后颅骨缺损合并脑积水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29例和对照组28例,试验组同期行脑室-腹腔分流术及颅骨修补术处理,对照组分期行脑室-腹腔分流术及颅骨修补术处理。观察并记录2组一般情况、治疗前后神经系统评分情况,观察临床疗效和并发症情况。结果试验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皮瓣游离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GOS评分、GCS评分、Fugl-Meyer评分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优于治疗前(P<0.05),且试验组治疗后上述评分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良好率(58.62%)明显高于对照组(2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19,P=0.0042);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89%(2/29),对照组为35.72%(10/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5,P<0.05)。结论颅脑外伤去骨瓣减压术后颅骨缺损合并脑积水同期行V-P分流术及颅骨修补术可以明显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的神经系统症状,且不良反应少。
徐春林冯石萍罗杰熊学辉胡均贤
关键词:颅脑外伤去骨瓣减压术颅骨缺损脑积水V-P分流术颅骨修补术
创伤性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144例术后并发症分析被引量:15
2016年
目的分析创伤性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危险因素。方法将144例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经确诊后行去骨瓣减压术治疗,分析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危险因素。结果创伤性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1.39%。而脑膨出、脑积水、硬膜下积液为发生率最高的3种并发症。患者年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分)、血肿量、血肿部位、骨瓣大小和手术时机均是影响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去骨瓣减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临床可针对可控因素给予积极预防和处理,以期改善患者预后。
熊学辉瞿丹霞
关键词:创伤性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并发症
经皮气管切开术在神经外科急危重症病人中的应用体会被引量:12
2019年
目的总结经皮气管切开术在神经外科急危重症病人中的应用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行皮气管切开术治疗的120例神经外科急危重症的临床资料,其中60例采用传统气管切开术(对照组),60例采用经皮气管切开术(观察组)。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手术时间、伤口愈合时间和伤口瘢痕长度均明显缩短(P<0.05),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P<0.05)。观察组术后切口出血(0%)和切口渗痰(1.7%)发生率较对照组均明显减少(分别为11.7%、13.3%;P<0.05)。结论在抢救神经外科急危重症病人时,经皮气管切开术时间短,并发症少,伤口小。
熊学辉魏小川罗杰樊俊黄明火
关键词:经皮气管切开术传统气管切开术
软-硬通道结合技术穿刺介入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临床分析被引量:28
2017年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软硬通道微创治疗在高压脑出血中的应用效果及手术方式,为今后该病手术治疗技术提高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3~2015年6月期间住院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78例,纳入研究。其中40例接受软通道或硬通道微创穿刺归为对照组,38例联合应用软通道和硬通道微创穿刺的患者归为观察组。对比术后1 d、3 d、5 d、7 d两组患者血肿平均残存量、术后3周治疗总有效率、术后3个月患者日常生活质量(ADL)。结果手术后1d、3 d、5 d及术后7 d观察组血肿残存均明显减少且低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在术后3周治疗总有效率(68.42%)明显高于对照组(47.50%),病死率(23.68%)明显低于对照组(35.00%),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患者结局普遍好于对照组,以ADL2~ADL3多见(57.89%),对照组为32.50%,差异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病死率(15.80%)明显低于对照组(40.00%),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软-硬通道结合应用在高血压脑出血微创穿刺介入治疗中,能加快血肿清除,提高疗效,降低病死率,促进患者近期生活质量改善,安全性高,值得应用。
罗杰黄明火魏小川熊学辉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硬通道
颅脑外伤患者躁动原因分析及应用镇静药物后呼吸频率、血氧分压及平均动脉压情况观察被引量:6
2017年
目的:探讨颅脑外伤患者躁动原因以及镇静药物后呼吸频率(RR)、动脉血氧分压(Pa O2)及平均动脉压(MAP)情况。方法:选择颅脑外伤患者100例,按照患者的入院顺序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2组患者的躁动原因进行分析,对照组采用丙泊酚、咪达唑仑进行联合治疗,观察组采用右美托咪定镇静治疗。结果:2组患者用药后RR和MAP均较用药前明显减少,而Pa O2显著增加(P<0.01);观察组患者在用药中和用药后的RR与MAP均较对照组减小,Pa O2明显增加(P<0.01);观察组患者躁动控制有效率达100.00%,躁动控制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颅脑外伤患者采用右美托咪定进行治疗镇定效果明显,对患者的清醒过程不造成影响,对患者的呼吸无抑制作用,是较理想的镇静药物。
徐春林冯石萍罗杰熊学辉胡均贤
关键词:颅脑外伤躁动
神经胶质瘤治疗方法进展被引量:6
2011年
胶质瘤是颅内常见的原发性肿瘤,占颅内肿瘤的35%~60%。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发病高峰分别在10~20岁和30~40岁,大多数呈膨胀性和浸润性生长,预后相对较差。Deorah等报道,在所有胶质细胞瘤中占半数的胶质母细胞瘤患者1年生存率约为30%,5年生存率不足5%。目前,主张采用综合治疗(手术、放疗、化疗),疗效有所提高但仍难令人满意。胶质瘤的治疗仍是神经外科医生面临的最大难题之一。本文对目前胶质瘤的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熊学辉袁苏涛
关键词:胶质瘤
开颅手术后颅内感染的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探讨开颅手术后颅内感染的影响因素,为采取有效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 175例实施开颅手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颅内感染相关因素及病原菌分布。结果总计感染120例,感染率10.21%;造成感染的原因主要包括开放性颅脑损伤、手术耗时较长、患者免疫力较低等。结论对伤口进行恰当的处理,减少置管的时间,保障患者的全身营养供给,同时合理利用抗菌类药物并确保无菌环境,能够有效降低颅内感染率。
熊学辉瞿丹霞
关键词:开颅手术颅内感染影响因素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