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娜
- 作品数:10 被引量:27H指数:2
-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上海市科委医学引导类科技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更多>>
- 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早产儿生后肠道菌群变化及其与新生儿感染的关系
- 陈娜杨毅张澜方剑火郎继东曹云田埂
- 早产儿严重感染时肠道菌群与免疫状态的变化及其与miRNAs调节作用的研究
- 陈娜曹云杨毅
- 早产儿生后肠道菌群变化及其与新生儿感染和NEC的关系
- 陈娜杨毅方剑火郎继东曹云田埂
- 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早产儿生后肠道菌群变化及其与新生儿感染的关系
- [目的] 初步探讨NICU内早产儿出生后肠道菌群变化及其与新生儿感染的关系.[方法] 以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NICU住院的早产儿为研究对象,采集胎粪及每周龄的粪便样本,采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粪便样本中所有细...
- 陈娜杨毅张澜方剑火郎继东曹云田埂
- 早产儿生后肠道菌群变化及其与新生儿感染和NEC的关系
- 陈娜杨毅方剑火郎继东曹云田埂
- 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早产儿生后肠道菌群变化及其与新生儿感染的关系
- 目的:初步探讨NICU内早产儿出生后肠道菌群变化及其与新生儿感染的关系.方法:以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NICU住院的早产儿为研究对象,采集胎粪及每周龄的粪便样本,采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粪便样本中所有细菌的16...
- 陈娜杨毅张澜方剑火朗继东曹云田埂
- 早产儿严重感染时肠道菌群与免疫状态的变化及其与miRNAs调节作用的研究
- 陈娜曹云杨毅
- 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早产儿出生后肠道菌群变化的初步研究被引量:13
- 2014年
- 目的初步探讨NICU早产儿出生后肠道菌群变化特征及其与败血症的关系。方法以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NICU住院的早产儿为研究对象,于出生后第1天采集胎粪,之后于每周龄时或评估败血症时采集粪便样本,直至出院或生后8周。采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粪便样本中所有细菌的16S rRNA-V3区进行DNA测序,应用MG-RAST V3.3.6分析和统计样品序列数目、操作分类单元(OTU)数量,分析肠道菌群物种丰度和分布,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3例早产儿共采集生后1、7、14和21 d的12份粪便样本,其中5份样本PCR扩增失败,7份样本(例1生后14、21 d;例2生后7、21 d;例3生后7、14、21 d)DNA测序成功进入分析。3例早产儿平均胎龄为(31.3±0.8)周,平均出生体重为(1 540±144)g。3例均生后应用抗生素,其中例1母亲有产前抗生素暴露史;例2在住院过程中发生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17份样本稀疏曲线表明测序深度充分。物种多样性分析显示OTU值为381~608,微生物丰度较高,且与日龄呈正相关,其中例2生后7 d样本肠道菌群多样性最低;27份样本共检测到18个菌门,均以放线菌门、拟杆菌门、厚壁菌门和变形菌门为优势菌门;变形菌门在例1生后14和21 d样本分别占97.52%和49.11%,放线菌门在例2生后7 d样本占99.46%;3共检测到172个科,其中63科为7份样本共有;相对丰度≥1%的科共检测到10个,例2生后7 d样本棒状杆菌科占97.90%,21 d样本中葡萄球菌科占27.16%;4聚类分析显示,同一研究对象不同时点肠道微生物相似性较高。结论早产儿产前抗生素暴露及出生后早期抗生素暴露可能会显著降低肠道微生物的多样性,影响正常菌群的定植。发展为败血症的早产儿生后肠道微生物多样性较低,以致病菌占优势的肠道微生物区可能与败血症的发生相关。
- 陈娜杨毅张澜方剑火郎继东曹云田埂
- 关键词:早产儿败血症高通量测序
- 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早产儿生后肠道菌群变化及其与新生儿感染的关系
- 目的:初步探讨NICU内早产儿出生后肠道菌群变化及其与新生儿感染的关系。方法:以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NICU住院的早产儿为研究对象,采集胎粪及每周龄的粪便样本,采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粪便样本中所有细菌的16...
- 陈娜杨毅张澜方剑火朗继东曹云田埂
- 关键词:早产儿肠道菌群败血症高通量测序
- 文献传递
- 76例新生儿侵袭性真菌感染回顾性分析:2004年至2014年被引量:14
- 2016年
- 目的回顾性分析新生儿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IFI)的临床特征,以指导临床诊疗及预防。方法研究对象为2004年1月至2014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收治的76例IFI病例。对新生儿IFI的临床表现、真菌病原学、实验室检查、并发症、临床转归等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2004年至2014年共76例IFI病例,病例数逐年增加。所有IFI病例中,早产儿68例(89.5%);除1例出生体重不详外,余75例中出生体重〈1000g的早产儿11例(14.7%),出生体重≥1000~〈1500g的早产儿34例(45.3%),出生体重≥1500~〈2500g的早产儿20例(26.7%),出生体重≥2500g的患儿10例(13.3%)。病原菌主要为念珠菌[97.4%(74/76)],其中白念珠菌有26例(34.2%),近年来,非白念珠菌比例呈上升趋势;季也蒙假丝酵母菌为最常见的非白念珠菌,占29.2%(14/48)。1例平滑念珠菌对氟康唑耐药,尚无白念珠菌对氟康唑耐药。发生真菌感染前的危险因素暴露包括:使用广谱抗生素(93.3%,56/60)、肠外营养(70.0%,42/60)、中心静脉置管(53.3%,32/60)、有创机械通气(40.0%,24/60)和感染前腹部手术史(21.7%,13/60)。主要临床表现为体温不稳定、频繁呼吸暂停、对呼吸支持需求增加、喂养不耐受等。76例中,6例确诊中枢神经系统真菌感染;进行头颅MRI检查患儿中,46.8%(22/47)可见脑实质内多发异常信号。共52例IFI者出院时真菌感染治愈,另有7例死产,其中1例死亡与真菌感染相关。结论NICU内IFI病例数逐年上升,主要见于早产儿。近年来非白念珠菌逐渐增多,成为主要的致病菌。新生儿IFI缺乏典型临床表现,应引起临床重视。感染前危险因素暴露主要为应用广谱抗生素、肠外营
- 韩俊彦曹云蒋思远陈超周琦陈娜
- 关键词:念珠菌病侵袭性重症监护病房新生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