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周波

作品数:105 被引量:518H指数:15
供职机构:湖南省肿瘤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科技计划项目长沙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88篇期刊文章
  • 12篇会议论文
  • 5篇专利

领域

  • 101篇医药卫生
  • 3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经济管理

主题

  • 70篇皮瓣
  • 44篇穿支
  • 41篇支皮瓣
  • 41篇乳房
  • 41篇穿支皮瓣
  • 38篇术后
  • 33篇肿瘤
  • 32篇动脉
  • 31篇乳腺
  • 28篇缺损
  • 26篇腺癌
  • 25篇乳腺癌
  • 22篇腹壁
  • 19篇乳房重建
  • 19篇腹壁下
  • 17篇动脉穿支
  • 17篇游离皮瓣
  • 17篇外科
  • 16篇肌皮
  • 16篇肌皮瓣

机构

  • 105篇湖南省肿瘤医...
  • 50篇上海交通大学...
  • 7篇中国人民解放...
  • 3篇湖南师范大学
  • 2篇山东中医药大...
  • 1篇河北医科大学...
  • 1篇南华大学
  • 1篇解放军总医院...
  • 1篇中南大学
  • 1篇常德市第一人...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昆明医科大学
  • 1篇包头市肿瘤医...

作者

  • 105篇周波
  • 100篇李赞
  • 97篇吕春柳
  • 86篇宋达疆
  • 75篇彭小伟
  • 59篇周晓
  • 50篇章一新
  • 42篇彭文
  • 34篇彭翠娥
  • 22篇杨丽嫦
  • 18篇周燕舞
  • 14篇欧延
  • 8篇陈小兵
  • 7篇冯光
  • 7篇蔡歆
  • 6篇喻建军
  • 6篇王旭
  • 5篇戴捷
  • 5篇李慧
  • 4篇单振峰

传媒

  • 17篇中华整形外科...
  • 17篇中国修复重建...
  • 8篇中国实用护理...
  • 6篇中华烧伤杂志
  • 5篇齐鲁护理杂志
  • 5篇中华耳鼻咽喉...
  • 4篇中国耳鼻咽喉...
  • 3篇中华解剖与临...
  • 3篇中华现代护理...
  • 2篇中国医师杂志
  • 2篇中华显微外科...
  • 2篇护士进修杂志
  • 2篇中华医学美学...
  • 2篇护理实践与研...
  • 2篇中国美容整形...
  • 2篇护理学杂志
  • 1篇中国临床医学
  • 1篇中华胸心血管...
  • 1篇中国护理管理
  • 1篇护理学报

年份

  • 1篇2024
  • 6篇2023
  • 8篇2022
  • 9篇2021
  • 17篇2020
  • 8篇2019
  • 16篇2018
  • 30篇2017
  • 6篇2016
  • 1篇2015
  • 3篇2014
10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不同血管蒂来源的游离股内侧穿支皮瓣在颊黏膜癌术后缺损修复中的应用被引量:5
2017年
目的 探讨不同血管蒂来源的游离股内侧穿支皮瓣在颊黏膜癌术后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方法 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湖南省肿瘤医院肿瘤整形外科应用不同血管蒂来源的游离股内侧穿支皮瓣对32例颊黏膜癌患者根治术后同期行口颊缺损修复.其中男27例,女5例;年龄36 ~71岁,平均45.2岁.按国际抗癌联盟(UICC) TNM分期:T4N0M0 13例,T4N1 M0 12例,T3N1M05例,T3 N2M0 2例.病程1~ 30个月,平均9.6个月.结果 皮瓣切取范围为8.0 cm×3.5 cm~15.5 cm×6.0 cm,皮瓣厚度为2.0~4.5 cm.其中19例采用游离股深动脉蒂股薄肌穿支皮瓣,股薄肌穿支血管蒂长度为(8.7 ±0.4)cm;9例采用游离股深动脉蒂大收肌穿支皮瓣,大收肌穿支血管蒂长度为(9.5±0.4) cm;4例采用游离股动脉蒂股内侧穿支皮瓣,股动脉穿支血管蒂长度为(6.9±0.5) cm.32例股内侧穿支皮瓣全部存活,供区均直接闭合.随访8~ 32个月.皮瓣形态良好,肿瘤局部无复发.供区仅遗留线性瘢痕,大腿功能未见明显影响.结论 游离股内侧穿支皮瓣是颊黏膜癌术后缺损修复的理想选择之一.
宋达疆李赞周晓章一新彭小伟周波吕春柳彭文欧延
关键词:口腔肿瘤修复外科手术
个案管理模式在舌癌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被引量:13
2018年
目的 探讨个案管理模式对舌癌游离皮瓣修复患者的影响.方法 随机抽取2015年1月—2016年10月在湖南省肿瘤医院头颈外科住院的舌癌患者148例,分为干预组74例和对照组74例.对照组实施头颈部肿瘤的常规管理模式,干预组采用个案管理模式,进行个案管理的评估、计划、实施、反馈、评价,提高舌癌患者生存质量和康复效果.应用华盛顿大学生存质量量表、奥马哈健康行为领域评价表、癌症精神适应量表评定两组患者术后1周和术后6个月情况.结果 术后1周,对照组奥马哈健康行为领域评价表、癌症精神适应量表评分分别为(40.74±2.58)、(33.15±1.90)分,干预组分别为(46.09±1.83)、(30.38±2.2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对照组华盛顿大学生存质量量表、奥马哈健康行为领域评价表、癌症精神适应量表评定评分分别为(829.54±65.94)、(63.66±3.63)、(30.68±3.71)分,干预组分别为(1124.13±46.74)、(75.54±1.36)、(27.61±2.31)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1.35、-26.38、6.04;P〈0.01).结论 个案管理模式能有效提高舌癌手术患者的生存质量,对患者健康行为领域、精神适应有积极影响.
彭翠娥李赞周晓周波吕春柳彭小伟宋达疆周燕舞李力蔡歆毛煌兴
关键词:舌肿瘤生活质量术后康复
游离股前内侧穿支皮瓣在舌癌术后缺损修复中的应用被引量:9
2017年
目的 探讨游离股前内侧穿支皮瓣在舌癌术后缺损修复与舌再造中的应用.方法 2010年9月至2015年1月应用游离股前内侧穿支皮瓣对57例舌癌患者舌、颌、颈联合根治术后同期行舌、口底缺损修复与舌再造,其中舌缘癌36例,舌腹癌15例,口底癌累及舌6例.结果 切取皮瓣面积为5.5 cm×4.0 cm-7.5 cm×5.5 cm,厚度为1.0~1.7 cm.28例穿支血管蒂来源于旋股外侧动脉降支,长度为(8.2±0.6) cm;17例来源于股深动脉,长度为(8.5±0.4) cm;12例来源于股动脉,长度为(8.1±0.7)cm.57例穿支皮瓣全部存活,供区均直接拉拢缝合.随访12~ 24个月,所有患者再造舌形态良好,舌体活动自如,吞咽和语言功能满意,肿瘤局部无复发.供区仅遗留线状瘢痕,大腿功能无明显影响.结论 游离股前内侧穿支皮瓣是修复舌癌术后口底缺损及舌再造的较好方法.
宋达疆李赞周晓章一新彭小伟周波吕春柳杨丽嫦彭文王旭
关键词:穿支皮瓣游离皮瓣舌肿瘤
侧胸带蒂胸外侧动脉穿支皮瓣的解剖观察及其在保乳术乳房重建中的临床应用被引量:10
2020年
目的探讨带蒂胸外侧动脉穿支皮瓣在乳腺癌保乳术后部分乳房重建中临床应用的解剖学基础及效果。方法(1)取新鲜成人尸体标本8具,其中男6具、女2具,年龄28~71岁,平均39.5岁。标本经股动脉灌注加入氧化铅的红色凝胶后,在上至锁骨、下至第五肋、外至腋前线、内至胸骨旁的区域内,解剖观察两侧胸外侧动脉的位置、走行、分支以及与周围血管的吻合情况,对胸外侧穿支血管的来源进行系统分型,并测量胸外侧动脉穿支起始处外径及血管蒂长度。(2)纳入湖南省肿瘤医院2015年8月—2019年2月收治的12例Ⅰ期乳腺癌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均为女性,年龄14~52岁,平均43.2岁。其中浸润性导管癌8例,浸润性小叶癌4例;均为单侧发病,肿瘤位于乳房外上区域9例、外下区域3例。12例均行保乳术,术中于肿瘤切除后应用带蒂胸外侧动脉穿支皮瓣行部分乳房重建,术后观察皮瓣成活情况及重建后的乳房外形。结果(1)8具16侧标本中,有15侧出现胸外侧动脉,从胸大肌和背阔肌之间穿出,其起始处外径0.7~0.9 mm,平均0.80 mm;血管蒂长6.8~10.4 cm,平均8.15 cm,与胸肩峰动脉、胸廓内动脉、胸背动脉和肋间动脉形成丰富的血管吻合。15侧胸外侧动脉按照其来源分为6型,分别来自胸肩峰动脉(8/15,Ⅰ型)、腋血管(4/15,Ⅱ型)、胸背血管(2/15,Ⅲ型)、肩胛下血管(1/15,Ⅳ型)、多源型(1/15,Ⅴ型);另有1侧胸外侧动脉缺如(Ⅵ型)。(2)本组12例患者切除肿瘤及乳腺组织质量为70~95(80.0±5.7)g,切取的侧胸带蒂胸外侧动脉穿支皮瓣长10.5~13.5(11.2±0.4)cm、宽4.5~7.5(6.3±0.5)cm、厚3.0~4.5(3.4±0.4)cm。术后2例发生皮瓣脂肪液化,1例伤口裂开,经过换药治疗均愈合。12例患者术后随访6~20个月,平均11.5个月。所有皮瓣均顺利成活,重建乳房外形可,质地柔软,侧胸皮瓣供区仅遗留线性瘢痕,肩关节功能无明显异常;无一例出现乳�
宋达疆毛煌兴李赞周晓章一新彭小伟周波吕春柳伍鹏唐园园彭文
关键词:乳房成形术穿支皮瓣保乳术
带蒂股前外侧肌皮瓣修复腹壁肿瘤术后全层缺损被引量:8
2019年
目的探讨带蒂股前外侧肌皮瓣修复腹壁肿瘤术后全层缺损的疗效。方法 2010年9月-2017年12月,收治18例腹壁肿瘤患者。男11例,女7例;年龄29~68岁,平均45.2岁。原发疾病:腹壁纤维瘤8例,肉瘤6例,结肠腺癌腹壁转移2例,恶性畸胎瘤2例。手术彻底切除肿瘤,遗留全层腹壁缺损范围为15 cm×6 cm^25 cm×22 cm;采用网片固定重建腹膜连续性,带蒂股前外侧肌皮瓣填充腔隙及修复皮肤软组织缺损;其中股外侧肌瓣切取范围为10 cm×8 cm^22 cm×10 cm,股前外侧皮瓣为14.0 cm×8.0 cm^21.0 cm×8.5 cm。其中2例大面积缺损采用双侧带蒂股前外侧肌皮瓣修复。供区均直接拉拢缝合。结果术后所有皮瓣顺利成活,创面Ⅰ期愈合;供区切口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1~56个月,平均22.5个月。随访期间均无肿瘤复发,未见腹壁疝表现,皮瓣外观及腹部功能均满意。结论带蒂股前外侧肌皮瓣结合网片适用于修复腹壁肿瘤术后全层缺损。
宋达疆李赞周晓章一新彭小伟周波吕春柳
关键词:腹壁缺损股前外侧肌皮瓣带蒂皮瓣腹壁肿瘤
肋间神经营养血管穿支在下腹部皮瓣中的作用研究
2022年
目的 探讨肋间神经营养血管穿支能否为下腹部皮瓣供血。方法 2017年6月—2020年12月,对39例下腹部优势穿支来源于肋间神经营养血管的女性患者,选择以腹壁下血管主干联合肋间神经营养血管穿支制备游离下腹部皮瓣再造乳房。患者年龄28~52岁,平均38.6岁。左侧16例,右侧23例。乳腺癌病程3~32个月,平均21.8个月。病理分期:Ⅱ期31例,Ⅲ期8例。其中,25例一期肿瘤切除及乳房再造,14例延期乳房再造。结果 术中32例制备一侧血管蒂下腹部皮瓣,均为腹壁下血管主干联合肋间神经营养血管穿支供血;7例制备两侧血管蒂下腹部皮瓣,其中4例为一侧腹壁下血管主干联合肋间神经营养血管穿支联合对侧传统腹壁下血管穿支供血,3例两侧均为腹壁下血管主干联合肋间神经营养血管穿支供血。以腹壁下血管主干联合肋间神经营养血管穿支供血皮瓣中,肋间神经营养血管穿支为一支型15侧、一支+网状型19侧、网状型8侧。皮瓣切取范围为26 cm×10 cm~31 cm×13 cm;厚2.5~5.5 cm,平均2.9 cm;血管蒂长度7.0~11.5 cm,平均9.2 cm;皮瓣质量350~420 g,平均390 g。术后皮瓣均完全成活,供、受区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4~35个月,平均25.4个月。再造乳房外形可,质地满意,无皮瓣挛缩变形。皮瓣供区仅遗留线性瘢痕,腹壁功能无明显影响。随访期间未见乳腺癌复发。结论 腹壁下动脉直接穿支血管不能为下腹部皮瓣提供可靠血供时,选择腹壁下血管主干联合肋间神经营养血管穿支可以确保皮瓣血运。
宋达疆李赞章一新周波吕春柳唐园园易亮罗振华
关键词: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乳房再造
乳腺癌术后乳房重建者的性生活和情感体验的质性研究被引量:13
2018年
目的描述乳腺癌术后乳房重建者的亲密关系状况,探讨其性关系和情感体验给乳房重建术带给患者的变化。方法采用半结构式深度访谈,访谈2015年10月至2017年12月收治于湖南省肿瘤医院的19例接受乳房重建术后2~26个月来院复查者。采用质性研究中的现象学分析法中的Giofigi法分析资料。资料的收集,转入,分析同时进行,以现有的资料分析结果不断调整下一次访谈的方式和内容。结果乳腺癌术后乳房重建者的性生活与情感体验可归纳为5个主题:(1)对性生活的认知;(2)性心理改变;(3)生理感受变化;(4)对性生活专业信息的渴求;(5)乳房重建手术带给夫妻双方情感的波动。结论了解乳腺癌术后乳房重建者的性生活与情感体验可以协助医护人员通过有效的沟通和评估,提供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和咨询,提高患者的康复生命质量。
彭翠娥李赞周波吕春柳毛煌兴彭文
关键词:性生活情感体验
带蒂腹直肌肌皮瓣联合游离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及携带髂腹股沟淋巴组织瓣行乳腺癌根治术后乳房再造及上肢淋巴水肿治疗的效果被引量:14
2020年
目的探讨带蒂腹直肌肌皮瓣联合游离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同时携带髂腹股沟淋巴组织瓣行乳腺癌根治术后乳房再造及上肢淋巴水肿治疗的效果。方法2014年10月—2016年9月,湖南省肿瘤医院采用带蒂腹直肌肌皮瓣联合游离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同时携带髂腹股沟淋巴组织瓣移植对9例乳腺癌术后患者行乳房再造及上肢淋巴水肿治疗。患者均为女性,年龄34~66(44±7)岁。术前用可听式多普勒超声血流探测仪和CT血管造影确定下腹部腹壁下动脉穿支位置,设计联合组织瓣。联合组织瓣长(25.32±0.27)cm、宽(13.14±0.76)cm、厚(3.55±0.34)cm。供瓣区直接拉拢缝合,根据供受区情况留置2根或多根负压引流管。记录患者手术时间、负压引流管平均留置时间,观察组织瓣以及其供区术后情况、再造乳房情况、上肢淋巴水肿恢复情况以及其随访情况。结果本组患者手术时间为290~420(396±55)min。术后胸部负压引流管平均留置5.9 d,腹部负压引流管平均留置4.3 d。1例患者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发生皮下血肿;1例患者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供区发生皮下血肿;1例患者腹直肌肌皮瓣发生延迟愈合,经换药后愈合;其余组织瓣均顺利成活。再造乳房外形可、弹性好,无组织瓣挛缩变形。7例患者上肢淋巴水肿得到不同程度缓解,周径缩小2.0~4.0 cm。9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7.5个月,其中6例患者患肢术后长期行绷带加压治疗和物理治疗,所有患者对患肢外形较满意;2例患者的患肢神经痛表现得到缓解,另2例患者患肢神经痛未加重。腹部供区仅遗留线性瘢痕,腹部功能无明显受限,未见其他并发症。结论带蒂腹直肌肌皮瓣联合游离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同时携带髂腹股沟淋巴组织瓣移植是乳腺癌术后乳房再造合并上肢淋巴水肿治疗的有效方法。
宋达疆李赞章一新冯光彭小伟周波吕春柳彭文欧延毛煌兴李慧
关键词:淋巴水肿
面颈与颈胸旋转皮瓣修复侧面部恶性肿瘤扩大切除术后缺损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评价面颈与颈胸旋转皮瓣修复侧面部恶性肿瘤扩大切除术后缺损的效果。方法采用面颈与颈胸旋转皮瓣修复14例侧面部恶性肿瘤扩大切除后组织缺损,14例患者中,男9例,女5例,患者年龄12~80岁,平均年龄57.8岁。创面大小(4.0 cm×4.5 cm^8.0 cm×10 cm),平均缺损面积为34.1 cm2。结果 14例患者侧面部恶性肿瘤扩大切除手术及创面修复手术均一期完成,2例患者皮瓣远端出现小范围淤紫及水疱,其余患者切口愈合良好,患者对外观满意。术后随访最短6个月,最长42个月,1例局部复发并远处转移,1例肺转移,2例患者均带瘤生存。结论面颈与颈胸旋转皮瓣修复侧面部恶性肿瘤扩大切除术后缺损效果较为理想。
周波周晓周晓喻建军李赞彭小伟喻建军吕春柳
关键词:恶性肿瘤
旋髂浅动脉穿支皮瓣在口腔鳞癌术后修复重建中的解剖基础和临床应用被引量:3
2022年
目的探讨应用旋髂浅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口腔鳞癌根治术后缺损的解剖基础及临床效果。方法在10具新鲜尸体上进行双侧旋髂浅动、静脉的解剖测量。选择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湖南省肿瘤医院肿瘤整形外科收治的口腔鳞癌术后缺损患者,术前使用超声多普勒血流仪探查标记穿支位置,根据口腔内缺损组织的面积设计旋髂浅动脉穿支皮瓣,制备皮瓣并转移至口腔,显微镜下吻合动、静脉。术后随访6~30个月,观察皮瓣的存活情况及口腔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10具新鲜尸体完成双侧解剖,共获得20侧旋髂浅动、静脉的解剖数据。旋髂浅动脉直径为(1.94±0.30)mm,浅支直径为(0.94±0.25)mm,深支直径为(1.25±0.27)mm。至少有2条来自深支的肌皮穿支穿过缝匠肌[(2.15±0.37)条],肌皮穿支直径为(0.75±0.15)mm。旋髂浅静脉直径为(1.72±0.14)mm。浅支动脉蒂长度为(6.5±1.2)cm,深支动脉蒂长度为(8.5±1.9)cm,静脉蒂长度为(9.2±2.1)cm。共选择16例口腔鳞癌术后缺损患者,男14例,女2例,年龄31~70岁,平均48.8岁。切取旋髂浅动脉穿支皮瓣面积6 cm×4 cm~12 cm×6 cm,血管蒂动脉平均长度约6.8 cm,静脉平均长度约7.6 cm。1例术后出现皮瓣静脉危象,皮瓣坏死,其余患者皮瓣均存活良好。2例出现供区淋巴瘘,拔管延迟。16例术后随访6~30个月,1例9个月时出现颈部淋巴结转移,其余患者未发现复发或转移;供区未见并发症,患者对口腔功能恢复满意。结论旋髂浅动脉穿支皮瓣厚薄适中,质地柔软,血管蒂直径及长度恒定,血供稳定,供区瘢痕隐蔽,是修复口腔鳞癌根治性切除术后缺损的良好选择。
宋达疆周波李赞章一新吕春柳唐园园易亮罗振华
关键词:外科皮瓣穿支皮瓣旋髂浅动脉口腔癌修复外科手术
共11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