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欧阳阳阳

作品数:7 被引量:53H指数:4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消化科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星状细胞
  • 4篇细胞
  • 4篇肝星状细胞
  • 3篇信号
  • 3篇肝硬化
  • 3篇TOLL样受...
  • 3篇TOLL样受...
  • 2篇蛋白
  • 2篇信号传导
  • 2篇迁移
  • 2篇迁移率
  • 2篇肝炎
  • 2篇高迁移率族蛋...
  • 1篇动物
  • 1篇动物体
  • 1篇动物体内
  • 1篇信号传导途径
  • 1篇信号途径
  • 1篇炎症
  • 1篇乙型

机构

  • 7篇复旦大学
  • 1篇上海中医药大...

作者

  • 7篇欧阳阳阳
  • 6篇郭津生
  • 4篇曹忆嵘
  • 2篇王吉耀
  • 2篇彭利军
  • 2篇张哲
  • 1篇张原青
  • 1篇陶艳艳
  • 1篇徐列明
  • 1篇林成招
  • 1篇刘成海
  • 1篇彭利军

传媒

  • 3篇中华肝脏病杂...
  • 2篇肝脏
  • 1篇中华临床医师...

年份

  • 3篇2013
  • 3篇2012
  • 1篇2011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肝硬化发生相关临床危险因素评价被引量:19
2013年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患者肝硬化发生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 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就诊的HBV感染者988例,分为健康恢复组274例,慢性肝炎肝硬化组429例,非肝硬化组285例。采集患者病史、血清学检查、影像学及病理检查资料,比较3组间的一般情况及临床检测数据。统计分析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STATA11.0统计软件。结果健康恢复组2.2%的患者有乙型肝炎家族史,慢性乙型肝炎患者47.5%有乙型肝炎家族史;健康恢复组中垂直感染率为56.3%,慢性乙型肝炎组中为93.7%,其中非肝硬化组为89.4%,肝硬化组为96.4%,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垂直感染为乙型肝炎转为慢性的高危因素,OR值为15.02(95%CI:9.57~23.94);同时也是慢性乙型肝炎发展至肝硬化的高危因素,OR值为3.15(95%CI:1.39~7.45)。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病程为(44.1±9.5)年,非肝硬化者为(39.3±9.8)年,男性比例为82.5%,也显著高于非肝硬化者的70.2%,且男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病程为(41.7±9.3)年,女性为(45.0±11.4)年。健康恢复组、慢性乙型肝炎非肝硬化组及肝硬化组的各项肝功能指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BeAg阳性患者中HBsAg与HBV DNA呈负相关(r=-0.43);而HBeAg阴性患者中HBsAg与HBV DNA呈正相关(r=0.23)。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HBsAg超过1000COI占89.5%,显著高于非肝硬化患者的82.1%,OR值为1.86(95%CI:1.18~2.94)。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HBVDNA水平与病程无相关(P=0.21)。肝硬化组HBV DNA水平为(3.20±2.37)lg拷贝/mL,非肝硬化组HBVDNA(2.875±2.68)lg拷贝/mL,但HBV DNA>5lg拷贝/mL的患者比例在肝硬化组为31%,显著低于非肝硬化组的57.2%。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硬化的危险因素有:病程、家族史、垂直感染、男性、HBsAg大于1000COI、HBVDNA等。
曹忆嵘彭利军欧阳阳阳王吉耀郭津生
关键词:乙型肝炎肝硬化
活化肝星状细胞的信号传导被引量:4
2012年
肝纤维化是肝脏对各种急慢性肝损伤的疤痕修复反应的结果,是各种幔性肝病向肝硬化进展的共同环节,其最主要的特征是以胶原为主的细胞外基质(ECM)的生成与降解失衡,在肝脏中的过度沉积。活化的肝星状细胞(HSC)是肝纤维化发生时ECM的主要来源。
欧阳阳阳郭津生
关键词:肝硬化信号传导肝星状细胞
Toll样受体4信号传导途径与肝脏疾病被引量:8
2011年
Toll样受体(Tolllikereceptor,TLR)是天然免疫系统中识别病原微生物的主要受体,属模式识别受体家族,最早在果蝇体内发现。1997年,Medzhitov等。发现在哺乳动物体内存在与果蝇Toll受体结构同源的受体蛋白即TLR。现已发现在人类共有10种TLR,其中Toll样受体4(Tolllikereceptor4,TLR4)是最早发现的哺乳动物TLR蛋白,在人体的先天性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欧阳阳阳郭津生
关键词:TOLL样受体4信号传导途径肝脏疾病天然免疫系统动物体内病原微生物
52例自身免疫性肝炎的临床特点及其治疗被引量:9
2012年
目的研究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患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收集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03至2010年之间收治入院并诊断AIH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特点。结果 8年间共收治AIH患者52例,平均年龄(55.5±12.9)岁,男、女之比为1∶6.4。入院时病程中位数6个月,最长者已达20年。入院时患者的临床分期如下:急性肝功能衰竭1例,失代偿性肝硬化6例,代偿性肝硬化6例,复发1例,症状期24例,缓解期2例,无症状期6例,不能明确6例。有肝活检病理诊断者30例,占57.7%,其余患者系综合临床症状、生化检查、自身抗体检查及激素疗效诊断。其中23例合并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占44%。除PBC之外,合并桥本氏甲状腺炎4例,各类肾炎3例,类风湿性关节炎2例,干燥综合征1例,红斑狼疮1例。常见症状依次排列有乏力(48%),纳差(40%),中上腹不适(38%),黄疸(33%),恶心(27%),体质量下降(21%),皮肤瘙痒(13%),关节酸痛(13%),口干(12%),其他(<10%)。23例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其中14例同时接受熊去氧胆酸治疗。12例仅接受熊去氧胆酸治疗。2例因单用糖皮质激素2周反应不佳而加用硫唑嘌呤。另有1例单纯AIH失代偿性肝硬化患者同时接受这三种药物治疗。12例除"保肝药物"之外,不接受任何针对性治疗。这些患者随访7年,存活47例,1例死亡(死因为"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4例失访。结论本组AIH患者以中老年人居多,女性大大超过男性,临床表现多样,无特异性指标,但症状较为明显。对不愿接受病理活检者,综合临床表现、肝功能、自身免疫抗体,通过非典型AIH积分系统的计算和对激素治疗的反应也可获得诊断。AIH通常并发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中AIH-PBC重叠综合征较为多见。常用药物为糖皮质激素、硫唑嘌呤。当出现重叠综合征、肝损伤较重或出现毛细胆管受损征象时倾向于糖皮质激素和UDCA联合应用。部分患者不用激素
曹忆嵘郭津生彭利军欧阳阳阳王吉耀
关键词:自身免疫性肝炎
虫草酸和虫草素对肝星状细胞炎症及纤维化发生特性的影响被引量:9
2013年
目的探讨虫草酸和虫草素对肝星状细胞(Hsc)的炎症表型和纤维化发生特性的影响。方法以内毒素(LPS,100ng/ml)刺激传代培养的小鼠HSC株JS1的炎症反应,药物处理组在LPS刺激同时用不同浓度(10、50或200μmol/L)的虫草酸和虫草素处理,采用实时定量逆转录PCR法检测炎症趋化因子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mRNA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MCP-1蛋白的分泌。用转化生长因子D1(TGFD1,10ng/m1)刺激HSC纤维化反应,药物处理组在TGFβ1刺激同时用不同浓度虫草酸和虫草素药物处理,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I型胶原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的表达。采用双侧t检验作统计学分析。结果200umol/L虫草酸和虫草素处理可显著抑制LPS刺激下JS1细胞MCP-1的mRNA和蛋白表达的增加,[mRNA相对表达量:(2.07±0.29)比(3.35±0.26),t=15.90,(1.15±0.23)比(4.17±0.61),t=8.93;蛋白表达量:(1.88±0.06)比(2.33±0.06),t=10.39,(1.47±0.25)比(1.97±0.04),t=4.6,P值均〈0.05];此外各不同浓度药物组可抑制TGFβ1刺激下JS1细胞的I型胶原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蛋白表达的上调,以200μmol/L药物组抑制作用最为明显。结论虫草酸和虫草素可减轻LPS刺激下的HSC的炎症表型以及TGFp1刺激下HSC的纤维化反应,这可能是其对肝纤维化治疗作用的主要机制。
欧阳阳阳张哲曹忆嵘张原青陶艳艳刘成海徐列明郭津生
关键词:肝硬化肝星状细胞虫草素
高迁移率族蛋白1对肝星状细胞Toll样受体4信号途径的激活作用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探讨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对肝星状细胞Toll样受体4(TLR4)信号途径的激活作用及其下游表达产物的影响。方法培养永生化小鼠肝星状细胞株野生型(JS1)、TLR4基因敲除TLR4-/-(JS2)、MyD88基因敲除MyD88-/-(JS3),用脂质体介导虫荧光酶标记的NF—κB(NF-KB—luc)或AP-1(AP-1-luc)反应性报告质粒与内参照质粒(R-Luc)共转染JS1、JS2和JS3细胞。每种细胞均分为阴性对照组(NC组)、脂多糖(LPS)处理组、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l)处理组,检测HMGBl、LPS处理后细胞NF-KB及AP-1的涪胜、各组细胞单核细胞趋化蛋白(MCP-1)mRNA及蛋白的表达。数据经正态性及方差齐性检验,两组间样本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JS1细胞LPS处理组和HMGB1处理组的NF—κB活性分别为(12.72±5.06)、(1.97±0.29)与NC组的(0.85±0.08)相比,t值分别为4.06和6.27,P值均〈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JS1细胞LPS处理组和HMGB1处理组的AP-1活性分别为(2.01±0.21)、(1.07±0.17)与NC组的(0.61土0.11)相比,t值分别为7.93和3.32,P值均〈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JS1细胞LPS处理组和HMGB1处理组MCP-1的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4.44±0.38、2.42±0.26,与NC组(值为1)相比,t值分别为15.54和9.29,P值均〈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JS1细胞LPS处理组和HMGB1处理组的MCP-1的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765.57±10.23)、(550.46±15.97)与NC组的(437.14±3.68)相比,t值分别为52.32和11.97,P值均〈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在JS2和JS3细胞中,LPS和HMGB1处理后上述观测指标与NC组相比,P值均〉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HMGB1作为一种内源性TLR4配体,能激活肝星状细胞株JS1细胞的TLR4信号,促进TLR4介导的炎症表型。
张哲林成招彭利军欧阳阳阳曹忆嵘郭津生
关键词:高迁移率族蛋白质类配体肝星状细胞TOLL样受体4
TLR4信号途径对肝星状细胞基因表达网络的调节作用以及对肝星状细胞—肝癌细胞间相互作用的影响
第一部分 Toll样受体4信号途径对肝星状细胞基因表达网络的调节作用  目的:研究Toll样受体4(TLR4)信号途径对肝星状细胞(HSC)基因表达网络的影响,以进一步明晰TLR4信号在HSC生物学特性中所起的作用。  ...
欧阳阳阳
关键词:肝星状细胞TOLL样受体4内毒素高迁移率族蛋白B1肝癌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