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彭利军

作品数:7 被引量:45H指数:3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消化科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王宝恩肝纤维化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乙型
  • 3篇乙型肝炎
  • 3篇肝炎
  • 3篇肝硬化
  • 2篇单核
  • 2篇单核苷酸
  • 2篇蛋白
  • 2篇多态
  • 2篇多态性
  • 2篇细胞
  • 2篇纤维化
  • 2篇核苷
  • 2篇核苷酸
  • 2篇肝纤维化
  • 1篇单核苷酸多态
  • 1篇单核苷酸多态...
  • 1篇动脉
  • 1篇动脉瘤
  • 1篇短串联重复
  • 1篇短串联重复序...

机构

  • 7篇复旦大学

作者

  • 7篇彭利军
  • 6篇郭津生
  • 3篇王吉耀
  • 3篇曹忆嵘
  • 2篇李蕾
  • 2篇石虹
  • 2篇欧阳阳阳
  • 2篇张哲
  • 1篇张原青
  • 1篇许峰
  • 1篇王剑
  • 1篇陈世耀
  • 1篇林成招
  • 1篇曾志萍

传媒

  • 3篇中华肝脏病杂...
  • 1篇临床误诊误治
  • 1篇中华消化杂志
  • 1篇肝脏
  • 1篇胃肠病学和肝...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8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人基因多态性与肝纤维化的发生被引量:1
2010年
基因多态性(genetic polymorphisms)普遍存在,如单个碱基的缺失和插入、短串联重复序列、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等。
彭利军郭津生王吉耀
关键词:基因多态性肝纤维化短串联重复序列单核苷酸多态性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肝硬化发生相关临床危险因素评价被引量:19
2013年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患者肝硬化发生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 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就诊的HBV感染者988例,分为健康恢复组274例,慢性肝炎肝硬化组429例,非肝硬化组285例。采集患者病史、血清学检查、影像学及病理检查资料,比较3组间的一般情况及临床检测数据。统计分析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STATA11.0统计软件。结果健康恢复组2.2%的患者有乙型肝炎家族史,慢性乙型肝炎患者47.5%有乙型肝炎家族史;健康恢复组中垂直感染率为56.3%,慢性乙型肝炎组中为93.7%,其中非肝硬化组为89.4%,肝硬化组为96.4%,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垂直感染为乙型肝炎转为慢性的高危因素,OR值为15.02(95%CI:9.57~23.94);同时也是慢性乙型肝炎发展至肝硬化的高危因素,OR值为3.15(95%CI:1.39~7.45)。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病程为(44.1±9.5)年,非肝硬化者为(39.3±9.8)年,男性比例为82.5%,也显著高于非肝硬化者的70.2%,且男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病程为(41.7±9.3)年,女性为(45.0±11.4)年。健康恢复组、慢性乙型肝炎非肝硬化组及肝硬化组的各项肝功能指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BeAg阳性患者中HBsAg与HBV DNA呈负相关(r=-0.43);而HBeAg阴性患者中HBsAg与HBV DNA呈正相关(r=0.23)。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HBsAg超过1000COI占89.5%,显著高于非肝硬化患者的82.1%,OR值为1.86(95%CI:1.18~2.94)。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HBVDNA水平与病程无相关(P=0.21)。肝硬化组HBV DNA水平为(3.20±2.37)lg拷贝/mL,非肝硬化组HBVDNA(2.875±2.68)lg拷贝/mL,但HBV DNA>5lg拷贝/mL的患者比例在肝硬化组为31%,显著低于非肝硬化组的57.2%。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硬化的危险因素有:病程、家族史、垂直感染、男性、HBsAg大于1000COI、HBVDNA等。
曹忆嵘彭利军欧阳阳阳王吉耀郭津生
关键词:乙型肝炎肝硬化
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发生肝细胞癌的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17
2015年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发生肝细胞癌(HCC)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14年9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就诊的来自上海及周边地区的汉族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资料,将其分为肝硬化组和HCC组。收集患者病史、血清学、影像学及病理检查资料,比较两组间的一般情况及临床检测数据,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包括采用X2检验的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的统计学分析。结果共收集715例患者资料,其中肝硬化组281例,HCC组434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男性、年龄≥50岁,有肝癌家族史、饮酒史、脂肪肝、可检出HBVDNA、未得到有效的抗病毒治疗与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发生HCC显著相关。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50岁(P=0.005,OR=1.766)、饮酒史(P=0.002,OR=2.570)、肝癌家族史(P=0.014,OR=2.268)、脂肪肝(P=0.023,OR=3.390)、未得到有效的抗病毒治疗(P〈0.001,OR=5.389)是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发生HCC的危险因素。达到持续病毒学抑制(SVS)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仍可能发生HCC,HBV感染家族史垆:0.014,OR=2.537)、肝癌家族史(P=0.037,OR=3.339)和脂肪肝(P=0.018,OR=11.646)与达到SVS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发生HCC显著相关。结论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并发HCC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年龄≥50岁、饮酒史、肝癌家族史、脂肪肝和未得到有效的抗病毒治疗。HBV感染家族史、肝癌家族史和脂肪肝是达到SVS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发生HCC的危险因素。
张原青彭利军曹忆嵘曾志萍吴玉婧石虹陈世耀郭津生
关键词:肝硬化肝炎乙型慢性肝细胞
以长期发热为主要表现的肺动脉内膜肉瘤被引量:1
2008年
彭利军许峰李蕾
关键词:动脉瘤误诊结核
高迁移率族蛋白1对肝星状细胞Toll样受体4信号途径的激活作用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探讨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对肝星状细胞Toll样受体4(TLR4)信号途径的激活作用及其下游表达产物的影响。方法培养永生化小鼠肝星状细胞株野生型(JS1)、TLR4基因敲除TLR4-/-(JS2)、MyD88基因敲除MyD88-/-(JS3),用脂质体介导虫荧光酶标记的NF—κB(NF-KB—luc)或AP-1(AP-1-luc)反应性报告质粒与内参照质粒(R-Luc)共转染JS1、JS2和JS3细胞。每种细胞均分为阴性对照组(NC组)、脂多糖(LPS)处理组、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l)处理组,检测HMGBl、LPS处理后细胞NF-KB及AP-1的涪胜、各组细胞单核细胞趋化蛋白(MCP-1)mRNA及蛋白的表达。数据经正态性及方差齐性检验,两组间样本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JS1细胞LPS处理组和HMGB1处理组的NF—κB活性分别为(12.72±5.06)、(1.97±0.29)与NC组的(0.85±0.08)相比,t值分别为4.06和6.27,P值均〈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JS1细胞LPS处理组和HMGB1处理组的AP-1活性分别为(2.01±0.21)、(1.07±0.17)与NC组的(0.61土0.11)相比,t值分别为7.93和3.32,P值均〈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JS1细胞LPS处理组和HMGB1处理组MCP-1的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4.44±0.38、2.42±0.26,与NC组(值为1)相比,t值分别为15.54和9.29,P值均〈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JS1细胞LPS处理组和HMGB1处理组的MCP-1的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765.57±10.23)、(550.46±15.97)与NC组的(437.14±3.68)相比,t值分别为52.32和11.97,P值均〈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在JS2和JS3细胞中,LPS和HMGB1处理后上述观测指标与NC组相比,P值均〉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HMGB1作为一种内源性TLR4配体,能激活肝星状细胞株JS1细胞的TLR4信号,促进TLR4介导的炎症表型。
张哲林成招彭利军欧阳阳阳曹忆嵘郭津生
关键词:高迁移率族蛋白质类配体肝星状细胞TOLL样受体4
鸟氨酸脱羧酶抗酶抑制因子1多态性与乙型肝炎肝硬化的关系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研究一种高加索人群丙型肝炎肝硬化风险评分模型(cirrhosis risk score,CRS)相关基因的多态性与中国人群乙型肝炎肝硬化的关系,评估该模型在乙型肝炎肝硬化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用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法检测相关的11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研究人群包括肝硬化组患者和对照组无肝硬化表现者,分析各位点与肝硬化的关系,比较肝硬化组和对照组CRS值的差异。用x^2检验检测哈维平衡验证样本的群体代表性。两组计量资料的比较用f检验或Wilcoxon秩和检验。单个单核苷酸多态性基因型等分类数据与肝硬化发生的关系用Pearson X^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进一步用Logistic回归分析判断在显性模型、隐性模型和加性模型下基因型与肝硬化发生的关系,计算比值比及95%可信区间,比值比经性别和年龄校正。结果鸟氨酸脱羧酶抗酶抑制因子1基因的rs2679757位点与肝硬化的发生相关(x^2=6.79,P〈0.05),与AA纯合子相比,携带危险等位基因G的GG+AG基因型显著增加肝硬化的发生风险,比值比为1.63,95%可信区间为1.13~2.35。位于Toll样受体4基因的rs4986791位点和鸟氨酸脱羧酶抗酶抑制因子1基因的rs62522600位点在中国人群中无多态性基因型。其他研究位点与肝硬化的发生无相关性(JD〉0.05)。肝硬化组和对照组的CRS中位数分别为0.57和0.6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鸟氨酸脱羧酶抗酶抑制因子1多态性rs2679757与乙型肝炎肝硬化的发生相关。高加索人群CRS模型相关的两个多态性位点在中国人群中缺乏多态性,该CRS对评估有无乙型肝炎肝硬化的发生无明显价值,其他多态性位点仍需进一步临床验证。
彭利军郭津生张哲石虹王剑Scott L.FriedmanJohn J.Sninsky王吉耀
关键词:肝硬化多态性单核苷酸鸟氨酸脱羧酶
先天性肝纤维化伴血铜蓝蛋白降低1例被引量:1
2008年
彭利军郭津生李蕾
关键词:先天性肝纤维化铜蓝蛋白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