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曹忆嵘

作品数:13 被引量:96H指数:7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消化科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项目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肝硬化
  • 4篇细胞
  • 4篇结肠
  • 3篇星状细胞
  • 3篇结肠炎
  • 3篇溃疡
  • 3篇溃疡性
  • 3篇溃疡性结肠炎
  • 3篇老年
  • 3篇老年前期
  • 3篇肝星状细胞
  • 3篇肝炎
  • 2篇乙型
  • 2篇乙型肝炎
  • 2篇纤维化
  • 2篇结肠镜
  • 2篇溃疡性结肠炎...
  • 2篇老年及老年前...
  • 2篇肝硬化患者
  • 2篇TOLL样受...

机构

  • 13篇复旦大学
  • 1篇上海中医药大...

作者

  • 13篇曹忆嵘
  • 6篇郭津生
  • 4篇欧阳阳阳
  • 4篇于晓峰
  • 3篇张伟
  • 3篇彭利军
  • 2篇张原青
  • 2篇姚健凤
  • 2篇王吉耀
  • 2篇顾廷
  • 2篇顾同进
  • 2篇张哲
  • 2篇陈洁
  • 1篇曹秀英
  • 1篇王根生
  • 1篇林庆民
  • 1篇石虹
  • 1篇陈世耀
  • 1篇陶艳艳
  • 1篇徐列明

传媒

  • 4篇中华肝脏病杂...
  • 2篇肝脏
  • 2篇老年医学与保...
  • 1篇胃肠病学
  • 1篇上海医学影像
  • 1篇中国老年学杂...
  • 1篇上海医学
  • 1篇中国消化内镜

年份

  • 1篇2015
  • 2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0
  • 4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4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58例老年及老年前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分析被引量:1
2007年
溃疡性结肠炎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一般国外文献认为该病多见于20~40岁[1],对45岁及以上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较少关注。本文拟对45岁以上的老年及老年前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
曹忆嵘于晓峰张伟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老年前期
益生菌在消化道疾病中的临床应用被引量:9
2007年
益生菌是一种有益于人体健康的肠道微生物,目前已有很多商品化的益生菌制剂应用于临床,特别是在消化道疾病中显露突出的疗效。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已在临床上得到验证,取得了一定的疗效。本文重点介绍益生菌在防治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炎症性肠病(IBD)和肝硬化等疾病中的临床应用。益生菌是一种有效制剂,值得在临床上研究应用。
顾同进曹忆嵘张伟
关键词:有益菌种螺杆菌感染炎性肠疾病肝硬化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肝硬化发生相关临床危险因素评价被引量:19
2013年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患者肝硬化发生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 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就诊的HBV感染者988例,分为健康恢复组274例,慢性肝炎肝硬化组429例,非肝硬化组285例。采集患者病史、血清学检查、影像学及病理检查资料,比较3组间的一般情况及临床检测数据。统计分析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STATA11.0统计软件。结果健康恢复组2.2%的患者有乙型肝炎家族史,慢性乙型肝炎患者47.5%有乙型肝炎家族史;健康恢复组中垂直感染率为56.3%,慢性乙型肝炎组中为93.7%,其中非肝硬化组为89.4%,肝硬化组为96.4%,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垂直感染为乙型肝炎转为慢性的高危因素,OR值为15.02(95%CI:9.57~23.94);同时也是慢性乙型肝炎发展至肝硬化的高危因素,OR值为3.15(95%CI:1.39~7.45)。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病程为(44.1±9.5)年,非肝硬化者为(39.3±9.8)年,男性比例为82.5%,也显著高于非肝硬化者的70.2%,且男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病程为(41.7±9.3)年,女性为(45.0±11.4)年。健康恢复组、慢性乙型肝炎非肝硬化组及肝硬化组的各项肝功能指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BeAg阳性患者中HBsAg与HBV DNA呈负相关(r=-0.43);而HBeAg阴性患者中HBsAg与HBV DNA呈正相关(r=0.23)。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HBsAg超过1000COI占89.5%,显著高于非肝硬化患者的82.1%,OR值为1.86(95%CI:1.18~2.94)。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HBVDNA水平与病程无相关(P=0.21)。肝硬化组HBV DNA水平为(3.20±2.37)lg拷贝/mL,非肝硬化组HBVDNA(2.875±2.68)lg拷贝/mL,但HBV DNA>5lg拷贝/mL的患者比例在肝硬化组为31%,显著低于非肝硬化组的57.2%。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硬化的危险因素有:病程、家族史、垂直感染、男性、HBsAg大于1000COI、HBVDNA等。
曹忆嵘彭利军欧阳阳阳王吉耀郭津生
关键词:乙型肝炎肝硬化
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发生肝细胞癌的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17
2015年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发生肝细胞癌(HCC)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14年9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就诊的来自上海及周边地区的汉族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资料,将其分为肝硬化组和HCC组。收集患者病史、血清学、影像学及病理检查资料,比较两组间的一般情况及临床检测数据,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包括采用X2检验的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的统计学分析。结果共收集715例患者资料,其中肝硬化组281例,HCC组434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男性、年龄≥50岁,有肝癌家族史、饮酒史、脂肪肝、可检出HBVDNA、未得到有效的抗病毒治疗与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发生HCC显著相关。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50岁(P=0.005,OR=1.766)、饮酒史(P=0.002,OR=2.570)、肝癌家族史(P=0.014,OR=2.268)、脂肪肝(P=0.023,OR=3.390)、未得到有效的抗病毒治疗(P〈0.001,OR=5.389)是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发生HCC的危险因素。达到持续病毒学抑制(SVS)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仍可能发生HCC,HBV感染家族史垆:0.014,OR=2.537)、肝癌家族史(P=0.037,OR=3.339)和脂肪肝(P=0.018,OR=11.646)与达到SVS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发生HCC显著相关。结论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并发HCC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年龄≥50岁、饮酒史、肝癌家族史、脂肪肝和未得到有效的抗病毒治疗。HBV感染家族史、肝癌家族史和脂肪肝是达到SVS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发生HCC的危险因素。
张原青彭利军曹忆嵘曾志萍吴玉婧石虹陈世耀郭津生
关键词:肝硬化肝炎乙型慢性肝细胞
52例自身免疫性肝炎的临床特点及其治疗被引量:9
2012年
目的研究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患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收集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03至2010年之间收治入院并诊断AIH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特点。结果 8年间共收治AIH患者52例,平均年龄(55.5±12.9)岁,男、女之比为1∶6.4。入院时病程中位数6个月,最长者已达20年。入院时患者的临床分期如下:急性肝功能衰竭1例,失代偿性肝硬化6例,代偿性肝硬化6例,复发1例,症状期24例,缓解期2例,无症状期6例,不能明确6例。有肝活检病理诊断者30例,占57.7%,其余患者系综合临床症状、生化检查、自身抗体检查及激素疗效诊断。其中23例合并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占44%。除PBC之外,合并桥本氏甲状腺炎4例,各类肾炎3例,类风湿性关节炎2例,干燥综合征1例,红斑狼疮1例。常见症状依次排列有乏力(48%),纳差(40%),中上腹不适(38%),黄疸(33%),恶心(27%),体质量下降(21%),皮肤瘙痒(13%),关节酸痛(13%),口干(12%),其他(<10%)。23例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其中14例同时接受熊去氧胆酸治疗。12例仅接受熊去氧胆酸治疗。2例因单用糖皮质激素2周反应不佳而加用硫唑嘌呤。另有1例单纯AIH失代偿性肝硬化患者同时接受这三种药物治疗。12例除"保肝药物"之外,不接受任何针对性治疗。这些患者随访7年,存活47例,1例死亡(死因为"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4例失访。结论本组AIH患者以中老年人居多,女性大大超过男性,临床表现多样,无特异性指标,但症状较为明显。对不愿接受病理活检者,综合临床表现、肝功能、自身免疫抗体,通过非典型AIH积分系统的计算和对激素治疗的反应也可获得诊断。AIH通常并发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中AIH-PBC重叠综合征较为多见。常用药物为糖皮质激素、硫唑嘌呤。当出现重叠综合征、肝损伤较重或出现毛细胆管受损征象时倾向于糖皮质激素和UDCA联合应用。部分患者不用激素
曹忆嵘郭津生彭利军欧阳阳阳王吉耀
关键词:自身免疫性肝炎
肝纤维化的免疫相关性被引量:7
2010年
肝脏是人体最大的消化器官,虽然不属于免疫系统,但由于其特殊的解剖位置和血管系统,使肝脏在免疫细胞的激活和分化、机体的局部和全身性免疫反应、以及免疫调节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免疫应答导致的肝损伤是许多肝脏疾病的发病机制,同时也参与各种病因引起的肝纤维化发生。
曹忆嵘郭津生
关键词:肝硬化免疫肝星状细胞TOLL样受体
虫草酸和虫草素对肝星状细胞炎症及纤维化发生特性的影响被引量:9
2013年
目的探讨虫草酸和虫草素对肝星状细胞(Hsc)的炎症表型和纤维化发生特性的影响。方法以内毒素(LPS,100ng/ml)刺激传代培养的小鼠HSC株JS1的炎症反应,药物处理组在LPS刺激同时用不同浓度(10、50或200μmol/L)的虫草酸和虫草素处理,采用实时定量逆转录PCR法检测炎症趋化因子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mRNA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MCP-1蛋白的分泌。用转化生长因子D1(TGFD1,10ng/m1)刺激HSC纤维化反应,药物处理组在TGFβ1刺激同时用不同浓度虫草酸和虫草素药物处理,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I型胶原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的表达。采用双侧t检验作统计学分析。结果200umol/L虫草酸和虫草素处理可显著抑制LPS刺激下JS1细胞MCP-1的mRNA和蛋白表达的增加,[mRNA相对表达量:(2.07±0.29)比(3.35±0.26),t=15.90,(1.15±0.23)比(4.17±0.61),t=8.93;蛋白表达量:(1.88±0.06)比(2.33±0.06),t=10.39,(1.47±0.25)比(1.97±0.04),t=4.6,P值均〈0.05];此外各不同浓度药物组可抑制TGFβ1刺激下JS1细胞的I型胶原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蛋白表达的上调,以200μmol/L药物组抑制作用最为明显。结论虫草酸和虫草素可减轻LPS刺激下的HSC的炎症表型以及TGFp1刺激下HSC的纤维化反应,这可能是其对肝纤维化治疗作用的主要机制。
欧阳阳阳张哲曹忆嵘张原青陶艳艳刘成海徐列明郭津生
关键词:肝硬化肝星状细胞虫草素
15例老年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临床和内镜分析被引量:1
2006年
目的回顾性分析老年人群(≥60岁)溃疡性结肠炎(UC)临床及内镜特点。方法收集1998至2003年我院诊断为UC的住院患者45例,老年组(年龄≥60岁)15例,老年前期组(45~59岁)7例,<45岁组23例。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并对年龄、性别、腹痛、大便性状、内镜表现等临床特点进行分析。结果腹痛、腹泻、便血均为常见症状,老年前期组的腹泻(85.7%)、黏液血便(85.7%)、体重减轻(85.7%)症状最为明显,老年UC患者次之(分别为73.3%、73.3%和60.0%)。而发热症状以老年患者最多见(60.O%)。老年UC多为轻度(80.0%),中、重度比例少(20.0%)。内镜下,老年组UC病变范围以直胸+乙状结肠及左半结肠所占比例为高(73.3%),而老年前期组和<45岁组UC病变以全结肠及广泛结肠的构成比高(42.8%、34.8%)。老年UC内镜下主要表现为弥漫性黏膜水肿(100.0%)、糜烂浅溃疡(80.0%)和散在出血点(33.3%)。结论老年UC患者以轻度居多,临床及内镜有其特点,临床上应加以重视。
张伟于晓峰曹忆嵘姚健凤陈洁顾廷赵沄
关键词:老年老年前期溃疡性结肠炎结肠镜
家族性结肠息肉病被引量:4
2007年
1病例患者女性,45岁。20年前,患者无诱因下出现排便次数增多,2~3次/日,为成形软便,有间歇性大便带血或鲜血便。当时肠镜检查发现:降结肠、乙结肠多发性息肉约100余枚。并作了家系调查。
项平曹忆嵘季大年
关键词:家族性结肠息肉病曲式APC乙状结肠镜FAP大肠腺瘤
低剂量阿司匹林对粘膜损伤的防治被引量:10
2007年
目前公认低剂量阿司匹林(ASA)(75~325mg/d)具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可以预防各种缺血性心脑血管病,对治疗肯定有益的疾病有:急性心肌梗死、心梗后二级预防、心绞痛、冠状动脉血管重建后(冠脉搭桥、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冠脉置放支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可逆性缺血性脑病、缺血性卒中后二级预纺、透析患者动静脉分流;对治疗可能有益的疾病有:冠心病的一级预防、缺血性卒中后的即刻治疗、心房颤动、外周动脉闭塞性疾病、深静脉血栓、人工瓣膜替换术后预纺栓子。据临床观察,对各类心绞痛患者均有益.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每天服用75mgASA,心梗的发生率下降50%。
顾同进曹忆嵘
关键词:剂量阿司匹林外周动脉闭塞性疾病粘膜损伤缺血性心脑血管病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