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锐

作品数:16 被引量:28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心脏
  • 6篇手术
  • 5篇心脏病
  • 5篇外科
  • 5篇先天
  • 5篇先天性
  • 5篇先天性心脏
  • 5篇先天性心脏病
  • 4篇动脉
  • 4篇心室
  • 4篇室间隔
  • 4篇室间隔缺损
  • 4篇缺损
  • 4篇间隔缺损
  • 3篇动脉瓣
  • 3篇右心
  • 3篇右心室
  • 3篇外科手术
  • 3篇流出道
  • 2篇单核

机构

  • 16篇中国医学科学...
  • 2篇南京医科大学

作者

  • 16篇刘锐
  • 11篇李守军
  • 9篇马凯
  • 9篇张本青
  • 5篇林野
  • 5篇胡盛寿
  • 5篇芮璐
  • 4篇龚丁旭
  • 4篇聂宇
  • 3篇花中东
  • 3篇张浩
  • 3篇李汉美
  • 2篇张辉
  • 2篇逄坤静
  • 2篇闫军
  • 2篇杨克明
  • 2篇刘瑞平
  • 2篇何锋
  • 2篇顾海勇
  • 2篇张琳

传媒

  • 6篇中国循环杂志
  • 4篇中国胸心血管...
  • 2篇临床和实验医...
  • 1篇中国心血管病...
  • 1篇中国体外循环...
  • 1篇中国医药导报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年份

  • 7篇2021
  • 3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4
  • 3篇2013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婴儿期Ebstein畸形的外科手术治疗经验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分析婴儿期Ebstein畸形患儿的临床特点及外科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2007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接受外科干预的20例婴儿期Ebstein畸形患儿资料。主要外科手术策略包括双心室修复、1.5心室修复和分期单心室修复(包括双向Glenn术及二期全腔肺动脉吻合术)。结果:20例患儿的中位年龄为7个月(范围:3~12个月)。其中,11例接受双心室修复,5例接受1.5心室修复,4例接受分期单心室修复。早期(术后30 d内)死亡2例,早期并发症7例。中位随访6.0年(范围:1.0~12.5年)。远期死亡2例,再次手术3例。1年、5年、10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0.0%、79.1%、79.1%。4例死亡病例中,3例施行双向Glenn术。接受双心室修复治疗患儿中,对于三尖瓣的修复策略,4例采用Cone重建,7例采用其他技术。远期超声心动图随访结果显示,Cone重建技术改善三尖瓣反流程度的效果显著优于其他技术(P=0.036)。结论:相较于大龄患儿及成人患者,婴儿期Ebstein畸形患儿外科手术近远期生存率低。对于分期单心室修复,一期行双向Glenn术死亡率高。采用Cone重建技术修复三尖瓣的效果良好。
于冰杨克明王珊吕小东刘锐李守军
关键词:EBSTEIN畸形婴儿
miR-146a rs2910164 C>G基因多态性与先天性心脏病易感性的研究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研究中国汉族人群中miR-146a rs2910164 C>G基因多态性与先天性心脏病发生危险因素关系。方法采用以医院为基础的病例-对照研究,运用质谱SNP分型技术对120例法洛四联症(TOF)患儿,124例大动脉转位(TGA)患儿和136例对照人群进行了miR-146a rs2910164 C>G基因多态性分析,计算各种基因型的先心发生风险及其95%可信区间。结果 miR-146a rs2910164 C>G基因多态三种基因型CC,CG,GG在TOF组、TGA组以及对照组的频率分别为33.9%(CC),49.2%(CG),16.9%(GG);36.1%(CC),51.6%(CG),12.3%(GG)以及35.8%(CC),51.5%(CG),12.7%(GG);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携带miR-146a rs2910164 CG或GG等位基因型与TOF和TGA的发病风险无明显相关。结论 miR-146a rs2910164 C>G基因多态性可能不是先天性心脏病发生的危险因素,相关结果需要进一步研究证实。
王振华刘锐顾海勇聂宇张辉刘瑞平张浩胡盛寿
关键词:先天性心脏病单核苷酸多态性
急诊及限期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前停用氯吡格雷时间窗对术后主要出血事件的影响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分析急诊和限期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前氯吡格雷停药时间对术后主要出血事件的影响,探索合理的术前氯吡格雷停药时间窗。方法:回顾性纳入2009年至2019年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连续收治的急诊及限期行CABG的患者1610例;所有患者规律服用阿司匹林(单抗组,n=222)或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抗组,n=1388)进行抗血小板治疗。所有患者阿司匹林均使用至手术当日,双抗组患者术前氯吡格雷停药时间分为:术前0~3天(n=37)、第4天(n=35)、第5天(n=33)、第6天(n=150)、第7天(n=446)、>7天(n=687)。比较单抗组和双抗组术后出血、栓塞事件及院内死亡率的差异;用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双抗组术前氯吡格雷不同停药时间对术后主要出血事件的影响,根据出血学术研究会(BARC)4型出血标准定义术后主要出血事件。结果:两组在术后24 h胸腔引流量、红细胞、血浆、血小板输注量及再次开胸止血发生率上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双抗组术后院内栓塞事件(0.6%vs.3.6%)和再次心肌梗死发生风险(0.6%vs.2.3%)均明显低于单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0~3天停用氯吡格雷是术后主要出血事件的危险因素(OR=2.569,95%CI:1.032~6.409,P=0.04),而术前第4天、第5天、第6天、第7天、>7天停药不是术后主要出血事件的危险因素。结论:CABG前停用氯吡格雷3天以上不显著增加术后主要出血事件风险,同时能降低术后总栓塞事件和再次心肌梗死发生风险。
刘锐袁昕胡盛寿
关键词:急诊
三尖瓣处理技术在远离型右心室双出口矫治患儿中的应用效果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探讨三尖瓣处理技术在远离型右心室双出口矫治患儿中应用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于2008年1月至2019年1月回顾性分析连续入组我院接受双心室矫治并同期行三尖瓣结构处理的40例远离型右心室双出口患儿,其中男性24例,女性16例,平均年龄(4.3±2.6)岁,平均体重(21.4±10.5)kg,术中均对三尖瓣采取了圆锥乳头肌转移、三尖瓣隔前交界瓣下腱索转移、三尖瓣隔前交界折叠等技术处理,同期进行圆锥切除,室间隔缺损扩大,记录术中及院内情况。出院后每6个月通过电话或门诊随访。结果:39例患儿手术成功,1例(2.5%)患儿早期死亡,死因为肺部感染、呼吸衰竭。39例患儿术后无早期心室内隧道梗阻和传导阻滞发生。术中三尖瓣操作包括:圆锥乳头肌转移25例,隔前交界瓣下腱索转移10例,隔前交界折叠5例。术中经食道超声心动图检查:患儿左心室流出道均通畅,3例患儿可见室水平残余分流1~2 mm;4例患儿室间隔缺损补片中央开窗3~5 mm。主动脉阻断时间(95±34)min及体外循环时间(143±50)min,呼吸机使用时间(45.5±28.5)h,重症监护病房时间(5.2±3.7)d。平均随访(6.1±5.0)年(6个月~11年),无晚期死亡,未发现明显的心室内隧道梗阻及再手术病例。结论:对于三尖瓣瓣下结构影响内隧道建立的远离型右心室双出口,应用合适的三尖瓣处理技术,能够降低心室内隧道梗阻的发生率,且不会造成三尖瓣反流或狭窄,不会增加死亡率及并发症。
张本青马凯刘锐李守军
关键词:右心室双出口
2009~2019年单中心法乐四联症围术期结果分析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总结分析单中心11年法乐四联症患儿围术期结果及变化趋势。方法:选择自2009年1月至2019年12月因法乐四联症就诊于我院首次行外科手术治疗的患儿。研究分析患儿病变特征、手术方法的选择、围术期结果及变化趋势。结果:共入选法乐四联症患儿3952例,其中男性2410例,中位年龄11.52(7.56,22.80)个月,身高74(68,84)cm,体重9(7.7,11.4)kg。行一期根治术的患儿为3818例(96.61%),选择分期根治患儿98例(2.48%),姑息手术患儿36例(0.91%)。围术期死亡患儿共36例,死亡率为0.91%,延迟恢复(重症监护病房时间>14天)的患儿为65例(1.64%)。根治术患儿采用非跨环补片比例从46.48%上升至50.88%,年患儿总数从446例下降至230例,患儿年龄从14.64个月下降至9.84个月。为明确患儿年龄下降是否影响围术期结果,将近5年结果与前6年结果进行比较发现:择期手术的患儿年龄下降后,死亡率、延迟恢复比例无增加,术后重症监护病房时间未延长,术后补救性侧支封堵比例下降。结论:法乐四联症患儿手术治疗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低,效果良好。本中心患儿数量逐年减少,非跨环根治手术比例上升,择期手术年龄下降。尽早手术治疗能使更多患儿获益。
龚丁旭张本青林野马凯刘锐闫军花中东胡盛寿李守军
关键词:法乐四联症外科治疗
双心室矫治室间隔缺损远离型右室双出口单中心15年经验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总结单中心双心室矫治室间隔缺损远离型右室双出口的15年经验,探讨双心室矫治的合适方法,分析再手术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2019年于我院连续入组162例接受双心室矫治的室间隔缺损远离型右室双出口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内隧道建立的路径将患儿分为两组:110例患儿术中行室间隔缺损连接至主动脉内隧道[A组,男75例、女35例,平均年龄(3.6±3.2)岁];52例患儿行室间隔缺损连接至肺动脉内隧道[B组,男30例、女22例,平均年龄(2.8±2.7)岁]。为了建立通畅的心室内隧道,同期进行的操作包括室间隔缺损扩大、圆锥肌肉切除、三尖瓣腱索或乳头肌转移等。结果全组行双心室矫治的患儿早期死亡9例(5.6%),早期心室内隧道梗阻6例(3.7%)。经过(7.5±7.0)年的随访,8例(4.9%)患儿发生晚期死亡,A组的1年、5年、10年、15年生存率分别为92.7%、91.1%、91.1%、85.4%,B组分别为92.2%、85.2%、85.2%、85.2%,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60)。随访发现10例(6.2%)迟发性心室内隧道梗阻,8例接受了再次手术。两组比较A组患儿有更多的迟发性心室内隧道梗阻(A组9例vs.B组1例,P=0.017)及总体心室内隧道梗阻(A组15例vs.B组1例,P=0.001)。两组患儿的早期死亡率和晚期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86、0.223)。A组中同期进行三尖瓣操作46例,其中1例发生左室流出道梗阻,是否同期行三尖瓣操作的术后左室流出道梗阻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46 vs.15/64,P=0.004),并不会造成三尖瓣反流或狭窄。Rastelli术后患儿因右室流出道病变再手术率明显高于REV手术和双根部调转术,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14 vs.0/38,P<0.001)。结论双心室矫治室间隔缺损远离型右室双出口可以取得令人满意的远期结果。室间隔缺损连接至主动脉内隧道较室间隔缺损连接至肺动脉内隧道左室流出道梗阻发生率更高。同期进行三尖瓣处�
张本青李守军马凯龚丁旭刘锐
关键词:先天性心脏病右室双出口
合并异位心及左室流出道狭窄的矫正型大动脉转位分流术后再次手术策略研究
2021年
目的探索合并异位心及左室流出道狭窄的矫正型大动脉转位患者姑息性分流术后的二次手术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9年5月连续性收治的姑息性分流术后合并异位心及左室流出道狭窄的矫正型大动脉转位5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双心室发育均衡,按手术方式分为两组:一个半心室组,行一个半心室矫治术者24例,男16例、女8例,平均年龄(5.4±2.2)岁;单心室组,行单心室矫治术者30例,男19例、女11例,平均年龄(8.6±6.2)岁。通过电话随访并预约复查获取随访资料。结果术前两组间体循环系统瓣膜反流率和体循环系统心室射血分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心室组的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和机械通气时间均显著短于一个半心室组,但迁延性胸腔积液发生率明显高于一个半心室组。无院内死亡。一个半心室组中位随访时间49(17~83)个月,随访率93.9%,随访死亡1例。单心室组中位随访时间47(12~85)个月,随访率90.9%,随访死亡1例。随访终点时一个半心室组体循环系统心室射血分数显著性高于单心室组,而且心功能分级(NYHA)Ⅲ级和Ⅳ级比例低于单心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生存率及免除再干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姑息性分流术后的合并异位心及左室流出道狭窄的矫正型大动脉转位患者,一个半心室矫治术是理想的二次手术治疗策略选择。
刘锐逄坤静李守军张本青芮潞林野马凯李汉美
关键词:矫正型大动脉转位二次手术左室流出道狭窄
半胱天冬蛋白酶8基因多态性与先天性心脏病易感性的关联研究
2013年
目的研究中国汉族人群中半胱天冬蛋白酶8 rs3769818 C>T基因多态性与先天性心脏病发生的危险因素关系。方法运用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技术对120例法洛四联征(TOF)患儿、124例大动脉转位(TGA),以及136例对照人群的半胱天冬蛋白酶8 rs3769818 C>T位点进行基因分型,计算各种基因型的先心病发病风险及其95%可信区间。结果半胱天冬蛋白酶8 rs3769818 C>T的三种基因型CC,CT,TT在TOF组、TGA组和对照组的频率分别为52.1%(CC),39.3%(CT),8.5%(TT);49.6%(CC),37.4%(CT),13.0%(TT)和52.6%(CC),40.0%(CT),7.4%(TT)。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与携带半胱天冬蛋白酶8 rs3769818 CC基因型的个体相比较,CT或TT基因型与TOF和TGA的发病风险没有显著的相关性。结论半胱天冬蛋白酶8 rs3769818C>T基因多态性可能不是先天性心脏病发生的危险因素。
聂宇刘锐顾海勇何锋张辉刘瑞平张浩
关键词:先天性心脏病单核苷酸多态性
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后并发症的外科治疗被引量:10
2020年
目的:总结分析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外科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5月至2019年12月因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后并发症就诊于我院并行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14例,分析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手术方法的选择、手术结果及随访结果。结果:患者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包括:瓣膜损伤9例(三尖瓣、主动脉瓣损伤分别有5例和6例,其中三尖瓣和主动脉瓣同时损伤2例),左心室流出道梗阻1例,心律失常6例(三度房室阻滞2例、完全性左束支阻滞4例),溶血1例。所有患者均于体外循环下行室间隔缺损封堵器取出术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另外,5例患者行主动脉瓣成形术,1例行主动脉瓣置换术,9例行三尖瓣成形术,2例植入永久起搏器。术后重症监护室住院时间为19.00(13.00,46.75)h,呼吸机使用时间为6.00(3.00,9.25) h,总住院时间为7.00(6.00,9.50)d。术后中位随访18.00(7.75,38.00)个月,所有患者室间隔缺损无残余分流,无瓣膜功能不良,植入起搏器的患者起搏器功能良好。结论: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后需外科手术治疗的并发症较多样,应以预防为主,一旦出现需早期外科干预;外科干预效果良好。
龚丁旭张本青林野张琳马凯刘锐李汉美芮璐李守军
关键词: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并发症外科治疗
大动脉调转术后新主动脉瓣关闭不全10年结果分析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 总结分析本院小儿心脏外科中心完全性大动脉转位患儿行大动脉调转术后发生新主动脉瓣返流的结果。方法 2006年4月至2016年9月,回顾性分析本院小儿心脏外科中心行大动脉调转术的完全性大动脉转位患者599例。2011年起,对出现主动脉和肺动脉直径严重不匹配的完全性大动脉转位患儿,本中心采用新的主动脉窦管交界成形技术,根据是否采用窦管交界成形技术分为两组,用倾向性配对方法每组选择各30名患者进行对比,对全部患者资料进行长期随访。结果 该组患儿远期生存率为93.3%(559/599),新主动脉瓣返流发生率6.5%(39/599),主动脉瓣置换发生率0.5%(3/599),既往肺动脉环缩术和主、肺动脉直径不匹配是发生严重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危险因素,对于主肺动脉直径不匹配患儿行新主动脉窦管交界成形术后未随访到重度主动脉瓣返流的发生。结论 本中心大动脉调转术治疗完全性大动脉转位患儿有着较低的主动脉瓣返流和主动脉瓣置换发生率,具有良好的远期效果。新主动脉瓣的返流与既往行肺动脉环缩术和主肺动脉直径不匹配相关。对于主肺动脉直径不匹配患儿使用新主动脉窦管交界成形术有可能降低新主动脉瓣返流的发生率。
芮璐李守军闫军花中东杨克明马凯刘晋萍张本青刘锐蒋华平
关键词:先天性心脏病完全性大动脉转位大动脉调转术主动脉瓣返流手术方式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