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曹毅

作品数:72 被引量:521H指数:13
供职机构:南通大学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青蓝工程”基金江苏省“135”重点人才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一般工业技术金属学及工艺更多>>

文献类型

  • 61篇期刊文章
  • 1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0篇医药卫生
  • 1篇金属学及工艺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42篇骨折
  • 26篇关节
  • 20篇内固定
  • 13篇疗效
  • 13篇股骨
  • 11篇近端
  • 11篇钢板
  • 10篇肱骨
  • 9篇胫骨
  • 8篇置换术
  • 8篇内固定治疗
  • 7篇髋臼
  • 7篇固定术
  • 6篇手术
  • 6篇肱骨骨折
  • 5篇韧带
  • 5篇生物力学
  • 5篇髓内
  • 5篇髓内钉
  • 5篇切开

机构

  • 59篇南通大学
  • 13篇南通医学院附...
  • 4篇南通市城东医...
  • 2篇淮安市淮阴医...
  • 2篇如皋市博爱医...
  • 1篇第二军医大学
  • 1篇江南大学
  • 1篇浙江大学
  • 1篇常州市第一人...
  • 1篇无锡市第二人...
  • 1篇海门市人民医...
  • 1篇江南大学附属...
  • 1篇海安县人民医...
  • 1篇泰州市第一人...
  • 1篇通州市人民医...
  • 1篇南通市海门区...

作者

  • 72篇曹毅
  • 44篇刘璠
  • 34篇王友华
  • 27篇周振宇
  • 23篇陶然
  • 22篇徐华
  • 18篇王洪
  • 17篇陆跃
  • 14篇刘雅克
  • 9篇朱鸣镝
  • 7篇顾永强
  • 7篇赵剑
  • 6篇赵敦炎
  • 6篇朱建炜
  • 5篇成红兵
  • 5篇祝勇
  • 4篇严勋
  • 4篇汤锦波
  • 4篇张其恭
  • 3篇陈向东

传媒

  • 9篇中华创伤骨科...
  • 6篇江苏医药
  • 5篇南通医学院学...
  • 5篇交通医学
  • 4篇中华骨科杂志
  • 4篇中华创伤杂志
  • 3篇中国临床医学
  • 3篇中华手外科杂...
  • 3篇南通大学学报...
  • 2篇中国老年学杂...
  • 2篇医学理论与实...
  • 2篇中国骨与关节...
  • 2篇中华关节外科...
  • 1篇山东医药
  • 1篇中华外科杂志
  • 1篇新乡医学院学...
  • 1篇中国临床解剖...
  • 1篇伤残医学杂志
  • 1篇医学临床研究
  • 1篇中国交通医学...

年份

  • 1篇2023
  • 3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9
  • 2篇2018
  • 3篇2017
  • 5篇2016
  • 2篇2015
  • 3篇2014
  • 3篇2013
  • 4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10
  • 6篇2009
  • 4篇2008
  • 5篇2007
  • 6篇2006
  • 5篇2005
  • 1篇2004
  • 4篇2003
7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胫骨平台骨折术后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被引量:19
2016年
目的通过建立胫骨平台骨折术后创伤性关节炎(Knee traumatic arthritis,KTA)的风险预测模型,评估胫骨平台骨折术后KTA发生的可能性。方法收集2009年12月至2015年4月共258例于南通大学附属医院行手术治疗的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资料,其中男117例,女141例。258例被分为模型训练队列和模型验证队列,在模型训练队列中,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s回归模型和Nomograph图进行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在模型验证队列中,采用拟合优度检验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进行风险预测模型校准度和区分度的评价。结果258例中,2009-2012年训练队列共151例,2013至2015年验证队列共107例。训练队列和验证队列在性别、年龄等一般特征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51例训练队列中11例KTA(7.3%,11/151)。训练队列中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均显示患者的体重指数、骨折类型、骨质疏松和骨折复位是胫骨平台骨折术后KTA发生的危险因素。以Logistics回归模型为基础绘制Nomo图,建立可视模型。107例验证队列中9例发生KTA(8.4%,9/107),拟合优度检验显示:Person检验(χ2=321.64,P=0.329)表明该模型具有较好的标准度;验证队列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7551,表明其有中等区分度预测KTA的发生。结论高体重指数、不稳定骨折、骨质疏松和骨折非解剖复位是胫骨平台骨折术后发生KTA的独立风险因素;以此为基础构建的风险评估模型有较好校准度和中等区分度,可为临床胫骨平台骨折术后发生KTA的风险预测提供参考。
刘雅克陶然王洪朱鸣镝曹毅朱建炜王友华陆跃张亚峰徐华张磊张波韩庆林刘璠周振宇
关键词:胫骨骨折校准
胫骨平台骨折的手术治疗被引量:18
2005年
刘璠刘涛黄勇赵剑曹毅
关键词:胫骨平台骨折手术治疗解剖型钢板外固定支架
钴纳米粒子对成骨样细胞MG-63体外生长及间充质干细胞成骨性分化的影响
杨乐刘璠韩庆林曹毅刘雅克
金属对金属全髋表面置换术的操作要点与早期疗效被引量:2
2007年
目的介绍金属对金属人工全髋表面置换术的操作要点与早期疗效。方法从2004年9月~2006年12月,对28例(35髋)患者行混合型金属人工全髋表面置换术(Conserve Plus,Wright),其中股骨头缺血性坏死16例、骨性关节炎5例、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4例和创伤性关节炎3例。平均年龄42岁(28~54岁),平均体重指数(RMI)27.3(20.5~44.8)。对所有患者均进行问卷调查、髋关节功能检查、术前术后Harris评分、术后疼痛发生评估及X线分析等。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18个月(6~30个月)。25例Harris评分从术前平均40(32~51)分提高到术后93(75~97)分。2例术后轻微疼痛,1例中度疼痛,无严重疼痛。X线显示:1例股骨假体内翻成角10°,但随访过程中没有出现假体松动和股骨颈骨折的并发症。所有病例未发现有股骨颈狭窄、股骨头坏死及假体固定失败等并发症。该手术的操作要点为准确的股骨颈中心定位;切忌股骨颈切迹的发生;股骨头病灶的清理必须干净彻底,决不姑息;股骨侧假体不应内翻位植入及增加股骨头高度;臼杯的安装必须真正紧密压配。结论金属对金属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是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骨关节炎、髋发育不良等年轻患者及大运动量患者的过渡性手术,近期随访结果满意。但该术式技术要求高,如不掌握要点极易产生并发症。
刘璠朱建炜茹江英王友华曹毅王洪周振宇
关键词:金属对金属髋关节早期疗效
三种内固定方法治疗肱骨髁间粉碎性骨折的疗效比较被引量:69
2006年
目的比较二种内固定方法治疗肱骨髁间粉碎性骨折的疗效。方法2002年2月~2005年1月,采用单钢板螺钉(A组,21例)、“Y”形钢板(B组,33例)和双钢板(C组,19例)固定治疗73例肱骨髁间粉碎性骨折患者,根据Müller的AO分型标准均为C3型骨折。所有患者均取肘后正中切口,采用肱三头肌舌形瓣入路。对本组患者的内固定方式、肘关节功能及并发症等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所有患者获得12~36个月(平均22.3个月)随访。术后12个月,肘关节功能按Jupiter评定标准进行评定,A组优良率为57.1%,B组为81.8%,C组为89.5%。B、C组术后肘关节功能恢复明显较A组好,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根据Sodergard关于肱骨髁间骨折内固定失败的判断标准,A组失败率为33.3%,B组为15.2%,C组为5.3%,C组内固定失败率明显较A、B组低,B组明显较A组低,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无一例出现切口皮肤坏死和深部感染。结论单钢板螺钉治疗肱骨髁间粉碎性骨折,术后肘关节功能恢复较差,内固定松动、断裂及肘内翻畸形发生率亦较高,临床应慎用此方法;“Y”形钢板和双钢板治疗肱骨髁间粉碎性骨折,符合肱骨远端生物力学特点,术后肘关节功能恢复良好者;但“Y”形钢板由于其自身的形态、结构特点,术后内固定松动发生率较高,因此对于肱骨内、外髁骨块较小者,不宜选用“Y”形钢板固定。
王友华刘璠周振宇吴菊曹毅顾永强侍德
关键词:肱骨髁间骨折粉碎性肘关节
人工股骨头置换与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被引量:45
2017年
目的比较人工股骨头置换与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内固定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05例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对比人工股骨头置换组与PFNA组年龄、性别、原发病情况、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卧床时间、住院时间、术后相关并发症及术后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完成,人工股骨头置换组卧床时间及住院时间更短,术后卧床相关并发症少,但手术创伤大,手术时间长,术中出血量多。PFNA内固定组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但卧床时间长。术后近期人工股骨头置换组髋关节功能评分优于PFNA内固定组,术后3、12个月两组髋关节功能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多合并不同程度骨质疏松和其他内科疾病,骨折多粉碎而不稳定,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人工股骨头置换及PFNA内固定均可取得良好效果,但两种治疗方法各有利弊,应权衡后选择。
龙行春曹毅周振宇刘璠
关键词: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人工股骨头置换
关节镜下外侧盘状半月板切除范围对单侧盘状半月板损伤患者下肢力线及膝关节功能的影响被引量:13
2019年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外侧盘状半月板切除术中外侧盘状半月板切除范围对单侧盘状半月板损伤患者下肢力线及膝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无锡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85例单侧盘状半月板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均接受关节镜下外侧盘状半月板切除术治疗,根据外侧盘状半月板切除范围分为A组(40例)和B组(45例),A组患者术中外侧盘状半月板切除范围≥1/2,B组患者外侧盘状半月板切除范围<1/2。所有患者术后随访2a,分别于术前、术后1个月及术后1、2a测量患者下肢力线(固有偏距),并进行膝关节功能Lysholm评分和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评分。结果 2组患者术前下肢力线(固有偏距)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1个月及术后1、2a下肢力线(固有偏距)均小于术前(P<0.05),2组患者术后1、2a下肢力线(固有偏距)均小于术后1个月(P<0.05),2组患者术后2a下肢力线(固有偏距)均小于术后1a(P<0.05);术后1个月及术后1、2a,B组患者下肢力线(固有偏距)均小于A组(P<0.05)。2组患者术前膝关节功能Lysholm评分、IKDC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1个月及术后1、2a膝关节功能Lysholm评分、IKDC评分均高于术前(P<0.05),2组患者术后1、2a膝关节功能Lysholm评分、IKDC评分均高于术后1个月(P<0.05);2组患者术后2a膝关节功能Lysholm评分、IKDC评分均高于术后1a(P<0.05);术后1个月及术后1、2a,B组患者膝关节功能Lysholm评分、IKDC评分均高于A组(P<0.05)。结论 关节镜下外侧盘状半月板切除术中应尽量减少半月板切除范围,最大限度地保留正常半月板,以利于术后下肢力线和膝关节功能的恢复。
王雪松陈雪王成成曹毅戴涟生王刊石叶俊星
关键词:盘状半月板损伤关节镜半月板切除术下肢力线
经重建感觉的指动脉终末背侧支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指端缺损的疗效观察被引量:1
2018年
【目的】探讨重建感觉的指动脉终末背侧支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指端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本院治疗的指端缺损70例患者78指,均行重建感觉的指动脉终末背侧支逆行岛状皮瓣修复,将神经分支和指固有神经残端吻合。【结果】本组70例中5例7指皮瓣于术后3d出现水疱,对症处理后愈合,其余皮辩均顺利成活,创面I期愈合;术后6个月恢复浅感觉比例为100.00%,明显高于术后3个月和1个月的76.92%和0.00%(P〈0.05);术后1个月全部恢复深痛觉;术后6个月两点辨别觉为(5.48±1.14)mm,明显少于术后3个月(P〈0.05);术后6个月皮瓣感觉恢复明显优于术后3个月和术后1个月(P〈0.05),s4级比例达到61.54%(48/78)。【结论】重建感觉的指动脉终末背侧支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指端缺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可使皮瓣感觉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章飞翔吕书军曹毅
缝匠肌骨瓣植骨加内固定治疗青壮年股骨颈骨折疗效分析
1999年
青壮年股骨颈骨折易发生骨不愈合和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是骨科一大难题。作者总结了采用缝匠肌骨瓣植骨加内固定术治疗青壮年股骨颈骨折76例。随访60例,随访时间4~13年。结果:骨折愈合率93%,股骨头坏死率10%,术后患肢功能恢复优良率88.3%。提示此术式对治疗青壮年股骨颈骨折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曹毅张笑山
关键词:股骨颈骨折缝匠肌骨瓣内固定
同期和分期双侧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双膝骨性关节炎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2021年
探究同期和分期双侧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双膝骨性关节炎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选取2019年6月~2021年6月本院收治的双膝骨性关节炎患者48例为本次观察对象。按治疗方案分组,参照组行分期双侧全膝关节置换术干预,研究组行同期双侧全膝关节置换术干预。对比两组病患手术情况、术后并发症及对HSS评分、关节活动度的影响。 结果:较参照组,研究组病患总手术时间、总住院时间更短,总术中出血量更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低,术后3个月HSS评分、关节活动度更高,P<0.05。 结论:相较于分期双侧全膝关节置换术,开展同期双侧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双膝骨性关节炎对改善手术情况、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改善其膝关节功能、关节活动度有显著效果。
陆跃陶然曹毅刘雅克
关键词:双膝骨性关节炎并发症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