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文元

作品数:256 被引量:1,541H指数:21
供职机构:第二军医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医学发展基金重点研究项目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电子电信机械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13篇期刊文章
  • 32篇会议论文
  • 4篇专利
  • 4篇科技成果
  • 3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40篇医药卫生
  • 2篇文化科学
  • 1篇机械工程
  • 1篇电子电信

主题

  • 110篇动脉瘤
  • 110篇血管
  • 98篇颅内
  • 90篇动脉
  • 76篇颅内动脉
  • 60篇颅内动脉瘤
  • 54篇弹簧圈
  • 50篇栓塞
  • 50篇介入
  • 37篇内支架
  • 35篇成形术
  • 34篇动脉狭窄
  • 34篇介入治疗
  • 32篇血管内支架
  • 32篇出血
  • 31篇颈动脉
  • 29篇电解可脱卸弹...
  • 29篇血管内治疗
  • 29篇可脱卸弹簧圈
  • 25篇支架成形术

机构

  • 255篇第二军医大学
  • 8篇复旦大学
  • 3篇钦州市第一人...
  • 2篇浙江大学医学...
  • 2篇解放军第98...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苏州大学
  • 1篇南京军区南京...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沈阳军区总医...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兰州军区乌鲁...
  • 1篇温州医学院附...
  • 1篇高淳县人民医...
  • 1篇解放军第41...
  • 1篇湖北医药学院
  • 1篇解放军第40...
  • 1篇济宁市第一人...
  • 1篇解放军第八五...
  • 1篇解放军第四五...

作者

  • 256篇赵文元
  • 242篇刘建民
  • 203篇许奕
  • 202篇洪波
  • 197篇黄清海
  • 91篇周晓平
  • 59篇张珑
  • 54篇赵瑞
  • 41篇杨鹏飞
  • 32篇李强
  • 30篇张鑫
  • 28篇方亦斌
  • 22篇张永巍
  • 20篇杨志刚
  • 16篇辛涛
  • 15篇戴冬伟
  • 12篇王来兴
  • 12篇王文仲
  • 10篇王永春
  • 9篇岳志健

传媒

  • 49篇介入放射学杂...
  • 42篇第二军医大学...
  • 17篇中国脑血管病...
  • 15篇中国微侵袭神...
  • 13篇中华神经外科...
  • 11篇中华脑血管病...
  • 7篇中华放射学杂...
  • 7篇中国临床神经...
  • 7篇中华神经外科...
  • 6篇中华医学会神...
  • 4篇中国急救医学
  • 4篇中国神经精神...
  • 4篇中国卒中杂志
  • 2篇中国神经免疫...
  • 2篇中华医学杂志
  • 2篇中华外科杂志
  • 2篇医学研究生学...
  • 2篇中国微创外科...
  • 2篇中华神经医学...
  • 2篇中国医师协会...

年份

  • 1篇2018
  • 4篇2016
  • 6篇2015
  • 6篇2014
  • 24篇2013
  • 8篇2012
  • 24篇2011
  • 21篇2010
  • 23篇2009
  • 4篇2008
  • 9篇2007
  • 4篇2006
  • 6篇2005
  • 22篇2004
  • 31篇2003
  • 33篇2002
  • 21篇2001
  • 4篇2000
  • 1篇1999
  • 2篇1998
25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烟雾病颅内血流相关性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被引量:13
2011年
目的探讨烟雾病患者颅内血流相关性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及血管内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全脑血管造影证实的烟雾病合并颅内血流相关性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血管内栓塞治疗方法。结果 11例中7例表现为颅内出血,4例表现为缺血症状;9个动脉瘤位于Willis环周围,1个位于大脑后动脉顶枕支,1个位于脉络膜后内侧动脉;11个动脉瘤除1例外周型动脉瘤因超选困难外其余10例均成功行血管内栓塞治疗,随访均获良好疗效。结论烟雾病患者颅内血流相关性动脉瘤可有出血或非动脉瘤性临床表现,此类动脉瘤可分为累及Willis环的主要动脉型动脉瘤和累及侧支为主的外周动脉型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烟雾病患者的颅内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对外周动脉型动脉瘤可予对症保守治疗。
戴冬伟赵文元许奕洪波黄清海方亦斌赵瑞刘建民
关键词:烟雾病颅内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血管内治疗
“Y型”支架植入技术治疗颅内分叉部宽颈动脉瘤三例并文献复习被引量:4
2009年
目的探讨"Y型"支架植入技术治疗颅内分叉部宽颈动脉瘤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收集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神经外科采用"Y型"支架植入技术治疗的3例患者共3枚分叉部宽颈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应用多个关键词检索Pubmed数据库,总结并分析相关的文献资料。结果本组病例共应用支架6枚,其中Neuroform支架5枚,Enterprise支架1枚。所有支架均成功释放,动脉瘤致密栓塞2例,瘤颈残留1例。1例患者术后出现短暂性神经功能缺损,未发生与手术相关的永久并发症。经7~21个月的临床随访,3例患者均恢复良好,无临床症状加重,亦未发生再出血。Pubmed数据库检索共得到5篇相关文献,结合本组资料,应用该技术治疗分叉部宽颈动脉瘤患者共21例,技术成功率为95.2%(20/21),报道即刻栓塞结果的18枚动脉瘤中16枚(88.9%)达到致密栓塞或瘤颈残留;发生与技术相关的暂时性并发症5例(23.8%),未发生任何技术相关的永久性并发症。结论"Y型"支架植入技术辅助栓塞颅内分叉部宽颈动脉瘤初步可行,其安全性及有效性有待于对大宗病例进行总结和分析后作进一步评价。
杨鹏飞刘建民洪波黄清海许奕赵文元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颅内支架
球囊辅助瘤颈成形术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被引量:21
2003年
目的 总结球囊辅助瘤颈成形术在颅内宽颈动脉瘤治疗中应用的临床体会。方法 采用球囊辅助瘤颈成形术对 18例患者 2 0个颅内宽颈动脉瘤进行栓塞治疗 ,先将微导管超选入动脉瘤内 ,再将不可脱卸球囊于动脉瘤颈处充盈覆盖瘤颈 ,电解可脱卸弹簧圈 (GDC)填塞动脉瘤。结果  17个动脉瘤治疗成功 ,完全填塞的动脉瘤 12个 ,次全填塞 (>90 % ) 4个 ,不完全填塞 (<90 % ) 1个 ,载瘤动脉均保持通畅 ,平均随访 9.4个月 ,临床效果优良。结论 采用球囊辅助瘤颈成形术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是安全。
刘建民张鑫许奕洪波黄清海张珑赵文元王永春
关键词:介入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电解可脱卸弹簧圈DSA检查并发症
支架辅助GDC治疗颅内动脉瘤术中并发症的防治被引量:4
2003年
目的 回顾总结血管内支架治疗颅内动脉瘤术中并发症 ,以提高使用血管内支架结合电解可脱卸弹簧圈 (GDC)治疗颅内夹层及宽颈动脉瘤的安全性。方法  10 5例难治性动脉瘤 ,首先将冠脉支架跨动脉瘤颈放置 ,通过支架的网孔将微导管送入动脉瘤腔 ,填入GDC。结果  6例患者术中出现支架移位 ,1例发生动脉瘤破裂出血 ,1例发生大脑中动脉穿支出血 ,1例发生支架塌陷 ,1例发生颈内动脉夹层动脉瘤 ,1例弹簧圈突入小脑后下动脉 (PICA)起始部 ,10例发生血管痉挛 ,经对症处理 ,预后良好。结论 在支架植入过程中 ,联合采用多种措施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支架和GDC联合应用治疗颅内夹层及宽颈动脉瘤安全。
赵文元刘建民许奕洪波黄清海张珑周晓平
关键词:电解可脱卸弹簧圈血管内支架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
平板CT脑血容量检测的可行性及应用价值的前瞻性研究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探讨利用平板探测器血管造影系统进行脑血容量(CBV)检查的可行性和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自身对照研究方法,对2010年6月至2011年3月诊断为脑缺血疾病并接受介入治疗的20例患者,采用静脉注射对比剂方法进行了灌注CT(PCT)和平板CT(FDCT)的检查,采用配对分析两种检查结果在不同部位、不同血管条件下的CBV差异。结果 2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FDCT和PCT检查,两种方法均未见明显的两侧灌注差异,但与健侧相比,患侧CBV有减少趋势。两种方法所得数据的Person相关系数为0.68,提示两者显著相关。Bland-Altman检验提示两种检查方法的同一部位差异值平均为-0.25±2.79,FDCT-CBV数值较PCT-CBV数值略低。结论 FDCT-CBV检查方法在临床上具有可行性,所得结果与PCT-CBV无明显差异。FDCT-CBV可以在手术全过程中提供全脑功能影像,增强了手术计划性,提高了手术安全性。
张永巍洪波黄清海许奕赵文元杨志刚赵瑞杨鹏飞李强方亦斌刘建民叶汇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
颅外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治疗的短期疗效分析被引量:6
2003年
目的 分析颅外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短期疗效。方法  2 0 0 0年10月至 2 0 0 2年 9月共收治颈动脉狭窄 93例 ,其中颈内动脉颅外分叉部狭窄 86例 ,单纯颅外段狭窄 4例 ,单纯颈总动脉狭窄 2例 ,功能性颈外动脉狭窄 1例 ,采用自膨胀支架进行血管成形治疗。结果  93例支架植入均获得成功 ,血管狭窄程度从治疗前的平均 (79.5± 14 .6) %降低到 (11.2± 7.8) % ,围手术期无死亡及大卒中发生 ,1例患者出现一过性缺血发作 (TIA) (1.1% ) ,1例患者出现小卒中 (1.1% )。 91例患者获得术后临床随访 ,随访期 3~ 2 5个月 (平均 7.9个月 ) ,随访期间无TIA及卒中发生 ,无死亡。DSA随访 2 9例 ,再狭窄 1例 (3 .4 % )但无临床症状。结论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安全而有效方法 。
洪波刘建民许奕黄清海赵文元张珑张鑫
关键词:颅外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短期疗效介入治疗影像学检查
颅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植入的疗效分析被引量:29
2003年
目的 了解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的疗效及与之有关的因素。方法 总结5 7例颅内动脉狭窄患者应用球囊膨胀型支架行腔内成形术的疗效 ,分析影响疗效的因素。结果 共治疗颅内狭窄病变 61处 (2 3处为后循环狭窄 ,3 8处为前循环狭窄 ) ,支架均一次成功植入 ,血管狭窄程度减为 0 %~ 3 2 % ,1例发生颅内出血。临床随访 3~ 3 0个月 ,无短暂性缺血的再发作或中风 ;DSA随访 4 3例患者 ,3例出现支架内内膜增生 ,但均无血管再狭窄。结论 血管内支架成形治疗颅内动脉狭窄是安全、可行的 ,有助于降低中风的发生率 。
黄清海刘建民洪波许奕赵文元张珑张鑫
关键词:颅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植入术影像学检查动脉粥样硬化
抗药基因MGMT在人脑星形细胞瘤组织中的表达被引量:3
2001年
6位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O6-methylguanine-DNA methyltransferase,MGM T)主要功能是转移并接受DNA双链中鸟嘌呤O6位上异常的烷基,使受损的DNA恢复正常[1].我们检测了MGMT基因在人脑胶质瘤的表达情况,探讨MGMT表达对人脑星形细胞瘤的意义.
赵文元周晓平刘建民姜秀峰卢旺盛刘善荣
关键词:星形细胞瘤基因表达调控甲基转移酶类
颅内椎基底动脉狭窄的支架成形术治疗被引量:5
2003年
目的 初步总结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椎基底动脉狭窄的经验 ,探讨治疗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有效性 ,分析技术要点和围手术期处理。方法  2 2例 2 3个颅内椎基底动脉狭窄进行了支架植入扩张成形治疗 ,其中颅内段椎动脉狭窄 10个 ,基底动脉狭窄 13个 ,术前平均狭窄程度 (72 .4±11.3 ) % (5 0 %~ 90 % ) ,平均狭窄长度 (6.8± 3 .1)mm(3~ 12mm) ,植入球囊扩张支架 2 3枚 ,作临床及造影随访。结果  2 3个狭窄支架植入均成功 ,狭窄率降低到 (9.3± 5 .2 ) % ,无夹层动脉瘤、血管破裂、支架内急性闭塞并发症 ,手术造成缺血性小卒中 1例 (4.5 % ) ,无死亡。临床随访 3~ 2 4个月 ,无脑缺血性事件发生 ,血管造影随访 10例 ,无再狭窄发生。结论 症状性颅内椎基底动脉狭窄的血管内支架成形治疗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方法 。
洪波刘建民许奕黄清海赵文元张珑张鑫周晓平
关键词:支架成形术介入治疗围手术期夹层动脉瘤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被引量:9
2003年
目的 总结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的疗效和初步经验。方法 对2 0例药物治疗无效的、反复短暂性缺血发作 (TIA)或有明显脑缺血症状的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术后常规给予抗血小板治疗 ,血管造影及TCD、SPECT进行影像学随访。结果 狭窄的血管均成功地进行扩张 ,术前术后狭窄程度分别为 (78.3± 4 .7) %与 (15 .6± 4 .4 ) % ,术后残余狭窄程度均小于 3 0 %。临床随访无TIA或脑梗死再发 ,DSA随访无血管再狭窄发生 ,经颅多普勒超声 (TCD)、SPECT检查显示脑血流明显改善。 1例发生大脑中动脉破裂出血。结论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大脑中动脉狭窄是安全、有效的 ;
黄清海刘建民洪波许奕赵文元张珑周晓平张鑫
关键词:血管内支架成形术介入治疗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影像学检查脑卒中
共26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