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晓丹

作品数:10 被引量:69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篇环境科学与工...
  • 3篇天文地球
  • 1篇生物学

主题

  • 4篇溢油
  • 3篇影响因素
  • 3篇油膜
  • 3篇油膜厚度
  • 3篇海域
  • 3篇长江口
  • 2篇盐度
  • 2篇营养盐
  • 2篇温度
  • 2篇邻近海域
  • 2篇近海
  • 2篇近海域
  • 2篇
  • 1篇地球化
  • 1篇地球化学
  • 1篇溢油事故
  • 1篇营养化
  • 1篇油运
  • 1篇渔业
  • 1篇渔业资源

机构

  • 10篇中国科学院
  • 5篇中国科学院研...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自然资源部第...

作者

  • 10篇吴晓丹
  • 9篇宋金明
  • 8篇李学刚
  • 6篇袁华茂
  • 4篇李宁
  • 2篇段丽琴
  • 2篇张默
  • 1篇常凤鸣
  • 1篇孙晗杰
  • 1篇许思思
  • 1篇徐亚岩
  • 1篇吴斌

传媒

  • 4篇海洋科学
  • 1篇海洋地质与第...
  • 1篇环境科学
  • 1篇环境化学
  • 1篇海洋技术
  • 1篇海洋工程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14
  • 2篇2012
  • 2篇2011
  • 3篇2010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海洋环境中的溢油风化过程被引量:3
2010年
随着石油工业和海上石油开发的迅速发展,水上石油运输日益繁忙,因海损、触礁、机械故障、人为操作不当等导致的石油溢油事故也日益增多,特别是大规模的溢油事故,其污染危害之严重,已为举世瞩目。研究溢油进入海洋环境后的行为,对于确定预警方案和相应治理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吴晓丹宋金明李学刚袁华茂张默
关键词:溢油事故海洋环境风化过程海上石油开发石油运输
海上溢油量获取的技术方法被引量:9
2011年
海上溢油近年来已成为恶化海洋生态环境、导致重大海洋资源损失的一种重要海洋灾害。海面溢油量是评价海上溢油事故威胁程度和确定溢油事故等级的重要指标,而溢油面积和油膜厚度的准确获得是评估溢油量的基础。文中系统总结了当今国内外海洋溢油面积和油膜厚度的监测方法,认为航空遥感和卫星遥感技术是获取海上油膜面积的有效手段,基于光学遥感和超声波原理的激光声学遥感器是最具发展潜力的油膜厚度测量技术。此外,通过构建油膜扩展模型来估算油膜厚度也不失为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法,其最大特点是应用范围广,不受时空、气候条件影响,实例分析验证结果有很高的准确性(高达96%),这种方法将有望于业务化监测运行来获取油膜厚度,从而比较准确地获得溢油量。
吴晓丹宋金明李学刚袁华茂李宁
关键词:油膜厚度溢油量
海洋溢油油膜厚度影响因素理论模型的构建被引量:17
2010年
溢油扩展过程中油膜厚度的准确获得是进行溢油量估算和损失评估中需要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通过揭示溢油扩展中油膜厚度的理论变化特征来获得油膜厚度随溢油性质和海洋环境条件变化的定量关系,构建海洋溢油油膜厚度影响因素理论模型,对溢油量估算至关重要。依据Lehr提出的油膜椭圆扩展模型构建了油膜厚度随溢油性质和海洋环境条件变化的定量关系,剖析了溢油扩展过程中油膜厚度的变化特征。油膜厚度在溢油发生后最初2小时内会迅速减小,此后衰减速度逐渐减小直至趋于稳定。对于原油来说,通常在6~7h内会达到最小油膜厚度,扩展终止。溢油密度对油膜厚度的影响表现为密度大的溢油初始厚度大,达到平衡的时间也较长;风速对于油膜扩展的影响巨大,风速越大越有利于油膜的扩展,油膜厚度越小;温度也通过影响溢油油膜密度来影响油膜厚度的变化,一定范围内,高温促进油膜的扩展,加快油膜厚度的变化速度。除溢油密度、风速和温度外,溢油方式、海流、潮汐和溢油时间等因素也会影响油膜厚度的变化。
吴晓丹宋金明李学刚袁华茂张默
关键词:溢油油膜厚度影响因素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溶解铋的分布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被引量:1
2012年
利用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了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水体中溶解铋的含量,探讨了海水中溶解铋的分布特征、可能来源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表、底两层水体中溶解铋含量分别为0.007—0.086 nmol.L-1和0.007—0.025 nmol.L-1,平均值分别为0.033 nmol.L-1和0.014 nmol.L-1.在空间分布上,表层水体中的溶解铋具有明显的梯度变化,在长江冲淡水所及区域含量较低.而在杭州湾及其同纬度地区的高值区可能是由于钱塘江等河流的输入及海水的平流作用引起.温度和盐度分布特征可以反映研究区域水团输入特征,研究表明,溶解铋含量与盐度呈显著负相关,而与温度呈正相关关系,进一步印证了水团输入对溶解铋空间分布的影响,同时也说明河口地区溶解铋在一定盐度范围内的行为是保守的,在河口地区并未发生明显转移.溶解铋除了受沿岸水体输入影响外,吸附-解吸附过程也是影响其分布的重要因素.研究显示,溶解氧、温度和pH是控制铋在颗粒物中吸附-解吸过程的主要环境因素,它们通过控制溶解度和吸附作用来影响水体中溶解铋的分布和地球化学行为.
吴晓丹宋金明李学刚袁华茂李宁
关键词:影响因素长江口及邻近海域
南黄海表层沉积磷的赋存形态及其对水体富营养化态势的影响
2023年
南黄海水体富营养化日益加剧,作为我国绿潮孕育和暴发的主要场所,其水体富营养化的形成演变机制仍未完全清楚。为解析该区沉积物中营养元素磷(P)的释放特征和对水体富营养化的潜在贡献,采用改进的连续浸取法(SEDEX)分析了表层沉积中磷的含量水平和赋存形态,探讨了其生物有效性和对水体富营养化态势的影响。研究表明:总磷(TP)平均值为514 mg/kg,处于轻度污染,以无机磷(IP)为主要赋存形态(76.39%),有机磷(OP)次之,IP又以Ca-P为主(30.17%)。各形态磷平均贡献依次为OP>Ca-P>De-P>Fe-P>Ex-P。Ca-P和De-P属于生物不可利用磷,在沉积物中稳定性较强,在较粗粒径沉积物中含量较高。Ex-P和Fe-P易吸附于细颗粒沉积物表面,pH、温度、水体动力和氧化还原条件等是影响其吸附-释放的主要因素,南黄海海水酸化将促进Ex-P和Fe-P向海水释放,加剧海水富营养化程度。OP变化趋势显示,近岸以陆源输入为主,远岸生物过程具有重要贡献。南黄海生物有效磷(BAP:Ex-P+Fe-P+OP)平均值为240.1 mg/kg,占TP的46.4%,表明研究区沉积磷生物可利用性较强,释放到水体的风险较高,对该区富营养化具有重要长期潜在贡献。
吴晓丹常凤鸣常凤鸣孙晗杰钟伟杰
关键词:沉积磷生物有效磷营养盐富营养化南黄海
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痕量半金属的行为特征及与营养盐的协同关系
本文对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2009年5月(春季)、2011年8月(夏季)、2010年2月(冬季)、6月(夏季)、11月(秋季)和2011年4月(春季)和8月(夏季)5个航次水体硒、碲、砷、锑、铋以及硫化物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
宋金明吴晓丹李学刚袁华茂李宁段丽琴
文献传递
黄海和东海海域溶解铋地球化学分布特征被引量:1
2014年
结合大面调查,典型断面剖析及关键站位连续观测结果,研究了黄海和东海海域溶解铋的含量水平,时空分布特征及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关系,探讨其主要来源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表层海水溶解铋含量在0~0.029μg·L^-1之间,平均值为0.008μg·L^-1;底层海水浓度稍高,介于0.001~0.189μg·L^-1。之间,平均值为0.016μg·L^-1.水平方向上,溶解铋低值分布与盐度所示长江冲淡水双支扩散特征吻合,表明其可示踪长江冲淡水路径;高值出现在黄海暖流和苏北沿岸流途经之处及长江冲淡水与沿浙闽沿岸水交汇之处,表明其分布受控于海流系统循环.垂直方向上,水体对流和涡动混合使近岸海水均匀混合,陆架区强潮混合锋面将近岸垂向混合区和离岸层化海水区分隔,阻挡了溶解铋向外输运,使锋区内溶解铋含量明显高于外海.周日内,溶解铋变化主要与潮汐、再悬浮作用和温盐跃层等海域特定水动力条件密切相关,与温度,盐度等环境因素波动尚未呈现明显关系.溶解铋与悬浮颗粒物显著正相关,表明其易从固相释放至水体,并确定由颗粒态转化为溶解态的最佳温度(22~27℃)、盐度(28~31)和pH(7.9~8.1).
吴晓丹宋金明吴斌李学刚
关键词:影响因素
长江口邻近海域水团特征与影响范围的季节变化被引量:21
2014年
基于2009年—2011年调查资料,研究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水体温度和盐度时空分布特征,剖析该海域水团特征与影响范围的季节变化。结果表明,从春末到秋初,长江水以高温形式向外海扩展,秋末至翌年春初,径流水以低温形式从河口流向东南。西北部海区受黄海冷水团影响,水温较低,东北部受南黄海西部逆时针环流影响,盐度较低,东南部海区受黑潮及分支台湾暖流影响,呈高温高盐状态。受径流量和季风季节差异,长江冲淡水影响一般夏季最强,扩展范围最大,秋末冬初最弱。其双向延伸趋势在夏季有最清晰表现,一支自河口向东北方向延伸,指向南黄海中部,一支穿过杭州湾口及舟山群岛一带沿岸南下,或自长江口向东南方向扩展。温度垂向变化表明夏季存在上升流,并明确处于以31.5°N,122.67°E为中心,在经纬方向上各达1°范围内。
吴晓丹宋金明李学刚
关键词:温度盐度长江口海域
渤海主要渔业资源结构的演变分析被引量:14
2010年
通过对现有资料的系统分析,简化了渤海生态系统食物网,并剖析了近50年来渤海主要渔业资源结构的变化特征,这对进一步阐明渤海生态系统动力学的变化特征以及研究渔业资源衰退的原因有重要的科学意义。研究表明,渤海主要鱼类可聚为4类:游泳动物食性鱼类、底栖动物食性鱼类、浮游动物食性鱼类和腐屑食性鱼类,在此基础上渤海生态系统食物网可简化为3条食物链:浮游植物→浮游动物→浮游动物食性鱼类→游泳动物食性鱼类(第一条食物链);浮游植物和碎屑→底栖动物→底栖动物食性鱼类和头足类→游泳动物食性鱼类(第二条食物链);碎屑→腐屑食性鱼类(第三条食物链)。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第一条食物链渔业资源已取代第二条食物链渔业资源成为最主要的渔业资源,第三条食物链渔业资源生物量百分比呈上升趋势,近年来已成为继第一条食物链渔业资源的第二大类渔业资源。渔业捕捞、渤海次级生产力结构的变化以及各渔业资源生物自身生长和繁殖特点的不同是导致渤海主要渔业资源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
许思思宋金明段丽琴吴晓丹徐亚岩
关键词:渔业资源食物链
海上溢油油膜厚度实验室模拟和理论模型对比研究被引量:5
2011年
溢油量是衡量溢油规模的关键指标,是处理溢油事故的重要依据。油膜厚度是确定溢油量的基本前提,是一个尚未解决的国际难题。实验室中模拟了不同阶段和不同环境条件下扩展油膜的厚度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实验室模拟与理论模型分析具有基本一致的变化趋势,扩展速度与扩展时间成反比;温度是影响油膜厚度的重要因素,相同条件下,温度越高,油膜厚度越小;海水盐度会影响溢油扩展,但这种影响并未延伸到对油膜厚度的控制上。由于实验室模拟限定在平静海面条件下,并未考虑风和海流等扩展中不容忽视的因素,故与理论构建模型相比系数相差较大。通过对比分析,前期构建的理论模型更能准确地反映海洋溢油的实际情况,加之在实例验证中的较高准确性,该模型具有业务化实施和广泛推广的潜力。
吴晓丹宋金明李学刚袁华茂李宁
关键词:油膜厚度温度盐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