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学刚

作品数:176 被引量:1,281H指数:23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44篇期刊文章
  • 18篇会议论文
  • 11篇专利
  • 2篇科技成果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85篇天文地球
  • 6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1篇生物学
  • 8篇理学
  • 5篇农业科学
  • 2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矿业工程
  • 1篇电气工程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64篇沉积物
  • 19篇地球化
  • 19篇地球化学
  • 15篇近海
  • 14篇化学特征
  • 13篇
  • 12篇地球化学特征
  • 12篇重金
  • 12篇重金属
  • 12篇无机碳
  • 12篇海域
  • 12篇表层沉积物
  • 11篇通量
  • 11篇胶州湾沉积物
  • 11篇
  • 11篇长江口
  • 10篇影响因素
  • 10篇海洋沉积
  • 10篇海洋沉积物
  • 8篇生物地球

机构

  • 175篇中国科学院
  • 74篇中国科学院大...
  • 24篇中国科学院研...
  • 3篇青岛大学
  • 3篇中国地质大学
  • 3篇山东省分析测...
  • 2篇国家海洋信息...
  • 2篇中国水产科学...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大连大学
  • 1篇南京大学
  • 1篇暨南大学
  • 1篇青岛科技大学
  • 1篇青岛农业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化工...
  • 1篇中国水产科学...
  • 1篇山东师范大学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烟...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作者

  • 176篇李学刚
  • 166篇宋金明
  • 142篇袁华茂
  • 126篇李宁
  • 81篇段丽琴
  • 29篇王启栋
  • 16篇曲宝晓
  • 15篇李宁
  • 14篇吕晓霞
  • 11篇邢建伟
  • 11篇高学鲁
  • 10篇马骏
  • 9篇詹天荣
  • 9篇马骏
  • 8篇吴晓丹
  • 8篇李凤业
  • 8篇曹磊
  • 7篇郑国侠
  • 7篇许思思
  • 7篇戴纪翠

传媒

  • 25篇海洋科学
  • 16篇海洋与湖沼
  • 12篇海洋学报
  • 11篇应用生态学报
  • 9篇生态学报
  • 9篇环境科学
  • 7篇地质论评
  • 5篇地球科学进展
  • 5篇广西科学院学...
  • 5篇海洋环境科学
  • 4篇环境化学
  • 3篇地学前缘
  • 3篇海洋科学进展
  • 3篇海洋科学集刊
  • 2篇分析化学
  • 2篇地质学报
  • 2篇岩矿测试
  • 2篇海洋地质与第...
  • 2篇中国环境科学
  • 2篇中国基础科学

年份

  • 9篇2023
  • 4篇2022
  • 1篇2021
  • 10篇2020
  • 7篇2019
  • 12篇2018
  • 17篇2017
  • 6篇2016
  • 13篇2015
  • 13篇2014
  • 8篇2013
  • 19篇2012
  • 15篇2011
  • 3篇2010
  • 2篇2009
  • 3篇2008
  • 6篇2007
  • 7篇2006
  • 8篇2005
  • 8篇2004
17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南黄海表层沉积物重金属的富集及其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重金属是近海沉积环境中最主要的污染物之一。研究表明,进入海洋水体中的重金属污染物绝大部分吸附于悬浮颗粒物中最终沉降进入海底沉积物中,在生物和地球化学机制的影响下可在沉积物中逐渐累积,表现出比水体含量高的特性,从而对底栖生...
袁华茂宋金明李学刚李宁段丽琴
关键词:重金属入海通量生态风险南黄海
文献传递
中国海洋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研究的最新进展被引量:15
2006年
宋金明徐亚岩张英李学刚袁华茂
关键词:海洋生物地球化学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全球生态系统地球系统
海洋环境中氟喹诺酮类抗生素(FQs)分析的样品前处理与检测技术
2023年
氟喹诺酮类(FQs)药物是一种广泛使用的人工合成类抗生素,存在于水体、沉积物等各种环境介质中,并在水生生物体内得到富集,对人类健康和全球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影响。环境中FQs残留的分析检测是了解其环境生物地球化学行为和潜在生态环境风险的基础,本文系统总结了近几年海洋水体、沉积物和生物体样品中FQs的残留特征、样品前处理与检测技术,在此基础上,前瞻分析了海洋环境中FQs残留分析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分析表明,FQs的分离富集和测定必须充分考虑FQs的物理化学性质和样品成分的复杂性。海水样品准备应注意过滤膜的选择和pH的调节;沉积物和生物体的样品准备应考虑水分、萃取溶剂、基质效应和pH的影响,并使用超声萃取。固相萃取、QuEChERS萃取、磁性固相萃取是分离富集FQs较常用的方法,吸附剂、淋洗溶液和洗脱溶液的选择和优化是提高样品回收率的关键。FQs的检测大多通过液质联用或液相色谱结合荧光检测器进行,其中色谱柱的选择、离子对试剂的添加和进样pH值的调整都是优化的关键因素。研究指出海洋领域FQs在线自动SPE技术的开发以及新型萃取吸附剂的研制应在未来研究中被重点关注。
温丽联宋金明李学刚李学刚戴佳佳马骏马骏王启栋
关键词:样品前处理海洋环境
海蜇中常量和微量元素的同时测定被引量:11
2006年
刘希光于华华李学刚李智恩徐祖洪李鹏程
关键词:海蜇冷冻干燥微波消解
南黄海西部陆架D7岩芯的沉积年代研究被引量:1
2014年
南黄海西部陆架的浅表层沉积物一直被认为是年代地层框架的构建是古环境与气候研究的基础,年代地层框架的好坏直接决定着研究结论的准确程度。本项研究通过分析沉积岩芯的粒度参数及其变化规律,明确研究区域在所研究深度范围内处于连续不间断的稳定沉积状态;并根据有孔虫的14C同位素获取本岩芯的沉积速率为0.0 164 cm/a,从而获取岩芯在所研究深度范围内的沉积年代为(309-5 248)cal.aBP;并进一步根据岩芯沉积物中元素的年代记录所揭示的气候变化信息与以往的研究成果进行对比,验证了获取的沉积年代的可靠性。
吕晓霞逄礴宋金明李学刚袁华茂李宁
关键词:沉积物物源古气候变化
青岛近岸区域典型海陆人为交互作用下酸雨的化学特征被引量:7
2017年
作为我国北方地区酸雨最为严重的城市之一,青岛及其近岸区域酸雨的研究对揭示典型海陆人为交互作用下酸雨形成机理具有典型的示范性.本文从酸雨的现状及变化、酸雨形成机制及影响因素、雨水中致酸/碱性成分的来源入手,系统总结了青岛近岸区域酸雨的化学特征.结果表明,青岛近岸区域自1981年以来酸雨状况有所减轻,但2006年以来又有加重的趋势,并由"硫酸型"酸雨向"硫-硝混合型"酸雨转变.局地人为源SO2和NOx的排放、区域外污染物的输送以及海上浮游生物释放的二甲基硫(DMS)是该地区大气致酸物质的3条重要输入途径.大气中致酸成分前体物的浓度和排放强度、气溶胶中酸化缓冲/碱性物质的含量以及复杂多变的气象条件是该区域酸雨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人为源和地壳源分别是大气中致酸成分和碱性成分的主要来源,海盐源硫酸盐气溶胶会对降水酸性产生一定的稀释作用.今后的研究应特别重视:(1)降水p H的动态变化及与大气颗粒物的相互作用;(2)低分子有机弱酸、重金属及与污染有机物的复合污染作用机制对酸雨的影响;(3)优化酸沉降模型,精确量化解析不同来源对雨水酸性成分的贡献;(4)雾、露、霜等其它形式的酸沉降及沉降通量.深入研究青岛近岸区域酸雨的地球化学特征,不但有助于加深对海陆人为交互作用下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大气污染与酸沉降形成机理及其生态效应的认识,还可为科学制定酸雨防控对策提供理论依据.
邢建伟宋金明袁华茂李学刚李宁康绪明王启栋
关键词:酸雨PH值碱性组分
黄河口新生湿地沉积物放射性核素及其对沉积过程变化指示作用解析被引量:7
2014年
为探讨放射性核素对沉积速率、沉积环境变化以及重大环境历史事件的指示作用,本文首次报道了用HPGeγ谱仪测定黄河口新生湿地柱状沉积物中6种放射性核素活度的结果,并根据137Cs的垂直分布估算了沉积速率,探讨了放射性核素与有机质的关系及其垂直变化与沉积过程变化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黄河口新生湿地柱状沉积物中6种放射性核素的平均比活度分别为40K(687.33±54.59)Bq/kg、137Cs(8.60±1.35)Bq/kg、226Ra(29.96±4.23)Bq/kg、228Ra(69.96±6.63)Bq/kg、228Th(45.35±4.58)Bq/kg和238U(60.52±15.37)Bq/kg,与其他区域相比,黄河口新生湿地137Cs、238U含量偏高。除137Cs外,其他5种核素均与TOC呈显著正相关,表明有机质有利于核素在沉积物中的保留。137Cs的垂直分布与黄河口净造陆速率的年际变化具有一致性,据此估算获得近20年该区域平均沉积速率为2.8cm/a,其中河口湿地形成初期沉积速率较高,而后逐渐减小并保持相对稳定。放射性核素比活度的垂直变化可反映沉积过程中黄河断流、黄河调沙以及大的洪水等重大环境事件,可以作为指示沉积变化特征的重要指标。
王启栋宋金明李学刚袁华茂李宁曹磊
关键词:放射性核素沉积速率黄河口
海洋溢油油膜厚度影响因素理论模型的构建被引量:18
2010年
溢油扩展过程中油膜厚度的准确获得是进行溢油量估算和损失评估中需要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通过揭示溢油扩展中油膜厚度的理论变化特征来获得油膜厚度随溢油性质和海洋环境条件变化的定量关系,构建海洋溢油油膜厚度影响因素理论模型,对溢油量估算至关重要。依据Lehr提出的油膜椭圆扩展模型构建了油膜厚度随溢油性质和海洋环境条件变化的定量关系,剖析了溢油扩展过程中油膜厚度的变化特征。油膜厚度在溢油发生后最初2小时内会迅速减小,此后衰减速度逐渐减小直至趋于稳定。对于原油来说,通常在6~7h内会达到最小油膜厚度,扩展终止。溢油密度对油膜厚度的影响表现为密度大的溢油初始厚度大,达到平衡的时间也较长;风速对于油膜扩展的影响巨大,风速越大越有利于油膜的扩展,油膜厚度越小;温度也通过影响溢油油膜密度来影响油膜厚度的变化,一定范围内,高温促进油膜的扩展,加快油膜厚度的变化速度。除溢油密度、风速和温度外,溢油方式、海流、潮汐和溢油时间等因素也会影响油膜厚度的变化。
吴晓丹宋金明李学刚袁华茂张默
关键词:溢油油膜厚度影响因素
海洋沉积物中不同结合态无机碳的测定被引量:23
2004年
作为全球碳的重要源与汇的海洋沉积物 ,在碳循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探讨沉积物中无机碳的行为对深入了解海洋碳循环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根据沉积物中无机碳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利用顺序浸提法 ,将沉积物中的无机碳分为 :NaCl相 、氨水相 、氢氧化钠相 、盐酸羟胺相 和盐酸相 。通过大量实验确定了不同相的最佳浸取条件。在Ⅰ~Ⅲ相 ,分别将浸取剂和样品加入塑料离心管中 ,将离心管密封后放在震荡器上震荡 2h ,然后离心分离 ,并用水洗涤残渣 ,将洗涤液并入浸取液 ,最后用容量法测定其中的无机碳 ;在Ⅳ ,Ⅴ相 ,将第Ⅲ步残渣转移到锥形瓶中 ,加入浸取剂后用高纯N2 将所产生的CO2 吹出 ,并用饱和Ba(OH) 2 溶液吸收 ,最后用容量法测定无机碳。
李学刚李宁宋金明
关键词:海洋沉积物结合态无机碳碳循环容量法
藿类生物标志物及其对海洋碳氮循环过程的指示
2022年
由微生物介导的海洋碳氮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影响.五环三萜的藿类化合物(hopanoids),包括以细菌藿多醇(BHPs)为主的生物藿类和藿烷等地质藿类,是指示近现代环境和重建古环境中碳氮循环过程的重要类脂生物标志物.本文总结了藿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途径和生理功能,及在海洋碳氮循环关键过程(固氮、硝化、厌氧氨氧化、甲烷氧化和陆源有机质输入)中的指示作用.微生物膜脂中的藿类化合物主要由hpn基因编码的藿类合成和修饰酶调控,与微生物理化特征及环境条件具有密切关系.2-甲基藿类、2-甲基环醇醚和不饱和环醇醚等藿类化合物可调节细胞膜的氧渗透性以发挥固氮酶保护作用,可指示环境中固氮蓝细菌及其固氮过程.细菌藿四醇异构体之一的BHT-x是海洋厌氧氨氧化菌Candidatus Scalindua的专属产物,可指示海洋厌氧氨氧化和低氧环境.土壤标志物BHPs及陆源输入指标Rsoil可追踪陆源有机质向海洋环境的输入和迁移.35-氨基BHPs和3-甲基(氨基)BHPs可指示好氧甲烷氧化活动.细菌藿六醇和3-甲基细菌藿六醇可指示亚硝酸盐型甲烷氧化活动.未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和仪器分析技术的不断发展,藿类化合物在指示海洋碳氮循环过程方面势必会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尹美玲段丽琴宋金明宋金明李学刚
关键词:生物标志物
共18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