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袁华茂

作品数:164 被引量:1,147H指数:21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33篇期刊文章
  • 17篇会议论文
  • 11篇专利
  • 2篇科技成果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82篇天文地球
  • 60篇环境科学与工...
  • 10篇生物学
  • 6篇理学
  • 5篇农业科学
  • 2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电气工程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59篇沉积物
  • 17篇地球化
  • 17篇地球化学
  • 15篇近海
  • 13篇化学特征
  • 12篇地球化学特征
  • 12篇重金
  • 12篇重金属
  • 12篇
  • 11篇海域
  • 11篇黑潮
  • 10篇海洋沉积
  • 10篇海洋沉积物
  • 10篇表层沉积物
  • 9篇生源要素
  • 9篇通量
  • 9篇无机碳
  • 9篇
  • 8篇影响因素
  • 8篇海洋环境

机构

  • 164篇中国科学院
  • 70篇中国科学院大...
  • 21篇中国科学院研...
  • 5篇青岛科技大学
  • 3篇青岛大学
  • 3篇中国地质大学
  • 3篇山东省分析测...
  • 2篇中国水产科学...
  • 2篇国家海洋局
  • 1篇大连大学
  • 1篇暨南大学
  • 1篇青岛农业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化工...
  • 1篇中国水产科学...
  • 1篇山东师范大学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烟...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上海船舶运输...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作者

  • 164篇袁华茂
  • 161篇宋金明
  • 142篇李学刚
  • 121篇李宁
  • 84篇段丽琴
  • 29篇王启栋
  • 18篇曲宝晓
  • 16篇吕晓霞
  • 12篇李宁
  • 11篇邢建伟
  • 10篇詹天荣
  • 10篇高学鲁
  • 8篇马骏
  • 8篇马骏
  • 7篇郑国侠
  • 7篇曹磊
  • 7篇许思思
  • 7篇戴纪翠
  • 6篇吴晓丹
  • 5篇于宇

传媒

  • 21篇海洋科学
  • 14篇海洋与湖沼
  • 11篇海洋学报
  • 1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0篇生态学报
  • 8篇地球科学进展
  • 6篇地质论评
  • 6篇环境科学
  • 6篇广西科学院学...
  • 4篇环境化学
  • 3篇海洋环境科学
  • 3篇地学前缘
  • 3篇海洋科学集刊
  • 2篇地质学报
  • 2篇岩矿测试
  • 2篇中国环境科学
  • 2篇海洋开发与管...
  • 2篇海洋技术
  • 2篇海洋科学进展
  • 2篇中国科学:地...

年份

  • 11篇2023
  • 4篇2022
  • 4篇2021
  • 9篇2020
  • 6篇2019
  • 10篇2018
  • 20篇2017
  • 6篇2016
  • 10篇2015
  • 9篇2014
  • 7篇2013
  • 20篇2012
  • 13篇2011
  • 3篇2010
  • 2篇2009
  • 2篇2008
  • 5篇2007
  • 5篇2006
  • 8篇2005
  • 4篇2004
16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海洋沉积物中氧化还原敏感元素对水体环境缺氧状况的指示作用被引量:14
2019年
近年来由于人为污染水体富营养化加剧,缺氧区面积不断增大,利用沉积物中氧化还原敏感元素反演水体缺氧情况已经发展成为海洋化学领域的热点研究方向。本文详细阐述了氧化还原敏感元素的富集机制,并总结了利用沉积物中氧化还原敏感元素在不同氧化还原条件下的富集程度反映海水缺氧程度和底质氧化还原状况的一系列指标,如Re/Mo、Cd/U、Th/U、V/Sc、V/(V+Ni)值,U—Mo共变模型,δ^(98/95)Mo,多指标微/痕量元素模型以及氧化还原敏感元素-有机质共变模型等。沉积物中Re、Mo含量、Re/Mo值、自生Mo/U值、Th/U值对上层水体缺氧和氧化条件区分良好,可定量指征上层水体的缺氧情况。沉积物中Re含量近似于1 ng/g(地壳值),Mo含量>1μg/g(地壳值),Re/Mo值接近0.3×10^(-3),Mo—U富集系数比为(0.1~0.3)×现代海水,Th/U值>2,可指示氧化环境;Re含量在10~30 ng/g,Mo含量近似于1μg/g,Re/Mo值10×10^(-3)~30×10^(-3),Mo—U富集系数比>1×现代海水,Th/U值在0~2范围内,可指示缺氧环境;Re含量>30 ng/g,Mo富集达到20~40μg/g,Re/Mo值接近0.7×10^(-3)(海水中Re/Mo值),Mo—U富集系数比为(3~10)×现代海水,可指示极度缺氧的硫化环境。Mo_(EF)—U_(EF)交会对数坐标图、氧化还原敏感元素-有机质共变模型指标可定性分析上层水体的缺氧情况;V/(V+Ni)值对于次氧化沉积物指示效果不佳;Cd/U值在次缺氧条件下的变化机制复杂,还需进一步研究。生物扰动、成岩作用、人为污染、水体局限、高有机碳通量、Fe、Mn氧化物循环等因素通过影响氧化还原敏感元素在沉积物中的富集与迁移,从而影响氧化还原敏感元素指标的应用,应剔除有机质吸附与陆源输入等非自生部分的影响,结合各种指标互相印证,综合判别水体氧化还原状态。
解兴伟袁华茂宋金明宋金明李学刚李宁王越奇李宁
关键词:海洋沉积物
渤海湾与长江口稀有元素生物地球化学特征与沉积环境演变分析
探讨水体和沉积物中稀有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行为对评价海洋生态环境和揭示海洋环境演变机制有着重要的科学意义。本文选择我国典型海湾渤海湾及典型河口长江口水体和沉积物中的稀有元素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对生态环境对应关系的剖析,系...
宋金明段丽琴袁华茂李学刚李宁隋斌
文献传递
一种多功能海底通量及沉积物原位采样装置
本发明涉及海洋监测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多功能海底通量及沉积物原位采样装置。包括外部支架系统、无扰动沉积物原位采样装置、沉积物通量培养装置、多参数传感器测量装置、海水定时采样装置、挂钩及回收系统,其中沉积物通量培养装置...
李学刚宋金明袁华茂李宁段丽琴
文献传递
模拟添加氮对海水溶解无机碳体系的影响被引量:3
2006年
碳和氮作为主要的生源要素对维持海洋生态系的正常运转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碳与氮的变化是相互耦合的且呈双向作用,为探讨海水无机碳与氮的相互作用规律,研究了室内模拟添加硝酸盐对海水无机碳体系pH、溶解无机碳(DIC)、HCO3-、二氧化碳分压(Pco2)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室内培养的条件下,单纯添加硝酸盐(增加至原海水硝酸盐浓度的5-20倍)可引起培养体系浮游生物量的变化,但不能引起海水pH及DIC、HCO-3含量的明显变化,对DIC而言,其变化率仅仅在1%以内,但可导致海水Pco2的相对明显升高,其最终结果导致海水碳汇强度的减弱,碳源强度的增加。
张乃星宋金明贺志鹏李学刚袁华茂李宁
关键词:硝酸盐
东海中北部海域秋季表层海水中无机碳与海气界面碳的迁移被引量:4
2012年
基于2010年11月对长江口外东海中北部海域的综合调查,系统研究了该海域的无机碳体系参数的分布特征、海一气界面二氧化碳通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该海域秋季溶解无机碳(DIC)高值区主要出现在调查海域东北部及长江口附近海域,而调查海域南部DIC含量较少且变化平缓,其主要是受台湾东部流向东北方向的黑潮支流及长江冲淡水的影响;表层海水C02分压(pC02)值变化范围为40.8~63.5Pa,呈现沿黑潮支流流八方向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增高的趋势。秋季表层海水pCO:与温度(T)、盐度(∞有较好的负相关性,说明海水温度升高和盐度增加,pC02降低,反之亦然。另外,通过估算得出,秋季CO2海-气交换通量为2.69-33.66mmol/(m^2·d),平均值为(14.35-4-7.06)mmol/(m^2·d),其在长江口邻近海域相对较大,而在调查海域南部相对较小;2010年秋季水体向大气释放C02的量(以碳计)为(2.35±1.16)×10^4t/d,是大气C02较强的源,说明东海中北部海域秋季总体上是CO2的源。
朱连磊宋金明李学刚袁华茂李宁段丽琴于宇
北黄海獐子岛养殖海域营养水平与虾夷扇贝增殖渔获量评估被引量:5
2015年
营养盐作为浮游植物生长的物质基础,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起着决定性作用。调查研究了獐子岛附近海域营养盐含量水平、空间分布及营养盐结构,并据此估算了现有营养水平可支持的潜在生物量,评估了该海域虾夷扇贝增殖渔获量。结果表明,獐子岛附近海域海水总体营养水平较低,底层水中的营养盐浓度是表层水的2—3倍,海水中的营养盐浓度基本高于浮游植物生长的最低阈值,且溶解无机氮与磷酸盐的比值(DIN/PO4-P)和硅酸盐与磷酸盐的比值(Si O3-Si/PO4-P)均>22,全海域为磷营养限制。根据磷限制因子及食物链能流转移理论估算,该海域1000 km2现有的营养水平可支持一个生长周期内虾夷扇贝增殖的动态理论生产量为3.8—6.1万t,如人为增加5%—20%的水体磷,则虾夷扇贝增殖产量可增加0.25—1.00万t。
段丽琴宋金明袁华茂李学刚李宁马继坤
关键词:营养水平
海洋环境中的氨基糖及其在有机质循环过程中的指示作用被引量:5
2017年
氨基糖作为海洋环境中一类具有重要地球化学特征的有机质,其在海水、颗粒物和沉积物中的含量和组成等信息能够有效反映有机质的来源、降解过程及成岩状态。从氨基糖的来源与组成、海洋环境中的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以及其作为生物标志物对有机质来源和降解状态的指示作用等方面,系统总结了海洋环境中氨基糖的研究进展。结果表明,氨基糖的活性受其大分子形态、环境中溶解氧、营养盐水平和沉积环境的影响。葡萄糖胺/半乳糖胺(Glc N/GalN)和总可水解氨基酸/总可水解氨基糖(THAA/THAS)对有机质来源和降解状态的指示具有一致性,较高的Glc N/GalN和THAA/THAS值可反映浮游生物来源的新鲜有机质,其比值的降低表明有机质逐渐向细菌有机质转化。氨基糖的碳、氮归一化含量对二者的指示具有差异性,其比例的升高和降低取决于有机质降解程度和来源影响的相对贡献大小。胞壁酸可用于估算较为新鲜的细菌有机质对总有机质的贡献,但由于其快速循环而导致在溶解有机质中的含量极低,不适合应用在溶解有机质中。今后的工作应进一步加强不同微生物对海洋环境中氨基糖的贡献,区分有机质来源和降解对氨基糖的影响以及转化和归宿研究。
任成喆袁华茂宋金明宋金明李宁李学刚
关键词:氨基糖细菌降解
胶州湾沉积物中的磷及其环境指示意义被引量:45
2006年
研究了胶州湾沉积物中磷形态的地球化学分布特征、控制因素及环境意义,将胶州湾沉积物中的磷分为可交换态磷、铝结合态磷、铁结合态磷、闭蓄态磷、自生钙磷、碎屑态磷和有机磷7种不同的形态,并结合210Pb测年法计算了不同年代各形态磷的埋藏通量,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胶州湾沉积物中磷所给出的环境信息.结果表明,无机磷是胶州湾沉积物中磷的主要形态,有机磷只占较小的比例,无机磷中钙磷占的比例相对较大,其中碎屑态磷是含量最高.磷的含量及埋藏通量的垂向分布受到pH、盐度、温度、生物扰动、沉积速率等环境因子的影响.相关分析及元素的OC/OP比值分析证明,近20a,陆源输入是胶州湾沉积物主要来源,并且沉积速率不断增大.由于近年来采取的较为得力的治污与排放措施,胶州湾的环境状况已有明显改观.研究还表明,Fe-P,Al-P和Oc-P的含量与海域污染程度有较密切的关系,可作为表征海洋沉积环境污染状况的指示因子之一.
戴纪翠宋金明李学刚郑国侠袁华茂
关键词:磷形态地球化学特征胶州湾沉积物
黄河三角洲典型潮汐湿地碳、氮、磷生物地球化学特征被引量:16
2015年
选择位于黄河三角洲的广饶潮汐湿地为研究对象,对比了在不同的植被覆盖和水文条件下潮汐湿地土壤碳、氮、磷元素的垂直分布及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结果表明,在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覆盖下的 GRA2区域沉积物总有机碳(TOC)和总氮(TN)含量明显高于碱蓬(Suaeda salsa)覆盖下的GRA1区域。GRA1柱样TOC含量均值为1.798 mg/g,而GRA2柱样则为3.109 mg/g。GRA1柱样的TN含量范围在0.108~0.213 mg/g,均值为0.165 mg/g,而GRA2柱样TN含量范围则为0.307~0.473 mg/g,均值为0.353 mg/g。总体上,总磷(TP)含量的变化水平相对于TOC和TN来说较大,其垂直变异系数较高。而与TOC和TN相反的是, GRA2柱样中TP含量均值为0.298 mg/g,低于GRA1的0.388 mg/g,这可能跟 GRA2区域芦苇的生长比碱蓬需要吸收更多的 P 元素有一定关系。研究区域沉积物 C、N、P 元素生态化学计量学比值普遍较低。相对较高的C/N值,较低的C/P值和N/P则显示黄河三角洲潮汐湿地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可能更多地受营养元素N和P等的限制,而前者可能是主要限制因素。本研究可为滨海湿地对全球碳和氮的储存提供基础数据,为滨海湿地可持续发展的管理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曹磊宋金明李学刚袁华茂李宁段丽琴王启栋
关键词:
基于“双核”评价框架的近40年来胶州湾海洋环境健康状况演变
2023年
基于近海生态环境健康状况“双核”评价框架,文章综合评估近40年来胶州湾海洋环境健康状况,梳理胶州湾生态环境伴随青岛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演变历程。以每10年为1个区间,近40年来胶州湾海洋生态环境健康状况的“双核”评价结果为:1981-1990年为“良+0.22”、1991-2000年为“优+0.53”、2001-2010年为“良+0.87”以及2011-2020年为“优+0.90”。随着青岛市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类对胶州湾海洋资源环境开发利用的力度不断加大,胶州湾生态环境也出现各种问题:20世纪80年代水质恶化,90年代生物群落健康状况下滑,2000年后富营养化问题严重。2010年以来,青岛市加大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力度,胶州湾的海洋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而伴随着新旧动能转化提速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经济开发活动对胶州湾海洋生态环境的扰动不断降低,最终实现胶州湾海洋经济与环境良性、健康的绿色发展模式。
王启栋宋金明宋金明
共17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