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孙志鹏

作品数:50 被引量:71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经济管理生物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28篇期刊文章
  • 18篇专利

领域

  • 27篇农业科学
  • 3篇经济管理
  • 2篇生物学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4篇基因
  • 12篇梭鲈
  • 8篇养殖
  • 8篇斑马
  • 8篇斑马鱼
  • 5篇水产
  • 5篇突变
  • 4篇鱼类
  • 4篇配组
  • 3篇野生
  • 3篇生物学
  • 3篇水产养殖
  • 3篇克隆
  • 3篇基因表达
  • 3篇基因克隆
  • 3篇基因组
  • 3篇骨骼
  • 3篇骨骼发育
  • 3篇繁殖
  • 2篇新品种培育

机构

  • 46篇中国水产科学...
  • 11篇上海海洋大学
  • 4篇河南牧业经济...
  • 1篇东北农业大学
  • 1篇华中农业大学
  • 1篇天津农学院
  • 1篇广西壮族自治...

作者

  • 46篇孙志鹏
  • 36篇郑先虎
  • 29篇曹顶臣
  • 23篇匡友谊
  • 21篇鲁翠云
  • 15篇佟广香
  • 14篇吕伟华
  • 14篇孙效文
  • 6篇吴学工
  • 4篇唐国盘
  • 4篇杨建
  • 2篇程磊
  • 2篇杨建
  • 2篇李超
  • 2篇张颖
  • 1篇耿龙武
  • 1篇石连玉
  • 1篇白庆利
  • 1篇李池陶
  • 1篇韩英

传媒

  • 13篇水产学杂志
  • 4篇淡水渔业
  • 2篇中国水产科学
  • 2篇水产学报
  • 2篇黑龙江水产
  • 1篇水生生物学报
  • 1篇科技成果管理...
  • 1篇基因组学与应...
  • 1篇上海海洋大学...
  • 1篇南方水产科学

年份

  • 5篇2024
  • 11篇2023
  • 5篇2022
  • 8篇2021
  • 5篇2020
  • 6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7
  • 3篇2016
5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池塘养殖梭鲈的生长特征及繁殖力研究
2022年
2017—2019年每月采样统计研究密度为每公顷30000尾夏花时起池塘养殖的梭鲈(Sander lucioperca)的生长特征及繁殖力。结果表明:1龄梭鲈平均体长为(180.65±15.81)mm,平均体质量为(69.83±20.43)g;2龄梭鲈平均体长为(333.85±34.35)mm,平均体质量(491.48±156.54)g;3龄梭鲈平均体长(355.12±28.80)mm,平均体质量(777.95±137.95)g。梭鲈属于异速生长类型,体长与体质量关系为:W=5×10^(-5)L^(2.74)(R^(2)=0.95)。对40尾3龄性成熟雌亲鱼的繁殖力统计结果表明:梭鲈性腺成熟系数(GIS)为(17.77±1.46)%,其绝对繁殖力(F)为(118794.85±25616.27)粒,相对繁殖力(F_(1))为(273.45±25.11)粒/g,体长相对繁殖力(F_(L))为(334.05±59.14)粒/mm,体质量相对繁殖力(F_(W))为(215.39±19.21)粒/g;个体绝对繁殖力与体长(L)、体质量(W)的关系分别为:F=0.0034L^(2.948),F=238.12W-0.029W^(2)-5311.4。
孙志鹏孙志鹏郑先虎曹顶臣吴学工韩英
关键词:梭鲈生物学特征繁殖力
一种自主换水的水产环道
一种自主换水的水产环道,它涉及水产环道,它是要解决现有的水产环道筛绢易堵塞、液位难控制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自主换水的水产环道由外环墙、内环道筛绢网、循环泵、排水泵、水位标杆、低水位传感器、高水位传感器、微喷带、蓄水池...
孙志鹏郑先虎曹顶臣鲁翠云刘天奇何立川吴学工
发育正常无肌间刺鱼类新品种培育方法
发育正常无肌间刺鱼类新品种培育方法,涉及一种无肌间刺鱼类新品种培育方法。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在不影响鱼类正常生长的情况下,将肌间刺去除的方法。本发明发育正常无肌间刺鱼类新品种培育方法:一、敲除原有鱼类品种受精卵中的bmp6基...
匡友谊佟广香郑先虎杨建孙志鹏曹顶臣孙效文
文献传递
黑龙江野生长春鳊生物学特征与人工繁育技术被引量:2
2017年
长春鳊(Parabramispekinensis)隶属于鲤形目(Cypriniformes)、鲤科(Cyprinidae)、鲌亚科(Cultrinae)、鳊属(Parabramis),俗名鳊花,是黑龙江、松花江名产三花五罗之一,生长较快,其肉质嫩滑,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深受消费者的青睐,是淡水鱼中的佳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野生鳊鱼远远满足不了市场需求,养殖长春鳊有良好的市场前景。
王洪波孙志鹏郑先虎曹顶臣
关键词:人工繁育技术生物学特征野生营养价值
一种小体鲟雌鱼与欧鳇雄鱼杂交育苗方法
一种小体鲟雌鱼与欧鳇雄鱼杂交育苗方法,属于水产养殖技术领域。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一:(1)挑选健康的小体鲟雌鱼和欧鳇雄鱼,年龄分别在4龄及14龄以上;(2)亲鱼培育;(3)亲鱼饲喂;营养强化;生殖调控及日常管理;步骤二:人...
张颖曹顶臣孙志鹏吕伟华韩世成刘霞飞丰超杰王若愚
东北鳈繁殖力的研究被引量:7
2019年
2018年6—7月,在乌苏里江抚远江段采集了284尾东北鳈Sarcocheilichthys lacustris,研究其生物学体征、种群年龄组成及繁殖力。结果表明:284尾东北鳈中有雌鱼226尾、雄鱼58尾,雌雄比例为3.9∶1;年龄范围1~5龄,3~4龄年龄组个体为优势年龄组,占总样本量的68%;性腺成熟系数(GSI)为(11.27±5.62)%,绝对繁殖力(F)为(5924.69±2177.01)粒,相对繁殖力(F1)为(60.81±15.25)粒/g,体长相对繁殖力(FL)为(33.02±10.66)粒/mm,体质量相对繁殖力(FW)为(49.41±11.61)粒/g;个体绝对繁殖力与体长(L)、体质量(W)及GSI的关系分别为:F=1170.8L-2.6L2-119577,F=320.65W-0.9W2-18919,F=143.89GSI1.452。
孙志鹏曹顶臣匡友谊吕伟华鲁翠云何立川郑先虎
关键词:生物学指标繁殖力
发育正常无肌间刺鱼类新品种培育方法
发育正常无肌间刺鱼类新品种培育方法,涉及一种无肌间刺鱼类新品种培育方法。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在不影响鱼类正常生长的情况下,将肌间刺去除的方法。本发明发育正常无肌间刺鱼类新品种培育方法:一、敲除原有鱼类品种受精卵中的bmp6基...
匡友谊佟广香郑先虎杨建孙志鹏曹顶臣孙效文
文献传递
基于线粒体COⅠ基因序列的梭鲈野生群体遗传结构
2024年
为了解梭鲈种群的遗传结构,实验利用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Ⅰ亚基(COⅠ)基因部分序列分析了中国6个和中亚2个群体的遗传差异,并与欧洲群体的单倍型序列进行了比较。结果在640 bp的COⅠ基因序列中检测到5个变异位点,定义了7种单倍型,发现Hap1为8个梭鲈群体的共享单倍型,且与欧洲群体的HapA相同,在中国群体所占比例(93.36%)高于中亚群体(72.58%)和欧洲群体(53.85%);Hap2和Hap3是中国群体的特异单倍型,而Hap4~Hap7为中亚群体的特异单倍型。单倍型序列的聚类图和网络图均显示Hap1/A为梭鲈群体的原始单倍型,中国和中亚群体的特异单倍型相对于原始单倍型仅有1~2个位点的变异,属于Hap1/A的亚型,与欧洲群体的特异单倍型具有较大的差异。每个群体检测到1~4种单倍型,斋桑湖(ZS)群体单倍型最多,而中国的腾格里湖(NX)、兴凯湖(XK)和鸭绿江(YJ)群体仅有1个单倍型(Hap1);塔什干(TS)群体的单倍型多样性(Hd)和核苷酸多样性(π)最高(Hd=0.514±0.069;π=0.00079±0.00011),其次是ZS群体,而中国梭鲈群体的多样性参数较低。AMOVA分析结果显示,梭鲈群体间遗传变异占20.74%,群体间遗传分化程度较高(0.15≤F_(st)=0.20736<0.25),TS群体与ZS群体和中国群体间的遗传分化极大(F_(st)>0.25),中国群体中仅黑河(HH)群体与其他群体的遗传分化较大,而中国其他5个群体间无遗传分化。基于群体间遗传距离的系统进化树显示,来自中国的6个梭鲈群体与哈萨克斯坦的ZS群体聚为一支,而乌兹别克斯坦的TS群体独立为一支。研究结果为梭鲈群体的繁殖及放流管理提供了参考。
鲁翠云孙志鹏曹顶臣耿龙武那荣滨吴学工郑先虎
关键词:梭鲈野生群体
斑马鱼成骨细胞体外培养方法
斑马鱼成骨细胞体外培养方法,属于细胞培养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斑马鱼脊椎骨组织成骨细胞的培养方法。体外培养方法:一、斑马鱼成鱼消毒、麻醉;二、获取斑马鱼脊椎;三、组织块培养;四、细胞融合80%以上再用胰酶进行细胞消化,计数并...
匡友谊刘天奇郑先虎佟广香孙志鹏闫婷徐欢董乐杨笑星
利用CRISPR/Cas9技术敲除斑马鱼ifi30基因被引量:6
2016年
利用CRISPR/Cas9技术,在斑马鱼Daniorerio干扰素γ诱导蛋白30(ifi3D)基因的第一个外显子处选取靶位点,用PCR法构建gRNA,并进行体外转录。将体外转录的sgRNA和Cas9mRNA显微注射到斑马鱼1细胞期的受精卵中,实现对靶基因郑D的沉默。注射后24h检测发现,基因突变率在79%~95%之间,平均突变率为87.2%。为了获得稳定遗传的基因突变纯合系,将F0代与野生型斑马鱼进行配组,获得了3种突变类型的F1代,其突变率为30%。三种突变类型中突变1和突变2为移码突变,突变3删除了6个碱基,并未造成移码。突变1和突变2的F1代杂合个体生长发育未见异常。将杂合F1代自交,理论上将获得突变纯合个体,但仅在受精2h以内的胚胎中检测到了突变纯合个体,受精24h后的胚胎中,只有野生型和杂合型,未见突变纯合个体。推测ifi3D基因的移码突变造成了干扰素γ诱导蛋白的缺失,导致胚胎死亡。
曹顶臣佟广香吕伟华孙志鹏匡友谊郑先虎孙效文
关键词:斑马鱼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