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庞洁红

作品数:5 被引量:17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海洋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篇天文地球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2篇地幔
  • 1篇地质
  • 1篇地幔流
  • 1篇地幔柱
  • 1篇东海陆架盆地
  • 1篇洋中脊
  • 1篇应力场
  • 1篇造山带
  • 1篇山带
  • 1篇同位素
  • 1篇盆地
  • 1篇区域构造背景
  • 1篇锶同位素
  • 1篇陆架盆地
  • 1篇脉体
  • 1篇节理
  • 1篇构造地质
  • 1篇FMS

机构

  • 5篇中国海洋大学
  • 4篇教育部

作者

  • 5篇庞洁红
  • 4篇戴黎明
  • 4篇李三忠
  • 3篇索艳慧
  • 2篇赵峰梅
  • 2篇焦倩
  • 2篇周均太
  • 2篇刘鑫
  • 2篇吴奇
  • 2篇吴婷婷
  • 2篇徐磊
  • 1篇王健

传媒

  • 1篇海洋地质与第...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海洋地质动态
  • 1篇地学前缘

年份

  • 1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10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东海陆架盆地的区域构造背景:印度板块的影响
2011年
东海陆架盆地是以新生代为主的中、新生代含油气盆地,位于菲律宾板块俯冲与印度板块俯冲的前缘交接地带。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俯冲挤压,使得欧亚板块浅部发育向东的挤出构造,同时,印度板块和华南地块深部的软流圈也沿欧亚板块下的软流圈通道向东南蠕变运移,在东海陆架盆地受阻而形成地幔上涌,驱动中国东部广泛裂解。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楔入的远程效应导致菲律宾板块俯冲后退、俯冲角度变大,这些也是东海陆架盆地断陷、构造反转、构造跃迁总体由西向东迁移的重要动力来源。
赵峰梅李三忠刘鑫戴黎明索艳慧周均太焦倩吴奇徐磊庞洁红
关键词:东海陆架盆地地幔流
西北太平洋Shatsky海隆构造演化与成因探讨
近年来,随着DSDP、ODP、IODP的发展,并基于岩石学,同位素地球化学,构造地质学等方面的研究,地质学家对大洋洋底高原进行了系统细致的研究。本文主要以2009年IODP324航次对西北太平洋Shatsky海隆的钻井数...
庞洁红
关键词:地幔柱锶同位素构造地质
文献传递
太平洋洋底高原和海山成因--重点以Shatsky海隆成因为例被引量:6
2011年
太平洋洋底虽然有大规模的洋底高原和大量大大小小的海山,但西北太平洋的Shatsky海隆不管在构造位置上,还是在理解洋底高原成因所特有的重要证据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对研究太平洋各隆起形成的机制有重要参考价值。目前,对Shatsky海隆的形成有3种主要假说:(1)地幔柱头假说;(2)洋中脊假说;(3)陨星撞击假说。这些假说都需要大规模的、始于地球深处的热异常,把地幔深部物质运送到板块底部。其中(1)、(2)假说中,依泽奈崎、法拉隆和太平洋板块形成的RRR三节点是关键。西北太平洋海隆的形成与板块运动速度改变、洋中脊/三节点跃迁重组有关。对于Shatsky海隆来说,哪种假说更适合解释其形成?通过综合磁条带、钻孔岩心等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方面的已有数据,以及IODP324航次FMS测井得到的节理及火成岩接触的倾向玫瑰花图,从构造角度分析了其形成历史时期内发生的构造过程和机制。认为组成Shatsky海隆的三大地块中,Tamu和Shirshov地块是由三节点跃迁过程中洋中脊之间相互作用形成,Ori地块很可能是地幔柱成因,但不排除洋中脊和地幔柱相互作用的过程。
庞洁红李三忠戴黎明吴婷婷索艳慧IODP324航次科学团队
关键词:洋中脊
IODP324航次FMS成像测井资料处理及其在Shatsky海隆构造研究中的应用被引量:5
2010年
FMS成像测井是较为先进的测井技术,由于其具有高分辨率、直观性等特点,在原始产状恢复、沉积相态研究中有广泛的应用。位于西北太平洋的Shatsky(沙茨基)海隆是综合大洋钻探计划324航次的重点研究区域,通过对该航次U1347A、U1348A、U1349A3口钻井中的FMS成像测井资料的处理及相应地质构造的解释、产状恢复,进行了构造应力场的探讨。得出结论是,Shatsky海隆TAMU地块的形成比较符合大洋中脊扩张学说,而对Ori地块的应力场分析则显示Ori地块的形成较符合地幔柱头假说。
吴婷婷李三忠庞洁红王健戴黎明IODP Expedition 324 Scientific Party
关键词:FMS节理应力场
造山带挤出构造与高压-超高压岩石剥露机制:以大别山为例被引量:7
2010年
造山带挤出构造阐述了被边界断裂所围限的造山带深变质块体,在造山带内部垂向和(或)侧向应力的作用下折返变形的过程。研究主要集中在挤出块体的几何形态及其内部变形样式、边界断裂特征、挤出路径以及挤出动力来源等4个方面,其研究目的主要是为了解决造山带深变质岩石折返剥露的机制问题。依据挤出块体的挤出方向与造山带主体走向之间的关系,在三维球形坐标系Lx-Ly-Lz中,将造山带挤出构造大致分为7个端员类型(Ⅰ型~Ⅶ型)。其中Lx为造山带或俯冲带的主体走向;Ly呈水平方向并与Lx相垂直;Lz垂直于Lx和Ly所构成的平面。这些基本端员类型的组合及其之间的过渡类型可以详尽地诠释大别山印支期高压-超高压岩石的挤出过程。其中榴辉岩相挤出阶段介于Ⅳ型与Ⅶ型挤出构造之间,角闪岩相挤出阶段介于Ⅱ型与Ⅵ型挤出构造之间并可能具有渠道流挤出模式,而绿片岩相挤出阶段类似于Ⅴ型挤出构造。
刘鑫李三忠索艳慧周均太焦倩徐磊赵峰梅吴奇庞洁红戴黎明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