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戴黎明

作品数:109 被引量:1,257H指数:20
供职机构: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1篇期刊文章
  • 5篇专利
  • 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01篇天文地球
  • 4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28篇盆地
  • 15篇数值模拟
  • 15篇值模拟
  • 11篇新生代
  • 9篇断裂带
  • 9篇中生代
  • 9篇裂带
  • 9篇俯冲
  • 8篇地球动力
  • 8篇陆架盆地
  • 8篇渤海湾盆地
  • 7篇地质
  • 7篇地幔
  • 7篇东海陆架盆地
  • 7篇前寒武纪
  • 7篇寒武纪
  • 7篇凹陷
  • 6篇地球动力学
  • 6篇地震
  • 6篇板内

机构

  • 104篇中国海洋大学
  • 61篇教育部
  • 15篇西北大学
  • 14篇中国石油天然...
  • 6篇中国科学院
  • 5篇国家海洋局第...
  • 5篇香港大学
  • 4篇国家海洋局第...
  • 3篇吉林大学
  • 3篇中国地质科学...
  • 2篇广州海洋地质...
  • 2篇青岛海洋地质...
  • 2篇浙江大学
  • 2篇中山大学
  • 2篇中国人民解放...
  • 2篇伊利诺伊大学
  • 1篇南京大学
  • 1篇西南石油大学
  • 1篇昆明理工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化工...

作者

  • 109篇戴黎明
  • 98篇李三忠
  • 67篇索艳慧
  • 41篇刘鑫
  • 31篇赵淑娟
  • 30篇郭玲莉
  • 22篇余珊
  • 17篇张国伟
  • 15篇许立青
  • 15篇王鹏程
  • 13篇刘博
  • 12篇金宠
  • 12篇楼达
  • 10篇周均太
  • 10篇曹现志
  • 10篇马云
  • 9篇焦倩
  • 9篇张臻
  • 9篇王霄飞
  • 8篇赵峰梅

传媒

  • 31篇海洋地质与第...
  • 14篇地学前缘
  • 13篇大地构造与成...
  • 7篇吉林大学学报...
  • 6篇岩石学报
  • 5篇地质科学
  • 2篇地质学报
  • 2篇物探与化探
  • 2篇地球物理学报
  • 2篇地球物理学进...
  • 2篇西北地质
  • 2篇中国海洋大学...
  • 2篇中国科学:地...
  • 1篇科学通报
  • 1篇地质论评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地质力学学报
  • 1篇海洋地质动态
  • 1篇山东科技大学...

年份

  • 10篇2023
  • 2篇2022
  • 2篇2021
  • 4篇2020
  • 9篇2019
  • 2篇2018
  • 8篇2017
  • 5篇2016
  • 15篇2015
  • 7篇2014
  • 9篇2013
  • 8篇2012
  • 8篇2011
  • 13篇2010
  • 5篇2009
  • 2篇2008
10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遥感技术在断裂研究中的应用——以张家口—蓬莱断裂带为例被引量:6
2015年
张家口一蓬莱断裂带是一条北西西向活动断裂带。本文选取ETM+光学影像和SRTM高程影像作为主要数据源,结合研究区已有地质资料研究发现该带断裂构造的北西西向线性特征明显。从水系分布和错断地形等地貌标志判断,该断裂具有左阶组合样式和左行走滑活动特征。据遥感影像综合特征,可将该带分为张家口段、延庆-怀来段和北京一天津段,影像特征分段性显著,并与断裂带的分段性一致。研究结果表明,张家口-蓬莱断裂具有左行走滑的运动学特征,限制或错断北北东或北东向断裂,并且控制该区域的左阶雁列式第四纪盆地群和第四纪冲洪积物的分布。该断裂带各段对不同规模的水系分布和形态影响比较大,且北京-天津地区的华北平原段断裂对第四纪冲洪积扇和沿海地区的贝壳堤的形态和分布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地球物理深部数据和野外地质考察资料也证实了遥感解泽的结果,证明遥感技术在探查断裂构造空间展布和活动性鉴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薛友辰曹现志许立青李三忠赵淑娟刘鑫索艳慧王鹏程郭玲莉孔祥超戴黎明
南海北部陆缘盆地群新生代构造过程与油气运聚规律被引量:18
2013年
南海北部陆缘盆地群包括莺歌海盆地、北部湾盆地、琼东南盆地、珠江口盆地和台西南盆地,均处于复杂的构造环境下,盆地的形成及演化与周围的构造过程息息相关。本文对新生代55Ma以来的典型时期海陆格局进行了重建,在此基础之上对南海北部陆缘各盆地的油气运聚规律进行探讨,提出:(1)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印度-澳大利亚板块与欧亚板块相互作用可以从多方面影响油气的运移。(2)自西向东,由琼东南盆地到珠江口盆地烃源岩时代相对变老埋深变大,地幔埋深也逐渐变大,生烃能力逐渐提高;自北向南,北部湾盆地、珠江口盆地和琼东南盆地的地幔平均埋深也有逐渐变深的趋势。(3)莺歌海盆地、琼东南盆地和珠江口盆地南部成为天然气富集区的原因是由于这些区域构造活动相对较微弱,坳陷幅度小,长期处于沉降速率小的条件下,而且地壳非常薄(Moho面埋深均低于24km),地温梯度及大地热流值偏高,有利于形成烃源岩有机质热演化多处在成熟-高熟凝析油及湿气阶段。(4)琼东南盆地和珠江口盆地具有更好的油气前景。具体来说琼东南盆地和珠江口盆地南部可成为该区极具潜力的天然气产区,而珠江口盆地北部则具有极大的石油开发潜力。
王洪才李三忠刘鑫索艳慧戴黎明程世秀许立青
关键词:油气运聚南海北部
基于SW26010处理器的PANDAS众核并行优化方法及在地质变形分析中的应用
2023年
有限元数值模拟是目前研究地质体变形分析的重要方法,方程组求解对模拟结果的时效性和精确度有重要影响。针对并行自适应非线性变形分析软件(PANDAS)模拟千万级大规模模型时方程组求解耗时长和收敛速度慢的问题,本研究基于SW26010处理器主从核异构架构和并行计算技术实现PANDAS众核并行优化。首先,通过区域分解实现大规模地质模型分解,降低单主核计算的数据量,然后利用矩阵压缩存储技术有效节省存储资源。最后,利用SW26010处理器的从核阵列优化迭代求解算法加速方程组求解过程。全地球模型的速度场模拟结果表明本研究提出的方法具有可行性,多孔介质模型压缩模拟的速度较CPU单核串行程序提升8.1倍,断层系统变形模拟的速度提升7.6倍。
王雪纯邢会林戴黎明郭志伟刘骏标
关键词:PANDAS并行计算数值模拟
洋底动力学——国际海底相关观测网络与探测系统的进展与展望被引量:12
2009年
海洋在地球系统中的关键作用已获得了广泛共识。海洋占地球总面积的70.8%,而深海大洋占据海洋约92.4%,因此,洋底更是了解众多地球过程的主要窗口之一。从动力学角度,洋底动力系统可以划分为洋脊增生子系统、深海盆地子系统、俯冲消减子系统和地幔动力子系统。以海洋科学、海洋地质、海洋地球化学与海洋地球物理等高新探测和处理技术、观测网络建设为依托,国际上逐步开始实施一系列不同级别的海底观测网络建设计划,通过大量传感器,侧重探测海底各种大地构造背景各级尺度的结构、构造和过程,以及动力学过程的各个变量要素,监测不同圈层界面和圈层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传输、转变、循环等相互作用的过程,为了解地球系统变化提供技术保障。
李三忠金宠戴黎明张国伟
关键词:深海大洋洋中脊
准噶尔盆地东北部逆冲推覆构造特征被引量:7
2015年
准噶尔盆地东北部乌伦古坳陷内的断裂主要发育在坳陷周缘和中部,平面上以北西-南东向、北北西向和近东西向逆冲-走滑断层为主,地震剖面上显示为基底卷入型断层。存在坡坪式、叠瓦式、双重式、背冲式、对冲式等多种逆冲推覆构造样式。研究区内断裂的生长指数揭示主要断裂以及断裂体系其中生代活动强度具有横向和纵向的迁移规律:横向上,东早西晚,有自东向西的拓展演化规律;纵向上,主控断裂随时间由红盆断裂依次向红盆南断裂、喀拉萨依断裂转变,断裂活动中心由北东到南西迁移。西北部变形较东南部变形弱,受力方向来自北东和南东方向。
李涛李涛赵淑娟李三忠余珊楼达索艳慧王学斌孙文军杨朝
关键词:中生代
华南洋陆过渡带构造演化:特提斯构造域向太平洋构造域的转换过程与机制被引量:5
2022年
南海北部陆缘位于大华南地块洋陆过渡带南段的关键核心段落,曾处于特提斯洋构造域与(古)太平洋构造域交接地带,是印度洋构造动力系统与太平洋构造动力系统波及的共同地区。然而,以往研究和勘探程度较低,特提斯构造域与太平洋构造域交接转换区域的大地构造背景、过程、机制始终不够明确。基于南海北部陆缘地震剖面,不仅关注该区新生代盆地结构构造,以服务该区油气精准勘探,并且试图以此解剖、揭示该区中生代基底结构特征,进而探索新生代南海海盆打开、扩张、停滞到消亡过程的前生今世。对珠江口盆地地震剖面解析和华南陆缘野外构造研究表明:华南地块洋陆过渡带先后经历了中生代印支期碰撞造山、燕山早期增生造山、燕山晚期压扭造山三个过程;随后进入新生代,又经历了早期北东东—南西西走向正断层主控下的弥散性裂解成盆、中期北东—北北东走向张扭断裂主控下的右行走滑拉分成盆、晚期北西—北西西向张扭断裂主控下的左行走滑拉分成盆三期伸展构造叠加。总体上,该区特提斯洋构造体系向太平洋构造体系的转换过程经历了四个阶段:古特提斯洋构造体系向新特提斯洋构造体系转换、新特提斯洋构造体系向古太平洋构造体系转换、新特提斯洋构造体系向太平洋构造体系转换及古太平洋构造体系向太平洋构造体系的转换。东亚洋陆过渡带的构造转换折射出地球深浅部动力系统驱动“东亚大汇聚”的长期机制,即东南亚环形俯冲驱动体系、太平洋LLSVP和非洲LLSVP的深部动力系统(统称为海底“三极”)的重要性,其中,东南亚环形俯冲驱动体系是地球板块运动的重要动力引擎之一。
李三忠索艳慧索艳慧王光增周洁姜兆霞刘金平刘丽军刘永江刘金平姜素华程昊皞王鹏程朱俊江姜素华董昊刘琳王鹏程
关键词:古特提斯洋
东海陆架盆地构造单元划分与特征被引量:19
2010年
东海陆架盆地的构造单元存在多种划分方案,其分歧在于东西分带还是南北分块为主。通过对盆地全区大量地震剖面和重磁资料的解释与分析,并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以地层分布和盆地结构特征为原则,强调“早期南北分块、晚期东西分带”的观点,将盆地自西向东划分为:(1)西部坳陷带,包括长江坳陷、台北坳陷、彭佳屿坳陷;(2)中央隆起带,包括虎皮礁隆起、海礁隆起、渔山隆起和福州隆起;(3)东部坳陷带,又称浙东坳陷。这一划分方案体现了盆地内新生代沉积地层的分布及厚度变化、地质结构、构造演化等方面的特征,这对于认识全盆结构、对比东西差异及区域油气勘探都具有指导意义。
索艳慧李三忠戴黎明周均太赵峰梅焦倩吴奇张建培徐磊
关键词:地质结构新生代东海陆架盆地
东海西湖凹陷和钓北凹陷伸缩率及构造演化被引量:1
2010年
东海陆架盆地位于欧亚板块的东南边缘,具有东西分带、南北分块的格局,其中东部坳陷带包括福江凹陷、西湖凹陷和钓北凹陷。选择西湖凹陷11条、钓北凹陷2条地震剖面,采用平衡剖面技术,计算了西湖凹陷和钓北凹陷新生代不同演化阶段的伸缩率。伸缩率的分析表明,T50-T34西湖凹陷和钓北凹陷处于伸展状态,T34-T12西湖凹陷处于压缩状态,T34-T30、T30-T12钓北凹陷分别处于压缩、伸展状态,T12至今西湖凹陷和钓北凹陷区域沉降。始新世中期西湖凹陷进入挤压期,玉泉运动(T30)、花港运动(T20)和龙井运动(T12)3次挤压的强度不断加剧。结合盆地充填结构分析,钓北凹陷新生代经历了早中始新世地堑式断陷、晚始新世和渐新世坳陷、早中中新世断陷和晚中新世至今整体沉降的4个演化阶段;西湖凹陷新生代经历了古新世和早中始新世断陷、晚始新世和渐新世坳陷、早中中新世反转和晚中新世至今整体沉降的4个演化阶段。西湖凹陷和钓北凹陷构造演化有很大不同,这是东海陆架盆地南北分块的重要依据。
赵峰梅李三忠索艳慧周均太戴黎明焦倩吴奇徐磊张建培
关键词:伸缩率平衡剖面西湖凹陷
中、新生代超级汇聚背景下的陆内差异变形:华北伸展裂解和华南挤压逆冲被引量:100
2011年
中、新生代期间,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印度板块向北俯冲于欧亚板块下以及中生代鄂霍次克海的消亡导致中亚造山带的向南俯冲,三者围限的中心三角形地带正是中国东部两个核心地块———华北和华南地块,而且,该区中、新生代始终处于全球三大构造域超级汇聚的中心。但是,在这种超级汇聚背景下,分别于华北和华南陆块的核部形成了两种截然相反的构造类型:华北克拉通东部破坏、伸展、裂解导致了中、新生代渤海湾盆地的形成,以张性构造为特征;而华南陆块总体发生收缩、挤压、逆冲导致了宽阔的陆内挤压变形系统,以压性构造为特征。文中综合我们近10年来渤海湾盆地构造的研究成果和2006年以来对华南陆内构造系统的系统调查成果,分析华北与华南中、新生代陆内构造变形差异的大陆动力学变形机制。初步分析表明,虽然两者浅部都处于汇聚背景下,但是宏观的层析成像结果表明,华南与华北的深部状态明显不同,推断其变形机制可能也不同。建议大陆动力学研究要关注深部构造研究,进一步理顺深-浅部构造关系。
李三忠张国伟周立宏赵国春刘鑫索艳慧刘博金宠戴黎明
关键词:渤海湾盆地华南陆块深部构造大陆动力学
渤海湾盆地中部428构造带近S-N向走滑断裂的形成时期及其在中生代期间的调节转换作用被引量:1
2023年
渤海湾盆地中部428构造带自印支期以来经历了多期次构造运动叠加改造过程,区域内发育了大量的近S-N向与近EW向褶皱、断层构造,并控制了潜山的形成。然而目前对428构造带的研究仅局限于探索区域内潜山构造成因及其油气圈闭特性,对区域内的断裂系统,尤其是发育的大量近S-N向断裂的形成时期及其后期演化过程中所起到的调控作用尚不明确。鉴于此,为明确其形成时期、探索其对区域构造格局演化模式所产生的影响,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以石臼坨凸起东侧428构造带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该区域典型的地震剖面进行精确解析,对其展开了系统性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 428构造带与石臼坨凸起东侧连接处存在一条近S-N向走滑断裂;(2)该走滑断裂的形成最早可追溯至印支期。根据古生界褶皱和薄底构造的分布特征可知,该走滑断裂最初为近E-W向逆冲推覆断裂的侧向断坡;(3)近S-N向走滑断裂阻挡了燕山期NWW向的逆冲推覆作用,从而控制古生界和中生界大量协调褶皱的发育。而近E-W向断裂表现为压扭性质,控制了中生界雁列式褶皱的形成。基于以上认识,认为该近S-N向走滑断裂在印支-燕山期均起到了重要的调控作用,是一个重要的调节转换带。
武子涵于海波张参戴黎明李法坤
关键词:印支运动燕山运动
共11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