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郭玲莉

作品数:78 被引量:519H指数:15
供职机构: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1篇期刊文章
  • 8篇会议论文
  • 8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70篇天文地球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5篇断层
  • 13篇俯冲
  • 12篇盆地
  • 9篇物理模拟
  • 7篇地震
  • 7篇物理模拟实验
  • 6篇新生代
  • 6篇岩石
  • 6篇早古生代
  • 6篇粘滑
  • 6篇前寒武纪
  • 6篇古生代
  • 6篇寒武纪
  • 5篇地块
  • 5篇地幔
  • 5篇应变场
  • 5篇走滑
  • 5篇微板块
  • 5篇海底
  • 5篇凹陷

机构

  • 50篇中国海洋大学
  • 26篇教育部
  • 19篇中国地震局
  • 8篇西北大学
  • 4篇香港大学
  • 4篇中海石油(中...
  • 2篇国家电网公司
  • 2篇青岛海洋地质...
  • 2篇中国石油天然...
  • 2篇河北地质大学
  • 1篇南京大学
  • 1篇吉林大学
  • 1篇中山大学
  • 1篇中国地质科学...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国家海洋局
  • 1篇伊利诺伊大学
  • 1篇中海石油(中...

作者

  • 78篇郭玲莉
  • 58篇李三忠
  • 42篇索艳慧
  • 30篇戴黎明
  • 25篇赵淑娟
  • 19篇王鹏程
  • 17篇刘力强
  • 13篇朱俊江
  • 13篇刘博
  • 12篇张国伟
  • 12篇刘鑫
  • 9篇于胜尧
  • 8篇刘博
  • 8篇曹现志
  • 7篇余珊
  • 6篇张臻
  • 5篇姜素华
  • 5篇许立青
  • 5篇曹花花
  • 5篇李少俊

传媒

  • 18篇大地构造与成...
  • 12篇地学前缘
  • 10篇海洋地质与第...
  • 4篇地震地质
  • 4篇吉林大学学报...
  • 3篇岩石学报
  • 3篇国际地震动态
  • 2篇地质科学
  • 1篇地质学报
  • 1篇科学通报
  • 1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地质力学学报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中国地球物理...
  • 1篇2015中国...
  • 1篇2016中国...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2
  • 7篇2021
  • 1篇2020
  • 12篇2019
  • 1篇2018
  • 17篇2017
  • 7篇2016
  • 11篇2015
  • 8篇2014
  • 3篇2013
  • 7篇2012
  • 2篇2011
7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遥感技术在断裂研究中的应用——以张家口—蓬莱断裂带为例被引量:6
2015年
张家口一蓬莱断裂带是一条北西西向活动断裂带。本文选取ETM+光学影像和SRTM高程影像作为主要数据源,结合研究区已有地质资料研究发现该带断裂构造的北西西向线性特征明显。从水系分布和错断地形等地貌标志判断,该断裂具有左阶组合样式和左行走滑活动特征。据遥感影像综合特征,可将该带分为张家口段、延庆-怀来段和北京一天津段,影像特征分段性显著,并与断裂带的分段性一致。研究结果表明,张家口-蓬莱断裂具有左行走滑的运动学特征,限制或错断北北东或北东向断裂,并且控制该区域的左阶雁列式第四纪盆地群和第四纪冲洪积物的分布。该断裂带各段对不同规模的水系分布和形态影响比较大,且北京-天津地区的华北平原段断裂对第四纪冲洪积扇和沿海地区的贝壳堤的形态和分布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地球物理深部数据和野外地质考察资料也证实了遥感解泽的结果,证明遥感技术在探查断裂构造空间展布和活动性鉴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薛友辰曹现志许立青李三忠赵淑娟刘鑫索艳慧王鹏程郭玲莉孔祥超戴黎明
大陆岩石圈的最终破裂和大洋岩石圈的打开:来自南海北部洋陆转换带构造研究的启示
<正>洋陆转换带(Ocean-continent transition)是大陆与大洋相互作用的关键区域,对于理解和认识大洋和大陆的地球动力过程、机制尤为关键,一直是处在国际地学研究的前沿。作为伸展陆壳和正常洋壳之间重要的...
郭玲莉李三忠
关键词:大陆岩石圈大洋岩石圈
文献传递
μm级形貌测量系统——一种新型的断层面微观形貌测量技术
2020年
获取高精度断层面形貌对微观断层面形貌与地震成核、破裂扩展及终止的相关性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提高断层面形貌的测量精度、克服现有测量方法的不足,我们研发了一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μm级形貌测量系统。经过测试,该新型μm级形貌测量系统具有以下特征:1)其平面定位(x轴与y轴方向)精度优于3. 5μm,垂向测量精度优于4. 5μm,水平分辨率可达0. 62μm,垂向分辨率为0. 25μm;2)该系统在垂向发射激光束,可测量形貌面中大倾角的凹谷区域,避免产生数据空白,可获得完整的形貌测量结果,具有较强的陡峭表面测量能力;3)该系统具有较大的测量量程(30cm×30cm),测量大尺度样品时,可避免多次测量数据的配准拼接以及由此带来的误差。运用该形貌测量系统,可对实验断层面进行扫描并获得高分辨率的形貌数据,能够满足μm级尺度上的形貌分析要求。
郝海健魏占玉何宏林刘力强郭玲莉
关键词:断层面
转换型微板块类型、成因及其大地构造启示被引量:3
2019年
大洋或大陆板块由起始到消亡多经历由小变大再由大变小的复杂旋回。微板块作为大洋和大陆板块发育演化的必经阶段,记录了板块格局的变迁历史,可作为研究洋内、陆缘和陆内构造机制的关键对象之一。转换型微板块作为微板块的一种类型,是指主要受大陆或大洋转换断层(或破碎带)所围限和控制形成的微陆块或微洋块。转换型微陆块多发育于洋?陆俯冲系统的大陆一侧,是在大洋板块斜向俯冲背景下通过转换型构造边界从大陆边缘剥离出去的独立块体,空间上常与残生微洋块相伴生。转换型微洋块则发育于大洋转换断层(或破碎带)的转折部位,是洋中脊扩张方向偏转在大洋转换断层内部诱发的新生微洋块。这些微洋块常镜像出现于洋中脊两侧,整体呈平行四边形形态。转换型微板块研究表明转换断层(或破碎带)并非简单的板块转换边界,而是具有一定结构特征的板块生消地带,对其开展研究不仅有利于完善板块生消、旋回、裂解和增生拼贴机理,明确板块发育演化历史,为板块准确重建提供约束,也有助于确定洋中脊?转换断层体系对板块运动方向改变的响应机理和推测未知大洋内的转换断层组合、结构特征及其演化历史,为开拓深海大洋精细化构造研究方向(或“领域”)提供理论依据。
王光增李三忠索艳慧索艳慧朱俊江刘永江朱俊江刘博
关键词:洋中脊
延生微地块:洋脊增生系统的复杂过程被引量:3
2019年
随着探测技术的不断发展,海洋中越来越多的微地块被识别出来,在洋脊增生系统中心、由叠接性洋中脊拓展过程中形成的微小地块,称之为延生微地块(propagation-derived micro-block)。根据其活动状态以及与洋中脊的相对位置,又可划分为在轴型(on-axis)延生微地块和离轴型(off-axis)延生微地块。通过分析位于东太平洋海隆的复活节微地块、胡安·费尔南德斯微地块和纳兹卡板块内部的鲍尔微地块,本文系统总结了延生微地块的识别标志、构造特征及成因模式。延生微地块见于两条洋中脊交汇处或洋中脊与转换断层、海底断裂带交汇处,由捕获自周围大板块的“碎片”、以“碎片”为核心不断增生的洋底物质以及裂谷拓展过程中转移的岩石圈碎片组成。其边界类型有洋中脊或死亡洋中脊、转换断层、大洋汇聚边界、假断层等。延生微地块的成因与洋中脊叠接扩张、拓展延伸息息相关,洋中脊的扩张速率决定了微地块的生长速率。因而扩张速率增大或持续扩张,会促使微地块朝大板块演变;扩张停止,微地块脱离扩张轴,成为离轴型延生微地块,并逐渐融入周围大板块,成为大板块的一部分。
赵林涛李三忠李三忠郭玲莉索艳慧戴黎明郭玲莉刘博汪刚
关键词:洋中脊
延生型微板块成因机制模拟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19年
延生型微板块是指海底扩张或大陆裂解过程中,因裂谷间快速叠接拓展而发生旋转,捕获老的岩石圈并增生新的岩石圈所形成的一类微板块。影响其形成的动力因素众多,根据作用位置可分为浅部动力因素和深部动力因素两类。延生型微板块广泛分布于深海大洋,代表区域为东太平洋海隆处,但因观测困难,生长周期长,数据缺乏,目前对其成因机制的研究主要有物理模拟和数值模拟两类。物理模拟实验根据实验材料和设备的不同可分为冻蜡模型、离心机模型和胶体模型三种。建立的数值模型从最初简单的二维模型发展到条件更为复杂的三维模型,同时开始更多的考虑深部地幔对流的影响。但这些研究主要是探索裂谷拓展行为,仅局限于发现了延生型微板块的形成,并未形成关于延生型微板块形成和演化的研究体系。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归纳了延生型微板块形成的影响因素,系统梳理了相关的构造物理实验和数值模型研究问题,并结合其他相关研究进一步展望了未来建立延生型微板模型的发展方向。
甄立冰李三忠郭玲莉郭玲莉索艳慧朱俊江索艳慧戴黎明朱俊江
关键词:物理模拟数值模拟
增生型微地块的成因模式及演化被引量:4
2019年
增生型微地块是指在俯冲带消亡过程中大?中型洋壳板块内部较厚洋底高原、大火成岩省、外来微地块增生拼贴到大陆边缘而残留形成的微地块。增生型微地块通常位于板块的汇聚地带,其成因是由于俯冲板块上的洋壳高原、海山、岛弧或陆壳到达俯冲带后,因浮力效应增大,使得该微地块的俯冲作用明显地受到阻碍,进而拼贴“停靠”到上覆板块上。例如,西菲律宾海沟的宾汉海隆和马里亚纳海沟北部的小笠原高原,都对俯冲作用产生了极大的阻碍作用并使其近乎停止,这两个高原也得以“停靠”就位在上覆板块边缘。位于中美洲的科伊瓦微板块(Coiba microplate),则由于巴拿马三节点的作用,逐渐与周缘的科科斯板块、纳兹卡板块分离而独立出来,并因其西侧右旋转换型边界和南侧左旋转换型边界的俯冲终止,稳定地“停靠”在中美洲陆缘。总体来说,增生型微板块的边界肯定有一条边为死亡的或活动的俯冲带,其他边界可以是转换型、俯冲型、离散型。转换型边界的实例如菲律宾岛弧带和中美洲的科伊瓦微板块等;俯冲型边界的实例如台湾东部拼贴的北吕宋岛弧;离散型边界的实例主要分布在东南亚?澳洲板块之间的俯冲系统内,这一地区发育了一系列弧后盆地,这些弧后盆地边缘又包含超伸展而裂离的陆壳残块,这一陆壳性质复杂的区域主要是以弧后盆地的扩张中心(离散型边界)和俯冲带作为边界,因而弧后盆地的俯冲消亡很可能会形成新的增生型微板块。
汪刚李三忠李三忠索艳慧姜素华朱俊江索艳慧刘博
关键词:增生作用俯冲作用
残生微洋块:俯冲消减系统下盘的复杂演化被引量:3
2019年
残生微洋块,即正在俯冲消减或俯冲停滞的原大型洋壳板块的海底残余,位于俯冲消减系统的俯冲盘,一般被活动或死亡的洋中脊、海沟及转换断层所围限,但也存在例外,如里维拉(Rivera)微洋块与科科斯(Cocos)板块的边界。现今已确认的残生微洋块有胡安·德·富卡(Juan de Fuca)、里维拉(Rivera)、瓜达卢佩(Guadalupe)等法拉隆(Farallon)板块的残余和位于南美洲和南极洲之间的菲尼克斯(Phoenix)微洋块。此类微洋块的边界以及恢复其演化过程主要是通过地形、重力异常、震源分布、磁异常条带、地震剖面和构造解释等手段辨析。洋中脊与俯冲带的相对位移使围限的洋壳板块面积整体或局部不断减小,当整块洋壳面积减小到10万平方千米以下时形成残生微洋块,其产生的动力机制为地幔对流驱动下的相邻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较大的微洋块可能因新生洋壳的浮力等因素造成俯冲速度及方向的差异,破裂为数个更小的微洋块。残生微洋块的形成和演化与洋中脊、俯冲系统、板片窗形成及三节点的转化密不可分,研究其成因模式可为探索板块起源和动力提供参考。在板块俯冲过程中可能产生大洋汇聚边界并以此作为微洋块新的边界(如里维拉?科科斯边界),可与陆内变形带类比。
刘金平李三忠索艳慧索艳慧李玺瑶朱俊江刘永江于胜尧戴黎明
关键词:俯冲消减
中国东部苏鲁造山带的印支期俯冲极性及其造山过程被引量:10
2017年
中国东部的苏鲁造山带印支期先后经历了大洋消减俯冲、大陆碰撞、陆壳深俯冲、陆内造山等复杂过程。综合苏鲁造山带的构造地质学、岩石学、岩相古地理学、年代学进展,发现以下事实用传统的华南向华北俯冲难以解释:(1)徐淮地区形成了明显的朝北西拓展的逆冲构造变形,此外,苏鲁造山带中还存在大量的北西向逆冲推覆构造;(2)苏鲁造山带中出露的白垩纪花岗岩中来自古元古代的继承锆石,以及Sr、Nd、Pb同位素示踪结果都显示与华北地块南缘地质体更为相似;(3)苏鲁造山带北侧的胶莱盆地以及胶北隆起缺乏晚古生代到中生代的弧后火山岩证据;(4)华北南缘三叠纪时期的古地理环境更接近被动大陆边缘。基于这些事实,本文认为,晚古生代-早三叠世早期苏鲁段的商丹洋可能向南东俯冲,不同于秦岭-大别段的商丹洋向北俯冲,消减到秦岭-大别微陆块苏鲁段之下,发生华北地块与该微陆块的拼合,华北地块整体向南东楔入秦岭-大别微陆块,导致大别-苏鲁超高压岩石垂向折返剥露;中三叠世-晚三叠世,勉略洋自东向西的剪刀式闭合,华南地块向北秦岭-大别微陆块俯冲拼合,并逐渐将华南地块与华北地块之间的秦岭-大别微陆块向西、向北侧向挤出,到了中生代华北地块持续向南东俯冲并楔入华南地块,将苏鲁-大别造山带沿郯庐断裂错断并最终形成该区总体构造格局。
李三忠郑祺亮李玺瑶赵淑娟赵淑娟郭玲莉索艳慧周在征郭玲莉兰浩圆张剑郭润华李少俊
关键词:苏鲁造山带造山过程印支期
洋-陆转换与耦合过程被引量:14
2014年
洋-陆转换/耦合地带就是大陆与大洋岩石圈转换/耦合的特殊构造地带。探索该区动力学对于深入理解人类密集区的地质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这里洋-陆转换/耦合过程不是指陆壳向洋壳或陆幔向洋幔之间的物质转换,因洋壳向陆壳或洋幔向陆幔的物质转换过程也是不可逆的,而是特指构造动力作用或能量的转换交接过程。洋-陆转换/耦合带的狭义定义为被动大陆边缘的陆壳明显减薄到洋壳出现的深水区;但广义定义包括上述被动陆缘裂解作用涉及的区域范围,或是大洋岩石圈俯冲作用所能影响到的区域,其核心依然是俯冲带和/或大陆边缘,也就是说,其内涵是俯冲带和大陆边缘概念的总和,包涵浅部的地理要素和深部的地质因素。当前,对于洋-陆转换/耦合带的国际关注点很多,国际地学前沿问题较多,其中主要侧重以下几个方面:(1)物质:洋内弧形成与初始陆壳生成、俯冲脱水-相变、岩浆工厂、变质工厂;(2)结构:俯冲带类型、分段性、洋-陆转换/耦合带变形型式、地幔楔精细对流结构、俯冲面糙度-孔隙度-渗透率时空特征;(3)过程:俯冲过程、构造跃迁、构造转换、深部底侵、拆沉、高压-超高压岩石剥露、弧后扩张过程、板片窗、俯冲侵蚀与增生、物质迁移-转变-运聚、多圈层耦合过程;(4)机制:俯冲起源与板块机制起源、陆缘互换机制、地震触发机制、深部拆沉与底侵动力学机制、大陆裂解与(火山型和非火山)被动陆缘形成、洋-陆转换/耦合带构造跃迁机制、高压-超高压岩石剥露新机制、岩浆动力学、主动与被动俯冲机制、海山俯冲;(5)效应:源-汇效应、地表地形过程与深部流变关联、板片窗的构造-岩浆-成矿效应、边缘海盆地与资源-能源效应、俯冲与地震-海啸-滑坡灾害链。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更是我国走向深海大洋、实现"海洋强国"的关键海域,蕴含
李三忠赵淑娟刘鑫索艳慧曹花花戴黎明郭玲莉刘博余珊张国伟
关键词:俯冲带西太平洋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