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马超

作品数:18 被引量:62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科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技人才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5篇医药卫生
  • 2篇生物学

主题

  • 5篇腰椎
  • 4篇脊柱
  • 3篇退变
  • 3篇退变性
  • 3篇退变性疾病
  • 3篇缺血
  • 3篇椎管
  • 3篇椎管狭窄
  • 3篇椎间盘
  • 3篇脑缺血
  • 2篇血管
  • 2篇血管化
  • 2篇阳性
  • 2篇阳性患者
  • 2篇腰椎管
  • 2篇腰椎管狭窄
  • 2篇腰椎管狭窄症
  • 2篇腰椎退变
  • 2篇腰椎退变性
  • 2篇腰椎退变性疾...

机构

  • 10篇中国人民解放...
  • 9篇第四军医大学...
  • 4篇第四军医大学
  • 2篇第四军医大学...
  • 1篇解放军第五医...

作者

  • 18篇马超
  • 8篇王华东
  • 8篇李利
  • 8篇郭继东
  • 5篇王臻
  • 4篇陈国景
  • 4篇袁伟
  • 4篇史亚民
  • 4篇侯树勋
  • 4篇芦斌
  • 3篇许波
  • 2篇张晓梅
  • 2篇郭俊
  • 2篇张宇鹏
  • 2篇张良成
  • 2篇程鹏远
  • 2篇刘立
  • 1篇张小军
  • 1篇张翠玲
  • 1篇吕荣

传媒

  • 2篇中国矫形外科...
  • 2篇科学技术与工...
  • 2篇现代生物医学...
  • 2篇中国骨与关节...
  • 1篇临床肿瘤学杂...
  • 1篇中国骨伤
  • 1篇西南国防医药
  • 1篇中国医刊
  • 1篇卒中与神经疾...
  • 1篇中国骨肿瘤骨...
  • 1篇中国脑血管病...

年份

  • 3篇2016
  • 4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3篇2010
  • 4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后纵韧带的切除与保留在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中的临床观察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比较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中颈椎后纵韧带(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PLL)切除与保留的疗效及对颈椎曲度和活动度的影响。[方法]对本科2009年12月~2013年04月因颈椎病行单节段Pro Disc-C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且有完整临床资料的28例患者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术中是否切除颈椎PLL,分为颈椎PLL切除组(15例)和颈椎PLL保留组(13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影像学结果及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分布、诊断类型、病变节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随访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置换节段Cobb角、颈椎整体曲度、置换节段活动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颈痛VAS评分差异及JOA脊髓功能评分改善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未发现严重并发症。[结论]颈椎PLL切除与否对置换节段曲度及活动度影响不大,切除颈椎PLL在提高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患者的临床疗效方面优于保留颈椎PLL。
吕永威李利郭继东王华东马超
关键词:颈椎后纵韧带人工椎间盘置换术
钛合金经皮植入式假肢骨内固定植入体表面经生物陶瓷改性后与骨整合的研究被引量:5
2008年
通过对钛合金经皮植入式假肢的的骨内固定植入体表面进行生物陶瓷改性,以研究经改性过的植入体与其宿主骨整合的能力。采用羟基磷灰石喷涂和微弧氧化两种生物陶瓷改性工艺,对骨内固定植入体进行改性处理,将改性过的植入体植入山羊后腿胫骨,术后8周取标本行组织学观察,见两种生物陶瓷改性的植入体均可与宿主骨形成严密整合。计算宿主骨组织与植入体整合率,发现经生物陶瓷表面改性的植入体与宿主骨组织整合率显著高于未经生物改性的对照组植入体(p<0.01),而羟基磷灰石喷涂组和微弧氧化组与宿主骨整合率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羟基磷灰石和微弧氧化两种陶瓷层都具有很强的诱导骨生成能力,经其表面改性的骨内固定植入体能与宿主骨形成紧密整合。
陈国景王臻袁伟芦斌马超张小军
关键词:钛合金微弧氧化骨整合
脑卒中后抑郁小鼠模型的建立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建立脑卒中后抑郁小鼠模型。方法采用线栓法建立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联合束缚应激制备脑卒中后抑郁动物模型,观察小鼠在蔗糖水消耗试验、旷场试验和强迫游泳试验中各项指标的改变,检测血浆皮质酮水平变化。结果脑缺血+束缚组小鼠的蔗糖水偏好比、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得分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均显著降低(P<0.05),强迫游泳"不动时间"显著延长(P<0.05),血浆皮质酮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基础上联合束缚应激成功制备了脑卒中后抑郁小鼠模型,为该病的病理生理机制研究提供了理想的动物实验平台。
许波张良成马超程鹏远
关键词:脑缺血脑卒中后抑郁小鼠
Dynesys系统不同应用方式治疗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总结动态中和系统( dynamic neutralization system,Dynesys )作为融合或非融合器械治疗椎间盘退变性疾病( degenerative disc disease,DDD )的临床效果。方法2010年2月至2012年8月应用 Dynesys 治疗 DDD 患者51例,其中男22例,女29例,年龄38~74岁,平均54.6岁。本组病例单节段34例,双节段15例,三节段2例,使用方法包括非融合、融合和混合应用,其中单节段融合12例,非融合22例,双节段非融合5例,混合应用10例,三节段1例非融合,1例混合应用。共固定70个节段,其中融合23个节段,非融合47个节段。手术方法:融合节段行椎板开窗减压、侧隐窝开放、间盘切除、PLIF (自体骨或混合骨粒),非融合节段仅行椎板开窗减压、侧隐窝开放、间盘有限切除。通过 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 )和疼痛视觉模拟量表( visual analogue scale,VAS )评估临床疗效,并通过侧位 X 线片和 CT 二维重建评估融合节段的椎间融合率,动态侧位 X 线片评估非融合节段的运动功能保留情况。结果随访时间6~28个月,平均23个月。VAS 腰痛评分术前5.9±1.7,术后2.0±1.5( P<0.05)。下肢痛评分术前7.3±1.6,术后1.6±1.5( P<0.05)。ODI 指数术前(61±19)%,术后(22±13)%( P<0.05)。47个非融合固定节段中有31个(66%)节段保留有椎间活动度,活动范围2°~6°,平均3.5°,但椎间活动度较术前明显减小( P<0.05)。23个融合节段均无椎间活动度,融合率56.5%。无不可逆性神经症状加重、内植物失败、切口感染等并发症,临床疗效满意。结论Dynesys 治疗 DDD 的近期疗效满意,可在融合、非融合、混合应用不同方式中个体化选择。作为非融合器械使用仅能够部分保留椎间活动度。作为融合器械使用,能够提供椎间足够稳定,但植骨融合率低于坚强固定。
李利史亚民王华东郭继东马超张宇鹏
关键词:椎间盘退行性变椎管狭窄腰椎脊柱疾病
Dynesys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被引量:7
2013年
目的回顾性分析 Dynesys 作为非融合器械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2月至2012年6月,应用 Dynesys 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42例,其中男24例,女18例;年龄38~74岁,平均54.6岁。全部病例均为退行性腰椎管狭窄、合并或不合并椎间盘突出。单节段32例,两节段10例。按标准操作置入 Dynesys 螺钉后行病变节段椎板间开窗减压,切除或保留椎间盘。清除增厚的黄韧带,切除增生内聚的上关节突的内侧部分,开放侧隐窝。测量椎弓根钉间距,截取 PCU 管,将 PET 绳索穿入 PCU 管和上下椎弓根钉间,收紧并锁定绳索与椎弓根钉连接处。术后5天戴腰围下地,腰围佩戴时间为3周。通过 ODI 和 VAS 评分评估临床疗效,并通过动态侧位 X 线片评估非融合节段的椎间运动功能保留及椎间隙高度和近端相邻节段活动度。结果随访10~36个月,平均24.7个月。ODI 指数术前(60.4±21.5)%,术后(23.9±13.5)%,( P<0.05);VAS 腰痛评分术前6.0±1.8,术后2.1±1.7,( P<0.05);VAS 腿痛术前评分7.2±1.9,术后1.9±1.1,( P<0.05),临床疗效满意。影像学评价非融合节段保留有一定椎间活动度,活动范围2°~5°,平均3.7°。结论Dynesys 动态固定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临床疗效满意,能够部分保留固定节段的运动功能,可作为退变性腰椎管狭窄及退变性椎间盘疾病的治疗选择。
王华东侯树勋李利史亚民郭继东马超
关键词:椎间盘退行性变椎间盘移位腰椎脊柱疾病
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小鼠的视神经损害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探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的视神经损害以及将其作为视神经炎模型的可能性。方法:取MOG35-55多肽和完全弗氏佐剂制备成抗原乳剂免疫C57BL/6小鼠,并在腹腔内注射2次百日咳杆菌,建立EAE模型。在EAE疾病高峰时,观察小鼠视神经炎的发生率及病理学改变。结果:模型组12只小鼠中有10只从免疫后第12天开始陆续起病,约在第17~19天达到疾病高峰,发病率为83.3%;而对照组未出现任何神经功能受损的症状。HE染色结果显示模型组的视神经组织中有大量的炎症细胞浸润,动物视神经炎的发生率为83.3%,其炎症评分为2.1±0.8分,与对照组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LFB染色可见模型组的视神经有明显的脱髓鞘改变,病灶内可见炎症细胞浸润;而对照组小鼠的视神经未见明显异常改变。结论:借助EAE建立视神经炎模型是可行的,这为深入探讨视神经炎的发病机制提供了理想的动物平台。
许波马超张良成程鹏远
关键词: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视神经炎
后路全脊椎截骨矫形治疗成人先天性脊柱后凸畸形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探讨后路全脊椎截骨治疗成人先天性脊柱后凸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004年2月至2008年11月,对11例成人先天性脊柱后凸的患者进行了经顶椎全脊椎截骨联合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手术治疗。其中男4例,女7例;年龄24~49岁,平均31.9岁。术前脊柱后凸Cobb's角62~102°,平均79.4°。伴神经压迫症状者9例。所有患者均行后路一期经顶椎全脊椎截骨、经椎弓根固定、植骨融合术,截骨平面T_9~L_2。结果所有患者安全接受手术,无神经损伤,内固定失败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手术时间3.2-4.8h,平均3.6h。术中出血量750~1500ml,平均990ml;围手术期总出血量1450~2200ml,平均1722ml。术后10d左右佩戴支具下地,6例术前神经压迫症状者术后即有不同程度的恢复,2例1年随访有改善,1例无明显变化。术后后凸Cobb's角10~32°,平均21.8°;矫正率72.5%。随访时间12-39个月,平均16.6个月。术后1年随访时所有患者对治疗结果表示满意,矫正丢失率为2.7%。结论后路一期全脊椎截骨术治疗成人先天性脊柱后凸手术相对安全,矫正效果良好。通过节段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重建脊柱稳定性,配合支具外固定,患者可在术后早期下地活动。
郭继东史亚民侯树勋李利王华东马超
关键词:先天性脊柱后凸截骨矫形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
原位转棒复位治疗胸腰段单节段压缩骨折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探讨原位转棒复位结合伤椎置钉、短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段单节段压缩骨折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12月至2010年5月,收治外伤所致胸腰段压缩骨折患者12例,其中男9例,女3例;年龄24~52岁,平均35.8岁。骨折节段:T112例,T122例,L16例,L22例。所有患者排除骨质疏松症及病理性骨折,无神经损伤症状。收集术前、术后5d、末次随访(至少12个月)时影像资料,对伤椎Cobb角、椎体压缩比例、内固定物状况进行观察。结果:1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30个月,平均19个月。所有病例获得骨性融合,无假关节形成,未见内固定物松动、断裂。矢状面后凸校正Cobb角由术前的(25.8±9.4)°矫正至术后5d的(6.7±2.3)°,末次随访时的(6.9±2.6)°;椎体压缩比例由术前的(42.5±10.4)%恢复至术后5d的(7.5±3.9)%,末次随访时的(8.4±4.5)%;术后5d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与术后5d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位转棒复位结合伤椎置钉、短节段固定操作简便,可使胸腰段单节段压缩骨折获得并保持良好复位,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张宇鹏任东风吴叶王华东马超商卫林吴闻文侯树勋
关键词:脊柱骨折胸椎
球形β-TCP生物陶瓷的生物学性能观察被引量:10
2008年
究球形多孔β-TCP生物陶瓷体内植入后的生物学性能。将球形β-TCP生物陶瓷(直径2cm,孔径(500—600)μm,内连接径(110—150)μm)植入成年新西兰兔的腰背肌筋膜袋中。术后1、2A、8、12周取材,进行组织学、扫描电镜检查。植入材料未见炎性反应。术后1周细胞迁入;2周出现胶原纤维和幼稚的血管芽;4周时血管、胶原纤维数量增多;8周时大孔周边出现新月形新生骨和类骨质;12周时材料明显降解,组织内见成熟的血管及骨组织。球形多孔β-TCP生物陶瓷具有良好的生物学性能,其成骨过程为膜内成骨,血管化受内连接孔限制。
马超王臻卢建熙吕荣陈国景芦斌袁伟
关键词:Β-TCP生物陶瓷生物学性能
腰椎管狭窄症伴神经根沉降征阳性患者的术后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腰椎管狭窄症伴神经根沉降征阳性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术后疗效.方法:对2010年3月-2013年12月因腰椎管狭窄症行手术治疗且有完整临床资料的106例患者行回顾性分析,随访时间平均2.3年.根据MRI神经根是否沉降...
吕永威郭继东李利王华东马超
关键词:腰椎管狭窄症ODI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