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曹伟

作品数:13 被引量:74H指数:3
供职机构: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科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3篇医药卫生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9篇动脉瘤
  • 9篇颅内
  • 8篇颅内动脉
  • 8篇颅内动脉瘤
  • 5篇血管
  • 4篇动脉
  • 4篇血管内治疗
  • 3篇栓塞
  • 3篇复发
  • 2篇动力学改变
  • 2篇血流
  • 2篇血流动力学
  • 2篇血流动力学改...
  • 2篇预测评分
  • 2篇评分
  • 2篇细胞
  • 2篇内皮
  • 2篇内皮细胞
  • 2篇颈动脉
  • 2篇复发风险

机构

  • 13篇第二军医大学

作者

  • 13篇黄清海
  • 13篇曹伟
  • 12篇刘建民
  • 6篇杨鹏飞
  • 4篇吕楠
  • 4篇王驰
  • 3篇许奕
  • 3篇李嘉楠
  • 2篇洪波
  • 1篇赵瑞
  • 1篇左乔
  • 1篇方亦斌
  • 1篇张琪
  • 1篇冯政哲
  • 1篇王川川
  • 1篇李强

传媒

  • 8篇中国脑血管病...

年份

  • 3篇2018
  • 7篇2017
  • 3篇2016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大型和巨大型动脉瘤的效果分析被引量:10
2017年
目的探讨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PED)治疗颅内大型、巨大型动脉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4年11月至2016年5月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神经外科经DSA或头部CT血管成像(CTA)或头部MR血管成像(MRA)证实为颅内动脉瘤的患者33例,并对其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评价其安全性及有效性。结果 33例患者共35个动脉瘤,均成功释放PED,其中10个动脉瘤采用单纯PED置入,25个采用PED置入结合弹簧圈栓塞术(包含2个采用Pipeline桥接技术)。围手术期出现1例(1个动脉瘤)血栓栓塞事件并出血转化,1例(1个动脉瘤)因致死性动脉瘤延迟出血而死亡。临床随访31例(33个动脉瘤),随访时间为术后4~18个月,无出血或血栓栓塞事件发生。18个动脉瘤获术后短期影像学随访(3~5个月,增强MRA或DSA),其中10个瘤颈残留或瘤体显影,8个动脉瘤完全不显影;19个动脉瘤获术后中期影像学随访(6~16个月,增强MRA或DSA),其中2个瘤颈残留,17个动脉瘤完全不显影。结论 PED治疗颅内大型和巨大型动脉瘤安全有效,但血流导向装置置入后颅内出血的并发症不可忽视,其相关机制需进一步研究。
冯明陶曹伟李嘉楠杨鹏飞方亦斌许奕洪波黄清海刘建民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
静脉窦内球囊保护下Onyx栓塞侧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的随访分析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初步探讨侧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的栓塞治疗中,静脉窦内球囊保护技术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2年12月至2016年8月,经静脉窦内球囊保护下,使用Onyx栓塞侧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7例患者,并对其临床资料、影像学资料及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7例患者中,瘘口位于乙状窦区3例、横窦区4例。术后即刻造影显示完全栓塞5例,大部分栓塞2例,球囊保护静脉窦均保持通畅。临床随访7例,随访时间为术后6~43个月,无新发神经功能缺损。7例患者均获全脑DSA复查,随访时间为术后6~11个月,提示5例完全治愈,其中4例静脉窦通畅,1例闭塞;1例瘘口稳定且静脉窦通畅,1例瘘口新发合并静脉窦闭塞。结论静脉窦内球囊保护下栓塞硬脑膜动静脉瘘在栓塞瘘口的同时,可长期维持静脉窦通畅,有利于维持栓塞效果的稳定性。
李嘉楠李强冯明陶曹伟张琪黄清海刘建民许奕
关键词:硬脑膜动静脉瘘ONYX栓塞随访
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54
2016年
目的探讨影响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建立回归模型以预测特定颅内动脉瘤患者经血管内栓塞治疗后的复发风险。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脑血管病治疗中心经血管内栓塞治疗且有符合纳入标准的颅内囊状动脉瘤患者429例(共计动脉瘤441个),多发动脉瘤均按每个动脉瘤单独计算例数。根据动脉瘤是否复发,分为复发组(66例)和未复发组(375例)。比较两组临床特征、治疗技术及材料、动脉瘤解剖学等共计11项因素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并评价其预测复发的有效性。结果复发组与未复发组的动脉瘤大小(χ2=46.352,P〈0.01)、破裂与否(χ2=4.198,P=0.040)、是否使用支架(χ2=9.554,P=0.002)、术后即刻栓塞结果(χ2=10.397,P=0.003)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非支架辅助栓塞(OR=4.076,95%CI:2.147~7.736,P〈0.01)、RaymondⅡ级(OR=4.222,95%CI:1.537~11.579,P=0.005)、RaymondⅢ级(OR=4.467,95%CI:1.600~12.470,P=0.004)、大型动脉瘤(〉10~25 mm,OR=4.914,95%CI:2.277~10.604,P〈0.01)和巨大型动脉瘤(〉25 mm,OR=35.743,95%CI:3.511~363.837,P=0.003)是动脉瘤栓塞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回归模型预测复发的有效性检验结果显示,复发预测模型的曲线下面积为73.5%,Raymond分级为56.6%,非支架栓塞为60.1%,动脉瘤大小为40.3%,利用Z检验计算复发评分与非支架栓塞、Raymond分级、动脉瘤大小的ROC曲线下面积差异,Z值分别为2.662、3.513、6.308,P值分别为0.007、0.004、0.001。结论大型或巨大型动脉瘤、非支架辅助栓塞、术后即刻栓塞不全与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术后复发有关,所建立的回归模型可反映患者术后复发风险大小。
王驰曹伟左乔吕楠冯政哲刘建民黄清海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复发
颅内动脉瘤的遗传学研究进展
2016年
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 aneurysm,IA)破裂导致的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全世界范围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在IA破裂导致的SAH患者中,约有10%的患者表现出家族性,而遗传性动脉瘤高发,也提示基因遗传在动脉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笔者系统复习国内外文献,旨在探讨基因遗传在IA发生、发展中的机制,为防治IA提供参考。
黄清海曹伟王驰吕楠冯明陶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遗传学基因
“X”形支架技术治疗大型前交通动脉动脉瘤一例被引量:2
2017年
患者男,73岁,因体格检查行头部CT血管成像(CTA)发现前交通动脉动脉瘤(ACoAA)10 d,于2016年6月收入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神经外科。入院体格检查:意识清楚,问答切题,双侧瞳孔等大、同圆,躯干及四肢深浅感觉未见明显异常,四肢肌力、肌张力未见异常,病理征阴性,脑膜刺激征阴性。既往吸烟史40余年,否认高血压病及糖尿病病史。入院后完善相关实验室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吕楠曹伟李司司杨鹏飞刘建民黄清海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前交通动脉动脉瘤血管内治疗
倒Y形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椎-基底动脉汇合部动脉瘤一例
2016年
患者男,58岁,因"反复头晕10余天,MR血管成像(MRA)显示基底动脉大型动脉瘤"于2015年8月18日收入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神经外科。体格检查无神经系统阳性体征。MR T2加权成像显示脑干前方动脉瘤内流空信号(图1);MRA显示基底动脉下1/3段大型囊状动脉瘤,累及双侧椎动脉,瘤颈长为18 mm,瘤体最大径为20 mm(图2);双侧后交通动脉发育不良。
黄清海曹伟赵瑞杨鹏飞刘建民
关键词:基底动脉支架成形术血管内介入治疗
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术后复发风险预测评分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曹伟黄清海李司司王驰杨鹏飞刘建民
LVIS支架治疗颅内小血管动脉瘤的疗效分析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探讨在颅内血管直径<2.5 mm的动脉中使用LVIS支架辅助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16年4月于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使用LVIS支架辅助栓塞并且载瘤动脉直径<2.5 mm的所有颅内囊状动脉瘤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破裂动脉瘤7例,未破裂动脉瘤23例;前循环占93.3%(28例),载瘤动脉直径为1.6~2.4 mm,平均(2.1±0.2)mm。分析与手术相关的并发症、DSA及临床结果和4~14个月随访数据。结果 LVIS支架的置入技术成功率为100%;即刻栓塞结果:RaymondⅠ级12例(40.0%),RaymondⅡ级11例(36.7%),RaymondⅢ级7例(23.3%)。2例发生并发症,包括穿支动脉闭塞和术中破裂各1例。25例患者接受DSA随访(RaymondⅠ级21例,Ⅱ级3例、Ⅲ级1例),平均随访时间为(8.1±2.6)个月。1例患者发生支架远端的无症状载瘤动脉狭窄,无一例出现新的神经功能障碍或死亡。结论在小血管中使用LVIS支架辅助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是安全可行的,中期随访效果较好。但需要更大样本的研究及长期随访结果。
曹伟李司司王川川刘建民杨鹏飞许奕洪波黄清海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
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术后复发风险预测评分模型的建立与验证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建立一个综合、简易、有效的复发风险预测评分模型以评估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术后复发可能性大小,为手术方案的选择及术后处理提供指导意义。方法回顾性纳入长海医院神经外科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接受血管内栓塞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434例(共441个动脉瘤)并作为建模组,模型建立后,前瞻性纳入2015年1月至6月接受血管内栓塞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109例(共109个动脉瘤)并作为验证组。在建模队列中,依据前期动脉瘤复发危险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建立复发风险预测评分模型;在验证队列中对模型进行验证。根据建模组评分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最佳cut-off值将评分表分为复发低危和复发高危。将复发风险预测评分模型与北美复发风险分层评分(ARSS)模型和Raymond分级进行比较。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纳入评分并最终建立复发风险预测评分模型的3个因素为非支架辅助栓塞(1分)、Raymond分级≥Ⅱ级(1分)及动脉瘤大小[动脉瘤>25 mm(3分),动脉瘤10~25 mm(1分),动脉瘤<10 mm(0分)]。验证提示该评分体系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AUC=0.738,95%CI:0.641~0.834,P<0.05)和拟合优度(Hosmer-Lemeshowχ2=2.109,P=0.146);将评分模型进一步分为复发低危(0~1分)和复发高危(2~5分),其敏感度为72.73%(48/66),特异度为68.80%(258/375)。动脉瘤复发风险预测评分模型的预测能力与ARSS评分相似(χ2=0.54,P=0.462),并且优于Raymond分级(χ2=15.10,P<0.01)。结论该研究所构建的简易动脉瘤复发风险预测评分模型可准确预测动脉瘤复发,但尚需开展多中心大样本的前瞻性研究以进一步验证。
李司司曹伟王驰吕楠冯明陶李嘉楠杨鹏飞刘建民黄清海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复发风险评分
血流动力学改变对大鼠颈动脉内皮细胞KCa3.1表达的影响
曹伟冯明陶骆银黄清海刘建民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