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凤

作品数:7 被引量:12H指数:2
供职机构: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国家林业局林业软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哲学宗教经济管理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经济管理
  • 2篇哲学宗教
  • 2篇医药卫生
  • 1篇社会学
  • 1篇文化科学
  • 1篇艺术

主题

  • 4篇儿童
  • 2篇小学生
  • 2篇绘画
  • 1篇地震
  • 1篇幸福感
  • 1篇虚拟现实
  • 1篇虚拟现实技术
  • 1篇音乐
  • 1篇音乐家
  • 1篇人际
  • 1篇社会
  • 1篇社会适应
  • 1篇师生
  • 1篇师生关系
  • 1篇同伴交往
  • 1篇人格特质
  • 1篇注意力
  • 1篇装饰
  • 1篇自我
  • 1篇宗教

机构

  • 7篇北京林业大学
  • 1篇天津城建大学

作者

  • 7篇张凤
  • 6篇雷秀雅
  • 1篇车文婷
  • 1篇李璐
  • 1篇高慧贤
  • 1篇郭成
  • 1篇朱建军
  • 1篇刘洋

传媒

  • 2篇中国心理卫生...
  • 1篇中国宗教
  • 1篇北京林业大学...
  • 1篇中华行为医学...
  • 1篇残疾人研究
  • 1篇心理技术与应...

年份

  • 1篇2020
  • 2篇2018
  • 1篇2017
  • 3篇2016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虚拟现实技术在高功能孤独症儿童同伴交往训练中的应用:注意力偏向矫正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探讨虚拟现实技术在提升高功能孤独症( High functioning autism,HFA)儿童同伴交往能力中的作用。方法以15例高功能孤独症儿童为研究对象,将其智商与性别相匹配分为对照组(5例)和两个试验组(试验组1、试验组2,各5例)。试验组1进行虚拟现实注意力偏向训练、虚拟现实同伴交往能力训练、实境同伴交往任务训练;试验组2进行虚拟现实同伴交往训练、实境同伴交往任务训练;对照组仅进行实境同伴交往任务训练。使用注意力偏向矫正表、同伴交往能力观察表评价干预效果。结果(1)注意力偏向矫正后,与试验组2相比,试验组1反应时更短(T1=16.0,T2=39.0, U=1.0, P=0.016),正确率更高(T1=40.0,T2=15.0, U=0.0, P=0.008);(2)试验组1在关注他人(T1=39.5,T2=15.5, U=0.5, P<0.01)和语言运用(T1=38.0,T2=17.0, U=2.0, P<0.05)两维度得分高于试验组2;(3)试验组1在关注他人、语言运用及规则执行3个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4)试验组2在关注他人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注意力偏向矫正的虚拟现实同伴交往训练能有效提升高功能孤独症儿童在现实同伴交往中的关注他人、语言运用以及规则执行能力。
张凤车文婷郭成雷秀雅
关键词:高功能孤独症同伴交往虚拟现实技术现实环境
音乐是宗教的核心要素 以宗教康塔塔为例被引量:1
2016年
音乐与宗教的关系非常密切。宗教音乐家麦柯曾说,音乐不是宗教的装饰,而是宗教的核心要素。事实上,在宗教活动中,歌唱和吟诵是激励人心的重要媒介,是传递宗教理念的有效途径。
郭佳明张凤雷秀雅
关键词:宗教活动音乐家康塔塔宗教理念装饰
儿童的教师权威认知与师生关系的关系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探讨儿童的教师权威认知发展特点,以及与师生关系的相关性。方法:在北京市2所小学选取四、五、六年级儿童共460名,采用两难故事情境评估儿童的教师权威认知水平、教师权威认知量表测验儿童对教师各领域权威认同度、学生版师生关系量表测量儿童的师生关系程度。结果:10岁儿童的教师不良处理方法权威认知得分高于11岁组与12岁组[(10.7±3.1)vs.(9.5±2.9),(10.7±3.1)vs.(9.3±2.6);均P<0.05],12岁儿童的教师情感权威认知得分低于10岁组与11岁组[(18.2±2.6)vs.(18.7±1.9),(18.2±2.6)vs.(18.9±1.7);均P<0.05]。处于合理化过渡水平的儿童,对教师的不良处理方法权威认知得分低于低水平和自我发展定向水平[(9.4±3.0)vs.(10.3±2.9),(9.4±3.0)vs.(10.3±2.8);均P<0.05]。儿童的教师规则和个人生活权威认知得分对师生亲密性[(β=0.20,P<0.05)vs.(β=0.23,P<0.001)]、支持性[(β=0.23,P<0.001)vs.(β=0.17,P<0.01)]、满意度[(β=0.30,P<0.001)vs.(β=0.13,P<0.05)]得分均有正向预测作用,对师生之间的冲突性得分有负向预测作用[(β=-0.24,P<0.01)vs.(β=-0.11,P<0.05)]。结论:儿童对教师的不良处理方法权威认同存在权威认知水平上的差异,对教师主观方面权威认同度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降低,教师客观方面权威认知对师生的亲密性、支持性与满意度的建立具有积极预测作用,对师生冲突具有负向预测作用。
张凤高慧贤雷秀雅
关键词:小学生师生关系
林场职工工作特征影响幸福体验的双路径模型探讨及其人格特质的调节作用
2017年
林业产业作为国家经济来源之一,其发展关乎民生大计。林场职工的稳定性是确保林业顺利发展的重要保证。从心理学视角出发,探讨林场职工的职业心理机制。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选择3个样本国有林场的职工,发放问卷450份,回收有效问卷387份,有效率为86%。研究结果验证了工作特征影响林场职工幸福体验双路径模型,工作要求正向预测林场职工主观幸福感和情绪幸福,工作要求通过工作-家庭冲突的中介作用,进而影响林场职工的幸福体验,工作要求高,工作-家庭冲突多;工作资源在工作要求影响工作-家庭冲突的过程中起调节作用,工作资源正向预测林场职工的主观幸福感和情绪幸福,工作资源通过工作-家庭促进的中介作用影响林场职工的幸福体验。人格特质对双路径模型具有调节作用,人格特质中的外倾性、宜人性缓冲工作-家庭冲突对幸福体验的负向影响,宜人性对工作-家庭促进和幸福感的关系也具有调节效应,宜人性促进工作-家庭促进对幸福体验的正向影响。
李璐张凤张凤
关键词:林场职工人格特质幸福感
不同自我权力感知儿童的学校动力绘画特征
2018年
探索绘画测验与量表测验所反映的儿童自我权力感知之间的关系,考察绘画测验对儿童权力感知的预测作用。本研究采用自我权力感知量表与学校动力绘画相结合的方法,对912名3~6年级儿童进行问卷调查以及绘画测验。选取绘画中人物大小、人物间距离的指标,将绘画指标得分与自我权力感知量表得分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1)儿童的学校动力绘画中的老师大小、自己大小及同伴大小指标得分与自我权力感知量表总分之间呈正相关;(2)儿童的学校动力绘画中的距离指标得分与自我权力感知量表总分之间的相关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显示学校动力绘画测验,对于3~6年级儿童自我权力感知的测量具有一定程度的有效性。
韩璞张凤雷秀雅
关键词:小学生绘画特征
地震截肢个体社会适应过程的质性研究
2020年
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方法,招募并筛选出五位因地震导致下肢截肢的残疾人进行半结构化访谈,对访谈资料做誊录编码后,以截肢个体情绪适应理论为基础,以ICF为指引,从心理适应、身体适应、活动与参与三个层面对青少年时期经历地震截肢个体的社会适应过程进行探讨,发现地震截肢个体的社会适应大致分为四个阶段:恐惧与求生,身体适应与活动参与艰难;无法接受截肢,身体适应差,活动参与极大受限;接受截肢,身体适应提升,活动参与限制减少;适应截肢,身体损伤,活动参与部分客观限制永久。
张凤刘洋朱建军刘慧莹
关键词:地震下肢截肢社会适应
不同程度孤独感儿童学校动力绘画中的人际认知特征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探讨高、低孤独感儿童在学校动力绘画中的认知特征差异,以及绘画特征与孤独感的关系。方法:选取北京市、河北省及广东省共4所小学学生896例,用儿童孤独感量表评估其孤独感水平,以孤独感量表得分的中值分数为分界分为高孤独感组441例(孤独感量表得分>24分),低孤独感组414例(孤独感量表得分<24分)。采用学校动力绘画的人物尺寸、人物间距离指标测量儿童人际认知特征。结果:高孤独感组的各人物尺寸均小于低孤独感组(均P<0.01);人物类型与孤独感分组的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高孤独感组绘画中老师相对尺寸大于低孤独感组(P<0.001),而同伴相对尺寸小于后者(P<0.001);儿童绘画中自己-老师距离大于自己-同伴距离(P<0.001),孤独感分组在人物间距离上的主效应无统计学意义(P>0.05);孤独感得分与自己尺寸、同伴尺寸呈负相关(P<0.01),与老师相对尺寸呈正相关(P<0.01)。结论:高孤独感儿童在学校动力绘画中呈现出各人物尺寸、同伴相对自己尺寸更小,而老师相对自己尺寸更大的特征,且儿童孤独感与绘画中自己、同伴尺寸负相关,与老师相对自己尺寸正相关。
张凤雷秀雅孙世月
关键词:孤独感儿童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