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雯

作品数:13 被引量:60H指数:5
供职机构:金华市中心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溶栓
  • 6篇脑梗
  • 6篇脑梗死
  • 6篇急性
  • 6篇梗死
  • 4篇溶酶
  • 4篇组织型
  • 4篇组织型纤溶酶...
  • 4篇纤溶
  • 4篇纤溶酶
  • 4篇纤溶酶原
  • 4篇纤溶酶原激活
  • 4篇静脉溶栓
  • 4篇急性脑梗死
  • 3篇动脉
  • 3篇血性
  • 3篇缺血
  • 3篇缺血性脑卒中
  • 3篇重组组织型
  • 3篇卒中

机构

  • 11篇金华市中心医...
  • 3篇温州医科大学
  • 1篇浙江省台州医...
  • 1篇丽水市中心医...
  • 1篇台州市第一人...
  • 1篇台州市立医院

作者

  • 13篇杨雯
  • 9篇陈红芳
  • 8篇程兴
  • 7篇潘小玲
  • 6篇邵慧军
  • 5篇胡传琛
  • 5篇王建伟
  • 4篇陆海鹏
  • 2篇王志敏
  • 2篇韩钊
  • 1篇王新施
  • 1篇邵蓓
  • 1篇殷为勇
  • 1篇朱振国
  • 1篇邱伟文
  • 1篇黄雪融
  • 1篇孔慧梅
  • 1篇金笑平
  • 1篇张万里
  • 1篇陆霞

传媒

  • 5篇浙江医学
  • 1篇中华神经科杂...
  • 1篇心脑血管病防...

年份

  • 3篇2020
  • 3篇2019
  • 3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5
  • 2篇2014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循环miRNAs作为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缺血性脑卒中的分子生物标志物
目的研究旨在探究外周血中用于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的潜在生物标志物。方法将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根据是否合并存在责任血管供血区的新近梗死,分为症状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和非症状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本研究共纳入...
程兴陈红芳潘小玲王建伟傅亚明陆海鹏杨雯胡传琛应鸣翘邵慧军
高龄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分析被引量:11
2019年
目的探讨高龄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337例发病4.5h内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高龄(≥80岁)溶栓组75例和非高龄溶栓组262例。并将211例高龄急性脑梗死非溶栓治疗的患者作为高龄非溶栓组,予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比较高龄溶栓组与高龄非溶栓组、非高龄溶栓组的基线资料和治疗效果,分析高龄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高龄溶栓组患者基线NIHSS评分、症状性脑出血发生率均高于高龄非溶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90d良好预后、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NIHSS评分≥10分组中,高龄溶栓组患者90d良好预后优于高龄非溶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两组患者症状性脑出血、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高龄溶栓组患者90d良好预后劣于非高龄溶栓组,且病死率高于非高龄溶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两组症状性脑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龄并非静脉溶栓90d良好预后的影响因素(OR=0.562,95%CI:0.301~1.047,P>0.05)。结论高龄不影响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预后,神经功能缺损较重的高龄急性脑梗死患者可能从静脉溶栓中获益,且并不一定会增加症状性脑出血的发生。
杨雯程兴胡传琛陆海鹏应鸣翘潘小玲王建伟邵慧军郑水红傅亚明张美霞陈红芳
关键词:脑梗死高龄静脉溶栓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脑梗死合并房颤患者未抗凝原因及对策分析
目的 :研究脑梗死合并房颤患者未抗凝的原因并提出对策。方法 :通过回顾性调查2017年金华市中心医院出院诊断脑梗死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病资料,对未抗凝治疗原因进行统计,并对原因进行对策分析。结果 :脑梗死合并房颤患者252例...
王建伟陈红芳杨雯
关键词:脑梗死房颤抗凝
缺血性脑卒中相关miRNAs的研究进展
2018年
MicroRNAs(mi RNAs)的长度约为21~25个核苷酸,能够调控基表达的非编码微小RNA,其参与了包括细胞增殖、分化、凋亡等在内的几乎所有重要生命活动。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miRNAs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与心、脑血管疾病密切相关。本文对miRNAs在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程兴潘小玲杨雯陈红芳
关键词:MIRNAS缺血性脑卒中颈动脉粥样硬化
PDCA管理模式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中的应用被引量:10
2020年
目的评估计划-执行-检查-处理(PDCA)管理模式的应用,对提高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静脉溶栓率,缩短AIS患者从入院到静脉溶栓治疗时间(DNT)的影响。方法选取金华市中心医院从2016年9月至2018年8月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IVT)治疗的AIS患者381例,其中男222例,女159例,年龄32~92岁,平均(67.8±12.8)岁。根据是否应用PDCA管理模式将患者分为两组,其中应用PDCA管理模式前138例,应用PDCA管理模式后243例。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总溶栓率、时间窗内溶栓率、DNT及DNT≤60 min比例的差异。结果应用PDCA管理模式后,总溶栓率由9.50%提高至14.52%,发病时间窗内溶栓率由54.34%上升至89.71%,中位DNT由原来的75 min缩短至43 min,DNT≤60 min比例由33.33%提高至84.77%。结论应用PDCA管理模式可不断优化AIS静脉溶栓流程,提高AIS患者总溶栓率及时间窗内溶栓率,并显著缩短DNT,改善AIS患者预后。
胡传琛程兴杨雯潘小玲陈红芳
关键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
血浆microRNA芯片分析确定miR-185-5p、miR-425-5p、miR-106b-5p作为识别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生物标志物
目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脱落所致的缺血性脑卒中约占20%,本研究旨在探究用于区分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分子生物标志物。方法:根据伴或不伴脑梗死,我们将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患者分为无症状性颈动脉不稳定斑块和症状性颈动脉不稳定...
程兴陈红芳潘小玲杨雯王建伟胡传琛陆海鹏应鸣翘张美霞傅亚明邵慧军郑水红
抗血小板药物服用史与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后颅内出血转化的相关性被引量:12
2015年
目的 探讨抗血小板药物服用史对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后颅内出血转化的影响.方法 分析浙江西南地区6家大型综合性医院4.5h内接受静脉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122例,根据治疗前是否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将患者分为服用组(n=16)和未服用组(n=106),分析两组患者的基线特点、颅内出血转化发生率和预后,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抗血小板药物服用史对静脉溶栓后颅内出血转化的影响.结果 服用组患者的年龄明显高于未服用组[(69.1±7.0)岁与(62.3±11.7)岁,t=3.212,P=0.003],服用组患者颅内出血转化发生率明显高于未服用组[6/16与11.3% (12/106),x2=7.575,P=0.006].服用组与未服用组患者在溶栓后90 d良好预后比例(改良Rankin量表评分≤1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087,95% CI1.021 ~1.158,P=0.009)、抗血小板药物服用史(OR=4.700,95% CI1.449 ~ 15.250,P=0.010)与静脉溶栓后颅内出血转化有关,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基线NIHSS评分(OR=1.263,95% CI 1.126 ~1.404,P<0.01)、舒张压(0R=1.037,95% CI1.002 ~1.073,P=0.038)和血糖(OR=1.161,95% CI 1.011~1.334,P=0.035)与患者90 d的预后相关.结论 抗血小板药物服用史可能增加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治疗后颅内出血转化的风险,但并不影响患者90 d的良好预后.
陆霞张万里韩钊杨雯黄雪融金笑平王志敏梁海燕邱伟文邵蓓
关键词:血小板聚集抑制剂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血栓溶解疗法颅内出血
急性脑梗死rt-PA静脉溶栓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
背景:  脑卒中以高病死率、高致残率著称,已成为全球第二大死因。在中国约14亿人口中,脑卒中每年新发病例数约为250万,而年均病死率近160万,相当于每10万人中就有157例患者因脑卒中死亡,这使得脑卒中继心脏病后成为中...
杨雯
关键词:脑梗死静脉溶栓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脑出血
文献传递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并发脑梗死1例
目的 :总结1例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并发脑梗死的临床特点,探讨其发病机制、影像学特点及二级预防的策略。方法和结果 :患者男性,66岁,既往高血压病史3年。因"颜面潮红半年余,右侧肢体无力3天"于2018-01-11入住我院血...
程兴杨雯陈红芳
关键词: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脑梗死
自发性脑出血急性期并发无症状肺栓塞的诊断和治疗被引量:5
2019年
目的探讨自发性脑出血急性期并发无症状肺栓塞的早期诊断、抗凝治疗时机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17年2月至2018年1月在金华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诊治的自发性脑出血急性期并发无症状肺栓塞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不同时期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分析其入院时与肺栓塞发生及治疗后的关系,观察抗凝治疗的出血风险及疗效。结果 6例患者在发病初有意识障碍或使用过镇静剂。所有患者入院时血浆D-二聚体水平为3 062(852,4 931)μg/L,肺栓塞确诊时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为17 057(4 917,25 631)μg/L,抗凝治疗7d血浆D-二聚体水平为2 853(1 006,7 411)μ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5、0.021)。7例患者血肿稳定后,短期使用足剂量或低剂量低分子量肝素抗凝治疗肺栓塞,均无脑出血扩大及再发栓塞情况。结论意识障碍或使用镇静剂可能增加自发性脑出血患者并发无症状肺栓塞的机会;血浆D-二聚体可作为无症状性肺栓塞的临床监测指标;脑出血血肿稳定后使用低分子量肝素治疗肺栓塞可能是安全有效的。
邵慧军杨雯程兴应鸣翘潘小玲陈红芳
关键词:脑出血急性期肺栓塞D-二聚体抗凝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