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刁珊珊

作品数:12 被引量:144H指数:6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苏州市科技发展计划苏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江苏省基础研究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血管
  • 5篇缺血
  • 4篇血管造影
  • 4篇血性
  • 4篇造影
  • 4篇卒中
  • 3篇预后
  • 3篇磁共振
  • 2篇短暂性
  • 2篇胸腺
  • 2篇胸腺瘤
  • 2篇评分
  • 2篇缺血性卒中
  • 2篇重症肌无力
  • 2篇危象
  • 2篇无力
  • 2篇腺瘤
  • 2篇脑梗
  • 2篇脑梗死
  • 2篇脑膜

机构

  • 12篇苏州大学
  • 2篇嘉兴市第二医...
  • 1篇无锡市惠山区...

作者

  • 12篇刁珊珊
  • 5篇方琪
  • 4篇孔岩
  • 3篇徐耑
  • 3篇蒋建华
  • 2篇蔡秀英
  • 2篇杨玲
  • 2篇王达鹏
  • 2篇赵红如
  • 2篇刘美蓉
  • 2篇王国防
  • 1篇杜建红
  • 1篇邱文娟
  • 1篇翟北平
  • 1篇蒋觉安
  • 1篇胡小伟
  • 1篇周小飞
  • 1篇张正春
  • 1篇王辉
  • 1篇郝亚南

传媒

  • 2篇中华神经医学...
  • 1篇中国康复理论...
  • 1篇中华神经科杂...
  • 1篇现代医药卫生
  • 1篇中华老年医学...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浙江医学
  • 1篇中华老年心脑...
  • 1篇现代生物医学...
  • 1篇中国卒中杂志
  • 1篇中国继续医学...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1
  • 2篇2020
  • 2篇2019
  • 2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4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负荷剂量氯吡格雷治疗轻型缺血性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作用及机制被引量:40
2019年
目的探讨负荷剂量氯吡格雷治疗轻型缺血性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可能的机制。方法连续纳入2016年7月至2017年12月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治疗的轻型缺血性脑卒中/TIA患者,入组CYP2C19功能丧失性等位基因(LOF)携带者,采用完全随机化方法随机将患者分为负荷剂量组(首剂300mg氯吡格雷)和标准剂量组(首剂75mg氯吡格雷),首剂氯吡格雷给药同时给予阿司匹林100mg,继以阿司匹林100mg/d+氯吡格雷75mg/d维持20d。以腺苷二磷酸(ADP)作为诱导剂分别检测服药前、服药后3d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AR)水平。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法评定各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7dNIHSS评分;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3个月功能结局。结果两组基线资料相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神经功能改善比例分别是75.0%、5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98,P=0.034);3个月预后良好比例分别是79.5%、6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00,P=0.045)。两组不良事件各1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3%比1.6%,χ^2=0.061,P=0.806)。抗血小板治疗3d后,负荷剂量组MAR降低(11%±8%),标准剂量组MAR降低(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负荷剂量组CYP2C19*2携带者32例(72.7%)和CYP2C19*2+*3携带者42例(95.5%);早期神经功能改善比例分别是93.8%、7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22,P=0.042);3个月预后良好比例分别是96.9%、8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10,P=0.038);CYP2C19*2携带者MAR降低(15%±5%),CYP2C19*2+*3携带者MAR降低(1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9)。结论负荷剂量氯吡格雷能够改善轻型缺血性脑卒中/TIA患者临床预后,不增加出血风险;负荷剂量氯吡格雷可能通过降低CYP2C19*2携带者血小板聚集率改善轻型缺血性脑卒中/TIA患者临床预后。
杨玲刁珊珊丁意平黄双娇孙彤路悦方琪蔡秀英孔岩徐耑
关键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血小板最大聚集率氯吡格雷
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和治疗被引量:27
2014年
结核性脑膜炎(TBM)是一种严重的肺外结核性,约占全部结核病的1%。TBM的死亡率和致残率高,至今仍是发展中国家最严重的疾病之一。儿童患者及合并HIV感染的结核性脑膜炎患者死亡率明显增高。结核性脑膜炎的具体发病机制仍不清楚,细菌和宿主的遗传因素在结脑的发病机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尽管现代医学技术的进展,TBM的早期诊断仍存在困难。TBM的诊断依赖于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以及影像学检查,脑脊液细菌涂片或培养找到结核分枝杆菌可确诊。早期诊断和治疗尤为关键。临床上往往从经验判断开始抗结核治疗。WHO指南推荐至少六个月的抗结核治疗。然而,部分指南推荐延长抗结核治疗至9-12个月。早期使用类固醇类激素可降低死亡率。抗结核药物耐药性与高死亡率相关。该综述描述了结脑的各个方面,重点强调结核性脑膜炎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刁珊珊杜建红翟北平邱文娟张正春
关键词:类固醇激素
幕下硬脑膜动静脉瘘三例临床分析被引量:3
2020年
目的:提高临床对幕下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的认识。方法:对2017年9月至2019年9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3例DAVF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临床特征、脑脊液检查、头颅影像学及治疗等,并电话随访预后。结果:例1为女性,43岁,慢性病程,急性加重,临床表现为双下肢乏力及大小便障碍,头颅磁共振成像(MRI)可见延髓异常信号,脑脊液水通道蛋白4抗体阳性,以“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病”治疗无效,后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示左侧小脑幕下动静脉瘘,给予血管内栓塞治疗,随访2年病情无复发。例2为女性,57岁,慢性进展性病程,主要表现为记忆力下降,后出现吞咽困难、高热以及意识障碍,以“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治疗未见好转,后行DSA示双侧横窦-乙状窦区动静脉瘘,给予血管内栓塞治疗,栓塞部分瘘口,术后2个月患者因肺部感染死亡。例3为男性,52岁,亚急性病程,主要表现为顽固性恶心呕吐,多次于消化科治疗,头颅MRI示延髓斑片状异常信号,其中可见血管流空影,完善DSA检查,示颅颈交界区动静脉瘘,给予血管内栓塞治疗,术后半年未见复发。结论:DAVF是一组异质性较大的疾病,幕下DAVF可表现为脑干、小脑、脊髓受累的急性神经功能障碍,临床极易误诊,MRI可见颅内异常信号,对这类患者要考虑到DAVF的可能,及时行DSA检查是确诊的关键。血管内栓塞治疗是目前主要的治疗手段,预后取决于临床表现及瘘管分级。
张全全严满云刁珊珊秦义人刘美蓉王达鹏蒋建华方琪赵红如
关键词:动静脉瘘血管造影术数字减影磁共振成像
PBL和CP联合教学法在神经内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被引量:5
2020年
为探索神经内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合适有效的教学方法,该教研室尝试在带教中采用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与临床路径式教学法相结合的联合教学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该文以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为例,阐述联合教学法的具体应用方法及带教后的心得体会。
蒋觉安刁珊珊秦义人张全全蒋建华
关键词:神经内科住院医师
胸腺瘤病理分型与重症肌无力相关性研究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探讨胸腺瘤病理分型与重症肌无力(MG)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9月至2015年9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胸腺瘤切除术的468例患者的病理及临床资料,分析胸腺瘤病理类型与患者性别、年龄、MG和术后肌无力危象的相关性。结果 468例胸腺瘤患者伴MG发生率为33.3%;胸腺瘤病理分型为A+AB、B1、B2、B3和C型分别195、86、84、88和15例。胸腺瘤病理分型与性别无明显相关性(P>0.05),与年龄呈负相关(r=-0.13,P<0.05),与伴发MG明显相关(P<0.01)。156例胸腺瘤伴发MG患者术后肌无力危象发生率为25.6%,其中A+AB型、B1型、B2型、B3型和C型患者术后肌无力危象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B型(包括B1、B2和B3型)术后肌无力危象发生率明显高于A+AB型。结论胸腺瘤病理分型与年龄、MG、术后肌无力危象存在相关性,在提示MG、术后肌无力危象的发生方面具有一定价值。
郝亚南郝亚南孔岩
关键词:胸腺瘤重症肌无力肌无力危象
磁共振灌注成像定量参数对老年大面积脑梗死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被引量:2
2023年
目的探讨磁共振灌注成像(perfusionweightedimaging,PWI)对老年大面积脑梗死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老年大面积脑梗死患者175例,根据3年内PWI随访结果分为再发脑梗死组78例和对照组97例。比较2组PWI定量参数和其他临床特征差异,各参数包括相对脑血流量(rCBF),相对脑血容量(rCBV),相对平均通过时间(rMTT),相对达峰时间(rTTP)。分析PWI定量参数对大面积脑梗死后再发脑梗死的预测价值。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再发脑梗死组rCBF和rCBV明显降低(0.93±0.22vs1.26±0.22,P=0.000;0.94±0.17vs1.11±0.18,P=0.000),rMTT和rTTP明显增高(1.24±0.14vs1.10±0.13,P=0.000;1.27±0.15vs1.12±0.16,P=0.000)。老年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与rCBV呈负相关,与rMTT、rTTP呈正相关(P<0.05)。rCBF、rCBV、rMTT、rTTP和NIHSS评分对老年大面积脑梗死患者3年内再发脑梗死均有较高的预测价值,其中rCBF预测价值最高,曲线下面积为0.841(95%CI:0.784~0.897,P=0.000)。结论PWI定量参数对老年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再发脑梗死具有一定预测价值。
沈明娟刁珊珊周小飞
关键词:脑梗死磁共振血管造影术脑血管循环脑血容量
特定温度模式与小动脉闭塞性缺血性卒中严重程度相关性的研究
2021年
目的探讨寒冷和温暖两种不同温度模式下,气温与小动脉闭塞性缺血性卒中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12月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小动脉闭塞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患者住院当日平均温度、人口学特征、卒中严重程度(NIHSS评分)等资料,评估寒冷和温暖两种不同温度模式下卒中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结果研究共纳入361例患者,其中温暖组179例,寒冷组182例;轻型卒中组(NIHSS≤3分)239例,非轻型卒中组(NIHSS>3分)122例。低温是小动脉闭塞性缺血性卒中严重程度的独立影响因素(OR 3.08,95%CI 1.52~6.24,P=0.002)。差异性检验提示存在糖尿病(OR 3.65,95%CI 1.14~11.67,P=0.029)、高危高脂血症(OR 0.24,95%CI 0.08~0.68,P=0.008)与温度模式间的交互作用。不同温度模式下,小动脉闭塞性缺血性卒中严重程度的独立影响因素也不相同。结论低温与小动脉闭塞性缺血性卒中的严重程度相关,不同温度下的小动脉闭塞性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影响因素可能不同,在该类患者中,需根据温度情况采用针对性更强的缺血性卒中防治策略。
秦义人郭效宁蒋建华王达鹏张全全刘美蓉刁珊珊李坦赵红如方琪
关键词:缺血性卒中
重症肌无力伴胸腺瘤或胸腺增生的临床特征及预后被引量:7
2017年
目的分析伴胸腺瘤或胸腺增生的重症肌无力患者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6年12月伴胸腺瘤重症肌无力患者118例和伴胸腺增生重症肌无力患者42例,统计并比较两组发病年龄、性别、首发症状、临床分型、受累肌群、肌无力危象、低频重复神经电刺激及完全稳定缓解资料。结果与伴胸腺增生重症肌无力患者相比,伴胸腺瘤重症肌无力患者平均发病年龄大,Ⅲ型比例高,术后完全稳定缓解率低(P<0.05),更易发生呼吸肌受累(χ~2=6.364,P=0.011)及肌无力危象(χ~2=5.455,P=0.022)。不同病理分型胸腺瘤伴发的重症肌无力患者之间呼吸肌受累(χ~2=8.532,P=0.036)和肌无力危象(χ~2=8.956,P=0.030)发生率存在显著性差异,以B3型最高,A+AB型最低。伴胸腺瘤重症肌无力患者重复神经电刺激阳性率高于伴胸腺增生重症肌无力患者,但无显著性差异(χ~2<1.357,P>0.05);不同病理分型胸腺瘤重症肌无力患者有上升趋势,但无显著性差异(χ~2<6.623,P>0.05)。结论伴胸腺瘤重症肌无力多见于中老年人,临床症状重,易有呼吸肌受累和肌无力危象,伴胸腺增生重症肌无力更能从手术中获益。重症肌无力低频重复神经电刺激阳性率与胸腺病变类型无明显关联。重症肌无力呼吸肌受累和肌无力危象与胸腺瘤病理分型有关。
杨玲王国防丁意平刁珊珊徐耑
关键词:胸腺瘤胸腺增生重症肌无力肌无力危象
基于CT血管造影的侧支循环评分方法比较研究被引量:18
2018年
目的对临床常用的rLMC评分、Miteff评分和Tan评分进行比较,为侧支循环评估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选取自2013年8月至2017年2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治疗的115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用rLMC评分、Miteff评分和Tan评分评估所有患者侧支循环.比较3种评分的信度及效度。随访患者出院3个月时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0-2分定义为预后良好,3-6分定义为预后不良。应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影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预后的独立相关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比较3种评分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3种评分的信度从高到低依次为rLMC评分(Kappa=0.871)、Tan评分(Kappa=0.842)、Miteff评分(Kappa=0.752);复测信度从高到低依次为rLMC评分(Kappa=0.879)、Tan评分(Kappa=0.826),Miteff评分(Kappa=0.775)。效度从高到低依次为rLMC评分(f0.690)、Tan评分(F0.680)、Miteff评分(rs=650)。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均显示,rLMC评分(OR=1.325,95%CI=1.048-1.675,P=-0.019)、Tan评分(OR=2.938,95% CI=1.115-7.744,n=-0.029)和Miteff评分(OR=2.698.95%CI=1.050~6.93l,P=0.039)定义的侧支循环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预后相关。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rLMC评分、Tan评分和Miteff评分的曲线下面积从高到低依次为0.848、0.799、0.759,三者对预后的预测价值由大到小依次为rLMC评分、Tan评分、Miteff评分。结论(1)与Mitefr评分和Tan评分相比,rLMC评分的信度和效度高,真实可靠,对预后的预测价值更高。(2)3种评分定义的侧支循环均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
王国防李刚孔岩杨玲郝亚南丁意平刁珊珊徐耑
关键词:脑卒中CT血管造影侧支循环预后
合并脑小血管病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及临床预后的研究进展被引量:33
2019年
随着神经影像学技术的发展,脑小血管病的诊断率越来越高,合并脑小血管病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及临床预后情况也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相关研究显示脑小血管病不同亚型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及临床预后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且在临床实际中,脑小血管病各亚型在同一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可能并不是单独存在,其对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及临床预后的影响可能取决于其总体效应,故有学者提出脑小血管病总体负荷的概念,以进一步定量评估全脑的脑小血管病严重程度及其对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及临床预后影响的总体效应。笔者现围绕合并脑小血管病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及临床预后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刘雪云李坦梅春浩章璐璐周赟刁珊珊方琪
关键词:静脉溶栓出血转化临床预后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