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郭艳华

作品数:11 被引量:80H指数:7
供职机构:沈阳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9篇性状
  • 9篇籼粳
  • 6篇杂交
  • 5篇水稻
  • 5篇重组自交系
  • 5篇自交
  • 5篇自交系
  • 5篇籼粳稻
  • 5篇粳稻
  • 4篇亚种特性
  • 3篇籼粳交
  • 3篇籼粳杂交
  • 3篇维管束
  • 3篇维管束性状
  • 3篇粳杂
  • 3篇后代
  • 2篇生态
  • 2篇生态环境
  • 2篇穗部
  • 2篇籼粳稻杂交

机构

  • 11篇沈阳农业大学
  • 3篇四川省农业科...
  • 1篇辽宁省盐碱地...

作者

  • 11篇朱春杰
  • 11篇徐海
  • 11篇徐正进
  • 11篇郭艳华
  • 7篇王嘉宇
  • 6篇毛艇
  • 4篇陈凯
  • 3篇刘宏光
  • 3篇杨莉
  • 3篇郑家奎
  • 2篇陈温福
  • 2篇杨乾华
  • 1篇赵明辉
  • 1篇马作斌
  • 1篇徐铨
  • 1篇詹瞻
  • 1篇姜树坤

传媒

  • 4篇中国水稻科学
  • 1篇种子
  • 1篇华北农学报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自然科学进展
  • 1篇沈阳农业大学...
  • 1篇北方水稻
  • 1篇植物生理学报

年份

  • 1篇2011
  • 1篇2010
  • 4篇2009
  • 2篇2008
  • 3篇2007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特异性SSR标记对水稻籼粳交RIL群体的分类研究被引量:5
2008年
以七山占(典型籼稻)×秋光(典型粳稻)F8重组自交系群体为试材,用形态指数法和分子标记法对该群体的籼粳分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重组自交系群体由籼到粳呈偏粳的连续变化,与形态指数法相比,分子标记法判断该重组自交系群体更加偏粳;两种分类方法的符合度仅在50%左右;籼粳交后代群体的非随机组合值较低,其平均值R2=0.019。
郭艳华朱春杰徐海毛艇徐正进赵明辉
关键词:水稻RIL群体
籼粳交重组自交系亚种属性判别及维管束性状的变异被引量:10
2007年
以典型籼稻七山占和典型粳稻秋光构建的重组自交系群体为研究对象,利用程氏指数法和维管束分类性状分别对其不同世代(F6和F8)群体进行籼粳亚种属性判别。发现群体表现为中间类型占优势的偏粳分布,具有明显籼粳亚种间差异的维管束性状在群体内实现了重组,理论上通过籼粳杂交可以实现优良维管束性状的组合。穗颈大小维管束比、倒2节间和穗颈大维管束比在确认群体的籼粳属性时与程氏指数法判别结果相似,且较穗颈大、小维管束数和倒2节间大、小维管束数在世代间表现稳定,可作为鉴别群体籼粳属性的参考指标。群体内多数株系还属于分化不彻底的中间类型,造成穗颈大小维管束比、倒2节间和穗颈大维管束比对某些株系的判别存在一定差异。
朱春杰徐海郭艳华王嘉宇刘宏光徐正进
关键词:水稻重组自交系维管束性状
生态条件对籼粳稻杂交后代亚种特性与经济性状的影响被引量:10
2007年
以两个典型的籼粳交重组自交系F6群体(RILSA:中优早8号/丰锦、RILSB:七山占/秋光)为试材,分别在四川和辽宁同年种植,研究亚种特性和经济性状变化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结果表明,不同生态条件下籼粳交后代的亚种特性和经济性状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生态条件对程氏指数和构成性状的影响因群体和性状而异,RILSA群体在四川和辽宁都呈偏粳分布,RILSB群体在辽宁接近正态分布,在四川呈偏粳分布,总体上四川表现比辽宁更加偏粳.与辽宁相比,四川穗数、结实率和千粒重降低,因而产量极显著下降,而穗粒数在不同地区和不同群体间差异不显著.程氏指数和构成性状与产量和经济性状有正相关的趋势,据此进行人工选择可能是北方稻区籼粳稻杂交育成品种仍然基本保持粳亚种特性的重要原因.此外,还讨论了籼粳分化与生态条件的关系等相关问题.
徐海刘宏光朱春杰杨莉郭艳华王嘉宇杨乾华徐正进郑家奎陈温福
关键词:生态条件籼粳杂交亚种特性经济性状重组自交系
生态环境对籼粳稻杂交后代穗部性状的影响及其与亚种特性的关系被引量:13
2009年
【目的】探讨生态环境对籼粳稻杂交后代穗部性状的影响及其与亚种特性的关系。【方法】以辽宁育成的两个典型的籼粳交重组自交系F6群体(RIL1:中优早8号/丰锦、RIL2:七山占/秋光)为试材,分别在四川和辽宁同年种植,研究穗部性状和亚种特性变化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结果】穗部形态、解剖性状与亚种特性都发生了极显著的变化。从辽宁到四川,穗颈粗和穗颈大维管束数极显著减少,第二节间小维管束数和大维管束比极显著增加,结实率特别是二次枝梗结实率极显著下降,程氏指数更加偏粳。穗颈大维管束数、大小维管束比、大维管束比、结实率和千粒重在亚种类型间差异显著。穗颈节间维管束数目与穗"库"结构性状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籽粒充实特性相关不显著;相反,亚种特性与穗"库"结构性状相关不显著,而与籽粒充实特性呈极显著的正相关。【结论】生态环境对籼粳交后代的穗部性状有极显著的影响。依穗颈粗去选择维管束性状是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穗颈大维管束数、籽粒充实特性、程氏指数三者之间互相制约,北方的育种者要在实践中统筹兼顾。
徐海朱春杰郭艳华刘宏光王嘉宇杨莉杨乾华郑家奎徐正进陈温福
关键词:生态环境籼粳杂交亚种特性穗部性状重组自交系
籼粳稻杂交后代花时性状的QTL分析被引量:5
2011年
研究典型籼稻品种‘七山占’和典型粳稻品种‘秋光’杂交衍生的重组自交系群体及其双亲的花时性状,并用该群体的分子连锁图谱进行QTL分析,共检测到6个与水稻花时性状相关的QTL,包括1个始花时QTL、3个盛花时QTL和2个终花时QTL,分别位于第1、2、7、8、10和12染色体,单个QTL的贡献率在7.08%~26.95%之间。有4个增效等位基因来源于粳型亲本‘秋光’,2个来源于籼型亲本‘七山占’。
马作斌詹瞻徐海徐正进毛艇朱春杰郭艳华
关键词:数量性状基因座花时
籼粳交后代中的穗型指数与亚种特性及产量性状的关系被引量:2
2009年
以两个典型的籼粳交重组自交系F6群体(RILSA:中优早8号/丰锦;RILSB:七山占/秋光)为试材,分别在四川和辽宁种植,研究穗型指数(PTI)与亚种特性及产量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PTI在籼粳交后代中表现连续变异,籼粳交可以创造大量具不同PTI的株系,可以作为理想穗型选育的来源。生态环境对PTI有显著影响,从辽宁到四川,PTI显著变小。PTI与大多数亚种特征性状呈显著负相关。PTI在不同亚种类型间有明显差异,总体上有籼(H)>偏籼(H′)>偏粳(K′)>粳(K)的趋势,但PTI不可以作为判别亚种类型的依据,因为籼粳交后代中的PTI在不同亚种类型间交错重叠。PTI与穗部性状和产量性状大多呈负相关,两群体中绝大多数株系的PTI为中下部优势型,在产量上具有明显优势。
徐海朱春杰郭艳华徐铨毛艇陈凯王嘉宇杨莉郑家奎徐正进
关键词:生态环境籼粳交亚种特性经济性状
利用SSR分子标记进行水稻籼粳分类体系的初步构建被引量:26
2009年
以典型籼稻七山占和典型粳稻秋光构建的F8重组自交系(RIL)为研究对象,选取均匀分布于水稻12条染色体的94对及籼粳特异性28对共122对SSR引物对群体进行标记分析,对与籼粳分类相关的程氏指数各性状进行QTL分析,找出与程氏指数各性状连锁的34对标记,运用这34对标记及28对籼粳特异性标记进行群体籼粳血缘测定,探讨引物类型对分类的影响;并按在每条染色体上均匀选取大约3,5,8对引物共计34,65,90对引物进行群体籼粳血缘测定,探讨引物数量对分类的影响。结果表明:几种方法都将群体划分为以偏粳到粳类型居多的连续分布,籼及偏籼呈极少数。按血缘来源为50%的界限进行籼粳划分对比发现28对籼粳特异标记及34对与程氏指数连锁标记与总122对标记的相符度分别为96%和90%,均匀选取34,65,90对引物与总122对标记的相符度分别为91%,97%和99%,28对籼粳特异标记及65对均匀选取标记与122对标记的分类结果相符度均在95%以上,用较少的引物即可以对群体的籼粳血缘进行分析。
毛艇徐海郭艳华朱春杰陈凯王嘉宇徐正进
关键词:水稻重组自交系SSR分子标记
籼粳稻杂交后代穗部性状变异及其相互关系研究被引量:7
2007年
为了探讨籼粳稻杂交后代穗部性状表现规律,为综合亚种优点充分利用亚种间优势提供理论依据,分析了典型籼粳稻杂交后代穗部性状的变异及其相互关系,并依穗型指数分类比较穗部性状差异。试验结果表明:穗部性状在F1代多表现超亲优势,F6代呈现连续变异,出现很多超亲值和中间性状。穗粒重由3个主成分决定,粒数因子、穗型因子和粒重因子分别贡献了45.49%,17.6%和12.22%,穗长有使粒数增多、粒重增加的趋势。RIL群体内绝大多数株系穗型属于中、下部优势型,结实率等穗部性状在不同穗型的分布既有交叉又有重合。因此籼粳稻杂交可以创造大量变异,其后代具有较强的杂种优势,可以实现穗部性状的重新组合,群体内多数株系穗型属于下部优势型,依据穗型很难判别穗部性状的优劣。
朱春杰徐海郭艳华徐正进方萍
关键词:籼粳稻杂交RIL群体穗粒重
籼粳交重组自交系的亚种属性与稻米品质性状的关系被引量:10
2010年
2006—2007年以典型籼稻七山占和典型粳稻秋光构建的重组自交系(RILs)F8的92个株系和F9的142个株系为试材,分别以程氏指数(ChI)和籼粳特异SSR标记(Dj)为群体形态分化与遗传分化的指标,同时测定11项主要稻米品质性状,分析群体稻米品质性状类型间差异及籼粳属性与稻米品质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两世代RILs群体形态分化均表现为接近正态的连续分布,籼型和粳型株系数接近,遗传分化则均表现为明显偏粳的连续分布;根据ChI将RILs群体划分为籼型和粳型,除F9粒宽外两世代品质性状类型间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根据Dj将RILs群体划分为偏粳型和粳型,两世代粳型糙米率、整精米率、粒宽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偏粳型,长宽比极显著低于偏粳型;两世代RILs群体ChI与所有品质性状的相关性均未达到显著水平;Dj与糙米率、整精米率和粒宽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而与长宽比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形态分化与北方粳稻品质性状没有直接关系,而遗传分化中粳稻血缘比例增加可能通过粒形间接改善碾磨品质。
毛艇徐海郭艳华朱春杰陈凯王嘉宇姜树坤徐正进
关键词:水稻微卫星标记程氏指数
水稻籼粳交后代亚种特性的变化及其与维管束性状的关系被引量:3
2008年
以七山占/秋光重组自交系群体为试材,研究亚种特性的变化及其与维管束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籼粳交后代亚种特征性状、维管束性状都呈现连续变异,表现数量性状的遗传特点。籼粳交后代程氏指数与大小维管束比,大维管束比的相关达到极显著。依程氏指数法与维管束数目比法对籼粳交后代亚种分类的符合度不高。
郭艳华徐海朱春杰徐正进
关键词:水稻籼粳杂交维管束性状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