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嘉宇

作品数:125 被引量:1,148H指数:16
供职机构:沈阳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10篇期刊文章
  • 8篇专利
  • 4篇会议论文
  • 2篇科技成果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19篇农业科学
  • 4篇生物学
  • 3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86篇水稻
  • 41篇性状
  • 33篇粳稻
  • 27篇基因
  • 21篇穗型
  • 16篇穗部
  • 15篇籼粳
  • 15篇QTL分析
  • 12篇杂交
  • 12篇数量性状
  • 12篇穗部性状
  • 11篇分子标记
  • 10篇叶绿
  • 10篇叶绿素
  • 10篇重组自交系
  • 10篇自交
  • 10篇自交系
  • 10篇位点
  • 9篇胁迫
  • 8篇栽培

机构

  • 118篇沈阳农业大学
  • 24篇黑龙江省农业...
  • 9篇江西省农业科...
  • 5篇黑龙江八一农...
  • 5篇洛阳师范学院
  • 4篇四川省农业科...
  • 3篇内蒙古民族大...
  • 3篇辽宁省农业科...
  • 2篇遵义师范学院
  • 2篇辽宁省盐碱地...
  • 2篇天津市水稻技...
  • 2篇呼和浩特民族...
  • 2篇中国科学院北...
  • 1篇中国科学院遗...
  • 1篇中华人民共和...
  • 1篇沈阳工学院
  • 1篇沈阳市农业技...

作者

  • 125篇王嘉宇
  • 63篇徐正进
  • 56篇陈温福
  • 25篇徐海
  • 20篇马殿荣
  • 19篇刘进
  • 18篇赵明辉
  • 17篇姜树坤
  • 16篇唐亮
  • 15篇刘丹
  • 15篇范淑秀
  • 14篇王国骄
  • 13篇张喜娟
  • 11篇姚晓云
  • 11篇张凤鸣
  • 9篇朱春杰
  • 8篇苗微
  • 8篇孙世臣
  • 8篇张文忠
  • 8篇白良明

传媒

  • 19篇沈阳农业大学...
  • 14篇华北农学报
  • 12篇中国水稻科学
  • 10篇作物学报
  • 5篇种子
  • 5篇中国农业科学
  • 4篇江西农业大学...
  • 4篇植物学报
  • 3篇植物遗传资源...
  • 3篇分子植物育种
  • 2篇湖北农业科学
  • 2篇干旱地区农业...
  • 2篇辽宁农业科学
  • 2篇作物杂志
  • 2篇西南农业学报
  • 2篇核农学报
  • 2篇植物生理学报
  • 2篇2012东北...
  • 1篇吉林农业科学
  • 1篇黑龙江农业科...

年份

  • 2篇2023
  • 1篇2022
  • 2篇2020
  • 7篇2019
  • 6篇2018
  • 6篇2017
  • 3篇2016
  • 5篇2015
  • 12篇2014
  • 8篇2013
  • 17篇2012
  • 6篇2011
  • 7篇2010
  • 12篇2009
  • 9篇2008
  • 8篇2007
  • 5篇2006
  • 5篇2005
  • 1篇2004
  • 3篇2003
12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利用籼粳交RIL群体对水稻发芽期和苗期耐冷性的QTL分析被引量:10
2019年
为定位水稻发芽期和苗期耐冷性的QTL,鉴定新的耐冷基因位点,丰富水稻耐冷性的分子遗传基础。以籼型杂交稻恢复系品种泸恢99(Luhui 99,R99)和粳型超级稻品种沈农265(Shennong 265,SN265)杂交衍生的144个F8稳定遗传的重组自交系群体(Recombinant inbred lines,RILs)为试验材料,以低温条件下水稻种子发芽率和苗期叶片赤枯度为耐冷性鉴定标准,采用QTL Ici Mapping v3. 0软件基于完备复合区间作图法,对水稻发芽期和苗期耐冷性进行QTL分析。共检测到2个控制发芽期耐冷性的QTL和1个控制苗期耐冷性QTL,分别位于第3,5,9染色体上,命名为q LTG-3、q LTG-5、q SCT-9,3个QTL的LOD值分别为3. 60,2. 73,2. 52,加性效应为0. 09,-0. 10,-0. 09,可解释表型变异的11. 02%,14. 07%,12. 18%。其中,检测到控制发芽期耐冷性的q LTG-5位于分子标记R5M13~RS8,遗传距离约8.0 c M,该区间未见相关水稻耐冷性QTL的报道,可能是一个新的控制水稻发芽期耐冷性的QTL位点。
王棋范淑秀郭江华陈兆赫梁银培刘振宇殷业超王嘉宇
关键词:水稻籼粳交发芽期苗期耐冷性QTL分析
利用关联分析挖掘水稻耐冷优异基因及耐冷种质材料
水稻(Oryza sativa L)是喜温作物,对低温非常敏感,低温冷害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均有发生,是全球性自然灾害,尤以澳大利亚南部、日本、朝鲜和中国的东北稻作区(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为甚。鉴定优异的水稻耐冷种质资源,采...
宋佳谕赵明辉李金泉张文忠马殿荣王嘉宇徐凡陈温福
关键词:水稻低温冷害资源挖掘
分布方式对不同穗型水稻群体茎蘖影响的研究被引量:4
2003年
分布方式对水稻群体的分蘖数影响显著.有序群体可以提高群体的分蘖能力,在最高分蘖期有序群体的分蘖数比无序群体大,在成熟期有序群体的有效穗数显著高于无序群体.在灌浆中后期有序群体的茎鞘干重较大,茎秆的充实度较高,可以提高群体的抗倒能力.
冯永祥徐正进韩彦辉宋桂云荆颜辉王嘉宇刘成龙
关键词:水稻群体穗型茎蘖
辽宁水稻食味值及其与品质性状的关系被引量:73
2005年
徐正进陈温福马殿荣吴晓冬郑煜焱王嘉宇
关键词:水稻食味品质性状
水稻株型相关性状的QTL分析被引量:7
2014年
以南方籼型杂交稻恢复系泸恢99和北方粳型超级稻沈农265杂交衍生的重组自交系群体(recombinant inbred lines,RILs)为试验材料,对株型性状(株高、穗长、分蘖和叶片性状)进行不同环境下的数量性状基因位点(quantitative trait locus,QTL)分析。共检测到39个相关QTL,分布在水稻第1、第2、第3、第6、第7、第8和第9染色体上,LOD值介于2.50~16.90之间,有11个QTL能在两年中被检测到。株型相关的QTL在染色体上成簇分布,主要分布于第1、第6和第9染色体上,这可能与株型性状间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有关。其中,在第9染色体上RM3700B–RM7424区间存在1个QTL簇,含4个QTL,即qPH9、qPL9、qFLL9和qSLL9,这4个QTL在2年中均被检测到。此外,进一步鉴定出5个能稳定表达的QTL,其中,qPH8、qFLW6和qSLW6效应较大。这些信息综合反映了株型相关性状遗传的复杂性,有助于更全面地了解和掌握株型性状的遗传基础。
张玲李晓楠王伟杨生龙李清王嘉宇
关键词:水稻株型性状QTL分析
基于三维模型的水稻叶片对穗重贡献率研究被引量:4
2008年
在应用水稻株形设计系统(rice plant type design system,RPTDS)进行虚拟试验的基础上,结合在非自然群体中进行的田间试验以及穗重模型,分析了水稻叶片对穗重的贡献率。结果表明:剑叶、倒二叶对穗重的贡献率相同,均为15%,倒三叶,倒四、五叶对穗重的贡献率同为8%,但随着单位叶面积干物质积累量的增加,中下部叶片对穗重贡献率的提升幅度更大。因此,可通过重塑株形,使光能在群体中相对均匀分布,进而通过促进中下部叶片光合能力而提升产量水平。其中,倒三叶的形态、位置可能在株形设计中处于关键位置。
孟军陈温福王嘉宇
关键词:水稻株形冠层三维模型叶片穗重
抗氧化机制在作物对非生物胁迫耐性中的作用
干旱、极端温度、盐害和重金属等非生物胁迫因子是制约作物生长发育、影响作物产量和质量的关键因子.非生物胁迫会导致细胞内活性氧(RoS)迅速增加,对蛋白质、脂质和DNA造成伤害,破坏细胞内的膜结构.作物具有一系列的抗氧化机制...
王国骄唐亮范淑秀王嘉宇
关键词:作物生长非生物胁迫活性氧抗氧化机制
文献传递
水稻程氏指数相关性状QTL分析
2014年
以Sasanishiki(粳)/Habataki(籼)//Sasanishiki(粳)///Sasanishiki(粳)衍生的85个回交重组自交系群体为试验材料,利用程氏指数判定各株系的籼粳属性,并结合236个RFLP标记图谱分析,结果表明:该重组自交系中典籼2份,约占2.4%;偏籼22份,占25.9%;偏粳48份,占56.5%;典粳13份,占15.3%.利用完备区间作图(ICIM)法对程式指数性状进行数量性状位点(QTL)分析,共检测到10个与程氏指数相关QTL,分布在第1,2,3,4,6,12号染色体上,LOD值为2.61~19.17,单一位点贡献率为5.8%~46.8%,其中共有6个QTL的贡献率超过15.0%.
张宇任春元许娜刘进李清杨贤莉王嘉宇徐正进陈温福
关键词:水稻籼粳分类程氏指数QTL
不同生态条件下籼粳稻杂交后代亚种特性的比较研究被引量:19
2007年
以中优早8号×丰锦F6重组自交系群体为试材,在辽宁和四川两个不同的生态区种植,研究亚种特性的变化。结果表明,试材在两个地区都呈偏粳分布。不同生态条件下亚种特征性状发生了明显变化,总体上四川表现比辽宁更加偏粳。进一步分析显示,籼及偏籼型四川比辽宁表现更加偏籼,而粳及偏粳型更加偏粳。生态条件对程氏指数6性状的影响因性状而异,1-2穗节长、叶毛四川比辽宁偏粳,籽粒长宽比、抽穗时壳色四川比辽宁偏籼。生态条件对程氏指数6性状间和程氏指数与维管束性状间的相关性也有显著影响。籼粳稻杂交后代的维管束性状在不同生态条件下有显著变化,四川穗颈大维管束数比辽宁明显减少,而穗颈小维管束数和第二节间小维管束数明显增加,大小维管束比降低,大维管束比增加。总体上虽然有大小维管束比籼型>粳型,大维管束比籼型<粳型的趋势,但是大小维管束比和大维管束比不能作为籼粳稻分类的指标,籼粳稻杂交后代亚种特性与维管束性状已经重新组合。
徐海刘宏光杨莉朱春杰王嘉宇杨乾华徐正进郑家奎
关键词:生态环境籼粳杂交
利用RILs群体对早、晚季水稻穗部结构性状的QTL分析
2019年
为了发掘和利用新的高产相关的穗部结构性状的QTL,本研究以粳型超级稻‘龙稻5’和典型高产籼稻‘中优早8’杂交衍生的重组自交系群体为试验材料,在早、晚季生态环境下对水稻穗部结构性状进行QTL分析。早、晚季环境下穗部结构性状存在明显的变化,晚季环境下穗部产量性状优势明显,早、晚季环境下穗部结构性状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相关性;共检测到61个穗部结构性状相关的QTL,仅13个QTL能在早、晚季环境下稳定表达,早、晚季环境下检测到QTL的特征值存在明显差异。水稻穗部结构性状QTL成簇分布在1号、3号、4号和10号染色体,其中QTL簇qGNC1和qGNC4b是两个重演性较好的多效性位点,多效性QTL簇qGNC4a和qGNC10是新发现的两个主效位点,此外,检测到23个加性效应QTL或非加性效应位点间的上位性互作位点。本研究结果丰富了穗部性状的遗传基础,并为两个新的主效QTL簇的深入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刘进姚晓云王嘉宇李慧周慧颖黎毛毛
关键词:QTL分析
共13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