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华文

作品数:21 被引量:127H指数:6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文化科学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9篇语言文字
  • 2篇文化科学
  • 1篇文学

主题

  • 15篇翻译
  • 4篇英汉
  • 4篇汉英翻译
  • 4篇词典
  • 3篇译文
  • 3篇诗歌翻译
  • 2篇英汉双语
  • 2篇英汉双语词典
  • 2篇语词
  • 2篇原文
  • 2篇双语
  • 2篇双语词典
  • 2篇后现代
  • 2篇翻译理论
  • 2篇翻译研究
  • 1篇动词
  • 1篇修辞
  • 1篇修辞学
  • 1篇言语行为
  • 1篇译论

机构

  • 21篇南京大学
  • 1篇广东行政学院
  • 1篇河南大学
  • 1篇苏州大学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义乌工商学院
  • 1篇四川外语学院
  • 1篇天津外国语大...
  • 1篇布朗大学

作者

  • 21篇刘华文
  • 1篇李红霞
  • 1篇蔡新乐
  • 1篇王瑞东
  • 1篇曹新宇
  • 1篇赵彦春
  • 1篇陈大亮
  • 1篇王西华
  • 1篇胡文谦
  • 1篇王玲珍
  • 1篇李海清

传媒

  • 7篇外语研究
  • 3篇外语与外语教...
  • 1篇外语学刊
  • 1篇四川外语学院...
  • 1篇外语教学与研...
  • 1篇中国翻译
  • 1篇安徽大学学报...
  • 1篇南京大学学报...
  • 1篇辞书研究
  • 1篇解放军外国语...
  • 1篇中国外语
  • 1篇中国现代文学...
  • 1篇中国辞书学会...

年份

  • 3篇2011
  • 1篇2010
  • 3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 3篇2005
  • 2篇2003
  • 1篇2002
  • 2篇2001
  • 1篇2000
  • 1篇1997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试论英汉双语词典的认知模式
引言综合性的英汉词典是在英语词头被汉语释义的过程中构成的一个庞大的文本语言体系。作为目的语的英语与作为工具语的汉语在互动关系中势必会体现出英汉双语词典的特有的认知模式。词典编纂者会
刘华文
文献传递
汉英翻译中运动事件的再词汇化过程被引量:22
2009年
汉英翻译中译者需要将原文的运动事件事件化构建后还原为一定的认知语义结构,以便词汇化为相应的形态-句法结构。事件拆解出的成分构成了事件得以表层词汇化的语义潜在元素,经进一步筛选,融入到译入语的动词中去。本文依据以动词为核心的词汇化取向,结合汉英翻译实例探讨了汉英翻译中运动事件的形态句法表征过程。
刘华文李海清
关键词:汉英翻译
汉英翻译中再范畴化的认知特征被引量:23
2005年
作为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范畴理论帮助人们认识翻译再范畴化这一认知机制。源语范畴及其对应的目的语范畴都处于各自的范畴体系或图式框架之内,并且这两个范畴图式体系在翻译过程中被译者整合为一个整体。由于两个跨语范畴之间的对应并不一定就是等级的,因而会发生错级对应现象。但这种错级对应并不是在无序中发生的,而是遵循着翻译再范畴化的认知规律。我们借助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这一语言哲学理论以及认知语言学中的基准范畴理论或扫描理论等.可以发现阚限性、层级性、寄生性和双向优选性等认知特征贯穿着汉英翻译的再范畴化这一认知过程。
刘华文李红霞
关键词:汉英翻译家族相似
诗歌翻译中的格物、感物和体物被引量:4
2010年
诗歌翻译同诗歌创作一样,也会发生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施为行为,这些施为行为表现为格物、感物和体物的审美方式。它们都潜在地规定了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而客体即诗的内容特征以及成诗之后诗歌的审美品质。以中国诗学理论的角度来看,诗歌创作中这三种成诗方式实现的诗歌文本在翻译中如果能以同样的成诗方式译出,译诗就会继承原诗的审美品质,否则译者可能会相应地改变原诗中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造成译诗中物象等内容在美学价值上发生嬗变。这可以成为解释诗歌翻译原理的一个途径。
刘华文
关键词:诗歌翻译感物体物中国诗学
“道”与“逻各斯”在汉诗英译中的对话被引量:12
2000年
刘华文
关键词:汉诗英译原诗逻各斯译文
从名词的配价看语义平面在英汉词典中的展开被引量:3
2006年
当代语法学把语言分为三个平面句法平面、语用平面和语义平面。在英汉词典中前两个平面往往具有显在的词典标签,而语义平面的展开则是隐性的。本文借助名词的配价理论对语义平面在英汉词典中的词典学特征予以初步探讨,说明了语义平面在双语词典中展开的作用和意义。
刘华文
关键词:英汉词典语义平面
词典学接受理论初探被引量:4
1997年
词典学接受理论初探南京大学讲师刘华文法国著名学者罗兰巴特(R.Barthes)在他的《从作品到文本》一文中把“作品”(work)定义为一种具体的物质实体,是用来表达已确定含义的成品。与此概念相对的是“文本”(text),被他视作一种能量场,一种需要作...
刘华文
关键词:言语行为文本结构词典学语言符号互动关系
汉英翻译中动词与句式再匹配现象研究被引量:5
2008年
在汉英翻译中原文句子的核心词——动词的英语对应词有着不同于原文的句法表现。这种句法表现并不是单纯由动词自身决定的,而是动词和句式之间互动后生成的。译者于是面临着英语对应动词和相关句式的再匹配问题。正是在动词的语义内容和整个句式所表达的事件之间存在着方式—运动、原因—结果、手段—目的、部分—整体等诸如此类的认知转喻关系,从而决定了动词和句式之间的匹配性和兼容度,也就推动了译者进入到动词—句式的再匹配流程中去。
刘华文
关键词:汉英翻译动词句式认知转喻
诗歌翻译的审美距离被引量:3
2009年
诗歌翻译过程中有五个方面的因素会影响译诗实现原诗的审美饱和度:首先是两个文本兴发方式的差异;其次,近譬式与远譬式取材方式的不同;其三,译者客观性的"之谓"式表述方式和主观性的"谓之"式表述会影响原诗和译诗之间的审美距离;其四,对诗歌器用审美结构的调整也会造成原诗和译诗在审美旨趣上的差异;最后,"明辨"式或"忘言"式的诗歌语言表征会对诗言与诗意之间的审美距离产生影响。
刘华文
关键词:诗歌翻译审美距离
争鸣与思考
2011年
蔡新乐(河南大学翻译理论研究所教授) 读后的几点思考 一、所谓“本质”,若就“反本质主义”而论,可能远离了后现代的一个指向。但这样说,并不是要否定别的视角的论述。
蔡新乐刘华文赵彦春王西华陈大亮王瑞东
关键词:反本质主义争鸣翻译理论后现代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