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嘉军

作品数:46 被引量:90H指数:6
供职机构:华东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哲学宗教艺术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1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2篇文学
  • 13篇哲学宗教
  • 6篇艺术
  • 4篇文化科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政治法律
  • 1篇历史地理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31篇列维纳斯
  • 14篇伦理
  • 10篇文学
  • 8篇艺术
  • 6篇文论
  • 6篇美学
  • 5篇他者
  • 5篇伦理转向
  • 3篇当代西方文论
  • 3篇德里达
  • 3篇身体美学
  • 3篇叔本华
  • 3篇文学理论
  • 3篇文学批评
  • 3篇西方文论
  • 3篇利奥塔
  • 3篇伦理学
  • 3篇崇高
  • 3篇崇高理论
  • 2篇道德

机构

  • 46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东南大学
  • 1篇深圳大学
  • 1篇武汉大学
  • 1篇四川美术学院
  • 1篇浙江大学
  • 1篇中国人民大学
  • 1篇中国艺术研究...
  • 1篇中山大学
  • 1篇山东师范大学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作者

  • 46篇王嘉军
  • 1篇杨光
  • 1篇卢文超
  • 1篇李修建
  • 1篇陈昊
  • 1篇卢春红
  • 1篇常培杰
  • 1篇刘春阳
  • 1篇李科林
  • 1篇范昀

传媒

  • 5篇文艺研究
  • 3篇文艺理论研究
  • 3篇中国比较文学
  • 2篇文艺争鸣
  • 2篇福建论坛(人...
  • 2篇华东师范大学...
  • 2篇中国图书评论
  • 2篇高等学校文科...
  • 1篇哲学动态
  • 1篇同济大学学报...
  • 1篇东北师大学报...
  • 1篇求是学刊
  • 1篇文学评论
  • 1篇电影艺术
  • 1篇江海学刊
  • 1篇电影新作
  • 1篇中文自学指导
  • 1篇学术研究
  • 1篇社会科学辑刊
  • 1篇中国人民大学...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3
  • 8篇2022
  • 3篇2021
  • 4篇2020
  • 4篇2019
  • 7篇2018
  • 4篇2017
  • 1篇2016
  • 3篇2015
  • 4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8
4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本质与欲望:反思朱利安的中西裸体观比较
2023年
朱利安认为支撑西方裸体艺术的是西方哲学中的本质和理想等观念。中国哲学的本体观则强调的是变化和过程,因此不可能认为“裸体即本质”。朱利安将春宫画等裸体作品排除出了对裸体艺术的考察,因为它们表现的是赤裸,也即由脱到露的过程,而不是裸体—本然的裸露状态。然而,阿甘本借助于对基督教裸体观的探讨,指出:裸总是相对于露而显现的,存在的只有赤裸,而非裸体。这一区分背后所持的后结构主义本质观,与中国古代哲学如道家思想多有契合,也为对裸体艺术的探讨,引入了欲望的维度。它使得中西裸体艺术处于一个更加平等的比较平面。此时,中国的裸体艺术也应当被纳入比较,这不仅由于主题的相似性,还因为它们同样蕴含了中国的身体观和哲学观。朱利安在这一研究中的缺失,也促使我们进一步反思跨文化比较问题。
王嘉军
关键词:裸体阿甘本欲望
美学的原动力——围绕美学现状与发展问题的圆桌对话
2022年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国内社会文化的转型,“美学热”迅速降温,美学研究逐渐边缘化。时至今日,美学研究面临诸多困惑乃至困境,如美学的学科定位,美学怎样处理与艺术实践之间的关系,美学理论如何回应当下新兴的文化现象,如何拓展美学研究的空间等。为了深入探讨美学发展的路径,中华美学学会青年美学学术委员会、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哲学与艺术史研究中心。
李修建卢春红李科林王嘉军常培杰刘春阳杨震陈昊杨一博王怀义范昀卢文超杨光
关键词:艺术史研究艺术哲学美学理论美学热学科定位
陀思妥耶夫斯基《白痴》中的面容与爱欲:一种列维纳斯式解读被引量:1
2022年
列维纳斯的思想深受陀思妥耶夫斯基影响,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白痴》与列维纳斯的理论存在潜在的共通。“面容”是列维纳斯哲学中的关键概念,他人的面容以其脆弱和裸露唤起了主体对他者的责任,所以面容是一种伦理召唤。这在《白痴》中有具体的体现。小说中,娜斯塔霞的面容就唤起了“白痴”梅诗金公爵对她的无限责任。梅诗金也为其他人的“面容”所召唤,也担负着为其他人的责任,但是他首先响应了娜斯塔霞的召唤,因为娜斯塔霞发出的召唤更为紧迫,这也契合列维纳斯的伦理学。列维纳斯的伦理学所预设的场景是一种紧急和例外状态,其中的他人急需主体进行伦理回应。除了面容,“爱”也是《白痴》中的重要主题,小说对于爱的多层次描写和辨析,揭示了列维纳斯所说的“爱之两可性”。通过对列维纳斯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对读,我们可以更深入和切近地理解二者。
王嘉军
关键词:列维纳斯陀思妥耶夫斯基《白痴》面容爱欲
纯有、中性与他者:再论列维纳斯与布朗肖的文学观差异被引量:1
2022年
列维纳斯的“纯有”(il y a)概念与布朗肖的中性文学观具有高度亲缘性,然而二者之间也存在易被忽视的差异。纯有在列维纳斯思想中处于复杂而暧昧的位置:一方面,作为一种“前理解”的根本性差异,它是列维纳斯批判总体性哲学的基础;另一方面,由于它的匿名和中性,它也隔绝了伦理,从而又需要被超越。布朗肖尤为看重其“中性”特质,将纯有转化成“外部”“另一种夜”“不在场”等概念,并用这些概念来界定文学空间。这种分歧跟二人对于他者的不同理解有关。在列维纳斯那里,他人就是绝对的他者和绝对的外部性;而在布朗肖那里,他人已经是对于他者的界定和对于他异性的限制。在布朗肖看来,伦理学也是对自我和他者关系的限制,通过文学所构造的“无限对话”,可以将自我和他者置入一种双重扭曲且更为他异的关系中。以文学批评为视角,布朗肖的文学观与文学的公共性维度隔膜较大,借助对列维纳斯的“所说”和“第三方”等概念的重释,可以调和文学他异维度和公共维度的分野。
王嘉军
关键词:列维纳斯文学
《中国有嘻哈》与嘻哈的文化政治被引量:11
2018年
《中国有嘻哈》爆红的原因在于在真人秀的"真"和"秀"之间达成了某种平衡,其中关键在于嘻哈的"保持真实"这一信条正好迎合了大众对于"个性"的诉求。嘻哈文化本身制造的"噪音",可视为一种亚文化对主流文化的抵抗。不过,《中国有嘻哈》通过强调技术性而淡化表达性等方式,对嘻哈进行了去政治化。剔除了抵抗性之后的嘻哈,就连舆论中的"泛道德主义"都很难抵抗。这种妥协是中国嘻哈从"地下"走入"主流"的必经之途。但仅持一种政治与商业二元对立的视角对其进行批判也有失公允,嘻哈自身所包含的物质至上主义与商业化并不矛盾,商业化也恰是使嘻哈政治化的推手。嘻哈本身包含诸多悖谬,需要我们跳出二元对立框架进行分析。对于今日中国而言,嘻哈最大的文化政治意义在于为经验贫乏时代的青年提供了表达经验的热情和手段。
王嘉军
关键词:综艺节目嘻哈文化
文学的“言说”与作为第三方的批评家——列维纳斯与文学批评之一被引量:4
2017年
列维纳斯区分了"言说"和"所说":"言说"代表一种对他者原初的袒露,"所说"则是一种可以为众他者所共享的语言。文学由于其"迷"、两可和不可追溯等特点而接近于"言说";批评则是一种更强调公共性的书写,更近于"所说"。"言说"和"所说"的分野本质上是由于第三方的来临导致的,第三方代表了复数的他者到来,它带来了对于公正性的诉求,还带来了一个超越于二人场景之外的共同体。批评家在文学世界和公共生活中的身份类似于第三方,与生俱来就承担一种公共责任,第三方同时也带来了作者、读者和批评家三者身份的互换。批评家作为第三方的定位,有助于我们为现代主义文学在自身价值和公共价值的分野之间找到一条中和之道。
王嘉军
关键词:列维纳斯文学批评文学理论
超逾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文学伦理学与为他者的人道主义
2021年
我国近20年来有关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的讨论,标志着后现代主义更深入地渗入文学知识建构中。相关争议虽已逐渐平息,但通过将视角从知识论转向存在论,可以继续深化相关探讨。但这依旧是不够的,"本质论"并非文学研究中的"第一哲学",我们更应当超逾"本质之争"而从伦理的视角来重申文学的价值,这也契合于文学理论在世界范围内的"伦理转向"潮流。借助引入列维纳斯"为他者的人道主义",并融合"文学是人学"等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的"人道主义"思想资源,我们有可能构建一种新的文学伦理学来回应当前的文化和现实。
王嘉军
关键词:反本质主义文学伦理学人道主义列维纳斯文学是人学
列维纳斯思想中的文学和艺术及其文学批评意义被引量:3
2019年
列维纳斯虽然没有出版过专门论述文学和艺术的重要专著,但艺术尤其是文学在其思想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文学既为他带来了最早的"形而上学焦虑"和其关注的伦理学母题,同时文学语言也是其用来超越哲学之逻各斯语言的重要工具。但与此同时,现代艺术和文学,有时又被他判定为一种抹煞了真实生活和伦理关系的"偶像"。本文试图梳理列维纳斯复杂的文艺之思,分析文艺之于其思想的重要意义,并展望一种列维纳斯式的文学批评。
王嘉军
关键词:列维纳斯文学艺术文学批评文学理论
列维纳斯与动物伦理被引量:3
2018年
列维纳斯在"动物是否有一张面容"上的暧昧态度,既表明其伦理学在面对动物问题时的局限性,同时又蕴含将其运用到动物伦理上的潜能。结合德里达对于列维纳斯动物思想的批判,我们认为"动物之死"应当成为一个塑造主体性的伦理事件,人类需要对于动物怀着一种幸存者的负罪感,并将其转化为伦理责任;动物应当被视为列维纳斯哲学中的"第三方":他者的他者,并纳入一个敞开的共通体政治之中。这一列维纳斯式的共通体政治,是以伦理为基础的政治,在其中,动物既是与人类平等的他者,也是人类需要对其尽责的他者。
王嘉军
关键词:列维纳斯动物伦理
何谓“存在的遗骸”被引量:1
2015年
《存在的遗骸》是意大利著名哲学家瓦蒂莫的得意门生,欧洲哲学界新锐圣地亚哥·扎巴拉的代表作品。该书原版于2009年,如作者所说,它旨在以一种激进的方式推进瓦蒂莫的“柔弱之思”,建立一种“柔弱之思”的存在论,因此它是后来他与瓦蒂莫合著的那本《诠释学的共产主义:从海德格尔到马克思》的奠基,在那本书中,瓦蒂莫和扎巴拉将“柔弱之思”放在政治学层面进行了更为具体的阐述。
王嘉军
关键词:遗骸共产主义哲学家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