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科林

作品数:25 被引量:38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艺术文化科学语言文字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3篇哲学宗教
  • 7篇艺术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社会学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8篇德勒兹
  • 3篇先验
  • 2篇形而上学
  • 2篇艺术
  • 2篇社会
  • 2篇斯宾诺莎
  • 2篇主体性
  • 2篇理念论
  • 2篇美学理论
  • 2篇绵延
  • 2篇绘画
  • 2篇后结构
  • 2篇存在主义
  • 1篇导论
  • 1篇德里达
  • 1篇电影
  • 1篇新现实主义
  • 1篇信念
  • 1篇修辞
  • 1篇虚实

机构

  • 21篇中国人民大学
  • 1篇东南大学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深圳大学
  • 1篇武汉大学
  • 1篇四川美术学院
  • 1篇浙江大学
  • 1篇中国艺术研究...
  • 1篇中山大学
  • 1篇山东师范大学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作者

  • 21篇李科林
  • 1篇杨光
  • 1篇卢文超
  • 1篇李修建
  • 1篇陈昊
  • 1篇卢春红
  • 1篇常培杰
  • 1篇刘春阳
  • 1篇王嘉军
  • 1篇范昀

传媒

  • 3篇文艺研究
  • 2篇文艺争鸣
  • 2篇中国人民大学...
  • 2篇世界哲学
  • 1篇马克思主义与...
  • 1篇社会科学战线
  • 1篇哲学研究
  • 1篇电影艺术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决策与信息
  • 1篇复旦学报(社...
  • 1篇文艺理论研究
  • 1篇上海大学学报...
  • 1篇科学.经济....
  • 1篇中国哲学年鉴
  • 1篇中国高校社会...

年份

  • 3篇2023
  • 4篇2022
  • 3篇2019
  • 3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2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强力的意志与意志的强力——海德格尔与德勒兹对尼采的不同解读被引量:2
2016年
尼采在20世纪欧陆哲学中引起的震荡到处可见,不过在德法之间,对尼采的解读却呈现出迥然不同的路线,比如海德格尔和德勒兹对尼采的解读。海德格尔力图保持西方哲学的统一性,把尼采的思想归置于形而上学的最终完成;德勒兹却认为尼采超越了形而上学,通过驱逐根植在思想中的虚无主义而扭转了西方哲学的发展方向。
李科林
关键词:德勒兹强力意志永恒轮回虚无主义
《林泉高致》的“三远”
2023年
《林泉高致》完成于山水画全面发展的北宋时期。作为一份综合性著述,这本书的内容囊括了画法解析、鉴赏依据、画理画意各个方面,其中提出的“三远”之说不仅成为绘画史和画论史中的重要资源,且在当今士人绘画的讨论中仍然发挥着理论的重塑力和思想的启发性。在不同理论视角的相互交叠中,汇聚着理解山水画杂多又复合的诸要素。历史性追溯并还原这些要素所占据的绘画空间,揭示它们的关联方式和运作环境,不仅能辨析山水画视觉语言的内在节奏,且能结合具体实践阐明“三远”所包含的情感结构和精神人格,由此得以揭示北宋时期独特的士人审美风格。
李科林
关键词:《林泉高致》山水画士人
“艺”的技术性收缩——从蓝江的发言讲起
2023年
艺术是在西学引进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内涵和外延的现代概念。“艺”在被挪用和嫁接的过程中一方面吸收了来自西方的形式性审美鉴赏,另一方面,也减弱了在中国早期教育中的关于身体的技术性训练。重新解释“艺”所包含的教育方式和教育观念,为我们反思当下的艺术教育提供了传统文化的思考支点。
李科林
关键词:六艺
离散与叠加——德里达关于电影的哲学修辞被引量:4
2019年
尽管德里达并不是一位典型的电影理论家,但是他在分析电影经验的过程中提出的概念和他在其他领域中的概念相互呼应,反而使得其电影理念具有了很强的延展力:电影中相信和无信的叠加,作为幽灵的过去和当下影像的叠加,作为看见和看见看见本身的叠加,以及电影中影像和声音的叠加,而在这里的每一重叠加中又包含了不同方式的离散,为超越主体性打开了不同路径。德里达的电影理论恰恰在这一点上体现了他的思考风格,即以解构的方式进行建构,以此保持电影思考本身的鲜活性。
李科林
关键词:德里达
美学的原动力——围绕美学现状与发展问题的圆桌对话
2022年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国内社会文化的转型,“美学热”迅速降温,美学研究逐渐边缘化。时至今日,美学研究面临诸多困惑乃至困境,如美学的学科定位,美学怎样处理与艺术实践之间的关系,美学理论如何回应当下新兴的文化现象,如何拓展美学研究的空间等。为了深入探讨美学发展的路径,中华美学学会青年美学学术委员会、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哲学与艺术史研究中心。
李修建卢春红李科林王嘉军常培杰刘春阳杨震陈昊杨一博王怀义范昀卢文超杨光
关键词:艺术史研究艺术哲学美学理论美学热学科定位
断裂与延续——论新世纪法国美学思想
2013年
新世纪之来,20世纪后期由法国思想界创建出存在主义、结构主义、解构主义、新符号论、后现代女性主义等思潮和理论派别,其论题得到更加的集中和深入探讨,同时,新的问题和新的概念也逐渐形成,特别是为思考新世纪中人的生活方式提供着具有启发性的答案。
李科林
关键词:美学思想后现代女性主义存在主义结构主义解构主义
校正斯宾诺莎——德国理念论和法国后结构理论中的斯宾诺莎被引量:2
2018年
自20世纪初叶起,法国思想界就开始持续讨论斯宾诺莎,并于20世纪60年代末形成了强劲的斯宾诺莎主义。尽管斯宾诺莎哲学在法国的兴起受惠于德国哲学,然而作为反黑格尔主义的典型,德勒兹则通过斯宾诺莎哲学中的表现主义,以思想和存在的强度重新构造了认识论和主体论,并以此作为对黑格尔辩证法的超越。在法国思想界兴起的"斯宾诺莎主义"的思潮中,德勒兹对斯宾诺莎的阐释有其特殊的地位:一方面,他摆脱了此时学院派借助以斯宾诺莎和笛卡尔为代表的早期现代哲学,重建法国知识论中理性主义的诉求;另一方面,通过批判黑格尔,他取消了主体在本体论上的超越性,从表现论的角度重新定义人作为力量的本质,从而摆脱了关于斯宾诺莎的理念论传统。德勒兹在呈现了斯宾诺莎对当代思想启示的同时,也预示着法国哲学的理论焦点正在发生的转移。
李科林
关键词:斯宾诺莎德勒兹表现主义主体性
论家的超越性——兼论《论家:个体与亲亲》
2022年
在现代社会中,家庭很容易被认为是一种过时的社会组织,且其消亡也只是时间问题。然而面对现代生活中的种种弊端,尤其是个体本位主义所带来的消极影响,《论家:个体与亲亲》;却重新构造了关于家的观念和信心,论证了在现代生活中家应当重新获得本体地位。家中的亲亲之情能够超越现代性对于个体的物化,源于自然情感的家庭共同体能够抵挡现代性对于个体的分割和疏离,最终基于家的生活可以实现拯救个体在本位主义中的堕落。在对于《论家:个体与亲亲》所提出的“个体”与“亲亲”的论证梳理中,一方面我们看到了传统观念和当代新的思想动向相结合所表现出的阐释力;另一方面,我们同样要看到古典文本在这种新阐释中所发生的断裂和错位。这两种不同的角度也构成了《论家:个体与亲亲》所构造的家的理想之极限:家代表了现代社会中独立个体要拥有共同生活的新理想,然而这份理想却不得不在独立和共同的微妙张力中维持着自己的纯粹性和超越性。
李科林
关键词:亲亲
欲望的生产原理——德勒兹关于现代社会的批判思想被引量:5
2017年
欲望作为德勒兹哲学中的关键词,贯穿了他所有的著作。无论是在其思辨的哲学理论中,还是在文艺理论中,抑或是在其社会批判理论中,关于欲望的思考无处不在。本文借助德勒兹所描绘的莱布尼茨和福柯的思想肖像,尝试探讨欲望作为生产机器的运转原理,包括在作为个体性的欲望中,身体和灵魂的关系;在作为生产机器的欲望中,意识和无意识的关系;作为主体性的欲望中,快感和欲望的关系,并最终在心灵不可测的深度之中,呈现以德勒兹为代表的当代法国左翼思想家所描绘的生命图景。
李科林
关键词:欲望褶皱快感
西方绘画现代性的发生——19世纪末欧洲画坛的“日本主义”被引量:3
2011年
19世纪的欧洲画坛正处于自我革新的阶段。新技法开始对绘画新的可能性做出探索,酝酿着全新的理念。正值西方绘画向现代性转折之际,日本工艺品走进了西方艺术家的视野,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参考和借鉴。也正是在同一时期,西方绘画在日本社会引发了绘画以至于文化的全面变革。如何评价日本绘画对于西方绘画的影响?在这场东西方的交流中,对于西方绘画而言,是否只有"固守自身"和"法日本"两种选择?本文以日本浮世绘流入欧洲画坛这一历史事实为基础,探讨在西画走向现代性的转折中,日本这一外来文化到底在何种意义上发挥了影响作用,并以此反思在当下的文化交流中,文化间的差异如何成为我们发掘传统、更生文化的契机。
李科林
关键词:西方绘画日本社会主义自我革新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