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玉华

作品数:9 被引量:66H指数:5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麻醉
  • 3篇镇痛
  • 3篇术后
  • 3篇自控镇痛
  • 3篇病人
  • 2篇丁丙诺啡
  • 2篇血流
  • 2篇血流动力学
  • 2篇硬膜
  • 2篇硬膜外
  • 2篇剖宫产
  • 2篇麻醉处理
  • 2篇吗啡
  • 2篇腹腔
  • 2篇腹腔镜
  • 2篇病人自控
  • 2篇病人自控镇痛
  • 1篇血液动力
  • 1篇血液动力学
  • 1篇液动

机构

  • 9篇首都医科大学...
  • 2篇北京协和医院
  • 1篇北京大学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作者

  • 9篇李玉华
  • 7篇田鸣
  • 4篇董鹏
  • 2篇王芳
  • 2篇崔伟华
  • 2篇李树人
  • 2篇叶铁虎
  • 2篇龚志毅
  • 2篇朱斌
  • 1篇米卫东
  • 1篇郭志荣
  • 1篇甄宇
  • 1篇张宏
  • 1篇缪慧慧
  • 1篇杨拔贤
  • 1篇冯艺
  • 1篇栾秀姝

传媒

  • 2篇中华麻醉学杂...
  • 2篇首都医科大学...
  • 2篇临床和实验医...
  • 1篇中国临床药理...
  • 1篇北京医学
  • 1篇中国新药与临...

年份

  • 1篇2013
  • 1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7
  • 1篇2005
  • 2篇2003
  • 1篇1997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丁丙诺啡与吗啡用于术后静脉病人自控镇痛的随机双盲研究被引量:5
2003年
目的:评价丁丙诺啡用于妇科手术后病人自控镇痛(patient-controlled analgesia,PCA)的效应和安全性。方法:60例妇科开腹子宫切除术病人术后随机分为丁丙诺啡组(B组,n=30)和吗啡组(M组,n=30),接受PCA治疗。B组使用丁丙诺啡(每次0.03 mg),最大用量每天1.2 mg;M组使用吗啡(每次1 mg),最大用量每天40 mg。两组PCA药液中均加入氟哌啶4 mg。结果:丁丙诺啡组与吗啡组24 h总的疼痛缓解程度(totalpain relief,TPR)分别为16.9±5.9和22.2±7.4(P>0.05),两组病人24 h总的疼痛差值(sum of pain intensity differences,SPID)分别为46.5±22.0和40.0±19.1(P<0.01)。B组和M组恶心及呕吐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别,分别为53.3%和50%。结论:丁丙诺啡用于妇科手术后静脉PCA的镇痛效应与吗啡相同,其恶心及呕吐的发生率接近于吗啡。
龚志毅叶铁虎栾秀姝田鸣李玉华王芳崔伟华朱斌赵文晖
关键词:丁丙诺啡吗啡术后静脉病人自控镇痛随机双盲研究
蛛网膜下腔阻滞-硬膜外联合麻醉对高龄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观察蛛网膜下腔阻滞(简称脊麻)-硬膜外联合麻醉对高龄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40例75岁及以上ASAⅡ~Ⅲ级,择期行单侧下肢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随机分成脊麻-硬膜外联合麻醉组和连续硬膜外麻醉组。记录脊麻或硬膜外给药前、给药后15min和术毕时的有创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记录感觉阻滞平面和改良Bromage运动分级。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液体输入量、出现止血带疼痛的人数,需要给予麻黄碱或阿托品的病例数。结果2组患者感觉阻滞平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运动阻滞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各个时间点的MAP、H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给予麻黄碱和阿托品的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手术时间、失血量和输液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出现止血带疼痛的例数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高龄患者实施脊麻-硬膜外联合麻醉,引起的血流动力学改变与硬膜外麻醉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患者止血带反应较轻。
李玉华董鹏田鸣
关键词:血流动力学高龄患者
重度妊高征病人合并HELLP综合征行剖宫产的麻醉处理被引量:6
2007年
目的探讨重度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高征)合并HELLP综合征行剖宫产的麻醉处理。方法对2例HELLP综合征行剖宫产麻醉处理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2例患者术中麻醉基本平稳,术后均痊愈出院。结论掌握好手术指征,及时行剖宫产终止妊娠,术中选择全身麻醉,对重度妊高征合并HELLP综合征患者的痊愈起到了重要作用。
李玉华田鸣
关键词:麻醉妊高征HELLP综合征剖宫产
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对老年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被引量:32
2013年
目的观察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对老年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40例60—75岁、ASAI-Ⅱ级、择期行结肠癌根治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全麻联合硬膜外组(GE组)和全麻组(G组),每组各20例。G组患者麻醉诱导和维持均采用丙泊酚联合雷米芬太尼全静脉靶控输注。GE组先行硬膜外麻醉,麻醉平面固定后行全麻,药物及方法同G组。记录患者一般情况,入室后(TO)、全麻诱导前(T1)、气管插管后(T2)、气腹建立后15min(T3)、气腹结束后(T4)、拔管后5min(T5)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脑电双频指数(BIS),麻醉过程中麻醉药和血管活性药的使用量。结果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无统计学差异,组内比较,各时间点的MAP和HR有显著性差异,但均在正常范围内;组间比较,GE组r13时间点的MAP较G组显著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11)。GE组乌拉地尔的使用量较G组明显减少,差异有显著性(P=0.020)。GE组患者丙泊酚(P=0.021)和罗库溴铵(P=0.038)的使用量明显少于G组。结论硬膜外联合全身麻醉能有效地调控气腹产生的应激反应和循环改变,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有利于病人平稳的度过围术期,是适合老年人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的麻醉方法。
董鹏李玉华郭盟迪甄宇田鸣
关键词: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全麻硬膜外麻醉气腹血流动力学
丁丙诺啡用于妇科开腹手术后病人自控镇痛的可行性被引量:4
2003年
目的 评价丁丙诺啡用于妇科手术后病人自控镇痛(PCA)的效应和安全性。方法 154例妇科开腹子宫切除术病人术后随机分为丁丙诺啡组(B组,n=77)和吗啡组(M组.n=77),接受PCA治疗。B组使用丁丙诺啡(0.03mg/次,总量1.2 mg/24 h),M组使用吗啡(1mg/次,总量40mg/24h)。结果 丁丙诺啡组与吗啡组24h总的疼痛缓解程度(TOTPAR)分别为20.0(10.4)和19.0(10.0)(P>0.05),两组病人24h总的疼痛差值(SPID)分别为41.0(29.2)和42.3(18.7)(P>0.05)。B组恶心(41%和28%,P<0.05)及呕吐(29%和17%,P<0.05)的发生率均高于M组。结论 丁丙诺啡用于妇科手术后PCA的镇痛效应与吗啡相同,但恶心及呕吐的发生率高于吗啡。
龚志毅叶铁虎朱斌杨拔贤冯艺田鸣李玉华张宏米卫东
关键词:妇科开腹手术术后疼痛自控镇痛法丁丙诺啡吗啡
腹腔镜嗜铬细胞瘤围术期麻醉和管理被引量:4
2008年
目的与开腹手术比较总结腹腔镜下嗜铬细胞瘤切除术围术期的麻醉和管理。方法选择10例腹腔镜下嗜铬细胞瘤切除术患者与10例开腹嗜铬细胞瘤切除术患者,观察人工气腹前(开腹组手术开始前)、人工气腹后20min(开腹组手术切皮后20min)、分离肿瘤时和肿瘤切除后血液动力学变化,使用血管活性药的情况,术中输液量,手术时间及住院天数。结果与人工气腹前比较,腹腔镜组患者在人工气腹后20min、分离肿瘤时平均动脉压(MAP)明显增高(P<0.05),而肿瘤切除后平均动脉压明显降低(P<0.05),分离肿瘤时的心率(HR)较插管后明显增快(P<0.05)。与手术开始前比较,开腹组患者分离肿瘤时平均动脉压明显增高(P<0.05),而肿瘤切除后平均动脉压明显降低(P<0.05),分离肿瘤时的心率明显增快(P<0.05)。两组患者各时间点的平均动脉压和心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使用降压药、升压药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比较两组患者术中输液量、手术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腹腔镜组住院天数与开腹组比较,有减少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腹腔镜下嗜铬细胞瘤切除术中,麻醉所承担的风险与开腹手术相似,但创伤小,住院天数有减少的趋势。
李玉华崔伟华董鹏田鸣
关键词:腹腔镜嗜铬细胞瘤麻醉血液动力学
多次硬膜外阻滞1042例次效果分析被引量:8
1997年
多次硬膜外阻滞1042例次效果分析郭志荣李玉华李树人硬膜外阻滞是我国常用麻醉方法之一,特别是肾移植手术的普遍开展,临床遇到多次硬膜外阻滞的机率增多。自1978~1994年4月,我科统计行多次硬膜外阻滞1042例次,本文拟对其效果和有关问题予以探讨。临...
郭志荣李玉华李树人
关键词:麻醉硬膜外阻滞麻醉
氯诺昔康全子宫切除术后自控镇痛及其对β内啡肽的影响
2005年
目的:评价氯诺昔康用于全子宫切除术后自控镇痛(PCA)的效果和安全性,并观察其对β内啡肽水平的影响。方法:60例全麻下行全子宫切除术术后中度以上疼痛的病人随机分为氯诺昔康组和吗啡组。根据需要启动PCA泵,分别给予氯诺昔康每次0.8mg,吗啡每次1mg,锁定时间5min。以疼痛缓解程度、疼痛缓解总和及24h镇痛总体效果来评价镇痛效果,同时测定血浆β内啡肽、皮质醇浓度。结果:氯诺昔康组与吗啡组的疼痛缓解总和及镇痛总体印象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吗啡组起效早于氯诺昔康组(P<0.01)。氯诺昔康组的呕吐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吗啡组(P<0.01)。2组血小板聚集率无显著差异(P>0.05)。启动镇痛泵后3h,2组β内啡肽皆有显著上升,2组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氯诺昔康用于全子宫切除术后PCA,效应与吗啡相当,不良反应较少。氯诺昔康可引起β内啡肽的显著升高,其机制有待探讨。
王芳李玉华李树人
关键词:Β内啡肽双盲法氯诺昔康
重度子痫前期剖宫产麻醉108例临床分析被引量:5
2007年
重度子痫前期对母婴危害极大,是孕产妇和围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我们总结我院2002年1月至2006年11月收治的108例重度子痫前期剖宫产的麻醉处理情况,报告如下。
李玉华董鹏缪慧慧田鸣
关键词:重度子痫前期麻醉处理剖宫产围生儿死亡母婴危害孕产妇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