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邱志兵

作品数:135 被引量:345H指数:9
供职机构:南京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社会发展科技计划南京市医学科技发展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1篇期刊文章
  • 37篇会议论文
  • 4篇科技成果
  • 2篇学位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128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60篇动脉
  • 48篇心脏
  • 48篇冠状
  • 48篇冠状动脉
  • 36篇手术
  • 25篇血管
  • 24篇体外循环
  • 24篇外循环
  • 23篇动脉旁路
  • 23篇动脉旁路移植
  • 23篇旁路移植
  • 23篇冠状动脉旁路
  • 23篇冠状动脉旁路...
  • 21篇瓣膜
  • 20篇移植术
  • 19篇置换术
  • 18篇主动脉
  • 18篇外科
  • 17篇动脉旁路移植...
  • 17篇旁路移植术

机构

  • 71篇江苏省人民医...
  • 56篇南京医科大学
  • 11篇重庆医科大学...
  • 8篇香港中文大学
  • 4篇重庆医科大学
  • 2篇东南大学
  • 2篇苏州大学
  • 2篇南京市第一医...
  • 1篇西南交通大学
  • 1篇厦门大学
  • 1篇苏州大学附属...

作者

  • 135篇邱志兵
  • 120篇陈鑫
  • 92篇徐明
  • 91篇蒋英硕
  • 67篇肖立琼
  • 55篇汪黎明
  • 28篇石开虎
  • 23篇黄福华
  • 17篇郭子黄
  • 16篇王睿
  • 16篇缪劲
  • 15篇郭子璜
  • 13篇王睿
  • 13篇刘陪生
  • 13篇刘培生
  • 11篇史宏伟
  • 11篇陈振强
  • 11篇赵海鹏
  • 10篇李朝先
  • 9篇高岩

传媒

  • 18篇中国胸心血管...
  • 8篇中华外科杂志
  • 7篇江苏医药
  • 6篇南京医科大学...
  • 6篇第八届华东六...
  • 5篇中华胸心血管...
  • 4篇中国急救医学
  • 3篇介入放射学杂...
  • 3篇中华实验外科...
  • 3篇中国危重病急...
  • 3篇中华医学会第...
  • 2篇中国动脉硬化...
  • 2篇中国综合临床
  • 2篇中华医学杂志
  • 2篇中国医师杂志
  • 2篇心脏杂志
  • 2篇心血管病学进...
  • 2篇中华老年心脑...
  • 2篇中国体外循环...
  • 2篇全国冠状动脉...

年份

  • 2篇2023
  • 3篇2022
  • 3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6篇2017
  • 7篇2016
  • 3篇2015
  • 1篇2014
  • 4篇2013
  • 7篇2012
  • 1篇2011
  • 6篇2010
  • 8篇2009
  • 14篇2008
  • 14篇2007
  • 8篇2006
  • 24篇2005
  • 10篇2004
13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53例体会被引量:1
2004年
目的 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无手术死亡的治疗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近 4年来 15 3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临床资料。结果 全组无手术死亡。平均搭桥 3 .1支 ,无围手术期心肌梗死、呼吸衰竭、肝肾功能衰竭等并发症 ,92 %患者术后 4~ 6h拔除气管内插管 ,5 6%患者未输血 ,术后心绞痛均消失。结论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安全、有效 ,术后并发症少 ,正确掌握其手术适应证、手术配合、手术技巧和围手术期处理 ,是确保手术疗效的关键。
邱志兵陈鑫徐明陈振强蒋英硕缪劲肖立琼刘家琴郭子璜
关键词: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手术死亡衰竭手术疗效手术技巧气管内插管
人工心脏瓣膜心内膜炎再次手术治疗
人工心脏瓣膜心内膜炎(prosthetic valve endocardicis,PVE)是心脏瓣膜置换术后一种严重并发症,尽管随着医疗技术与设备的不断更新,更有效的抗生素问世,但其手术时机难以掌握,并发症多,死亡率高,...
邱志兵陈鑫徐明石开虎蒋英硕肖立琼汪黎明郭子璜
文献传递
闭式体外循环下微创与常规主动脉瓣手术的疗效对比分析被引量:3
2019年
目的对比分析闭式体外循环经右胸微创主动脉瓣手术与同期常规主动脉瓣手术早期疗效,评估经右胸微创切口手术治疗主动脉瓣疾病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前瞻性分析2017年1月至12月选择性实施单纯主动脉瓣手术的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早期随访结果。其中男32例,女28例;年龄28~72(46. 5±10. 2)岁。采用随机表法将患者分成采用闭式体外循环下经右胸微创切口主动脉瓣手术组(微创组,20例)和常规单纯主动脉瓣手术组(常规组,40例)。微创组所有手术均经股动静脉、右颈内静脉插管建立闭式体外循环,取右侧胸骨旁第3肋间长5~6 cm的横切口完成主动脉瓣替换术。常规组手术经胸骨正中切口常规建立体外循环,完成主动脉瓣替换术;比较分析两组围术期临床资料、并发症和死亡率。结果全组无围术期及出院后近期死亡,微创组体外循环时间[(106. 0±21. 0) min vs (73. 0±15. 0) min]和主动脉阻断时间[(78. 0±10. 0) min vs(47. 0±6. 0) min]较常规组延长(P <0. 05);而微创组术后辅助呼吸时间[(7. 0±4. 2) h vs (10. 2±5. 3) h]、住ICU时间[(19. 0±4. 0) h vs (27. 5±8. 0) h]和术后住院时间[(8. 5±2. 5) d vs (13. 0±3. 0) d]较常规组缩短(P <0. 05)。微创组术后12 h引流量[(100. 0±40. 0) ml vs (410. 0±80. 0)ml]、输血率(15. 0%vs 55. 0%)较常规组减少(P <0. 05)。术后随访1~12个月,随访率96. 7%,两组早期并发症发生率和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经右胸微创切口直视治疗主动脉瓣疾病是安全、可行的。在达到与传统开胸手术相同效果的前提下,微创手术明显恢复快,减少血制品使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邱志兵陈鑫秦卫黄福华汪黎明蒋英硕徐明肖立琼祁浩宇尹力
关键词:心肺转流术心脏瓣膜假体植入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瓣
体外转流或非体外转流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的质量评估被引量:4
2005年
目的对比评估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与传统冠状动脉搭桥术(CCABG)的吻合口质量。方法采用手术中的实时定量血流测定,对CCABG与OPCAB中质量控制进行对比。结果人均远端吻合数,CCABG组(3·78±1·11)支,OPCAB组(3·83±0·93)支,再血管化指数CCABG和OPCAB组分别为1·01±0·08和1·10±0·09。所有桥血管的血流均满意,搏动指数(PI)均小于5,各搭桥部位的血流波形未见明显区别,两组平均血流量和PI值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OPCAB可以达到与CCABG同样的桥血流量,说明OPCBA可以达到与CCABG同样的吻合质量。
陈鑫徐明邱志兵蒋英硕汪黎明肖立琼
关键词: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再血管化体外转流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CCABG
血管外膜和胶原分布对内膜增生及血管重塑的影响被引量:4
2008年
目的动态观察移植静脉再狭窄动物模型中血管外膜和胶原的变化,以评价血管外膜和胶原对内膜增生和血管重塑的影响。方法长白猪18只,建立猪移植静脉再狭窄模型,术后随机分为3组,术后7d组,术后30d组和术后45d组,每组6只;未移植前的大隐静脉作为对照组。采用HE和Masson染色,观察各组血管成分结构、外膜细胞密度、增生指数和胶原的动态变化。结果术后7d组新生内膜形成并增厚,外膜厚度和细胞密度增大,外膜和新生内膜中胶原增多,血管腔面积减少,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03,P=0.091),而剩余狭窄率逐渐增大(F=5.16,P=0.033),重塑指数和外弹力板围绕面积(EELA)稍有增大。术后30d组新生内膜明显增厚,外膜厚度和细胞密度达最大,新生内膜中含大量胶原,呈进行性增多趋势,外膜中胶原含量达最大,管腔面积和内膜弹力板围绕面积(IELA)明显减小,剩余狭窄率较对照组明显增大(F=6.63,P=0.018),重塑指数和EELA较术后7d组明显减小。术后45d组新生内膜增厚达最大,外膜细胞密度较术后30d组减小(F=6.91,P=0.015),新生内膜中胶原含量达最大,外膜中胶原含量较术后30d组减少,并见局部纤维化;管腔面积、重塑指数、IELA和EELA达最小,剩余狭窄率达最大。结论移植血管再狭窄是内膜增生和血管重塑共同作用的结果。血管外膜的增厚、纤维化及胶原的重排对内膜增生和血管重塑起着重要作用,参与并促进了移植血管再狭窄的发生过程。
邱志兵陈鑫万松
关键词:血管外膜胶原内膜增生血管重塑再狭窄
高龄食管癌贲门癌病人手术治疗体会
目的:提高高龄食管癌病人手术治疗的成功率。方法:对有手术指针的高龄病人采取全身麻醉, 双腔插管;保留肋骨和主要呼吸肌的后外侧切口;术中尽可能保留支气管动脉和经食管床胃食管机械吻合,留置肠内营养管;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手术切...
张爱平陈鑫缪劲郭子黄高岩邱志兵刘培生赵海鹏
文献传递
Ⅲb型缺血性二尖瓣反流外科治疗方式的早期临床效果及中远期疗效比较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分析二尖瓣成形术或二尖瓣置换术治疗CarpentierⅢb型缺血性二尖瓣反流的临床经验,评估该技术的治疗方法选择和中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00年1月至2014年3月南京市第一医院心血管外科308例冠心病合并Ⅲb型缺血性二尖瓣反流的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同期行二尖瓣成形术或二尖瓣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15例、女93例,年龄30~78(62.7±11.5)岁。按二尖瓣手术方式分为两组:172例行二尖瓣成形术,为二尖瓣成形术组,其中限制性瓣环成形术170例(全环128例,C形环42例),交界环缩术2例;136例行二尖瓣置换术,为二尖瓣置换术组,其中置换机械瓣11例,生物瓣125例。结果所有患者主动脉阻断时间(81.9±21.5)min。体外循环时间(122.0±31.3)min。全组围术期死亡6例(1.9%)。两组术中主动脉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移植血管支数及左乳内动脉使用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早期结果显示,二尖瓣置换术组的术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高于二尖瓣成形术组(P<0.05)。术后随访1~85个月。两组中远期疗效中的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尖瓣置换术组二尖瓣反流程度和再次换瓣手术率均低于二尖瓣成形术组(P<0.05)。结论 CarpentierⅢb型缺血性二尖瓣反流患者行二尖瓣成形术的近期疗效较瓣膜置换术好,中远期随访发现保留瓣下装置的二尖瓣置换术有较低的瓣膜相关并发症发生率。
邱志兵陈鑫徐明徐明蒋英硕汪黎明肖立琼蒋英硕张扬波
关键词:缺血性二尖瓣反流二尖瓣成形术二尖瓣置换术
一种用于胸外科临床的胸骨撑开器
一种用于胸外科临床的胸骨撑开器,包括框架;四个万向轮,四个所述万向轮均固定安装在所述框架的底部,四个所述万向轮呈矩形阵列分布;滑板,所述滑板滑动安装在所述框架上;两个固定板,两个所述固定板均固定安装在所述滑板的底部;双向...
邱志兵陈鑫陈文刘亚峰刘乐乐尹力
右胸小切口与常规正中切口瓣膜置换术的手术效果及术后早期并发症对比
2022年
目的 比较右胸小切口与常规正中切口行单瓣膜置换手术的效果及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9年7月至2021年6月于南京市第一医院实行右胸小切口闭式体外循环心脏单瓣膜置换患者30例,选择同期施行常规正中切口心脏单瓣膜置换手术患者30例。对比两组在术中术后指标、术后并发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右胸小切口组和正中切口组比较,体外循环时间[(123.70±20.19)min vs(89.27±23.40)min,P<0.01]和主动脉阻断时间[(87.47±15.07)min vs(64.27±15.38)min,P<0.01]延长;ICU住院时间[21.00(19.25,41.00)h vs 39.00(22.75,52.25)h,P<0.01]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早期并发症总发生率右胸小切口组低于正中切口组(46.67%vs 76.67%,P<0.05)。两组手术患者均顺利出院,无围手术期死亡。结论 实施单瓣膜置换手术,与常规正中切口相比,采用右胸小切口在患者ICU住院时间上有显著优势,且术后早期并发症总发生率更低,有较好的安全性;但延长了术中体外循环时间及主动脉阻断时间,这是未来右胸小切口手术应提升的方向。
尹力陈文邱志兵项飞
关键词:右胸小切口正中切口瓣膜置换手术并发症
心肌梗死后左室室壁瘤的外科治疗--附194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后左室室壁瘤的外科心室重建术治疗的临床经验、手术效果和术后左室重构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2009年间194例心肌梗死后左室室壁瘤行外科心室重建术治疗患者临床资料、手术方法和随访结果,其中线性...
陈鑫肖立琼刘陪生王睿扬婷张扬波邵俊杰赵海鹏郑林项飞邱志兵徐明蒋英硕汪黎明史宏伟穆心苇陈绪军黄福华
关键词:心肌梗死后室壁瘤心室重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
共14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