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肖立琼

作品数:133 被引量:302H指数:9
供职机构:南京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社会发展科技计划南京市医学科技发展项目南京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8篇期刊文章
  • 41篇会议论文
  • 3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28篇医药卫生
  • 1篇理学

主题

  • 74篇动脉
  • 55篇心脏
  • 49篇冠状
  • 49篇冠状动脉
  • 47篇手术
  • 30篇体外循环
  • 30篇外循环
  • 27篇动脉旁路
  • 27篇主动脉
  • 27篇冠状动脉旁路
  • 25篇动脉旁路移植
  • 25篇旁路移植
  • 25篇冠状动脉旁路...
  • 24篇外科
  • 24篇瓣膜
  • 23篇移植术
  • 21篇动脉旁路移植...
  • 21篇心脏瓣膜
  • 21篇旁路移植术
  • 21篇冠状动脉旁路...

机构

  • 68篇南京医科大学
  • 59篇江苏省人民医...
  • 7篇南京市第一医...
  • 2篇苏州大学
  • 1篇中山大学附属...

作者

  • 132篇肖立琼
  • 116篇陈鑫
  • 95篇徐明
  • 92篇蒋英硕
  • 67篇邱志兵
  • 49篇汪黎明
  • 43篇石开虎
  • 31篇黄福华
  • 23篇郭子黄
  • 21篇王睿
  • 21篇史宏伟
  • 18篇缪劲
  • 16篇郭子璜
  • 15篇陈振强
  • 14篇高岩
  • 13篇杨婷
  • 13篇穆心苇
  • 12篇刘陪生
  • 12篇刘培生
  • 11篇王睿

传媒

  • 15篇中国胸心血管...
  • 8篇江苏医药
  • 8篇南京医科大学...
  • 7篇中华胸心血管...
  • 5篇第八届华东六...
  • 4篇中华外科杂志
  • 3篇中国急救医学
  • 3篇心脏杂志
  • 3篇现代医学
  • 3篇中国医师协会...
  • 3篇中华医学会第...
  • 2篇介入放射学杂...
  • 2篇中华心血管病...
  • 2篇山东医药
  • 2篇中华医学杂志
  • 2篇临床麻醉学杂...
  • 2篇中国循环杂志
  • 2篇海南医学
  • 2篇中华老年心脑...
  • 2篇中国微创外科...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2篇2020
  • 6篇2019
  • 3篇2018
  • 3篇2017
  • 7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4
  • 3篇2013
  • 8篇2012
  • 1篇2011
  • 6篇2010
  • 8篇2009
  • 7篇2008
  • 22篇2007
  • 7篇2006
  • 21篇2005
  • 9篇2004
13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53例体会被引量:1
2004年
目的 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无手术死亡的治疗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近 4年来 15 3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临床资料。结果 全组无手术死亡。平均搭桥 3 .1支 ,无围手术期心肌梗死、呼吸衰竭、肝肾功能衰竭等并发症 ,92 %患者术后 4~ 6h拔除气管内插管 ,5 6%患者未输血 ,术后心绞痛均消失。结论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安全、有效 ,术后并发症少 ,正确掌握其手术适应证、手术配合、手术技巧和围手术期处理 ,是确保手术疗效的关键。
邱志兵陈鑫徐明陈振强蒋英硕缪劲肖立琼刘家琴郭子璜
关键词: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手术死亡衰竭手术疗效手术技巧气管内插管
人工心脏瓣膜心内膜炎再次手术治疗
人工心脏瓣膜心内膜炎(prosthetic valve endocardicis,PVE)是心脏瓣膜置换术后一种严重并发症,尽管随着医疗技术与设备的不断更新,更有效的抗生素问世,但其手术时机难以掌握,并发症多,死亡率高,...
邱志兵陈鑫徐明石开虎蒋英硕肖立琼汪黎明郭子璜
文献传递
老年心脏移植手术三例
2008年
王睿陈鑫石开虎徐明蒋英硕刘培生肖立琼
关键词:心脏移植病例报告
闭式体外循环下微创与常规主动脉瓣手术的疗效对比分析被引量:3
2019年
目的对比分析闭式体外循环经右胸微创主动脉瓣手术与同期常规主动脉瓣手术早期疗效,评估经右胸微创切口手术治疗主动脉瓣疾病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前瞻性分析2017年1月至12月选择性实施单纯主动脉瓣手术的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早期随访结果。其中男32例,女28例;年龄28~72(46. 5±10. 2)岁。采用随机表法将患者分成采用闭式体外循环下经右胸微创切口主动脉瓣手术组(微创组,20例)和常规单纯主动脉瓣手术组(常规组,40例)。微创组所有手术均经股动静脉、右颈内静脉插管建立闭式体外循环,取右侧胸骨旁第3肋间长5~6 cm的横切口完成主动脉瓣替换术。常规组手术经胸骨正中切口常规建立体外循环,完成主动脉瓣替换术;比较分析两组围术期临床资料、并发症和死亡率。结果全组无围术期及出院后近期死亡,微创组体外循环时间[(106. 0±21. 0) min vs (73. 0±15. 0) min]和主动脉阻断时间[(78. 0±10. 0) min vs(47. 0±6. 0) min]较常规组延长(P <0. 05);而微创组术后辅助呼吸时间[(7. 0±4. 2) h vs (10. 2±5. 3) h]、住ICU时间[(19. 0±4. 0) h vs (27. 5±8. 0) h]和术后住院时间[(8. 5±2. 5) d vs (13. 0±3. 0) d]较常规组缩短(P <0. 05)。微创组术后12 h引流量[(100. 0±40. 0) ml vs (410. 0±80. 0)ml]、输血率(15. 0%vs 55. 0%)较常规组减少(P <0. 05)。术后随访1~12个月,随访率96. 7%,两组早期并发症发生率和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经右胸微创切口直视治疗主动脉瓣疾病是安全、可行的。在达到与传统开胸手术相同效果的前提下,微创手术明显恢复快,减少血制品使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邱志兵陈鑫秦卫黄福华汪黎明蒋英硕徐明肖立琼祁浩宇尹力
关键词:心肺转流术心脏瓣膜假体植入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瓣
深低温停循环主动脉弓部手术
陈鑫石开虎徐明汪黎明蒋英硕肖立琼赵海鹏刘陪生王睿郑林
体外转流或非体外转流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的质量评估被引量:4
2005年
目的对比评估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与传统冠状动脉搭桥术(CCABG)的吻合口质量。方法采用手术中的实时定量血流测定,对CCABG与OPCAB中质量控制进行对比。结果人均远端吻合数,CCABG组(3·78±1·11)支,OPCAB组(3·83±0·93)支,再血管化指数CCABG和OPCAB组分别为1·01±0·08和1·10±0·09。所有桥血管的血流均满意,搏动指数(PI)均小于5,各搭桥部位的血流波形未见明显区别,两组平均血流量和PI值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OPCAB可以达到与CCABG同样的桥血流量,说明OPCBA可以达到与CCABG同样的吻合质量。
陈鑫徐明邱志兵蒋英硕汪黎明肖立琼
关键词: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再血管化体外转流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CCABG
联合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和其他心脏手术
2004年
目的 回顾分析联合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和其他心脏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134例患者中 ,75 .4 %例有Ⅲ~Ⅳ级心绞痛 (CCSS) ,5 1.2 %有个至少 1次心肌梗死史。冠状动脉造影示梗阻性病变在左主干 (LM) 34例次、左前降支 (LAD) 130例次、对角支 91例次、回旋支 84例次、右冠状动脉 80例次。伴有冠状动脉弥漫性病变 4 1例。左室射血分数 (LVEF) 18%~ 6 9% ,4 5 %~ 30 % 5 0例 ,<30 % 13例 ;伴左心室壁瘤 5 6例 ,同时伴瓣膜功能不全 4 2例。全部患者均在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对 36例伴有冠状动脉弥漫性病变者同期激光心肌打孔 (TMLR) ,同期左心室壁瘤切除三明治式缝合11例 ,巨大室壁瘤心内补片左室成形 4 5例 ;同期心脏瓣膜手术 4 2例 (其中 4例患者同时心脏室壁瘤切除心内补片成型 )。结果 人均旁路 2 .4 6支 ,6例患者需IABP辅助 11~ 5 4h ;2次开胸止血 6例 ;并发室上速和房颤 2 8例 ,室性心律失常 10例 ,2例电转复 ,余均药物控制 ;全组手术死亡 3例 ,死亡原因分别为严重低心排综合征 (2例 )和多脏器功能衰竭。 131例患者手术后心绞痛等症状均缓解 ,心脏功能明显改善。随访 4~ 6 0个月 (平均 12 .7个月 ) ,随访率 89% ,6 5例已恢复全日工作。结论 与单纯冠状动脉旁路多植术相比 。
陈鑫陈振强徐明蒋英硕秦星缪劲赵扬肖立琼高岩郭子黄邱志兵
关键词:室壁瘤瓣膜激光心肌打孔
左室内补片心室成型治疗心脏室壁瘤被引量:4
2004年
目的 回顾分析88例左室内补片心室成型治疗巨大室壁瘤的临床经验和手术效果。方法 手术前88例均有明确心肌梗死史。冠状动脉造影示梗阻性病变在左主干(LM)22例次、左前降支(LAD)88例次、对角支55例次、回旋支48例次、右冠状动脉30例次。除4例室壁瘤位于心脏下壁外,其余84例室壁瘤均位于心脏前壁和心尖。同时伴需手术矫正的瓣膜功能不全28例。88例均在全身麻醉、体外循环(cPB)下行左室内补片心室成型。87例同时冠状动脉搭桥(人均旁路1.87支);同时心脏瓣膜手术28例。结果88例均顺利度过手术。16例需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支持11~90 h;二次开胸止血2例;手术后脑梗死2例;胸部切口感染并胸骨裂开1例,二次手术治愈;全组手术死亡2例,分别为严重低心排和多脏器功能衰竭综合征在手术后7 d和11d死亡;其余病人均康复出院。78例随访3~72个月,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手术后2周、3个月和6个月的左室射血分数分别为43%±10%,49%±14%和47%±12%,明显高于手术前(35%±17%)。结论左室内补片心室成型是治疗心肌梗死后巨大室壁瘤的有效方法。
陈鑫徐明蒋英硕邱志兵肖立琼高岩缪劲郭子黄
关键词:心室左室补片室壁瘤LM
夜间急诊主动脉夹层手术并不增加住院死亡率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分析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夜间手术与白天手术的疗效差异。方法 2004年1月至2013年3月,195例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南京市心血管病医院)接受手术治疗,从白天急诊手术患者(127例)中选出与晚夜间手术患者(68例)倾向指数相同或相近的个体进行配对,共匹配58对患者,包括夜间手术组[n=58,男45例,女13例,(48.3±14.6)岁]和白天手术组[n=58,男43例,女15例,(47.7±14.6)岁]。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胸腔引流量、术后机械通气时间、术后透析率、气管切开率、住ICU时间、住院死亡率。结果夜间手术组患者术后气管切开率[19.0%(11/58)vs.6.9%(4/58),P=0.053]、住院死亡率[8.6%(5/58)vs.6.9%(4/58),P=0.729]与白天手术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夜间手术组与白天手术组比较,前者手术时间延长[(485.7±93.5)min vs.(428.5±123.3)min,P=0.048]、术后胸腔引流量偏多[(979.5±235.7)ml vs.(756.6±185.9)ml,P=0.031]、机械通气时间延长[(67.9±13.8)h vs(.55.7±11.9)h,P=0.025]、术后透析率增加[17.2%(10/58)vs.5.2%(3/58),P=0.039]、住ICU时间延长[(89.4±16.2)h vs.(74.8±12.5)h,P=0.023]。术后随访107例患者,随访时间4~6个月。随访期间无死亡,13例术后透析患者中有12例已经不需要定期行透析治疗。结论夜间急诊主动脉夹层手术并不增加住院死亡率,但是增加术后一些并发症的发生率。无论是夜间还是白天,对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都应该以更充分地准备、更饱满地精力去积极认真对待,必要时应及时手术治疗。
秦卫黄福华肖立琼刘圣辰陈鑫
关键词:STANFORD主动脉夹层死亡率
Ⅲb型缺血性二尖瓣反流外科治疗方式的早期临床效果及中远期疗效比较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分析二尖瓣成形术或二尖瓣置换术治疗CarpentierⅢb型缺血性二尖瓣反流的临床经验,评估该技术的治疗方法选择和中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00年1月至2014年3月南京市第一医院心血管外科308例冠心病合并Ⅲb型缺血性二尖瓣反流的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同期行二尖瓣成形术或二尖瓣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15例、女93例,年龄30~78(62.7±11.5)岁。按二尖瓣手术方式分为两组:172例行二尖瓣成形术,为二尖瓣成形术组,其中限制性瓣环成形术170例(全环128例,C形环42例),交界环缩术2例;136例行二尖瓣置换术,为二尖瓣置换术组,其中置换机械瓣11例,生物瓣125例。结果所有患者主动脉阻断时间(81.9±21.5)min。体外循环时间(122.0±31.3)min。全组围术期死亡6例(1.9%)。两组术中主动脉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移植血管支数及左乳内动脉使用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早期结果显示,二尖瓣置换术组的术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高于二尖瓣成形术组(P<0.05)。术后随访1~85个月。两组中远期疗效中的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尖瓣置换术组二尖瓣反流程度和再次换瓣手术率均低于二尖瓣成形术组(P<0.05)。结论 CarpentierⅢb型缺血性二尖瓣反流患者行二尖瓣成形术的近期疗效较瓣膜置换术好,中远期随访发现保留瓣下装置的二尖瓣置换术有较低的瓣膜相关并发症发生率。
邱志兵陈鑫徐明徐明蒋英硕汪黎明肖立琼蒋英硕张扬波
关键词:缺血性二尖瓣反流二尖瓣成形术二尖瓣置换术
共14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