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思功

作品数:13 被引量:27H指数:3
供职机构:中日友好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专项北京市科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皮肌
  • 7篇皮肌炎
  • 7篇肌炎
  • 5篇细胞
  • 5篇粒细胞
  • 4篇多发性肌炎
  • 3篇间质性
  • 3篇间质性肺病
  • 3篇肺病
  • 3篇伴发
  • 2篇低密度
  • 2篇中性粒细胞
  • 2篇快型
  • 2篇类风湿
  • 2篇类风湿关节炎
  • 2篇关节
  • 2篇关节破坏
  • 2篇关节炎
  • 2篇风湿
  • 2篇风湿关节炎

机构

  • 12篇中日友好医院
  • 5篇中国医学科学...
  • 2篇北京协和医学...
  • 1篇解放军总医院...

作者

  • 13篇张思功
  • 11篇王国春
  • 7篇卢昕
  • 7篇张寅丽
  • 7篇周航
  • 6篇田小兰
  • 6篇彭清林
  • 5篇杨文芳
  • 5篇舒晓明
  • 3篇王艳
  • 3篇陈芳
  • 2篇赵千子
  • 2篇周惠琼
  • 1篇章璐
  • 1篇孙晓萱
  • 1篇王丽英
  • 1篇张学智
  • 1篇袁凯
  • 1篇尹利国

传媒

  • 5篇中华风湿病学...
  • 3篇中日友好医院...
  • 2篇中华临床医师...
  • 1篇中国骨质疏松...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年份

  • 3篇2015
  • 3篇2014
  • 7篇2013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NETs的调控异常与皮肌炎和多发性肌炎患者伴发的间质性肺病的相关性及机制研究
背景 间质性肺病(ILD)是皮肌炎(DM)和多发性肌炎(PM)最常见且严重影响患者预后的并发症,而其发病机制仍不十分清楚。新近的研究发现低密度粒细胞(LDGs)不同与中性粒细胞,不但可以分泌促炎因子、损伤血管内皮,而且形...
张思功
关键词:皮肌炎多发性肌炎间质性肺病
文献传递
循环游离DNA在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中的作用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研究循环游离DNA(cfDNA)在多发性肌炎(PM)和皮肌炎(DM)中的作用。方法:使用PicoGreen试剂盒检测61例PM/DM患者、34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和48例健康对照的血浆cfDNA浓度,并与患者的血清学指标做相关性分析。结果:cfDNA浓度在PM/DM组是247.1±61.09ng/ml,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197.1±31.36ng/ml,P<0.01),显著低于SLE组(281.9±82.21ng/ml,P<0.01)。cfDNA与血沉和血清球蛋白呈显著正相关(P<0.01,P<0.05),与C3呈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cfDNA可能与PM/DM疾病活动度相关。
张思功卢昕田小兰王艳杨文芳张学智王国春
关键词:多发性肌炎皮肌炎
低密度粒细胞与皮肌炎患者伴发的间质性肺病的相关性研究
2015年
目的 探讨低密度粒细胞(LDGs)在DM患者伴发的间质性肺病(ILD)中的意义.方法 纳入了48例DM患者和19名健康对照,其中28例DM患者患有ILD.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PBMCs中LDGs的比例;采用实时定量PCR法测定PBMCs中中性粒细胞相关基因(LL-37、髓过氧化物酶和MMP-8)的mRNA表达水平;采用ELISA法测定PBMCs总蛋白中LL-37的浓度;采用肌炎活动度视觉模拟评分(MYOACT)评估疾病活动度.采用Welch校正的非配对t检验比较伴发ILD的患者和未患ILD的患者LDGs水平的差异,LDGs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采用单因素相关分析,PBMCs中中性粒细胞相关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的比较采用Mann-WhitneyU检验.结果 DM患者PBMCs中LDGs的比例显著升高,是健康对照LDGs均数的7.1倍[(9.1±11.5)%和(1.3±0.7)%,t=4.664,P<0.01];且伴有ILD的DM患者中LDGs 的比例显著高于不伴ILD的DM患者[(12.3±14.1)%和(4.5±2.6)%,t=2.835,P=0.008 3],是不合并ILD的DM患者LDGs均数的2.7倍;LL-37、髓过氧化物酶和MMP-8的mRNA表达水平和LL-37的蛋白表达水平在DM组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LDGs比例与MYOACT肺疾病活动度评分呈正相关(r=0.439,P=0.010).结论 DM合并ILD的患者LDGs的比例明显增高,而且与MYOACT肺疾病活动度评分呈正相关,提示异常增多的LDGs是DM合并ILD的可能参与因素.
张思功田小兰王国春卢昕王丽英
关键词:皮肌炎
全新认识中性粒细胞在自身免疫病中的致病作用被引量:8
2013年
以往对中性粒细胞的认识,主要停留在其在先天免疫系统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中性粒细胞是人体内数量最多的免疫细胞,是抵抗病原微生物的第一道防线。作为固有免疫系统的主要效应细胞,它可产生多种细胞因子,对适应性免疫起重要的辅助和调节作用。长期以来,人们认为中性粒细胞依靠强大的趋化及吞噬作用来清除病原微生物。2004年,Brinkmann等发现,中性粒细胞在激活后可释放出一种由DNA和组蛋白等构成的网状结构,来捕获并杀灭病原微生物,从而提出了中性粒细胞新的杀菌方式——“中性粒细胞胞外网状陷阱”(neutrophil excellurlar traps,NETs)。这种全新的防御模式不同于坏死和凋亡,它在诱捕并杀灭病原微生物的同时伴有自身的死亡,被称之为NET0sis。NETs的形成,伴有大量胞内和核内自身抗原的暴露,若NETs大量形成或清除不及时,则可诱导机体产生众多的自身抗体。
张思功田小兰舒晓明陈芳张寅丽彭清林周航王国春
关键词:中性粒细胞自身免疫病致病作用抗病原微生物NETS适应性免疫
DNaseⅠ在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中的作用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研究DNaseⅠ在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11年12月至2012年10月在中日友好医院风湿免疫科住院患者中符合多发性肌炎(PM)/皮肌炎(DM)诊断标准的61例患者作为病例组。同期选择48例健康成年人作为对照组。辐射状酶扩散法测定血浆Ⅰ型脱氧核糖核酸酶(DNaseⅠ)活性,并与患者血清学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在DNaseⅠ活性受损的患者血浆中添加外源性DNaseⅠ和微球菌核酸酶(MNase),进一步分析DNaseⅠ活性受损的原因。结果 DNaseⅠ活性在PM/DM组为(0.3353±0.1894)U/ml,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0.5441±0.2536)U/ml,P<0.0001]。36例DNaseⅠ活性显著受损的患者血浆中添加外源性重组DNaseⅠ后,11例患者的血浆不能明显恢复DNaseⅠ活性,而添加MNase后,患者血浆对底物dsDNA的降解完全恢复,说明这些患者血浆中存在DNaseⅠ的特异性抑制剂。相关性分析提示DNaseⅠ活性与血清球蛋白(r=0.366,P=0.005)和IgG(r=0.322,P=0.012)呈正相关。结论 PM/DM患者血浆DNaseⅠ活性显著低于健康对照;部分PM/DM患者血浆中存在DNaseⅠ的特异性抑制剂;DNaseⅠ的活性受损可能在PM/DM发病中起一定作用。
张思功卢昕田小兰陈芳王艳杨文芳张寅丽周航杨阚波袁凯王国春
关键词:多发性肌炎皮肌炎
肌球蛋白结合蛋白C的表达和鉴定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探讨优化原核表达方法以及用亲和层析的方法制备重组人快型肌球蛋白结合蛋白C(MYBPC2)。方法:根据MYBPC2的序列设计一对引物,在上下游引物的5’端分别加上BamHI和HindⅢ酶切位点。以健康人骨骼肌cDNA为模版,扩增第284位至第579位氨基酸残基对应的碱基序列,经双酶切后插入pMalc-5e载体中,测序鉴定重组质粒的序列,将构建好的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中,IPTG诱导重组蛋白MYBPC2-MBP的表达,亲和层析纯化重组蛋白,蛋白电泳法鉴定蛋白的分子量及纯度,测定蛋白浓度并估算蛋白纯化后得率。用商品化的抗MYBPC2抗体证实所表达蛋白序列的正确性。以纯化的蛋白免疫动物获得动物免疫血清,用Western Blot的方法鉴定此蛋白的免疫原性。结果:人MYBPC2蛋白表达载体构建成功,每升大肠杆菌菌液可生产纯化后的重组MYBPC2蛋白约30mg,Western Blot显示重组蛋白与其抗体及抗血清特异结合。结论:本方法可以高效制备生产人MYBPC2蛋白片段,具备良好的抗原特异性和免疫原性。
张寅丽舒晓明彭清林杨阚波周航张思功杨文芳赵千子卢昕王国春
关键词:蛋白表达免疫原性
中性粒细胞胞外网状陷阱与皮肌炎患者伴发的间质性肺病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胞外网状陷阱(NETs)与皮肌炎患者间质性肺病(ILD)发生的关联性。方法研究纳入36例皮肌炎患者,其中19例伴发ILD。同时选择47名健康成年人作为健康对照组。比较2组血浆诱发NETs形成和降解NETs的能力。结果皮肌炎患者的血浆较健康对照组的血浆能诱发更多的正常中性粒细胞形成NETs[(246+93)RFUs和(192±53)RFUs,P=-0.002]。皮肌炎患者的血浆对NETs的降解显著低于健康对照,而且与不伴ILD的皮肌炎患者相比,伴发ILD的皮肌炎患者降低更明显[(83±13)%和(59±21)%,P〈0.01]。进一步分析皮肌炎伴发ILD的亚组发现,4例伴发亚急性ILD的患者对NETs的降解显著低于慢性或无症状ILD的皮肌炎患者[(36±14)%和(65%±19)%,P=-0.0139]。结论皮肌炎患者的血浆诱发NETs形成显著增加,伴发ILD的皮肌炎患者不能完全降解形成的NETs;提示NETs的清除异常在皮肌炎及皮肌炎伴发的ILD中起一定作用。
张思功田小兰张寅丽杨阚波周航王国春卢昕
关键词:皮肌炎肺疾病间质性
皮肌炎合并甲状腺功能异常的临床分析被引量:6
2013年
目的探讨合并甲状腺功能异常的皮肌炎(DM)患者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12例DM患者,比较甲状腺功能异常组与正常组患者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特点及死亡率差异。结果 112例DM患者中甲状腺功能异常者达48.2%,最常见表现为正常甲状腺病态综合征(ESS)(31.3%),其次是甲状腺功能减退(简称甲减)(10.7%)和甲状腺功能亢进(简称甲亢)(6.3%)。与正常组相比,ESS组患者多见合并关节炎和间质性肺疾病(ILD),也常出现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血清铁蛋白(ferritin,Fet)升高和血红蛋白(hemoglobin,HGB)降低(P均<0.05),且死亡率明显升高(P=0.006)。甲减组患者合并消化道受累比例、出现蛋白尿比例、IgM升高比例、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hyroid peroxidase antibodies,TPOAb)阳性率、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hyroglobulin antibodies,TGAb)阳性率均显著高于正常组(P均<0.05)。甲亢组患者血浆胆固醇(cholesterol,CHO)水平明显升高(P<0.05)。DM合并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AITD)发生率为5.4%,最常见类型为桥本甲状腺炎(HT)(3.6%)。结论 DM患者甲状腺功能异常发生率高,以ESS最常见,并且合并ESS的DM患者死亡率更高。DM伴发AITD不少见,最常见类型为HT。
田小兰张思功舒晓明章璐王国春
关键词:皮肌炎甲状腺功能试验甲状腺疾病
TRAIL及其受体在多发性肌炎/皮肌炎患者外周血CD3^+T淋巴细胞中的表达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通过检测多发性肌炎/皮肌炎(PM/DM)患者外周血CD3+T淋巴细胞表面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RAIL)及其受体DR4、DR5的表达,探讨TRAIL及其受体在PM/DM患者T淋巴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对44例PM/DM患者和20例健康人的外周血CD3+T淋巴细胞表面TRAIL及其受体DR4、DR5的表达进行检测。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凋亡率。结果:PM/DM组的m TRAIL、DR4、DR5的阳性表达率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均P<0.05)。不同浓度TRAIL(0,5,10,50,100ng/ml)刺激淋巴细胞24h后,检测其凋亡率,PM/DM组淋巴细胞凋亡率(%)分别为25.63±8.79,33.04±12.31,42.42±10.72,80.74±14.52,69.9±16.99,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凋亡率(%):18.72±12.48,23.23±17.00,24.69±9.15,26.64±13.28,20.32±11.07。结论:TRAIL及其受体DR4、DR5在多发性肌炎/皮肌炎患者外周血CD3+T淋巴细胞表面的表达阳性率增高,提示TRAIL介导的细胞凋亡可能在多发性肌炎/皮肌炎的发病机制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周航张思功舒晓明彭清林陈芳王国春
关键词: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多发性肌炎皮肌炎
血浆游离DNA水平升高源于NETosis并与活动性狼疮肾炎相关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 探讨SLE患者血浆游离DNA(cfDNA)水平与LN的相关性,分析患者血浆cfDNA升高的可能原因.方法 实验纳入了54例SLE患者和43名健康对照者.SLE患者中,37例合并有LN,26例为活动性LN患者,11例为缓解期LN患者.血浆cfDNA的测定采用Picogreen试剂盒;低密度粒细胞(LDGs)的测定采用流式细胞术.采用单因素相关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LN与cfDNA的关系并分析cfDNA升高的影响因素.结果 SLE组的cfDNA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237&#177;40) ng/ml和(188&#177;41) ng/ml,P<0.01].在SLE中,LN组的cfDNA水平显著高于非LN组[(247&#177;47) ng/ml和(214&#177;31) ng/ml,P=0.028);而且活动性LN的cfDNA水平明显高于缓解期LN[(254&#177;50) ng/ml和(216&#177;29) ng/ml,P=0.035).进一步分析发现SLE患者血浆cfDNA水平与尿蛋白定量(24 h)呈正相关(r=0.350,P=0.013),与血清白蛋白(r=-0.500,P<0.01)和内生肌酐清除率(Ccr)(r=-0.354,P=0.044)呈负相关.LDGs在SLE患者中的比例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8.3&#177;12.9)%和(1.2&#177;0.7)%,P=0.004],并且与血浆cfDNA水平呈正相关(r=0.636,P=0.002);中性粒细胞计数与cfDNA呈正相关(r=0.599,P<0.01).结论 LDGs和中性粒细胞过度形成中性粒细胞胞外网状陷阱(NETs)是SLE患者cfDNA水平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血浆cfDNA的水平与LN的活动性相关,提示NETs标记物和活动性LN存在联系,更特异的血清NETs标记物有望成为活动性LN的临床标志.
张思功王国春彭清林王艳周航卢昕
关键词:狼疮肾炎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