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寅丽

作品数:14 被引量:30H指数:3
供职机构:中日友好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肌炎
  • 5篇皮肌
  • 5篇皮肌炎
  • 4篇多发性肌炎
  • 2篇蛋白
  • 2篇动物
  • 2篇动物模型
  • 2篇血清
  • 2篇炎性
  • 2篇炎性肌病
  • 2篇特发性
  • 2篇特发性炎性肌...
  • 2篇自身免疫
  • 2篇细胞
  • 2篇粒细胞
  • 2篇快型
  • 2篇类风湿
  • 2篇类风湿关节炎
  • 2篇肌病
  • 2篇关节

机构

  • 14篇中日友好医院
  • 7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北京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解放军总医院...
  • 1篇北京协和医学...

作者

  • 14篇张寅丽
  • 13篇王国春
  • 9篇卢昕
  • 8篇周航
  • 7篇舒晓明
  • 7篇张思功
  • 5篇赵千子
  • 4篇田小兰
  • 4篇彭清林
  • 4篇杨文芳
  • 2篇周惠琼
  • 2篇尹利国
  • 2篇陈芳
  • 1篇邵长军
  • 1篇孙晓萱
  • 1篇顾明亮
  • 1篇袁凯
  • 1篇王艳
  • 1篇张铁
  • 1篇任卫

传媒

  • 7篇中华风湿病学...
  • 4篇中日友好医院...
  • 1篇中国骨质疏松...
  • 1篇中华临床医师...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年份

  • 1篇2015
  • 4篇2014
  • 8篇2013
  • 1篇2012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全新认识中性粒细胞在自身免疫病中的致病作用被引量:8
2013年
以往对中性粒细胞的认识,主要停留在其在先天免疫系统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中性粒细胞是人体内数量最多的免疫细胞,是抵抗病原微生物的第一道防线。作为固有免疫系统的主要效应细胞,它可产生多种细胞因子,对适应性免疫起重要的辅助和调节作用。长期以来,人们认为中性粒细胞依靠强大的趋化及吞噬作用来清除病原微生物。2004年,Brinkmann等发现,中性粒细胞在激活后可释放出一种由DNA和组蛋白等构成的网状结构,来捕获并杀灭病原微生物,从而提出了中性粒细胞新的杀菌方式——“中性粒细胞胞外网状陷阱”(neutrophil excellurlar traps,NETs)。这种全新的防御模式不同于坏死和凋亡,它在诱捕并杀灭病原微生物的同时伴有自身的死亡,被称之为NET0sis。NETs的形成,伴有大量胞内和核内自身抗原的暴露,若NETs大量形成或清除不及时,则可诱导机体产生众多的自身抗体。
张思功田小兰舒晓明陈芳张寅丽彭清林周航王国春
关键词:中性粒细胞自身免疫病致病作用抗病原微生物NETS适应性免疫
多发性肌炎/皮肌炎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的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2013年
目的:检测多发性肌炎/皮肌炎(PM/DM)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sTRAIL)的水平及其在多发性肌炎/皮肌炎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2012年10月~2013年8月中日友好医院风湿免疫科40例PM/DM患者,20例健康人血清中sTRAIL的水平.分析sTRAIL水平与PM/DM各临床特点的关系.结果:PM/DM患者组血清sTRAIL水平为1380.71±126.49ng/L,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493.89±33.32ng/L(P<0.05).吞咽困难的PM/DM患者血清sTRAIL水平(1775.76±321.95ng/L)显著高于无吞咽困难者(958.24±155.66ng/L,P<0.05).是否合并肺间质病变,其血清sTRAIL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Jo-1阳性的患者组血清sTRAIL水平为562.36±52.99ng/L,显著低于Jo-1阴性的患者组1334.57±181.21ng/L(P<0.05).PM/DM患者血清sTRAIL水平与乳酸脱氢酶(LDH)显著负相关(r=-4.03,P<0.05).结论:TRAIL在多发性肌炎/皮肌炎的发病机制中起作用,其异常表达与患者的临床特征密切相关.
周航张寅丽赵千子任卫舒晓明卢昕王国春
关键词: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多发性肌炎皮肌炎
炎症体在皮肌炎与多发性肌炎肌肉组织中的表达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研究炎症体在皮肌炎(DM)和多发性肌炎(PM)受累肌肉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在发病机制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新发病并未经治疗的成年DM/PM患者肌肉标本10例(DM 4例,PM 6例)及5例健康对照肌肉组织NALP1、NALP3、衔接蛋白ASC及半胱天冬酶-1(caspase-1)的表达情况。结果:4例DM患者肌肉组织中CD3+T细胞及CD20+B细胞均表达ASC及caspase-1,其中2例表达NALP3。6例PM患者中仅1例肌肉组织中CD3+T细胞及CD20+B细胞表达NALP3、ASC及caspase-1。10例患者均不表达NALP1。5例正常对照肌肉组织均不表达NALP1、NALP3、ASC及caspase-1。DM组ASC及caspase-1的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PM组及正常对照组(P<0.01,P<0.05),NALP3的表达阳性率亦高于PM组及正常对照组,但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固有免疫反应与调节在DM和PM中起不同的作用。炎症体可能参与DM的发病过程,部分由NALP3激活。而炎症体激活可能并不参与大部分PM的发病。
赵千子张寅丽张铁周航舒晓明卢昕王国春
关键词:皮肌炎多发性肌炎固有免疫
DNaseⅠ在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中的作用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研究DNaseⅠ在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11年12月至2012年10月在中日友好医院风湿免疫科住院患者中符合多发性肌炎(PM)/皮肌炎(DM)诊断标准的61例患者作为病例组。同期选择48例健康成年人作为对照组。辐射状酶扩散法测定血浆Ⅰ型脱氧核糖核酸酶(DNaseⅠ)活性,并与患者血清学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在DNaseⅠ活性受损的患者血浆中添加外源性DNaseⅠ和微球菌核酸酶(MNase),进一步分析DNaseⅠ活性受损的原因。结果 DNaseⅠ活性在PM/DM组为(0.3353±0.1894)U/ml,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0.5441±0.2536)U/ml,P<0.0001]。36例DNaseⅠ活性显著受损的患者血浆中添加外源性重组DNaseⅠ后,11例患者的血浆不能明显恢复DNaseⅠ活性,而添加MNase后,患者血浆对底物dsDNA的降解完全恢复,说明这些患者血浆中存在DNaseⅠ的特异性抑制剂。相关性分析提示DNaseⅠ活性与血清球蛋白(r=0.366,P=0.005)和IgG(r=0.322,P=0.012)呈正相关。结论 PM/DM患者血浆DNaseⅠ活性显著低于健康对照;部分PM/DM患者血浆中存在DNaseⅠ的特异性抑制剂;DNaseⅠ的活性受损可能在PM/DM发病中起一定作用。
张思功卢昕田小兰陈芳王艳杨文芳张寅丽周航杨阚波袁凯王国春
关键词:多发性肌炎皮肌炎
小鼠组氨酰tRNA合成酶与麦芽糖结合蛋白融合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与鉴定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小鼠组氨酰tRNA合成酶(HARS)与麦芽糖结合蛋白(MBP)融合基因,通过亲和层析纯化以获得具有抗原特异性的重组蛋白。方法提取C57BL/6小鼠肌肉组织总RNA,反转录为cDNA,利用软件设计一对特异性引物,扩增HARS基因上游591对碱基序列。对扩增产物和载体质粒pMALc-5e分别进行双酶切,再用T4连接酶连接得到重组质粒。将其转化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挑取单克隆培养并鉴定质粒序列。异丙基-β-D硫化吡喃半乳糖苷(IPTG)诱导融合蛋白表达后亲和层析纯化,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对融合蛋白进行相对分子质量粗鉴定,蛋白印迹法鉴定抗原特异性。结果重组HARS—MBP融合蛋白基因在大肠杆菌胞质中高效表达,亲和层析纯化后的融合蛋白与预测相对分子质量66000相符,与抗体具有良好的特异结合能力。结论小鼠HARS-MBP融合基因能够在大肠杆菌中稳定高效地表达,表达的蛋白具有良好的抗原特异性,为后续炎性肌病的研究提供了基础。
张寅丽舒晓明卢昕邵长军顾明亮王国春
关键词:重组融合蛋白质类原核表达
他汀类药物相关免疫性肌病的临床表现及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12年
他汀类药物是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除调节血脂外,还包括改善内皮功能、抗血栓作用、抗氧化作用等,在降低心血管事件病死率、脑卒中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1]。自1987年上市以来在临床上广泛应用。此类药物一般需要长期服用,虽然多数患者对他汀类药物有良好的耐受性,但肌肉受累是这类药物较为常见的不良反应。
张寅丽王国春
关键词:物相还原酶抑制剂抗血栓作用心血管事件
肌炎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14年
特发性炎性肌病(idiopathic inflammatory myopathies,ⅡM)是一组病因未明的异质性疾病,主要包括PM、DM和包涵体肌炎(inclusion body myositis,IBM)3种类型.其具体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主要涉及自身免疫反应及非免疫性代谢途径两个方面[1].由于ⅡM的异质性、复杂性和病程的迁延性,临床研究受到多方面的限制.因此,合适的动物模型是研究ⅡM发病机制及新型特异性靶向治疗的重要手段.迄今为止,有关肌炎的动物模型可分为抗原免疫诱导的肌炎模型、基于基因的非免疫途径诱导的肌炎模型、感染诱导的肌炎模型等几种类型,不同类型的动物模型所涉及的机制各有不同,本研究就这几种动物模型类型的优缺点及其意义等方面做一综述.
尹利国张寅丽王国春
关键词:包涵体肌炎动物模型特发性炎性肌病异质性疾病自身免疫反应
抗Mi-2抗体阳性的皮肌炎患者的临床和肌组织病理特征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通过检测多发性肌炎/皮肌炎患者血清中的抗Mi-2抗体,分析该抗体阳性患者的临床特征和肌肉病理学特点。方法:用免疫印迹法检测125例多发性肌炎/皮肌炎患者(其中皮肌炎89例,多发性肌炎36例)血清中抗Mi-2抗体的阳性率,并通过系统的文献回顾,分析此抗体阳性患者的临床特征。结果:125例患者中抗Mi-2抗体阳性5例,均为皮肌炎患者,多发性肌炎患者中未检出;在皮肌炎患者中占5.6%。该抗体阳性的患者与阴性的患者相比,Gottron皮疹、Heliotrope疹、面部红斑、四肢肌肉受累的发生率较高,但无统计学差异。该抗体阳性者的肺间质病变、吞咽困难也较为常见,但合并心脏受累较少见,与伴发肿瘤无明显关联,免疫治疗应答率高。肌组织病理主要表现为血管周围炎症细胞浸润,肌细胞组织相容复合物-1表达上调,T淋巴细胞浸润为主。结论:抗Mi-2抗体对皮肌炎诊断较为特异,阳性率低,与皮疹和肌肉受累关系密切,治疗反应良好,预后个体差异较大。
张寅丽杨阚波赵千子田小兰周航舒晓明卢昕王国春
关键词:皮肌炎病理学
肌球蛋白结合蛋白C的表达和鉴定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探讨优化原核表达方法以及用亲和层析的方法制备重组人快型肌球蛋白结合蛋白C(MYBPC2)。方法:根据MYBPC2的序列设计一对引物,在上下游引物的5’端分别加上BamHI和HindⅢ酶切位点。以健康人骨骼肌cDNA为模版,扩增第284位至第579位氨基酸残基对应的碱基序列,经双酶切后插入pMalc-5e载体中,测序鉴定重组质粒的序列,将构建好的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中,IPTG诱导重组蛋白MYBPC2-MBP的表达,亲和层析纯化重组蛋白,蛋白电泳法鉴定蛋白的分子量及纯度,测定蛋白浓度并估算蛋白纯化后得率。用商品化的抗MYBPC2抗体证实所表达蛋白序列的正确性。以纯化的蛋白免疫动物获得动物免疫血清,用Western Blot的方法鉴定此蛋白的免疫原性。结果:人MYBPC2蛋白表达载体构建成功,每升大肠杆菌菌液可生产纯化后的重组MYBPC2蛋白约30mg,Western Blot显示重组蛋白与其抗体及抗血清特异结合。结论:本方法可以高效制备生产人MYBPC2蛋白片段,具备良好的抗原特异性和免疫原性。
张寅丽舒晓明彭清林杨阚波周航张思功杨文芳赵千子卢昕王国春
关键词:蛋白表达免疫原性
中性粒细胞胞外网状陷阱与皮肌炎患者伴发的间质性肺病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胞外网状陷阱(NETs)与皮肌炎患者间质性肺病(ILD)发生的关联性。方法研究纳入36例皮肌炎患者,其中19例伴发ILD。同时选择47名健康成年人作为健康对照组。比较2组血浆诱发NETs形成和降解NETs的能力。结果皮肌炎患者的血浆较健康对照组的血浆能诱发更多的正常中性粒细胞形成NETs[(246+93)RFUs和(192±53)RFUs,P=-0.002]。皮肌炎患者的血浆对NETs的降解显著低于健康对照,而且与不伴ILD的皮肌炎患者相比,伴发ILD的皮肌炎患者降低更明显[(83±13)%和(59±21)%,P〈0.01]。进一步分析皮肌炎伴发ILD的亚组发现,4例伴发亚急性ILD的患者对NETs的降解显著低于慢性或无症状ILD的皮肌炎患者[(36±14)%和(65%±19)%,P=-0.0139]。结论皮肌炎患者的血浆诱发NETs形成显著增加,伴发ILD的皮肌炎患者不能完全降解形成的NETs;提示NETs的清除异常在皮肌炎及皮肌炎伴发的ILD中起一定作用。
张思功田小兰张寅丽杨阚波周航王国春卢昕
关键词:皮肌炎肺疾病间质性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