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孙文军

作品数:13 被引量:183H指数:8
供职机构: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3篇天文地球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主题

  • 4篇推覆
  • 4篇逆冲
  • 4篇逆冲推覆
  • 4篇中生代
  • 3篇盆地
  • 3篇准噶尔盆地
  • 2篇地球
  • 2篇地球动力
  • 2篇地球动力学
  • 2篇地幔
  • 2篇地幔对流
  • 2篇东北缘
  • 2篇推覆构造
  • 2篇逆冲推覆构造
  • 2篇前寒武纪
  • 2篇寒武纪
  • 2篇北缘
  • 1篇地核
  • 1篇地貌
  • 1篇地球起源

机构

  • 13篇中国海洋大学
  • 6篇教育部
  • 4篇中国石油天然...
  • 2篇西北大学
  • 1篇东华理工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13篇孙文军
  • 11篇李三忠
  • 8篇赵淑娟
  • 6篇戴黎明
  • 6篇刘鑫
  • 5篇杨朝
  • 5篇索艳慧
  • 5篇王学斌
  • 5篇余珊
  • 4篇许立青
  • 4篇楼达
  • 3篇李涛
  • 3篇王鹏程
  • 3篇张臻
  • 3篇李涛
  • 2篇张国伟
  • 2篇张剑
  • 2篇郭玲莉
  • 2篇曹现志
  • 2篇李少俊

传媒

  • 4篇地学前缘
  • 2篇海洋地质与第...
  • 2篇大地构造与成...
  • 1篇地质论评
  • 1篇地质科学
  • 1篇中国科学:地...

年份

  • 4篇2017
  • 4篇2015
  • 4篇2014
  • 1篇2013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准噶尔盆地东北缘乌伦古坳陷油气成藏的构造制约被引量:9
2015年
近年来随着地质工作的不断深入,在乌伦古坳陷发现丰富的油气资源。然而与盆地其余地区相比,其油气勘探开发程度仍较低。本文通过构造特征和断裂发育过程对乌伦古坳陷油气成藏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区发育3套烃源岩,其中石炭系滴水泉组和巴塔玛依内山组烃源岩最为重要,索索泉凹陷中心为乌伦古坳陷的石炭系烃源岩生油中心。乌伦古坳陷油气藏的形成受控于逆冲断裂而呈带状分布,是逆冲断裂控制的油气聚集带。断裂活动自北往南变新,断裂活动期次与烃源岩生烃高峰期相匹配,沟通油源的深大断裂是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浅部发育反冲断层,主要分布在斜坡区的喀拉萨伊断裂附近,对早期油气起到破坏作用。研究区断裂系统在平面上自北往南可分为根部带、中部带和前锋带,受断裂活动影响,构造圈闭和油气藏形成时期逐渐变新,层位逐渐变浅,类型由断层相关变为褶皱相关。
杨朝赵淑娟李三忠余珊孙文军许立青刘鑫楼达王学斌李涛
关键词:准噶尔盆地运聚
原特提斯微陆块群的深部结构与拼合方式
原特提斯洋起始于新元古代,结束于早古生代末期,一直是地球科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关键在于原特提斯洋内存在一系列亲缘性不明的微陆块。长期以来学者通常依据这些微陆块的浅部结构构造或地质露头来揭示其亲缘性与形成演化拼合过程,而对...
孙文军
关键词:深部结构层析成像
文献传递
准噶尔盆地东部中生代构造迁移规律被引量:24
2014年
构造迁移是盆地发展演化过程中十分普遍的地质现象,但准噶尔盆地东部地区相关研究程度较低。本文基于对准噶尔盆地东部地区所开展的大量地震剖面解释,并综合前人研究成果,对准噶尔盆地东部地区中生代构造迁移特征进行了系统讨论。准噶尔盆地东部中新生代期间属于陆内,受西伯利亚板块持续向南楔入的远程效应,其构造特征总体表现出自北向南的迁移规律,具体表现为盆地内的逆冲断裂迁移、沉积沉降中心迁移、断陷的萎缩与消亡等自北向南逐步变新。最后,从板缘和板内过程和机制,探讨了该盆地东部的中生代构造迁移机制,这种构造-沉积-成盆等的向盆内变新迁移是中生代以来准噶尔盆地基底向西挤出构造和中生代西伯利亚板块向南楔入的联合效应。
孙文军赵淑娟李三忠索艳慧刘鑫楼达余珊杨朝王学斌李涛
关键词:准噶尔盆地中生代逆冲推覆
准噶尔盆地东北缘乌伦古坳陷中生代逆冲推覆构造被引量:21
2014年
乌伦古坳陷位于准噶尔盆地的东北缘,中生代以来逆冲断裂特别发育。本文通过对典型二维地震剖面进行构造解释,结合平衡剖面的正演方法,对乌伦古坳陷内逆冲推覆构造的分带性、分期性和拓展方式及动力过程进行研究。研究认为乌伦古坳陷内部逆冲推覆构造从北向南分为根部带的红岩断阶带、中部带的索索泉凹陷、前锋带的喀拉萨依断裂。剖面平衡结果显示,从晚三叠世到白垩纪,准噶尔盆地东北缘受到自北向南的挤压作用,逆冲断裂整体表现出基底卷入的前展式叠瓦逆冲的特点,具有从北向南拓展规律,即北部断裂活动较早,而南部断裂活动较晚。对比平衡剖面不同时代地层的收缩率变化可知,逆冲断裂活动总体可以划分为4个演化阶段:印支末期、燕山早期、燕山中期和燕山晚期。其中印支期是逆冲体系的启动期;燕山早期为主活动期,逆冲活动波及全区;燕山中期逆冲活动表现为震荡特征;燕山晚期逆冲活动微弱。中生代前期,乌伦古坳陷地区的逆冲体系形成的动力主要来自南阿尔泰造山带持续挤压,中生代后期叠加了北天山造山带自南向北的推覆挤压,使坳陷南部喀拉萨依断裂具有了走滑性质,该走滑活动与准噶尔内部微块体之间发生挤出-逃逸的调节过程有关。
王学斌赵淑娟李三忠刘鑫索艳慧李涛孙文军余珊许立青
关键词:中生代逆冲推覆构造分带性动力学机制
准噶尔盆地东北部逆冲推覆构造特征被引量:8
2015年
准噶尔盆地东北部乌伦古坳陷内的断裂主要发育在坳陷周缘和中部,平面上以北西-南东向、北北西向和近东西向逆冲-走滑断层为主,地震剖面上显示为基底卷入型断层。存在坡坪式、叠瓦式、双重式、背冲式、对冲式等多种逆冲推覆构造样式。研究区内断裂的生长指数揭示主要断裂以及断裂体系其中生代活动强度具有横向和纵向的迁移规律:横向上,东早西晚,有自东向西的拓展演化规律;纵向上,主控断裂随时间由红盆断裂依次向红盆南断裂、喀拉萨依断裂转变,断裂活动中心由北东到南西迁移。西北部变形较东南部变形弱,受力方向来自北东和南东方向。
李涛李涛赵淑娟李三忠余珊楼达索艳慧王学斌孙文军杨朝
关键词:中生代
华北地区板内地貌与深部过程
华北克拉通是中国最古老的克拉通,自中生代以来开始活化,印支期与燕山早期发育了一系列褶皱-逆冲推覆构造,燕山晚期大范围出现张裂成盆,新生代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断块活动,鲁西强烈隆起,渤海湾盆地裂解成盆,最终形成现今的地貌形态...
孙文军
关键词:板内变形岩石圈减薄地幔对流
鲁西地区中生代穹盆构造与东亚构造体制转换被引量:4
2017年
根据野外观察分析,综合前人研究成果,对鲁西地区中生代褶皱叠加期次、构造特征以及动力学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鲁西中生代构造期次主要分为印支期和燕山期两幕褶皱-逆冲推覆作用,印支期主要为近东西向的宽缓褶皱,燕山期则以北东—北北东向的逆冲推覆和相关褶皱为主,两期褶皱叠加,形成穹盆构造。鲁西地区这种穹盆构造是东亚构造体制转变的地壳变形构造特征的产物。中生代以来,华北和华南地块之间的拼合构成了最初的东亚大陆,主要以近东西向构造为主。中生代中晚期逐渐发育起来的北北东向的环太平洋构造带叠加在东亚大陆的东缘,意味着在这期间古特提斯构造域为主导的汇聚体制转变为古太平洋构造域的俯冲消减体制。
孙文军李三忠李三忠李玺瑶王鹏程张剑兰浩圆李少俊
关键词:印支运动燕山运动
鲁西地区燕山期构造变形:古太平洋板块俯冲的构造响应被引量:15
2017年
根据近几年对鲁西地区的区域地质调查,本文阐述了燕山期构造变形特征,厘定出NE或NNE向宽缓褶皱和后期的同向逆冲断裂,揭示出一系列NW向张性断裂是由印支期形成的逆冲断裂发生构造反转所致并控制中生代盆地。这些燕山期的构造变形可能是Izanagi板块于中侏罗世—早白垩世向华北地区NWW向俯冲的构造响应。随后,太平洋板块在早白垩世取代Izanagi板块,导致鲁西地区下地壳拆沉,能很好地解释鲁西地区大量130~125 Ma多源区的岩浆事件,是华北克拉通破坏的产物。
张剑李三忠李玺瑶赵淑娟付旭红李少俊兰浩圆孙文军
关键词:燕山期拆沉岩浆事件
马里亚纳俯冲系统的构造特征被引量:9
2017年
西太平洋马里亚纳俯冲带具有典型的"沟-弧-盆"体系,是由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到菲律宾海板块之下形成的洋-洋俯冲带。前人研究成果为理解该区上覆板块地壳结构、弧前蛇纹岩化过程、岛弧及弧后岩浆作用、俯冲板块形态及其相关俯冲动力学过程提供了良好的约束。本文对马里亚纳地区现有研究成果,特别是构造研究内容,进行了总结,发现马里亚纳俯冲带的三维精细构造特征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厘定,导致马里亚纳弧后扩张的动力学机制存在较大争议。这主要是因为缺乏观测数据以及反演方法的局限性。为此,未来围绕马里亚纳俯冲带的构造特征研究,应首先开展长期系统的海底观测。
刘鑫李三忠赵淑娟郭玲莉王永明李玺瑶王鹏程孙文军曹现志戴黎明于胜尧张臻臧艺博孔祥超张勇郑祺亮
关键词:马里亚纳俯冲带弧后扩张地幔对流
东亚大陆边缘的板块重建与构造转换被引量:100
2013年
东亚大陆边缘中新生代期间的动力学演化始终是地质研究的难点和热点,特别是对其大陆边缘性质、类型和演化过程始终不明朗,并存在巨大争论。系统综述了40多年来已有东亚大陆边缘二叠纪以来板块重建的主要方案,特别是近10年来东亚陆缘新的研究成果,侧重探讨了晚三叠世以来东亚大陆边缘类型转换、不同构造域的交接—转换过程。认为东亚陆缘总体经历了三叠纪前的被动陆缘阶段、晚三叠世—早白垩世的大陆岩浆弧发育的安第斯型活动陆缘阶段、早白垩世晚期—始新世的走滑拉分盆地发育的安第斯型活动陆缘阶段和渐新世以来的日本型活动大陆边缘阶段。这对于认识中国东部海域渤海湾、黄海、东海和南海盆地成因具有指导意义。同时,分析了各阶段海—陆分布特征及其变迁规律、板块格局变动过程及其动力学背景。
李三忠余珊赵淑娟刘鑫龚淑云索艳慧戴黎明马云许立青曹现志王鹏程孙文军杨朝朱俊江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