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唐菲

作品数:22 被引量:475H指数:9
供职机构:福州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1篇自动化与计算...
  • 8篇环境科学与工...
  • 3篇经济管理
  • 3篇天文地球
  • 2篇生物学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8篇遥感
  • 9篇透水
  • 9篇不透水
  • 5篇地表
  • 5篇HYPERI...
  • 5篇城市
  • 4篇多光谱
  • 4篇多光谱遥感
  • 4篇生态指数
  • 3篇遥感影像
  • 3篇热环境
  • 3篇反演
  • 3篇岸线
  • 2篇遥感分析
  • 2篇遥感研究
  • 2篇植被
  • 2篇植被覆盖
  • 2篇植被覆盖度
  • 2篇生态
  • 2篇生态变化

机构

  • 21篇福州大学
  • 9篇国家海洋局
  • 1篇厦门理工学院

作者

  • 22篇唐菲
  • 19篇徐涵秋
  • 3篇付伟
  • 2篇刘智才
  • 2篇黄绍霖
  • 2篇张灿
  • 2篇施婷婷
  • 2篇杨立娟
  • 2篇孙凤琴
  • 2篇张博博
  • 2篇李霞
  • 2篇王帅
  • 1篇温小乐
  • 1篇李乐
  • 1篇胡秀娟
  • 1篇张好

传媒

  • 3篇地球信息科学...
  • 2篇遥感技术与应...
  • 2篇地理科学
  • 2篇应用生态学报
  • 2篇应用基础与工...
  • 1篇生态学报
  • 1篇武汉大学学报...
  • 1篇吉林大学学报...
  • 1篇光谱学与光谱...
  • 1篇自然资源学报
  • 1篇湿地科学
  • 1篇海洋经济
  • 1篇福建省海洋学...

年份

  • 1篇2018
  • 6篇2017
  • 2篇2016
  • 3篇2015
  • 6篇2014
  • 3篇2013
  • 1篇2011
2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WorldView-2近红外光谱波段反演马尾松植被信息的比较研究被引量:4
2016年
WorldView-2卫星自2009年发射至今,已为用户提供了大量高性能的影像产品。与众多高分辨率卫星影像不同,WorldView-2有2个近红外波段,即近红外1(Near-infrared1,NIR1)和近红外2(Near-infrared2,NIR2),但目前这2个波段在应用上的区别并不清楚。因此,本文以福建省长汀县河田地区的马尾松林为例,采用NIR1和NIR2这2个近红外波段分别构建了3种植被指数(NDVI、ARVI和NDMVI),以探索二者在植被信息反演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NIR1构建的植被指数在马尾松林提取精度上高于NIR2,并具有更丰富的植被信息量。经统计可知,NIR1所构建的植被指数信息量比NIR2分别大8.0%(NDVI)、12.3%(ARVI)和7.3%(NDMVI);在反演植被覆盖度方面,NIR1也比NIR2具有更高的精度,其模拟的植被覆盖度与实际植被覆盖度的拟合度更高,误差更小。NIR1和NIR2所表现出的差异是因为马尾松在这2个近红外波段的光谱反射不同,其反射在NIR1的波长范围内达到最强,而在NIR2的波长范围内则出现了小幅下降。
胡秀娟徐涵秋黄绍霖张灿唐菲
关键词:近红外光谱植被指数植被覆盖度
新兴海岛型城市建设引发的生态变化的遥感分析——以福建平潭综合实验区为例被引量:35
2015年
福建省平潭岛于2010年被正式确立为"福建省平潭综合实验区",由此引发了新兴海岛型城市的建设高潮.本研究利用遥感生态指数(RSEI),基于2007年Landsat-5影像和2013年Landsat-8影像,分析了平潭综合实验区建设初期的生态状况及其时空变化趋势和变化原因.结果表明:研究期间,作为生态脆弱的海岛,平潭岛的生态状况整体处于中等水平,在综合实验区建设初期(2007—2013年)有进一步下降的态势,RSEI值从2007年的0.511下降至2013年的0.450,降幅达14%;占全岛面积约36.5%区域的生态状况趋于退化,且主要发生在中部和西南部地区.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综合实验区建设带来的大面积成片开发,使得岛内原本不多的植被遭到进一步破坏.平潭岛在综合试验区建设中应及时制定并落实科学有效的生态保护措施,以遏制其生态质量下滑的趋势.
温小乐林征峰唐菲
关键词:生态评价平潭综合实验区
福州浦下洲湿地开发引发的热环境变化被引量:5
2014年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城市周边的湿地经常因城市扩展而被占用,造成了局部生态环境的变化。利用遥感技术,研究福州市浦下洲湿地开发引起的热环境变化。利用LandsatTM卫星影像反演了浦下洲湿地2006年(开发前)和2010年(开发后)的建筑指数、植被覆盖度、土壤和植被湿度、地表温度等主要地表信息参数,分析湿地开发前后这些参数的变化及其主要原因。结果表明,与2006年相比,该湿地被部分开发后,2010年,植被覆盖度平均减少了10.00%,湿度平均降低了25.64%,建筑指数平均增大了13.85%,地表温度平均升高了48.39%。浦下洲湿地部分被开发为建设用地后,地表温度显著提高,热环境发生了明显变化。
刘智才徐涵秋唐菲黄绍霖
关键词:城市建设湿地开发热环境遥感
城市地表水体时空演变及其对热环境的影响被引量:16
2016年
以福州市建成区为例,基于Landsat遥感影像对水体类型进行分类,并提取出1989、1996、2006和2014年的地表水体信息,然后与不透水面、植被和地表温度信息结合,运用回归模型定量分析了1989~2014年间福州城市地表水体的时空变化及其对城市热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1 1989~2014年间,福州建成区各类地表水体均呈不断减少趋势,25 a间水体总面积减少了1 490.67 hm^2,其中有70.0%转变成不透水面;2 1989~2014年减少的1 490.67 hm^2水体对福州建成区温度上升的贡献达1.03℃,而在水体减少的具体区域,其升温效应可达3.6℃。
王美雅徐涵秋付伟林中立李霞张博博唐菲
关键词:遥感水体热环境
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泉州港岸线变化的遥感动态研究被引量:5
2017年
泉州港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今天又成为21世纪"一带一路"的新起点。本文以泉州港1990-2014年共6期的Landsat TM/OLI遥感影像为数据源,综合应用遥感和GIS技术提取了泉州港的海岸线及海域变化信息,从海岸线的长度、变化速率、分形维数、海域变化面积和海域利用类型5个方面进行海岸线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研究表明:近24年来,泉州港海岸线长度增加了37.78 km,海岸线的形状总体稳定,但在局部有明显变化。海岸线变化导致的海域变化面积为68.02 km2,其中,建设用地(城市和港口建设)占用的比例最大,围海养殖也是一个重要的利用类型。但泉州港围填海新增面积的利用率不高,超过一半的围填海面积尚未被合理地开发利用。总的来看,新城区建设、临港工业产业兴起和农渔业发展导致了泉州港海岸线的变化。
施婷婷徐涵秋王帅方灿莹林中立王美雅唐菲
关键词:遥感GIS海岸线变化驱动力海上丝绸之路
天津中心渔港岸线集约利用评价模型研究被引量:4
2017年
岸线资源利用管理是沿海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因此开展岸线集约利用评价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建立了岸线资源评价指标体系,并从资源优化配置的角度,建立了以遥感数据为主要数据源的岸线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遥感影像(SPOT)的解译并结合实地调查与经济统计数据获取相关评价指标信息,构建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岸线资源评价模型和岸线集约利用评价模型,并应用其对天津中心渔港项目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天津中心渔港的岸线资源评价综合得分为3.004,其占用的岸线等级属于3级岸线;(2)天津中心渔港的岸线集约利用综合得分偏低,只有0.3271。各项指标中,岸线利用状况指标得分相对较高,约占综合得分的49.25%;而中心渔港的岸线投入产出水平指标得分最低,仅占17.27%。研究表明,围填海面积开发强度过低是导致天津中心渔港岸线集约利用强度偏低的主要原因。
杨立娟徐涵秋唐菲付伟王美雅孙凤琴
关键词:岸线资源遥感层次分析法
南方红壤典型水土流失区植被覆盖度变化及其生态效应评估——以福建省长汀县为例被引量:77
2015年
南方红壤典型水土流失区——福建省长汀县曾因生态破坏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经过多年以植树为主的生态修复,该县生态面貌有了明显的改观。论文首先采用线性光谱混合分析模型计算植被覆盖度,并在此原始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对地形阴影进行修正的方法来获取植被覆盖度。精度验证表明,在线性光谱混合分析模型中加入山地指数(NDMVI)波段能够削弱地形阴影问题,提高植被覆盖度反演精度。在此基础上利用多时相遥感影像分析了长汀2001—2013年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变化,并利用遥感生态指数(RSEI)定量评价了长汀水土流失生态修复的效果。结果表明,经过13 a的水土流失治理,长汀的植被覆盖度有了明显的升高,从2001年的75.1%上升到2013年的86.5%。RSEI生态指数值也随之上升,生态等级为优良的面积比例从85.83%增加到90.59%,反映了长汀县生态质量整体有了明显的提高。植被的生态效应定量研究表明,长汀县的植被覆盖度每增加10%,RSEI生态指数值至少提高10%,植被覆盖度的生态提升效应显著。
张灿徐涵秋张好唐菲唐菲
关键词:遥感植被覆盖度
旧城改造与城市热岛效应关系的遥感研究--以福州市苍霞片区为例被引量:17
2011年
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老城区改造已成为城市发展的重点工程之一。福州市近十几年来对原有旧城区中的棚屋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改善原有的居住条件。利用遥感技术重点研究和评价了福州市苍霞片区棚屋区改造前后的热环境变化,利用系列Landsat TM影像反演了该区1986年1、996年和2006年的地表温度、不透水面和植被等信息,计算了城市热岛比例指数(URI),并对该区改造前后热岛效应的时空变化进行了全面分析,探讨了其产生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不透水面与地表温度呈指数相关关系,高不透水面比例地区温度上升比低不透水面比例地区更快。总的看来,福州市苍霞片区通过棚屋区改造,热岛效应有了明显的缓解,在这20 a间,城市热岛比例指数从0.648下降到0.245。福州市苍霞棚屋区的重新规划和改造对缓解该片区的城市热岛效应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唐菲徐涵秋
关键词:城市热岛遥感
不透水面时空变化及其对城市热环境影响的定量分析——以福州市建成区为例被引量:17
2018年
城市空间的快速扩展使得大量的不透水面取代了以植被为主的自然地表景观,对城市生态系统造成了明显的负面影响.福州市经过近30年的城市扩展,城市建成区中的不透水面大幅增加,植被急剧减少,城市生态发生了明显变化,其中最显著的就是严重的城市热岛效应.为此,基于Landsat系列遥感影像获得福州1989和2014年2个时相影像的不透水面、水体、植被和地表温度信息,运用多元回归模型定量分析了1989~2014年间福州城市不透水面的时空变化对城市热环境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01989~2014年间,研究区不透水面净增了87.16km^2,增加了161%;②不透水面和地表温度呈指数函数关系,高不透水面比例地区升温明显快于低不透水面比例地区;③1989~2014年间增加的87.16km^2不透水面及相应减少的70.09km^2和14.92km^2的植被和水体对研究区地表温度上升的综合贡献达16.54℃.
王美雅徐涵秋李霞林中立张博博付伟唐菲
关键词:城市热环境
高光谱与多光谱遥感影像反演地表不透水面的对比--以Hyperion和 TM/ETM+为例被引量:11
2014年
不透水面遥感信息的反演是近十年来遥感领域的一个热门课题,但是利用高光谱影像反演不透水面信息的研究较少,高光谱和多光谱影像反演不透水面的对比研究也少有报道。重点研究了高光谱EO-1Hyperion和多光谱Landsat TM/ETM+数据在反演不透水面信息方面的特点,首先在福州、广州和杭州选取了三个实验区,利用线性光谱混合分析模型反演Hyperion和TM/ETM+影像的不透水面信息。对于多达242个波段的Hyperion影像,进一步利用判别分析从中选取了11个特征波段构成新的Hyperion'影像,以考察是否可用缩减波段的方法来取得较好的反演效果。结果表明,Hyperion高光谱影像反演不透水面的能力优于多光谱影像TM/ETM+,而利用特征波段构成的Hyperion'的反演精度最高,这主要得益于Hyperion具有更高的光谱分辨率和辐射分辨率,使其可以更有效地区别不同地物在光谱特征和辐射特征上的微细变化,从而可以更好地区分不同地物。而由特征波段构成的Hyperion'影像由于大幅减少了高光谱影像波段的冗余度,所以获得了更高的反演精度。
唐菲徐涵秋
关键词:多光谱遥感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