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魏猛

作品数:9 被引量:27H指数:4
供职机构: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安徽省卫生厅医学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语言文字航空宇航科学技术电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 1篇电气工程
  • 1篇航空宇航科学...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4篇切除
  • 3篇腔内
  • 3篇肝切除
  • 2篇动脉
  • 2篇动脉瘤
  • 2篇手术
  • 2篇腔内治疗
  • 2篇切除术
  • 2篇瘤腔内
  • 2篇安全性
  • 1篇第一肝门
  • 1篇胸腔
  • 1篇胸腔积液
  • 1篇血管
  • 1篇血管瘤
  • 1篇血流
  • 1篇血流阻断
  • 1篇血流阻断技术
  • 1篇预后
  • 1篇直肠

机构

  • 9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作者

  • 9篇魏猛
  • 5篇张志功
  • 5篇叶雨生
  • 5篇朱化刚
  • 4篇查斌山
  • 4篇李永生
  • 4篇刘斌
  • 3篇陈智勇
  • 3篇耿小平
  • 3篇余康敏
  • 3篇李俊
  • 2篇谢文涛
  • 2篇王国斌
  • 2篇赵红川
  • 1篇黄帆
  • 1篇赵义军
  • 1篇刘付宝
  • 1篇谢坤

传媒

  • 2篇肝胆外科杂志
  • 2篇中华普通外科...
  • 1篇中国实用外科...
  • 1篇中国实用医刊
  • 1篇中华肝脏外科...

年份

  • 1篇2020
  • 3篇2019
  • 1篇2017
  • 1篇2016
  • 3篇2013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脾血管瘤的手术指征探讨及外科治疗现况
2019年
由于脾脏自身的解剖及免疫学特性,临床上原发于脾脏的肿瘤极少见。脾血管瘤(Splenic hemangioma)尽管作为最常见的脾脏的良性肿瘤,发病率仍很低。脾血管瘤早期常无特殊临床表现,非常容易被漏诊,多是在切除标本或出现并发症时发现;其中又以海绵状脾血管瘤(Spleen cavernous hemangioma)居多。
魏猛朱化刚张志功
关键词:脑血管瘤手术
肝切除中间歇阻断与不阻断入肝血流安全性及预后的荟萃分析
目的 应用系统评价荟萃分析的方法,对间歇入肝血流阻断(IPM)与不阻断(NPM)断肝的术中出血量、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切肝时间等问题进行定量评价,以期初步得到两者手术安全性及预后情况的循证医学结果,为临床决策提供一定的参考...
耿小平魏猛赵红川谢坤张志功刘付宝王国斌赵义军
肝切除术中间歇阻断与不阻断第一肝门入肝血流的选择被引量:11
2013年
时至今日,肝切除术中控制出血仍被认为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所在。肝切除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与术后手术相关死亡率密切相关。肝血流阻断技术的产生与应用推动了近几十年肝脏外科的快速发展,使得目前肝脏外科几无禁区,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手术相关死亡率明显下降,甚至接近零死亡率。常见的阻断技术有第一肝门入肝血流阻断法(Pringle法)、全肝血流阻断(THVE)和选择性肝血流阻断(SHVE)等。
耿小平魏猛
关键词:入肝血流第一肝门肝血流阻断技术PRINGLE法全肝血流阻断
甲状腺全切术中甲状旁腺保护技术的临床意义被引量:5
2020年
目的:探讨甲状腺全切术中甲状旁腺保护技术的临床意义。方法:抽取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甲状腺全切术的甲状腺癌患者206例,术中均行甲状旁腺保护技术操作,根据手术中颈侧区淋巴结清扫情况将其分为非侧颈清组97例和侧颈清组109例,统计术后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发生率。结果:206例患者均未出现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非侧颈清组术后暂时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的发生率为4.12%(4/97),侧颈清组为17.43%(19/10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运用甲状旁腺保护技术,对于防止甲状腺全切术后甲状旁腺功能减退有重要作用。
苏宝胜刘斌叶雨生魏猛
关键词:甲状腺癌甲状腺全切术甲状旁腺功能减退
交叉腿技术在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19年
交叉腿技术(cross-limb technique,CLT)常用于扭曲瘤颈的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中。本研究对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2年6月至2018年6月连续收治的25例采用CLT完成的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表明扭曲瘤颈和主髂动脉扭曲是CLT的主要指征,CLT用于肾下腹主动脉瘤的腔内治疗安全有效,但应避免非计划性CLT的使用。
查斌山朱化刚仇鹏谢文涛陈智勇张志功李永生刘斌叶雨生余康敏魏猛李俊
关键词:CLT腔内治疗
同时性结直肠癌肝转移行一期和二期肝切除术安全性及疗效荟萃分析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评估同时性结直肠癌肝转移(SCLM)病人行一期和二期肝切除术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通过检索Medline数据库,Cochrane图书馆和Google学术搜索,搜集自1999年12月至2012年5月间关于SCLM病人行一期和二期肝切除术的对照研究,对手术资料和预后等进行荟萃分析。结果共纳入14篇文献,2588例SCLM病人,其中一期同步肝切除手术者931例,二期分阶段肝切除手术者1657例。一期手术术后并发症发生率(41.1%)低于二期手术(44.8%),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79,95%CI,0.65~0.95,P=0.01];同时一期手术术中出血量较少(P=0.02)、住院时间较短(P=0.00);而在围手术期病死率、3年无瘤存活率、5年存活率、手术时间方面一期与二期手术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26,0.19,0.86,0.05);其中对于切除3个或以上肝段的大块肝切除,一期与二期手术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P=0.26)、围手术期病死率(P=0.26)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可行二期手术的SCLM病人,行一期手术治疗可取得与二期手术相似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在适当选择的SCLM病人中,同时切除肝转移灶和原发肿瘤的一期手术可被作为首选治疗方案。
魏猛耿小平赵红川王国斌黄帆
关键词:结直肠肿瘤同时性肝转移
Preoperative evaluation and endovascular procedure of intraoperative aneurysm rupture during 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
查斌山朱化刚叶雨生李永生魏猛
胸腔积液在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治疗中的意义及转归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探讨胸腔积液在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中的临床意义及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28例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合并胸腔积液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破裂型夹层(ruptured aortic dissection,RAD)7例和包裹型夹层(contained aortic dissection,CAD)21例。结果全组共26例接受了腔内治疗,手术成功率100%.5例接受急诊腔内修复术(6—48h),无支架源性夹层发生。2例患者在保守治疗期间死亡。胸腔积液分布情况为左侧20例(71.4%)、右侧2例(7.1%)和双侧6例(21.4%)。胸腔积液的分布方式与夹层分组有关(χ^2=10.4,P〈0.05),其中右侧风险比例明显高于左侧和双侧。右侧胸腔积液量在RAD组中值高于CAD组(Z=-3.293,P=0.001)。采用控制性胸腔抽液治疗共5例:术后3例,术中2例。1例患者术后第9天猝死。25例完成随访,随访时间1—18个月,平均(10.04±4.86)个月,未出现内漏、肺不张及胸膜增厚等。随访时间超过3个月的24例患者胸腔积液均完全吸收。结论主动脉夹层常合并左侧胸腔积液,大量右侧胸腔积液多提示破裂风险。血管腔内治疗合并胸腔积液主动脉夹层安全有效.短期效果好。
查斌山朱化刚谢文涛张志功李永生叶雨生刘斌陈智勇余康敏魏猛李俊
关键词:动脉瘤胸腔积液腔内修复
脾动脉瘤手术切除与瘤腔内栓塞术的临床疗效分析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手术方法在脾动脉瘤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脾动脉瘤病人39例。分为脾动脉瘤手术切除19例和瘤腔内栓塞术组20例。比较术前临床资料、手术方式、术后并发症、死亡率、住院时间等指标。结果两组术前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脾动脉瘤手术切除组中具体手术方式:脾动脉瘤切除术(8例),脾动脉瘤切除术联合脾切除术(5例),脾动脉瘤切除和脾动脉重建(5例)和腹腔镜脾动脉瘤切除联合脾切除术(1例)。所有患者均系全身麻醉。手术成功率100%,平均手术时间为186.7±58.6分钟。在瘤腔内栓塞组,所有患者均系局部麻醉下行脾动脉瘤弹簧圈栓塞术。手术成功率100%,平均手术时间是74.9±19.5分钟。相比脾动脉瘤切除手术,瘤腔内栓塞术具有手术时间短的优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均没有发现早期死亡病例和30天死亡病例。平均住院时间为7.2±3.6天。和脾动脉瘤切除术相比,瘤腔内栓塞组的住院时间更短更有优势(4.9±2.8 vs9.5±4.5天,P<0.001)。结论脾动脉瘤切除术和瘤腔内栓塞在治疗脾动脉瘤同样有效可行。瘤腔内栓塞术具有较小的创伤性、手术时间明显缩短,住院时间短,恢复快。
李俊张志功陈智勇查斌山刘斌叶雨生余康敏李永生魏猛朱化刚
关键词:脾动脉瘤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