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邱月

作品数:4 被引量:6H指数:2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泌尿外科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再灌注
  • 2篇再灌注损伤
  • 2篇肾移植
  • 2篇缺血
  • 2篇缺血再灌注
  • 2篇缺血再灌注损...
  • 2篇雷帕霉素
  • 2篇灌注
  • 2篇灌注损伤
  • 1篇低剂量
  • 1篇移植后
  • 1篇移植术
  • 1篇移植术后
  • 1篇肾病
  • 1篇肾缺血
  • 1篇肾缺血再灌注
  • 1篇肾移植术
  • 1篇肾移植术后
  • 1篇肾脏
  • 1篇输注

机构

  • 4篇复旦大学

作者

  • 4篇许明
  • 4篇戎瑞明
  • 4篇邱月
  • 3篇赵天
  • 2篇林淼
  • 2篇杨橙
  • 2篇薛寅佳
  • 1篇邱甬鄞
  • 1篇戚贵生
  • 1篇赵梓彤
  • 1篇王宣传
  • 1篇朱同玉

传媒

  • 2篇中华移植杂志...
  • 1篇中华器官移植...
  • 1篇实用医院临床...

年份

  • 1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雷帕霉素影响肾缺血再灌注后组织损伤和修复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研究雷帕霉素对肾缺血再灌注(IR)后不同时期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及增殖、修复的影响。方法体质量为25~30 g BALB/c小鼠45只随机分为手术对照组、IR对照组和雷帕霉素组。建立阻断小鼠左侧肾蒂30 min后切除右侧肾模型。雷帕霉素组术前及术后每日给予0.5 mL雷帕霉素和生理盐水混悬液(1 mg∶10 mL)灌胃,IR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术后1、3和7 d每组各处死5只小鼠取全血及肾组织,检测血清肌酐水平,HE染色评价组织病理学改变。采用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检测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肾小管上皮细胞增殖细胞核抗原以比较组间肾小管上皮细胞增殖修复差异。结果雷帕霉素组术后1 d肾功能好于IR对照组(P<0.05),但在7 d时却较IR对照组差(P<0.05)。IR对照组和雷帕霉素组术后3个时期的肾组织病理学改变均较手术对照组严重(P<0.05),但前两组间损伤病理学评分均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1 d和3 d时,雷帕霉素组凋亡细胞数明显少于IR对照组(P<0.05)。术后1、3和7 d雷帕霉素组肾小管上皮细胞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水平均显著低于IR对照组(P<0.05)。结论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早期以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为主,后以细胞增殖修复为主。雷帕霉素因具有抗凋亡和抗增殖的双重作用,可以减轻缺血再灌注对肾功能损伤,但却不利于以后的组织修复。
林淼杨橙邱月赵天薛寅佳许明戎瑞明朱同玉
关键词:小鼠雷帕霉素缺血再灌注损伤
肾移植后应用雷帕霉素低目标浓度突然转换方案的临床观察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3年以上患者应用雷帕霉素低目标浓度突然转换方案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泌尿外科24例肾移植术后因各种原因转换使用雷帕霉素免疫抑制方案的患者。所有患者均以环孢素或他克莫司联合吗替麦考酚酯和泼尼松为初始免疫抑制方案。转换当天停用钙调磷酸酶抑制剂(CNI),以4mg/d雷帕霉素为起始负荷剂量,第2天起改为2mg/d,后根据药物浓度调整用药剂量。因慢性移植肾肾病而转换的患者目标浓度为4~6ng/mL,因肿瘤而转换的患者目标浓度控制在6~8ng/mL。分析患者的转换动机、转换前后血肌酐、蛋白尿、血脂、血糖和血常规指标;观察转换前后感染发生率和肿瘤患者及增生性疾病患者的转归。结果转换后慢性移植肾肾病患者血肌酐浓度明显下降(P=0.002),而因其他原因转换的患者中血肌酐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41)。转换后患者蛋白尿水平呈双向变化,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与转换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0和0.51)。使用他汀类药物后,血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明显下降(均P=0.02)。转换前后血糖水平无显著变化(P=0.211)。转换前后外周血红细胞、白细胞、淋巴细胞、血小板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7、0.50、0.94、0.31)。转换前后各1年感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18)。肿瘤患者随访期间均无临床复发。1例尿路上皮癌患者肿瘤消退,1例因输尿管瘢痕增生的患者转换后未再发狭窄。结论肾移植后3年以上的患者,低目标浓度的雷帕霉素突然转换方案安全有效。对于肿瘤及增生性疾病患者,雷帕霉素可能有特殊的治疗作用。
邱甬鄞邱月王宣传赵天许明戎瑞明
关键词:肾移植钙调磷酸酶抑制剂雷帕霉素低剂量
肾移植术后勃起功能障碍的机制及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2
2011年
阴茎勃起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调控过程,它包括中枢神经系统的性唤起、外周神经系统的信号传递、阴茎海绵体血管舒张以及静脉被动闭塞引发充血等一系列过程。在分子水平上,勃起过程依赖于支配血管平滑肌的舒张神经和收缩神经的精确动态调控,各种化学信号比如性激素、NO、内皮素、PGE-1的相互作用等等。任何水平的、系统性或局灶性的、器质性或功能性的障碍都将导致勃起功能障碍(erectile dysfunction,ED)的发生,从而不能完成满意的性交行为。研究表明终末期肾病能够在多个环节上对勃起功能产生负面影响。诱发终末期肾病患者ED发生的病理生理机制包括:内分泌因素、血管因素、神经因素、心理因素、血液因素和药理学等因素[1]。肾移植作为治疗终末期肾病最有效的手段已经得到了广泛认可。随着移植技术的普及和成熟,接受肾移植治疗的终末期肾病患者数量逐年增长,然而肾移植对终末期肾病患者勃起功能的作用仍然存在疑问[2,3]。移植受者移植后ED涉及到多个因素,包括心理因素、神经因素、血管因素和内分泌因素等[4],本文的主要目的在于对肾移植术后ED的机制及危险因素进行简单的总结。
戚贵生邱月许明戎瑞明
关键词:肾移植终末期肾病勃起功能障碍
不同时间输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大鼠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观察不同时间输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对大鼠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IRI)的影响。方法以切除一侧肾脏夹闭对侧肾血管的方法制备肾IRI大鼠模型,3个实验组分别于恢复肾血流前2h(灌前组)、恢复肾血流即刻(即刻组)和恢复肾血流6h时(灌后组)经尾静脉注射经荧光染料标记的MSC2×10^6个,并设不输注MSC的对照组(IR组)和假手术对照组(假手术组)。观察输注Msc后6h肾组织中MSC的分布情况;检测再灌注后6、24和48h的血肌酐(Cr)和尿素氮(BUN)水平;观察再灌注后48h的肾组织病理改变和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情况。结果输注MSC者均可在肾脏中观察到MSC,以灌后组最多(P〈0.05)。再灌注后24h和48h时,输注MSC者的血cr和BUN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明显低于IR组(P〈0.05)。与IR组比较,输注MSC者的。肾脏病理损伤减轻,细胞凋亡数减少,以灌后组的改善最为明显(P〈0.05)。结论输注MSC可减轻大鼠肾脏的IRI,这一效应在再灌注后输注MSC者最为明显,可能是通过减轻炎症反应和抑制肾小管细胞凋亡来减轻IRI。
邱月戚贵生杨橙赵天许明薛寅佳赵梓彤林淼邱甬鄞戎瑞明朱同玉
关键词:骨髓间质干细胞再灌注损伤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