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肖峻

作品数:9 被引量:152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3篇农业科学
  • 2篇天文地球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建筑科学

主题

  • 3篇植被
  • 2篇油气管道
  • 2篇油气管道建设
  • 2篇有机碳
  • 2篇土壤
  • 2篇土壤有机
  • 2篇土壤有机碳
  • 2篇廊道
  • 2篇荒漠
  • 2篇建设工程
  • 2篇不同植被
  • 2篇气管道
  • 1篇道路交通
  • 1篇叶面
  • 1篇叶面积
  • 1篇叶面积指数
  • 1篇玉米
  • 1篇玉米种
  • 1篇玉米种植
  • 1篇植被覆盖

机构

  • 7篇中国科学院生...
  • 6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中国科学院亚...
  • 1篇西安理工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中华人民共和...

作者

  • 9篇肖峻
  • 7篇陈利顶
  • 5篇时鹏
  • 4篇汪亚峰
  • 2篇张伟
  • 2篇王克林
  • 2篇张伟
  • 1篇杜虎
  • 1篇黄勇
  • 1篇孙然好
  • 1篇岳跃民
  • 1篇郭二辉
  • 1篇王赵明
  • 1篇陈洪松
  • 1篇赵元
  • 1篇卫伟
  • 1篇于洋
  • 1篇陈忱
  • 1篇姚磊

传媒

  • 2篇生态学报
  • 1篇中国生态农业...
  • 1篇地理学报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干旱区研究
  • 1篇干旱区地理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环境影响评价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19
  • 1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基于GIS和RS技术的北京市功能区产流风险分析被引量:23
2015年
城市化进程加大了城市区域暴雨洪水灾害发生的风险,定量研究城市降雨产流特征,可以为城区的科学规划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以北京市五环内地区为研究对象,利用GIS和RS技术提取了五环内的土地覆被信息,并结合不同地区用途进行了功能分区。在此基础上,结合SCS-CN水文模型分析了研究区在不同降雨重现期的降雨产流分布特征,并定量识别了北京市五环区域内的产流风险区。结果表明:在不同重现期降雨下,五环内地区不同等级产流风险区分布格局差异明显。高产流风险区占全区的面积由重现期1 a的18.90%增加到重现期100 a的54.74%;由于不透水面比率不同,不同功能区的产流特征也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商业用地区产流风险最高,平均产流量为24.76mm(重现期1 a),天然绿地区产流量最低,均值为7.36mm(重现期1 a);随着降雨重现期的增加,各功能区之间的产流量存在趋同效应;五环内产流风险格局呈现出中心高、四周低的环状分布特征,高产流风险聚集区大多分布在城市中心的商业和居住区,低产流风险聚集区主要为大型公园和天然绿地,分布在四环与五环之间。城市防涝规划工作应该充分考虑城市产流风险聚集区分布以及不同功能区的降雨产流风险特征,分层统筹,科学拟定规划方案,同时还要充分利用城市自身的"生态"优势,多角度解决城市暴雨洪水问题。
姚磊卫伟于洋肖峻陈利顶
关键词:城市功能区
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及其区域恢复效应被引量:85
2019年
国家加大生态保护与建设力度背景下,我国西南喀斯特石漠化面积实现“持续净减少”,面临由传统高强度人为干扰向大规模自然恢复与人工造林的转变,石漠化治理也面临转型。现有喀斯特生态研究已阐明了喀斯特脆弱生态系统人为干扰退化机制,初步揭示了生态治理改善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恢复机理,突破了保土集水与植被恢复的适应性石漠化治理技术与模式,评估了石漠化治理显著加速区域植被生长与恢复的固碳效应。但目前石漠化治理面临着治理成效巩固困难、治理技术与模式缺乏区域针对性、大规模低效人工林亟待改造、社会人文驱动机制不清等问题。未来喀斯特生态恢复应聚焦石漠化治理提质增效,从侧重单一生态要素、单一生态过程的研究向多要素综合、多过程综合以及喀斯特地表 地下过程耦合、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耦合、生态过程与生态系统服务耦合、自然与人文过程耦合等陆地表层系统集成的方向发展,为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治理与扶贫开发成效巩固、乡村振兴与美丽中国战略的实施提供科技支撑。
王克林岳跃民陈洪松吴协保肖峻肖峻张伟张伟
关键词:石漠化生态治理
廊道式建设工程生态影响评价范围被引量:4
2015年
廊道式建设工程深刻影响沿线的区域生态与环境,定量化开展廊道式建设工程生态影响评价具有重要意义。科学地确定廊道式建设工程生态影响的空间范围,是客观、准确评价工程建设生态影响的前提。目前,廊道式建设工程生态影响评价难以确定合理、标准化的评价范围,同时,存在评价因素单一和缺乏针对性等问题。通过分析不同类型的廊道式建设工程生态影响特征,归纳了典型廊道式建设工程生态影响的评价范围及其确定方法,结合国内外廊道式建设工程生态影响评价范围的相关规定,建议通过类比分析、整合分析、样线法、缓冲区分析等多种方法相结合,分区域、分生态因子确定廊道式建设工程生态影响的评价范围。
时鹏陈利顶肖峻汪亚峰
关键词:生态影响评价
荒漠草原区油气管道建设对地表植被格局的影响被引量:8
2013年
以油气管道经过的乌鲁木齐荒漠草原地区为研究对象,选择施工前、施工期以及恢复期3个不同施工阶段的遥感影像数据,解译地表植被类型,采用象元二分法提取植被覆盖度,通过比较时间上植被覆盖格局和土地利用格局的变化,分析油气管道建设对生态系统影响的范围和特点.研究发现:不同建设时期管道两边荒漠草原区土地利用类型差异较大,草地面积持续降低,共计减少32.53%,灌木林地面积增加到24.61%,建设用地面积在建设期增加,植被恢复期降低.研究区复杂程度提高,原有生态结构发生改变;建设期管道施工作业带及两侧10m范围内植被覆盖度显著低于其他区域,而管道两侧50~100以及100~200m范围内的植被覆盖度无明显差异,但与200~300m范围相比差异显著.管道建设主要影响范围为管道上方施工作业带以及两侧10m的范围内,间接影响范围为施工作业带两侧200m内;恢复期人为措施对研究区植被覆盖度的主要影响范围为施工作业带;管道建设改变了荒漠草原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是管道周边土地利用类型和荒漠草地系统变化的主要推动力;人为恢复措施无法使受影响区域的植被恢复到建设前的水平.
肖峻汪亚峰时鹏陈利顶
关键词:西气东输荒漠草原植被覆盖度缓冲区
油气管道建设对干旱荒漠区景观格局影响的比较研究
2014年
以新疆绿洲一荒漠过渡带为研究对象,利用ArcGIS和fragstats软件,选用快鸟遥感影像解译土地利用类型,以50~100m为宽度划分缓冲区,分别计算缓冲区及整体景观的几类代表性的景观指数,比较油气管道建设3个阶段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分析其对区域景观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建设后草地面积逐渐减少,灌木林地和建设用地面积逐渐增加;在斑块类型水平上,原本占据优势的草地景观斑块数量增加,结构复杂程度增加,在景观中优势程度下降,以小斑块为主的灌木林地和建设用地复杂程度和优势程度提高;管道上方各景观类型的景观格局指数变化幅度较其他区域更加剧烈;在景观水平上,选取的6项景观格局指数反映出景观整体破碎化程度加剧,异质性增加,内部连通性下降,各景观类型比重更加均匀。总之,管道建设对所经过区域的景观格局和功能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原有结构发生变化,功能削弱。主要的影响区域为管道上方作业区,对于其他区域,影响强度随着距管道距离的增加而迅速降低,范围能够达到管道作业带两侧300m。研究结果可为西部地区管道建设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更深入的研究工作提供参考依据和理论基础。
肖峻时鹏汪亚峰陈利顶
关键词:景观指数油气管道荒漠草地小尺度
管道工程施工扰动对玉米种植的影响
2016年
管道工程建设是高强度干扰生态系统的过程,而现有研究很少关注管道建设对作物生长的影响。针对西气东输二线工程,选择3个典型农田保护区,通过布设样带和样点,监测作物产量和生长性状,评估天然气管道建设对农田生产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管道建设对农田生产力的影响主要发生在施工作业带上方,干扰强度表现为管沟>作业区>堆土区,管道外50 m基本不受施工影响。线性回归表明,玉米穗期叶面积指数与产量之间有显著的相关性,可用来模拟作物产量。管道穿越农田生态系统需要做好环境保护措施,控制施工范围,严格执行土层分层开挖、分层回填,坚决杜绝生土回填到耕作层,施工后及时恢复农田生产力。
黄勇陈忱陈利顶时鹏肖峻
关键词:玉米叶面积指数
桂西北喀斯特峰丛洼地不同植被恢复方式下土壤有机碳组分变化特征被引量:20
2021年
植被恢复被认为是提升退化区域土壤有机碳(SOC)固持的有效措施。然而,喀斯特脆弱生态系统植被人工恢复和自然恢复模式下SOC不同组分变化特征、稳定性和固持能力的研究还较缺乏。以典型喀斯特峰丛洼地为研究区,以耕地为对照,以恢复15年的人工恢复(人工林)和自然恢复(耕地撂荒后植被自然演替为灌丛)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SOC、颗粒态有机碳(POC)、矿质结合态有机碳(MOC)、易氧化态有机碳(ROC)、惰性碳指数(RI)和SOC相对固持能力(SCS_(capacity))变化特征。结果发现:(1)人工林和灌丛SOC、POC和ROC含量显著高于耕地,且灌丛POC和ROC含量显著高于人工林,MOC则在三者之间差异不显著;(2)与耕地相比,人工林和灌丛RI显著下降,但SCS_(capacity)差异不显著。研究表明,桂西北喀斯特峰丛洼地植被恢复15年后主要提升土壤活性碳组分,且自然恢复比人工恢复更有利于于提升土壤活性碳组分;然而,耕地退耕后短期内土壤碳稳定性并未增加,强调植被恢复后避免再次毁林开荒对于维持土壤碳固持的必要性。
赵元赵元张伟张伟王克林
关键词:土壤有机碳植被恢复
河岸带不同植被类型对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分布特征的影响——以北京地区温榆河为例被引量:10
2012年
河岸带生态系统是河流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之间的生态交错带,也是一个敏感和脆弱的生态区域。由于受河道周边人类活动的干扰,河岸带生态系统的植被类型发生了巨大变化。本文以北京市地区的温榆河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河岸带7种植被类型对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1)河岸带不同植被类型对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表层土壤,尤其是0~5 cm土层,而对5 cm以下土层的影响相对较小。(2)河岸带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全氮和有机碳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具有显著差异。随着土层深度增加,土壤全氮和有机碳整体上呈下降趋势,但不同植被类型的垂直变化规律有较大差异,如自然草地、退耕撂荒地和林地的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随土层深度加深而降低的速率明显高于农田生态系统。(3)在0~30 cm土壤剖面上,土壤有机碳平均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杨树林(9.54 g.kg 1)、自然荒草地(9.33 g.kg 1)、梨树果园(9.18 g.kg 1)、火炬树林地(8.89 g.kg 1)、退耕撂荒地(7.91 g.kg 1)、玉米地(7.22 g.kg 1)和黄豆地(7.17g.kg 1);土壤全氮的平均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自然荒草地(1.30 g.kg 1)、杨树林(0.91 g.kg 1)、梨树果园(0.90g.kg 1)、火炬树林地(0.83 g.kg 1)、退耕撂荒地(0.80 g.kg 1)、玉米地(0.72 g.kg 1)和黄豆地(0.70 g.kg 1)。
郭二辉孙然好陈利顶王赵明肖峻时鹏
关键词:河岸带植被类型土壤有机碳土壤全氮
廊道式建设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研究现状与展望被引量:7
2012年
廊道式建设工程是当前十分常见的建设工程项目,它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因此对廊道式建设工程进行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归纳了廊道式建设工程的主要类型,分类概括了其产生的各种生态作用和环境影响,并对影响的复杂性和危害程度进行了阐述;分析了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在廊道式建设工程建设中的重要性,同时对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在廊道式建设工程项目中的具体应用和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介绍。在此基础上,讨论了目前的研究所存在的突出问题,指出今后廊道式建设工程生态环评的发展方向是利用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及模型模拟技术,完善评价方法,提高评价体系的定量化程度和准确度,在细化评价指标的同时关注评价范围的尺度效应,从而使环评工作更具有科学性和可信度。
肖峻汪亚峰陈利顶
关键词:道路交通管道运输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