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伟

作品数:105 被引量:1,734H指数:29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西部行动计划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87篇期刊文章
  • 12篇专利
  • 5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77篇农业科学
  • 11篇环境科学与工...
  • 5篇生物学
  • 4篇经济管理
  • 2篇天文地球
  • 2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建筑科学
  • 1篇水利工程
  • 1篇政治法律
  • 1篇理学

主题

  • 69篇土壤
  • 29篇峰丛
  • 29篇峰丛洼地
  • 20篇植被
  • 19篇养分
  • 19篇土壤水
  • 17篇水分
  • 15篇土壤水分
  • 14篇喀斯特地区
  • 14篇喀斯特峰丛洼...
  • 12篇土壤养分
  • 12篇桂西北
  • 10篇演替
  • 9篇有机碳
  • 9篇植被演替
  • 9篇土地利用
  • 8篇土壤有机
  • 8篇土壤有机碳
  • 8篇不同植被
  • 6篇地统计

机构

  • 105篇中国科学院亚...
  • 70篇中国科学院
  • 24篇中国科学院研...
  • 24篇中国科学院大...
  • 7篇湖南农业大学
  • 5篇宜春学院
  • 3篇桂林理工大学
  • 3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广西师范大学
  • 2篇华中农业大学
  • 2篇中国地质科学...
  • 2篇广西壮族自治...
  • 2篇河北地质大学
  • 1篇长沙理工大学
  • 1篇广西师范学院
  • 1篇江苏食品职业...
  • 1篇石家庄信息工...
  • 1篇江西省科学院
  • 1篇西南大学
  • 1篇湖南省测绘科...

作者

  • 105篇张伟
  • 87篇王克林
  • 72篇陈洪松
  • 63篇张伟
  • 18篇苏以荣
  • 17篇何寻阳
  • 17篇张继光
  • 15篇付智勇
  • 14篇刘淑娟
  • 11篇叶莹莹
  • 7篇侯娅
  • 6篇张笑楠
  • 6篇聂云鹏
  • 5篇孔祥丽
  • 5篇舒世燕
  • 5篇张伟
  • 5篇傅伟
  • 5篇吴敏
  • 4篇潘复静
  • 4篇岳跃民

传媒

  • 22篇生态学报
  • 12篇应用生态学报
  • 5篇水土保持学报
  • 5篇中国生态农业...
  • 5篇农业工程学报
  • 5篇农业现代化研...
  • 5篇生态学杂志
  • 4篇土壤通报
  • 4篇土壤学报
  • 4篇水土保持通报
  • 3篇环境科学
  • 2篇长江流域资源...
  • 1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自然杂志
  • 1篇饲料工业
  • 1篇中国科学院院...
  • 1篇山地学报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农业环境科学...

年份

  • 1篇2023
  • 3篇2022
  • 1篇2021
  • 8篇2020
  • 3篇2019
  • 6篇2018
  • 5篇2017
  • 7篇2016
  • 8篇2015
  • 4篇2014
  • 9篇2013
  • 2篇2012
  • 11篇2011
  • 5篇2010
  • 10篇2009
  • 10篇2008
  • 6篇2007
  • 6篇2006
10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桂西北喀斯特峰丛洼地表层土壤养分时空分异特征被引量:61
2011年
运用传统统计方法研究了典型喀斯特峰丛洼地4个植被演替阶段(草地、灌木林、次生林、原生林)表层(0—15 cm)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异特征,并分析其成因。结果表明:(1)不同植被演替阶段土壤养分(有机碳、全氮、碳氮比、全磷、全钾、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及pH值有明显差异(P<0.05);除全钾外,其他养分含量均随植被正向演替而增加。(2)地貌部位对养分含量的影响不尽一致:各植被演替阶段的磷、钾及原生林的碳氮均符合养分的"洼积效应",只有受人为干扰较强的草地、灌木林、次生林的碳氮养分存在随坡位升高而增加的现象。通过本研究得知,植被演替对养分积累具有积极作用;磷素(速效磷3.55—11.41 mg/kg)、钾素(速效钾64.05—105.75 mg/kg)是该区域的养分限制性因子;该区域养分的"倒置现象"并不普遍存在。
刘淑娟张伟张伟王克林陈洪松舒世燕
关键词:喀斯特峰丛洼地土壤养分植被演替
土壤筛对喀斯特地区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种子库的分选效果被引量:2
2009年
采用土壤分析筛分离处理和室内萌发试验,对桂西北喀斯特退化生态系统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种子粒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0~15cm的土层中,草地土壤种子库密度为1955粒m-2,灌丛次之,为1850粒m-2,次生林地最少,仅有665粒m-2;垂直剖面上,草地和灌丛土壤种子集中分布在0~2cm土层,而次生林地种子主要分布于5cm以下;草地可萌发种子总量的99%集中于>0.25mm粒径,灌丛与次生林地主要集中在>0.25mm和≤0.177mm粒径;透过0.177~0.25mm的土壤萌发种子数量很少,3类样地分别仅为0.5%、1.4%和2.2%。因此,喀斯特地区退化生态系统草地土壤种子分离的最小孔径确定为0.25mm,灌丛和次生林地透过0.177~0.25mm筛孔的土壤可不进行萌发试验。
徐丽丽陈洪松王克林张伟
关键词:土壤种子库植被类型
桂西北白云岩坡地典型土体构型石灰土水文特征被引量:6
2017年
综合运用传统水文学、氢氧稳定同位素和原位模拟降雨等方法,研究了桂西北白云岩坡地典型土体构型石灰土微区(2 m×1.2 m)土壤水文功能.白云岩峰丛坡地沿坡向下表现出通体砂、上壤下砂、通体壤、上黏下砂4种典型石灰土土链格局,所有构型土体微区地表稳定入渗速率高达41~48 mm·h^(-1),地表径流少,且表现为蓄满产流,壤中流和深层渗漏是重要水文过程;壤中流依据土壤发生层层次分为A、C层壤中流,对于A层壤中流,通体砂、上黏下砂以及上壤下砂构型土体微区以基质流为主,通体壤构型土体表现为优先流;对于C层壤中流,所有构型土体微区均表现为优先流特征.白云岩坡地土壤连续分布,虽土层浅薄但仍表现出沿坡向下的土链格局,不同土体构型土壤水文性质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地表以下各界面产流过程,研究证实该区土壤水文功能的研究应具备三维立体视角,发展更加侧重地下水文过程观测和研究的新方法,才能全面揭示喀斯特坡地近地表水文过程.
张兴王克林付智勇陈洪松张伟张伟
关键词:土体构型壤中流氢氧稳定同位素
喀斯特灌丛坡地土壤-表层岩溶带产流及氮素流失特征被引量:22
2017年
喀斯特二元结构发育,地表水大量漏失,养分表现出快速流失的特点,然而养分流失的途径和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从喀斯特关键带三维空间的视角,通过监测喀斯特灌丛坡地雨季典型降雨产流和氮素流失特征,基于氢氧稳定同位素技术对主要水文路径"新旧水"比例进行划分,并探讨氮素流失的主要途径和机制.结果表明:深层渗漏和壤中流是喀斯特灌丛坡地主要水文路径,两者分别占降雨量的71%和9%,地表径流仅占2%;深层渗漏、壤中流均以"旧水"为主,"旧水"比例分别为85%、61%;硝态氮浓度在深层渗漏中最高(1.97 mg·L^(-1)),铵态氮浓度在壤中流中最高(1.18 mg·L^(-1)),深层渗漏对氮素流失的贡献率达89.4%,显著高于地表径流和壤中流;"旧水"比例与硝态氮、铵态氮浓度和流失总量均表现出显著正相关关系,"旧水"可能是喀斯特坡地土壤-表层岩溶带系统携带氮素迁移的主要介质.以上研究能够为西南喀斯特地区坡地水资源合理配置和养分流失阻控技术研发提供理论支撑.
朱晓锋陈洪松付智勇王克林张伟张伟徐勤学
关键词:养分流失同位素
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及其区域恢复效应被引量:65
2019年
国家加大生态保护与建设力度背景下,我国西南喀斯特石漠化面积实现“持续净减少”,面临由传统高强度人为干扰向大规模自然恢复与人工造林的转变,石漠化治理也面临转型。现有喀斯特生态研究已阐明了喀斯特脆弱生态系统人为干扰退化机制,初步揭示了生态治理改善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恢复机理,突破了保土集水与植被恢复的适应性石漠化治理技术与模式,评估了石漠化治理显著加速区域植被生长与恢复的固碳效应。但目前石漠化治理面临着治理成效巩固困难、治理技术与模式缺乏区域针对性、大规模低效人工林亟待改造、社会人文驱动机制不清等问题。未来喀斯特生态恢复应聚焦石漠化治理提质增效,从侧重单一生态要素、单一生态过程的研究向多要素综合、多过程综合以及喀斯特地表 地下过程耦合、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耦合、生态过程与生态系统服务耦合、自然与人文过程耦合等陆地表层系统集成的方向发展,为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治理与扶贫开发成效巩固、乡村振兴与美丽中国战略的实施提供科技支撑。
王克林岳跃民陈洪松吴协保肖峻肖峻张伟张伟
关键词:石漠化生态治理
桂西北喀斯特峰丛洼地坡面土地利用对土壤水分的影响被引量:15
2009年
通过对桂西北喀斯特峰从洼地坡面不同立地类型和土地利用构型的土壤水分特征进行定位观测研究,分析了土壤水分的空间异质性及其与土地利用方式及结构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喀斯特峰从洼地坡面土壤水分随土层加深,均值升高,空间异质性(变异系数)却有所减小,土壤水分的均值和空间异质性随着时间(降雨)也表现出一定的变化规律;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表明,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水分的空间异质性具有显著的影响,次生林和灌丛地土壤水分含量较高,经济林地各土层和观测时段土壤含水量都显著低于其他土地利用方式;通过分析研究区3种主要的土地利用结构对坡面土壤水分的影响,提出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能有效提高土壤含水量。
张笑楠王克林张伟张伟何寻阳
关键词:峰丛洼地土地利用土壤水分
一种适宜高异质性喀斯特坡地的可升降便携式模拟降雨器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适宜高异质性喀斯特坡地的可升降便携式模拟降雨器。它包括四喷嘴组合式降雨发生器、供水系统和升降式模拟降雨器支架。四喷嘴组合式降雨发生器和供水系统通过活接与第二直角弯头拧合在一起;向DN32套管中插入DN25...
付智勇陈洪松王克林张伟
文献传递
一种适宜高异质性喀斯特坡地的微型土壤水文监测系统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适宜高异质性喀斯特坡地的微型土壤水文监测系统,由微型小区、微型壤中流集流系统和微型地表径流集流槽三部分组成。在坡地微型小区下坡位土壤剖面岩-土界面以下插入微型壤中流集流系统,收集岩-土界面以上的壤中流;在...
付智勇陈洪松王克林张伟
文献传递
典型岩溶洼地土壤水分的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被引量:13
2014年
在桂西北典型岩溶洼地的旱季和雨季,用地统计学结合GIS方法研究了洼地表层(0—16cm)土壤水分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土壤含水量受前期降雨量的影响,且旱季土壤水分对降雨量的反应较雨季敏感。土壤水分均呈中等变异且变异系数随着平均含水量的增加而减少。土壤水分的半方差参数显示土壤水分空间变异及其主导因素随旱、雨季而不同。此外,不同取样区域及取样时段内土壤含水量高低差别明显,分布格局及空间变异程度各异,这主要与当地环境和人为因素的综合影响有关。旱、雨季土壤水分均与前期降雨导致的土壤平均含水量变化呈相反趋势,且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含水量不同。土壤含水量还与土壤有机碳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此外,地势及裸岩率也是造成洼地土壤水分变异及其分布差异的重要因素。下一步应根据旱季和雨季土壤水分分布及影响因素的差异,在岩溶洼地采取有针对性地土壤水资源利用及其水分管理策略。
张继光苏以荣陈洪松孔祥丽张伟张伟张久权
关键词:岩溶洼地土壤水分影响因素
盘式入渗仪法测定喀斯特洼地土壤透水性研究被引量:16
2008年
研究土壤水入渗有助于了解喀斯特地区表层岩溶带对降水资源的调蓄作用。该文利用盘式负压入渗仪(盘径d=20 cm,负压h0=-20 mm)研究了桂西北喀斯特洼地典型剖面各层次土壤透水性。结果表明:各层土壤透水性能差异较大,具有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小的趋势,但菜地50-80 cm层大于20-50 cm层;菜地剖面0-10 cm层土壤近似饱和导水率(1.85×10-3cm/s)是20-50 cm层的5.2倍,玉米地剖面0-16 cm层土壤近似饱和导水率(2.21×10-3cm/s)是55-70 cm层的3.1倍;土壤比重、初始含水率同土壤入渗性能关系密切,与近似饱和导水率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76*和-0.841**。
刘建伟陈洪松张伟张伟
关键词:洼地土壤剖面桂西北
共11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