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伟

作品数:168 被引量:1,567H指数:24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西部行动计划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航空宇航科学技术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30篇期刊文章
  • 21篇专利
  • 12篇会议论文
  • 4篇科技成果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2篇农业科学
  • 27篇航空宇航科学...
  • 22篇动力工程及工...
  • 1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0篇生物学
  • 10篇环境科学与工...
  • 6篇理学
  • 4篇经济管理
  • 3篇天文地球
  • 3篇机械工程
  • 3篇电子电信
  • 3篇建筑科学
  • 2篇电气工程
  • 2篇医药卫生
  • 2篇文化科学
  • 1篇化学工程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水利工程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41篇土壤
  • 16篇峰丛
  • 16篇峰丛洼地
  • 15篇植被
  • 15篇空间站
  • 12篇微通道
  • 10篇养分
  • 10篇喀斯特峰丛洼...
  • 9篇桂西北
  • 7篇有机碳
  • 7篇植被恢复
  • 7篇水分
  • 7篇酶活性
  • 7篇不同植被
  • 6篇演替
  • 6篇载人
  • 6篇生物油
  • 6篇土壤水
  • 6篇土壤水分
  • 5篇植被演替

机构

  • 168篇中国科学院
  • 63篇中国科学院亚...
  • 37篇中国科学院研...
  • 28篇中国科学院大...
  • 6篇桂林理工大学
  • 5篇中国地质科学...
  • 4篇湖南农业大学
  • 3篇中国农业科学...
  • 3篇沈阳化工大学
  • 2篇广西师范大学
  • 2篇沈阳理工大学
  • 2篇宜春学院
  • 2篇广西壮族自治...
  • 2篇中国科学院国...
  • 1篇东北大学
  • 1篇长沙理工大学
  • 1篇福建师范大学
  • 1篇广西师范学院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作者

  • 168篇张伟
  • 63篇张伟
  • 56篇王克林
  • 42篇陈洪松
  • 19篇徐进良
  • 12篇何寻阳
  • 11篇刘淑娟
  • 11篇叶莹莹
  • 10篇吴昌宏
  • 10篇舒杰
  • 8篇苏以荣
  • 8篇赵增立
  • 8篇张伟
  • 8篇王浩
  • 8篇张继元
  • 7篇李海滨
  • 7篇郑安庆
  • 7篇常胜
  • 7篇刘国华
  • 6篇刘坤平

传媒

  • 21篇生态学报
  • 10篇应用生态学报
  • 6篇生态学杂志
  • 5篇中国生态农业...
  • 4篇土壤通报
  • 4篇农业工程学报
  • 4篇燃料化学学报
  • 4篇中国航天
  • 4篇计算机仿真
  • 4篇国际太空
  • 4篇载人航天
  • 3篇工程热物理学...
  • 3篇空间科学学报
  • 3篇农业现代化研...
  • 3篇测控技术
  • 2篇水土保持学报
  • 2篇土壤学报
  • 2篇环境科学
  • 2篇长江流域资源...
  • 2篇科学

年份

  • 1篇2024
  • 19篇2023
  • 10篇2022
  • 8篇2021
  • 5篇2020
  • 5篇2019
  • 6篇2018
  • 13篇2017
  • 11篇2016
  • 10篇2015
  • 4篇2014
  • 10篇2013
  • 8篇2012
  • 14篇2011
  • 7篇2010
  • 14篇2009
  • 9篇2008
  • 7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5
16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用表面微纳米技术研究细胞水平的生物力学被引量:1
2011年
文章介绍了作者所在的实验小组近年来在用表面微纳米技术研究细胞生物学方面取得的进展.由于细胞的尺寸在数微米到数十微米之间,应用微纳米技术可以精细地调控细胞微观环境.作者所在的实验小组应用微流控系统以及表面化学修饰等方法,对细胞正常行为和病理行为进行了一系列研究.通过设计力学刺激装置,对细胞骨架的主要成分———肌动蛋白对细胞的形状以及粘附、迁移等行为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研究,实现了对肌动蛋白拉伸过程的全程实时动态观察,发现一次拉伸刺激就可以导致肌动蛋白细胞骨架变短,并可以促进肌动蛋白纤维的重组过程.此外,作者所在的实验小组还构建了表面三维结构,以模拟生物体内的拓扑结构,并结合微流控、细胞图案化和多种细胞共培养技术,构建了体外细胞培养和相互作用研究模型,发现细胞形状可以影响其极性和迁移的方向,以及神经细胞突起可以感受表面层粘连蛋白的浓度梯度等一系列有趣的现象,并对其机理进行了探讨.
王栋张伟蒋兴宇
关键词:细胞骨架细胞迁移生物力学
一种种子气泡微换热器及种子气泡微换热器系统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种子气泡微换热器系统,包括待冷却的IC芯片及用于冷却该IC芯片的换热器主体,控制电路,用于为微换热器提供液体的供液回路,该供液回路连通于所述换热器主体的两端,与换热器主体电连接的脉冲电压发生器,其用于为换...
刘国华张伟徐进良岑继文
文献传递
一种基于MOF结构的复合吸波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MOF结构的复合吸波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所述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将含稀土金属元素的盐、含磁性金属元素的盐、链接剂与溶剂混合,然后依次进行预反应和加热反应,得到MOF材料;(2)将步骤(1)...
谭果果张伟胡嘉珣商晓云黄祥云
种植方式和裸岩率对喀斯特洼地土壤养分空间分异特征的影响被引量:38
2007年
选取桂西北典型喀斯特洼地,研究了种植方式和裸岩率对土壤养分空间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方式对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全钾(TK)、碱解氮(AN)、速效磷(AP)、速效钾(AK)和C/N有显著影响;裸岩率对SOC、TN、TP、TK、AN、AK和C/N有显著影响,对SOC、TN、TP和AN的影响程度大于种植制度的影响,这主要与农户在裸岩率较低的地段耕作强度较大有关;木豆-板栗地的SOC、TN、TP、TK、AN、AK等含量显著高于其它种植方式,说明退耕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土壤养分的积累;受地形地貌特征和土地利用结构的影响,SOC的空间分布表现为坡脚大于洼地;AP的空间分布与SOC不同,主要受施肥影响,表现为洼地高于坡脚.
张伟张伟陈洪松王克林张继光
关键词:土壤养分
生物油中固体颗粒物的特性分析被引量:1
2012年
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红外光谱分析和X射线衍射对不同固体颗粒物样品的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生物油中的固体颗粒物主要由焦炭颗粒、灰分和少量高分子有机物组成,其中,灰分主要包括多种金属元素和一定量SiO2,有机物主要是具有木质素结构的低聚物。不同热解工艺的固体颗粒物样品特性也不同。循环流化床工艺制取的生物油中固体颗粒物含量较高。此外,固体颗粒物样品中的金属元素含量受到热解原料种类的影响。
张伟赵增立郑安庆常胜李海滨
关键词:生物油固体颗粒物
机械臂自适应反演超螺旋全局终端滑模控制
2023年
针对机械臂系统存在的系统参数摄动、非线性摩擦及外部干扰等不确定问题,提出一种自适应反演超螺旋全局终端滑模轨迹跟踪控制方法。该方法基于反演法、Lyapunov理论和全局快速终端滑模理论设计控制器,保证系统稳定性及全局收敛性,增强系统的鲁棒性。为解决系统集总扰动上界未知的问题,采用自适应技术设计切换控制律,抵消不确定性的影响,同时引入超螺旋算法抑制滑模控制固有的抖振现象。最后,通过理论分析和仿真算例验证了该控制器的有效性与可行性。
李俊麟李俊麟张伟王宏博
关键词:机械臂系统自适应技术
一种光储联合的三电平并网系统控制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光储联合的三电平并网系统控制方法,所述并网系统包括光伏板、储能系统、第一电容器和第二电容器以及三电平逆变器;所述控制方法包括:当并网系统并网运行时,采用电位补偿控制方法产生驱动信号并将所述驱动信号加载到三...
张继元舒杰王浩吴昌宏黄磊吴志锋崔琼张伟
文献传递
喀斯特峰丛洼地植被演替过程中土壤养分的积累及影响因素被引量:34
2013年
以桂西北环江县典型喀斯特峰丛洼地为对象,利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于2009年分析了植被演替过程中表层土壤(0~15 cm)养分的变化及其主要控制因素.结果表明:随着植被正向演替(草地-灌丛-次生林-原生林),表层土壤的有机碳、全氮和全磷等含量显著增加,分别由演替初期(草地)的29.1、2.48和0.72 g.kg-1增加为演替后期(原生林)的73.9、8.10和1.6 g.kg-1.土壤阳离子交换量与有机碳和全氮密切相关,是喀斯特土壤C、N积累的主要控制因素;凋落物中的P含量、C/P和N/P是土壤全磷积累的主要控制因素,较高的凋落物P含量、N/P以及较低的C/P有利于土壤中P的积累;而坡度、坡向和裸岩率等地形因子对土壤养分的影响较小.
张伟张伟王克林刘淑娟叶莹莹潘复静
关键词:喀斯特峰丛洼地土壤养分有机质阳离子交换量
秸秆还田替代化学钾肥对喀斯特峰丛洼地春玉米产量及土壤钾素的影响被引量:11
2017年
基于中国科学院环江喀斯特站2006年开展的玉米/大豆套作长期定位施肥试验,利用2010—2014年监测数据,研究等量氮磷钾投入条件下,不同处理[对照(不施肥,CK)、全量化肥(NPK)、秸秆还田替代30%化肥钾(C7S3)、秸秆还田替代60%化肥钾(C4S6)]间秸秆还田与化肥施用的效果差异,以期为喀斯特峰丛洼地农田生态利用秸秆还田替代化肥量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施肥处理5年春玉米平均产量是不施肥处理的4.12~4.17倍,C7S3和C4S6处理产量分别是NPK处理的98.3%和98.7%,施肥处理玉米产量及秸秆量均随时间呈增长趋势。2)施肥使玉米秸秆中含钾量、春玉米籽粒吸收氮磷钾量均显著高于不施肥处理,但施肥处理间无显著差异(P>0.05)。3)在钾素回收率、钾素吸收利用率、钾肥农学利用率以及钾肥偏生产力方面,C7S3和C4S6处理与全量化肥NPK处理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4)NPK处理年均钾素盈余量为3.00 kg·hm^(-2),显著高于C7S3处理(-1.90 kg·hm^(-2));而C4S6处理钾素年均盈余量最大,为8.22 kg·hm^(-2),实际平衡盈余率为7.4%。5)与试验初期相比,不施肥处理土壤速效钾含量下降15.9%,施肥处理极显著增加了土壤中速效钾含量(P<0.01);5年间施肥处理间年均速效钾含量增幅大小依次为:NPK>C7S3>C4S6,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P>0.05)。6)经过8年耕作,土壤缓效钾含量在CK和C4S6处理中分别下降10.9%和4.9%,NPK和C7S3处理分别增加1.3%和22.4%。综上所述,秸秆还田替代部分化肥钾的施肥措施运用在喀斯特峰丛洼地可在保持春玉米较高产量的同时,维持土壤钾素动态平衡;其中60%秸秆钾替代量更有利于维持钾素表观平衡,而30%的秸秆钾还田量则更有利于土壤缓效钾的积累。
傅伟刘坤平陈洪松陈香碧林海飞张伟张伟
关键词:喀斯特峰丛洼地秸秆还田春玉米钾素平衡
桂西北不同植被恢复阶段土壤氨氧化细菌遗传多样性研究被引量:9
2013年
以桂西北喀斯特不同植被恢复阶段(草丛、灌木林、次生林、原生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运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分析了土壤氨氧化细菌amoA功能基因多样性,探讨了其与脲酶活性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结果显示,随着植被的恢复,土壤氨氧化细菌多样性指数与均匀度指数呈增大趋势(灌木林例外),且土壤中氨氧化细菌群落结构发生了改变:主要表现在因Nitrosospira 3簇种群对铵态氮浓度敏感度差异导致其在3a、3b簇中分布不一致;相关分析表明:土壤脲酶活性与铵态氮浓度呈正相关关系,土壤脲酶可能通过影响铵态氮浓度改变氨氧化细菌多样性,但植被恢复后期土壤铵态氮浓度减少并未降低土壤氨氧化细菌多样性。LIBSHUFF和RDA分析揭示,植被类型和土壤脲酶活性及pH与氨氧化细菌群落结构紧密相关,说明植被和土壤氮素有效性以及pH可能是决定土壤氨氧化细菌多样性的主要因子,为深入理解喀斯特地区土壤氮素循环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梁月明苏以荣张伟张伟陈香碧刘淑娟黎蕾冯书珍
关键词:氨氧化细菌脲酶活性植被恢复
共17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