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汪亚峰

作品数:48 被引量:661H指数:14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38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7篇农业科学
  • 15篇环境科学与工...
  • 4篇天文地球
  • 1篇经济管理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主题

  • 19篇土壤
  • 9篇土地利用
  • 7篇土壤侵蚀
  • 7篇丘陵
  • 7篇黄土丘陵
  • 6篇水剂
  • 6篇黄土高原
  • 6篇保水
  • 6篇保水剂
  • 5篇坝系
  • 4篇羊圈
  • 4篇生态
  • 4篇土地利用变化
  • 4篇流域
  • 3篇淤地坝
  • 3篇植被
  • 3篇湿沉降
  • 3篇水分
  • 3篇水土
  • 3篇水土保持

机构

  • 36篇中国科学院生...
  • 10篇中国科学院
  • 10篇中国科学院大...
  • 7篇西南农业大学
  • 7篇中国农业科学...
  • 4篇北京师范大学
  • 4篇西南大学
  • 3篇上海交通大学
  • 2篇北京大学
  • 2篇北京林业大学
  • 2篇中国矿业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研...
  • 2篇中华人民共和...
  • 1篇东北林业大学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重庆交通大学
  • 1篇西华师范大学
  • 1篇四川省农业科...
  • 1篇中国科学院烟...

作者

  • 46篇汪亚峰
  • 16篇陈利顶
  • 8篇高扬
  • 6篇罗春燕
  • 5篇缪驰远
  • 5篇李茂松
  • 5篇傅伯杰
  • 5篇卢玉东
  • 5篇吕一河
  • 4篇宋吉青
  • 4篇肖峻
  • 4篇时鹏
  • 3篇毛亮
  • 3篇陈维梁
  • 2篇王德
  • 2篇李章成
  • 2篇汪东川
  • 2篇黄勇
  • 2篇李茂松
  • 2篇卢喜平

传媒

  • 5篇生态学报
  • 3篇农业工程学报
  • 3篇应用生态学报
  • 2篇土壤通报
  • 2篇环境科学
  • 2篇水土保持科技...
  • 2篇生态学杂志
  • 1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水土保持研究
  • 1篇国土与自然资...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环境保护
  • 1篇地理科学进展
  • 1篇长江流域资源...
  • 1篇水土保持通报
  • 1篇干旱区研究
  • 1篇干旱区地理
  • 1篇地理科学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19
  • 2篇2018
  • 3篇2017
  • 1篇2016
  • 3篇2015
  • 2篇2014
  • 5篇2013
  • 4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10
  • 5篇2009
  • 2篇2008
  • 3篇2007
  • 2篇2006
  • 2篇2005
  • 5篇2004
  • 1篇2003
4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黄土高原羊圈沟小流域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的土壤有机碳效应被引量:22
2015年
土地利用变化是影响土壤有机碳储量和分布变化的重要驱动因素,为进一步探讨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根据土壤样点数据、土地利用类型图,分析了黄土丘陵沟壑区羊圈沟小流域2006—2011年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和储量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小流域土地利用发生较大变化,主要集中在乔木林地和灌木林地面积的增加,分别为39.697、46.404 hm2;以及草地面积的减少,为64.030 hm2;(2)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会导致土壤有机碳密度及储量的变化,其中转变用地类型的土壤有机碳储量增加587.25 kg,以荒草地转出类型增加的土壤表层有机碳储量最多,为441.64 kg;灌木林地转出类型减少的土壤表层有机碳储量最多,为-21.01 kg。草地-灌木林地、草地-乔木林地、坡耕地-草地、坡耕地-灌木林地、坡耕地-乔木林地、坡耕地-坝地、梯田-草地、梯田-灌木林地、梯田-乔木林地、梯田-坝地、坝地-草地、坝地-灌木林地、坝地-乔木林地等转换用地类型的表层土壤碳密度增加值高于保持用地类型碳密度的增加值,说明这些地类的转换有利于表层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增加,即有利于表层土壤碳汇的形成;而其他地类转换造成了表层土壤的碳排放,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3)土壤固碳应着眼于长期效应,频繁的土地利用类型转化可能会降低土壤碳截流效果,黄土丘陵区植被重建的长期利用和保持更有利于土壤有机碳的积累。
文雯周宝同汪亚峰梁地
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土壤有机碳黄土丘陵地区
基于辅助环境变量的土壤有机碳空间插值——以黄土丘陵区小流域为例被引量:20
2013年
利用普通克里格法(OK)、反距离加权法(IDW)、径向基函数法(RBF)、基于土地利用类型修正的普通克里格法(OK_LU)4种插值方法,对黄土丘陵羊圈沟小流域的土壤有机碳含量进行空间插值。预测结果的准确性通过Pearson相关系数(R),平均绝对误差(MAE),均方根误差(RMSE),准确度(AC)来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在前3种常规空间插值方法中,OK对刻画区域土壤有机碳的空间分布趋势效果最佳,其预测MAE值和RMSE值均为最小,Pearson相关系数(R)和准确度(AC)最大,说明其预测结果的准确性最好、预测的极端误差也最小;其次为RBF;IDW预测的效果最差。(2)OK_LU在空间特征表达方面能够更好地反映复杂地形区的局部变异,其插值结果的精度相比OK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其平均绝对误差(MAE)从0.900%降到了0.567%,均方根误差(RMSE)从1.101%降到了0.777%,Pearson相关系数(R)从0.4026提高到0.5589,准确度(AC)从0.9081提高到0.9505。综合比较,在黄土丘陵地区,OK_LU能使插值结果的精度有较大提高,是土壤有机碳空间制图的有效途径。
文雯周宝同汪亚峰黄勇
关键词:土壤有机碳空间插值土地利用类型黄土丘陵地区
近20年中国主要农作物秸秆资源动态及现状
本文从秸秆资源的重要性出发,利用中国现有主要农作物产量及其分布数据,经农作物和各自秸秆产量的比例计算,得出了从1978年到2002中国主要粮食作物秸秆产量的动态变化以及2002年主要农作物秸秆资源量及其分布,为秸秆资源合...
李茂松汪亚峰
关键词:农作物秸秆
文献传递
廊道式建设工程生态影响评价范围被引量:4
2015年
廊道式建设工程深刻影响沿线的区域生态与环境,定量化开展廊道式建设工程生态影响评价具有重要意义。科学地确定廊道式建设工程生态影响的空间范围,是客观、准确评价工程建设生态影响的前提。目前,廊道式建设工程生态影响评价难以确定合理、标准化的评价范围,同时,存在评价因素单一和缺乏针对性等问题。通过分析不同类型的廊道式建设工程生态影响特征,归纳了典型廊道式建设工程生态影响的评价范围及其确定方法,结合国内外廊道式建设工程生态影响评价范围的相关规定,建议通过类比分析、整合分析、样线法、缓冲区分析等多种方法相结合,分区域、分生态因子确定廊道式建设工程生态影响的评价范围。
时鹏陈利顶肖峻汪亚峰
关键词:生态影响评价
黄土高原小流域植被恢复的土壤侵蚀效应评估被引量:18
2016年
植被建设是治理土壤侵蚀的重要途径,特别是坡面土壤侵蚀。退耕还林还草是黄土高原乃至全国最大规模的植被建设工程,黄土高原是该工程的重点地区之一。小流域是土壤侵蚀综合治理的基本单元。通过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前后小流域土壤侵蚀的模拟和分析,可以为植被建设成效评估和调整治理策略提供参考。运用修正土壤流失方程RUSLE,在ARCGIS10.2平台下模拟了羊圈沟小流域1984年、1996年、2006年、2012年和2014年5个年份的土壤侵蚀,评估了退耕还林前后黄土高原小流域植被恢复对土壤侵蚀的影响。降雨侵蚀力R利用延安气象站30年(1984—2014年,除1999年外)的日降雨数据计算,LS因子利用将矢量化的1∶5 000地形图插值生成DEM提取;土壤可蚀性K因子利用2006年实测土壤理化数据计算,总结概括前人研究成果获取C、P因子值。研究结果表明:(1)各坡度带侵蚀都显著减弱,15°~25°,25°~35°和〉35°坡度带是中度以上侵蚀发生的主要区域。1984—2014年3种坡度带的侵蚀面积之和分别占总面积的44.93%,42.65%,35.78%,23.23%和22.98%;(2)退耕还林前后相比,土壤侵蚀强度显著降低:中度以上侵蚀面积急剧减少,土壤侵蚀转变为以微度、轻度和中度侵蚀为主,3类侵蚀面积之和在2006年、2012年和2014年分别占总侵蚀面积的26.53%,44.24%和43.47%;(3)土壤侵蚀模数呈现减小的趋势,从1984年到2014年,土壤侵蚀强度从15 327.57t/(km2·a)降至3 270.19t/(km2·a),降低70%以上。总体上,土壤侵蚀明显降低,表明植被建设有效遏制了土壤侵蚀,退耕还林工程对水土保持和治理土壤侵蚀起到了显著的效果。
赵文启刘宇罗明良汪亚峰吕一河
关键词:植被恢复土壤侵蚀退耕还林黄土高原
基于小波分析的嫩江、哈尔滨夏季降雨规律研究被引量:11
2007年
基于48 a来的夏季降雨资料,选用Morlet小波分析方法对嫩江、哈尔滨夏季降雨序列的多时间尺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哈尔滨近年来夏季降雨在29-38 a尺度周期变化最明显,模值最大,能量最强;嫩江夏季降雨在19-30 a周期变化较强,能量值较大;2个周期变化都具有随时间推移能量进一步加大的趋势。当前嫩江、哈尔滨夏季降雨均处于枯水大周期内,在未来较长时间里,夏季降雨量将低于多年平均降雨量。
缪驰远汪亚峰郑袁志
关键词:降雨小波分析
GIS在水土保持研究中的应用被引量:9
2004年
GIS是一项以计算机为基础的新兴技术。本文从GIS的概念、特征及国内外常用的GIS软件出发 ,从GIS的基本功能上分析了其在国内外的应用现状。通过分析 ,引入它在水土保持研究中的具体应用。主要应用方面包括基础数据调查与信息管理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项目前期工作 ,水土保持项目管理 ,水土保持监测与管理 ,水土保持规划。GIS的引入极大的促进了水土保持研究工作发展。
汪亚峰卢玉东卢喜平罗春燕陈娟
关键词:水土保持规划GIS水土保持监测面包项目管理
生态恢复背景下无定河流域土地利用时空变化被引量:13
2014年
以恢复林灌草植被为核心的黄土高原生态建设的直接结果就是引起了土地利用格局变化。选取黄河中游区无定河流域为对象,以1985,1995,2000和2008年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综合运用GIS分析技术、土地利用动态分析方法与模型,系统研究了生态恢复背景下流域土地利用时空变化过程。结果表明,草地始终是该流域优势土地利用类型,生态恢复以大规模治理沙荒及未利用地,恢复林草地景观为主要形式;随着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与推进,耕地转出明显,林、草地新增明显;1995年前后,流域土地利用类型相互频繁流转,土地利用总动态度在2000年达到了最高水平;在植被恢复因素驱动下,流域土地利用重心空间漂移明显,主要表现为耕地重心均向流域东部下游地区偏移,林、草地重心向西北方向偏移。
王计平程复汪亚峰陈洪波于强
关键词:生态恢复无定河流域
黄土丘陵区坡面形态和植被组合的土壤侵蚀效应研究被引量:18
2015年
以位于陕北黄土丘陵区的羊圈沟流域为重点研究区,针对不同坡面类型(坡长、坡形、坡度)和植被组合进行野外土壤采样,利用137Cs元素示踪方法评估坡面的土壤侵蚀效应。研究发现:1坡面形态对土壤侵蚀具有重要影响。自坡顶至坡脚,"直-凹"组合的坡型一般具有相对较低的土壤侵蚀模数,整体上起到"汇"的作用;但"凹-直/凸"组合的坡型具有相对较高的土壤侵蚀模数,在土壤侵蚀方面起到"源"的作用;其他坡型,如直坡、凸坡、"直-凸"和复杂性坡型的土壤侵蚀模数介于两者之间。2坡面不同植被空间配置对土壤侵蚀的影响具有明显差异。研究发现,坡面植被组合(自坡顶至坡脚)为荒草地-果园、有林地-其他植被类型组合和荒草地-其他植被类型的坡面具有相对较低的土壤侵蚀模数,起到了一定"汇"的功能,但人为干扰较为强烈的景观坡面(无水土保持措施)具有相对较高的土壤侵蚀模数,整体上表现为土壤侵蚀的"源"区。
陈利顶贾福岩汪亚峰
关键词:黄土坡面土壤侵蚀
油气管道建设对干旱荒漠区景观格局影响的比较研究
2014年
以新疆绿洲一荒漠过渡带为研究对象,利用ArcGIS和fragstats软件,选用快鸟遥感影像解译土地利用类型,以50~100m为宽度划分缓冲区,分别计算缓冲区及整体景观的几类代表性的景观指数,比较油气管道建设3个阶段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分析其对区域景观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建设后草地面积逐渐减少,灌木林地和建设用地面积逐渐增加;在斑块类型水平上,原本占据优势的草地景观斑块数量增加,结构复杂程度增加,在景观中优势程度下降,以小斑块为主的灌木林地和建设用地复杂程度和优势程度提高;管道上方各景观类型的景观格局指数变化幅度较其他区域更加剧烈;在景观水平上,选取的6项景观格局指数反映出景观整体破碎化程度加剧,异质性增加,内部连通性下降,各景观类型比重更加均匀。总之,管道建设对所经过区域的景观格局和功能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原有结构发生变化,功能削弱。主要的影响区域为管道上方作业区,对于其他区域,影响强度随着距管道距离的增加而迅速降低,范围能够达到管道作业带两侧300m。研究结果可为西部地区管道建设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更深入的研究工作提供参考依据和理论基础。
肖峻时鹏汪亚峰陈利顶
关键词:景观指数油气管道荒漠草地小尺度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