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时鹏

作品数:12 被引量:213H指数:7
供职机构:西安理工大学水利水电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环境科学与工...
  • 5篇农业科学
  • 1篇天文地球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主题

  • 3篇玉米
  • 3篇土壤
  • 2篇油气管道
  • 2篇油气管道建设
  • 2篇玉米连作
  • 2篇植被
  • 2篇污染
  • 2篇小白菜
  • 2篇连作
  • 2篇荒漠
  • 2篇白菜
  • 2篇ZN
  • 2篇CU
  • 2篇气管道
  • 1篇氮素
  • 1篇氮素去向
  • 1篇鸭粪
  • 1篇叶面
  • 1篇叶面积
  • 1篇叶面积指数

机构

  • 8篇中国科学院生...
  • 7篇中国科学院研...
  • 3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西安理工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
  • 2篇吉林农业大学
  • 1篇西北大学
  • 1篇中华人民共和...

作者

  • 12篇时鹏
  • 6篇陈利顶
  • 5篇肖峻
  • 4篇汪亚峰
  • 3篇张妍
  • 3篇王淑平
  • 2篇高强
  • 2篇吕永龙
  • 2篇崔骁勇
  • 2篇罗维
  • 1篇黄勇
  • 1篇孙然好
  • 1篇郭二辉
  • 1篇王赵明
  • 1篇王惠惠
  • 1篇胡正义
  • 1篇施毅超
  • 1篇贾书刚
  • 1篇陈忱

传媒

  • 2篇生态学报
  • 2篇中国生态农业...
  • 2篇环境科学
  • 1篇植物生态学报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干旱区研究
  • 1篇干旱区地理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环境影响评价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 3篇2011
  • 2篇2010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油气管道建设对干旱荒漠区景观格局影响的比较研究
2014年
以新疆绿洲一荒漠过渡带为研究对象,利用ArcGIS和fragstats软件,选用快鸟遥感影像解译土地利用类型,以50~100m为宽度划分缓冲区,分别计算缓冲区及整体景观的几类代表性的景观指数,比较油气管道建设3个阶段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分析其对区域景观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建设后草地面积逐渐减少,灌木林地和建设用地面积逐渐增加;在斑块类型水平上,原本占据优势的草地景观斑块数量增加,结构复杂程度增加,在景观中优势程度下降,以小斑块为主的灌木林地和建设用地复杂程度和优势程度提高;管道上方各景观类型的景观格局指数变化幅度较其他区域更加剧烈;在景观水平上,选取的6项景观格局指数反映出景观整体破碎化程度加剧,异质性增加,内部连通性下降,各景观类型比重更加均匀。总之,管道建设对所经过区域的景观格局和功能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原有结构发生变化,功能削弱。主要的影响区域为管道上方作业区,对于其他区域,影响强度随着距管道距离的增加而迅速降低,范围能够达到管道作业带两侧300m。研究结果可为西部地区管道建设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更深入的研究工作提供参考依据和理论基础。
肖峻时鹏汪亚峰陈利顶
关键词:景观指数油气管道荒漠草地小尺度
玉米连作及其施肥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被引量:135
2010年
采用Biolog技术,借助吉林农业大学1984年建立的长期定位试验,以撂荒和非玉米连作(当季作物为芸豆)为对照,研究玉米连作及其不同施肥措施对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反映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呈现出以下变化规律:撂荒(UC)>非玉米连作(NCC)>玉米连作不施肥(CK);玉米连作配施秸秆(S、SN、SNPK)>玉米连作配施NPK(NPK)>玉米连作不施肥(CK)>玉米连作单施N(N)。微生物培养72h活性旺盛,各处理AWCD在0.395—0.732之间,其中撂荒AWCD显著高于非玉米连作和玉米连作不施肥(P<0.05);玉米连作配施秸秆明显提高微生物活性,玉米连作配施秸秆(S、SN、SNPK)AWCD是玉米连作不施肥和单施化肥(N、NPK)的1.26—1.62倍。玉米连作不施肥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指数(H、E、S)低于撂荒处理,但高于非玉米连作处理,非玉米连作提高了土壤微生物优势度指数。玉米连作配施秸秆土壤微生物物种丰富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高于玉米连作不施肥和玉米连作施化肥,玉米连作单施氮肥优势度指数较高,其它多样性指数降低。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处理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特征出现分异:撂荒和玉米连作配施秸秆处理集中在第1主成分正方向,得分系数在2.39—4.17之间,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特征相似;玉米连作不施肥、玉米连作单施化肥和非玉米连作处理分布在第1主成分负方向,得分系数在-5.43—-1.59之间。土壤微生物利用的碳源主要是糖类、羧酸类、氨基酸和聚合物。玉米连作配施秸秆和撂荒有利于提高土壤微生物代谢活性和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玉米连作单施化肥尤其单施氮肥土壤微生物活性和功能多样性下降。
时鹏高强王淑平张妍
关键词:玉米连作秸秆还田施肥BIOLOG
荒漠草原区油气管道建设对地表植被格局的影响被引量:6
2013年
以油气管道经过的乌鲁木齐荒漠草原地区为研究对象,选择施工前、施工期以及恢复期3个不同施工阶段的遥感影像数据,解译地表植被类型,采用象元二分法提取植被覆盖度,通过比较时间上植被覆盖格局和土地利用格局的变化,分析油气管道建设对生态系统影响的范围和特点.研究发现:不同建设时期管道两边荒漠草原区土地利用类型差异较大,草地面积持续降低,共计减少32.53%,灌木林地面积增加到24.61%,建设用地面积在建设期增加,植被恢复期降低.研究区复杂程度提高,原有生态结构发生改变;建设期管道施工作业带及两侧10m范围内植被覆盖度显著低于其他区域,而管道两侧50~100以及100~200m范围内的植被覆盖度无明显差异,但与200~300m范围相比差异显著.管道建设主要影响范围为管道上方施工作业带以及两侧10m的范围内,间接影响范围为施工作业带两侧200m内;恢复期人为措施对研究区植被覆盖度的主要影响范围为施工作业带;管道建设改变了荒漠草原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是管道周边土地利用类型和荒漠草地系统变化的主要推动力;人为恢复措施无法使受影响区域的植被恢复到建设前的水平.
肖峻汪亚峰时鹏陈利顶
关键词:西气东输荒漠草原植被覆盖度缓冲区
小白菜对猪粪中高Cu和Zn的富集与转运被引量:11
2011年
近年来,规模化养猪中Cu和Zn广泛应用于饲料添加剂,导致猪粪含大量的Cu和Zn.猪粪土地利用中高Cu和Zn导致的环境污染和植物效应已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研究高Cu和Zn的猪粪施入土壤后典型蔬菜对Cu和Zn的富集和转运,可为有机蔬菜安全生产和品质提高提供科学依据,对粪便中重金属的健康风险评价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研究以含高Cu和Zn的猪粪(Cu为1 114.7 mg.kg-1,Zn为1 496.8 mg.kg-1)堆肥作为试验材料,设5个施肥处理(25、50、100、200和500t.hm-2)和不施肥的对照处理.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猪粪施用土壤中Cu和Zn向小白菜体内的富集和转运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施肥水平下小白菜地上、地下部Zn含量都高于Cu,且地下部Cu和Zn的含量均高于地上部.在猪粪施肥量>50 t.hm-2时,小白菜地上部Cu和Zn含量显著高于对照处理.随着猪粪施用量的增加,小白菜对土壤中Cu的富集系数从0.11上升到0.17,但对Zn的富集系数则从0.47下降到0.11.小白菜将Cu和Zn从地下部向地上部运输和转移的比例随着施用量的增加分别下降25%和38%.增加猪粪施用量相对降低了重金属Zn在植物体内的富集,但提高了Cu在蔬菜中的富集和对人体的健康风险.植物地上部、地下部以及整株的Zn/Cu都随着猪粪施用量的增加而降低,增加猪粪的施用量可使小白菜对Cu和Zn吸收转运能力的差异减小.
张妍崔骁勇罗维时鹏吕永龙
关键词:猪粪CUZN小白菜转运
渭河微塑料污染现状与风险评价被引量:11
2023年
为探究西北地区渭河微塑料的赋存状态、形态特征、聚合物类型和潜在风险,于2021年5月通过现场采样、显微镜观察、傅里叶红外光谱和显微拉曼光谱测定等,鉴定了渭河水体中的微塑料的丰度分布、形状、粒径、颜色和聚合物类型,并通过污染负荷指数法和物种敏感性分布法进行风险评价.结果表明,所有采样点均有微塑料存在,其丰度范围为(2.9±0.8)~(10.3±2.8)n·L^(-1),渭河干流微塑料丰度高于支流.纤维(15.04%~77.03%)、小尺寸(<0.5 mm)(27.27%~89.38%)和彩色(有色)(15.85%~49.53%)为含量最高的微塑料形态,聚乙烯(32.83%)、聚丙烯(29.79%)、聚苯乙烯(21.21%)和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10.61%)是检测出的主要聚合物类型.研究表明,渭河微塑料污染处于国内中等水平,微塑料丰度还未对水生生物构成影响,但其较高的丰度值和塑料易吸附其他污染物的特性仍需引起警惕.
山泽萱张妍张成前时鹏张鑫
关键词:水体
管道工程施工扰动对玉米种植的影响
2016年
管道工程建设是高强度干扰生态系统的过程,而现有研究很少关注管道建设对作物生长的影响。针对西气东输二线工程,选择3个典型农田保护区,通过布设样带和样点,监测作物产量和生长性状,评估天然气管道建设对农田生产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管道建设对农田生产力的影响主要发生在施工作业带上方,干扰强度表现为管沟>作业区>堆土区,管道外50 m基本不受施工影响。线性回归表明,玉米穗期叶面积指数与产量之间有显著的相关性,可用来模拟作物产量。管道穿越农田生态系统需要做好环境保护措施,控制施工范围,严格执行土层分层开挖、分层回填,坚决杜绝生土回填到耕作层,施工后及时恢复农田生产力。
黄勇陈忱陈利顶时鹏肖峻
关键词:玉米叶面积指数
三种种植方式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影响被引量:13
2011年
土壤微生物是表征土壤质量变化的敏感指标之一。借助长期定位试验,采用磷脂脂肪酸分析方法研究了3种种植方式(玉米(Zeamays)连作、玉米非连作和撂荒)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的种植方式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有明显的差异。玉米连作的土壤中总磷脂脂肪酸和细菌磷脂脂肪酸含量最低,分别为33.12nmol·g-1和18.09nmol·g-1。非连作的土壤真菌磷脂脂肪酸和真菌/细菌分别为0.61nmol·g-1和3.06%,显著低于撂荒和连作(p<0.05),非连作方式下,革兰氏阳性细菌/革兰氏阴性细菌增大。撂荒土壤的总磷脂脂肪酸和细菌磷脂脂肪酸分别为42.98和24.68nmol·g-1,高于耕作处理。同时,在撂荒方式下,革兰氏阳性细菌和革兰氏阴性细菌的含量增加,革兰氏阳性细菌/革兰氏阴性细菌降低。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耕作处理(玉米连作和非连作)分布第一主成分负方向上,第一主成分得分系数分别为-2.48和-1.84;撂荒分布第一主成分正方向上,第一主成分得分系数为2.31,与连作和非连作差异显著(p<0.05)。冗余分析(RDA)表明:土壤pH、总氮、有效磷和土壤>0.25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与磷脂脂肪酸呈正相关,并且土壤pH和土壤>0.25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最大。
时鹏王淑平贾书刚高强孙晓强
关键词:玉米连作微生物群落结构磷脂脂肪酸
雨季白洋淀地区散养鸭粪中氮素去向研究被引量:2
2010年
散养是白洋淀地区养鸭的主要方式,散养过程中产生的大量鸭粪因不够集中、难以收集而残留于土壤表面。借助小区模拟试验,研究了白洋淀雨季(6~9月份)残留在土壤表面的鸭粪中氮素动态变化及环境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鸭粪中部分氮素以NH3的形式挥发,挥发期为45d左右,挥发量约为8.72kg·hm-2;NH3挥发主要集中在鸭粪排出后的7d内,挥发初期随温度降低、湿度增加和光照减弱逐渐降低,随着挥发的减弱其与环境因素相关性不明显。模拟小区地表径流中总氮(TN)流失负荷为10.05kg·hm-2,以颗粒态氮(PN)为主;可溶态氮(TDN)中,以无机氮为主。淋溶水中总氮淋失负荷为19.30kg·hm-2,以NO3--N为主。自然状态下,鸭粪中约10%氮素以NH3挥发、地表径流和淋溶流失;部分氮素残留于土壤中,另有部分未矿化鸭粪存在于土壤表面,约占鸭粪总量的45.09%。残留于土壤中的氮素一旦达到土壤临界值,将威胁当地水环境安全,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养鸭带来的过量氮素累积造成的环境污染。
王惠惠胡正义王淑平时鹏施毅超
关键词:散养鸭粪径流淋溶
廊道式工程建设对土壤生态环境影响的meta分析被引量:10
2012年
廊道式工程建设对沿线区域生态环境造成不可避免的影响,定量化研究廊道式工程建设对沿线地区土壤生态环境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meta分析方法,研究了3种廊道式工程(输油/气管道、公路和铁路)对土壤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廊道式工程对土壤理化性质产生一定的影响:3种工程周边的土壤养分指标和土壤含水量的结合效应值均<1;管道工程建设对土壤有机质、有效氮、总氮、总磷和pH的扰动达到显著水平(P<0.05);公路显著降低周边土壤总磷、含水量和CEC的含量(P<0.05),同时公路显著增加了周边土壤容重和pH,结合效应值分别达到1.2265和1.1649,公路造成周边土壤Cu、Zn、Pb、Ni、Cd、Cr和As的显著污染(P<0.05);铁路显著降低沿线土壤有机质和总氮的含量(P<0.05),并且导致周边土壤Cu、Zn、Pb、Cd的显著污染(P<0.05)。
时鹏汪亚峰陈利顶
关键词:土壤生态环境土壤物理化学性质重金属META分析
河岸带不同植被类型对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分布特征的影响——以北京地区温榆河为例被引量:9
2012年
河岸带生态系统是河流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之间的生态交错带,也是一个敏感和脆弱的生态区域。由于受河道周边人类活动的干扰,河岸带生态系统的植被类型发生了巨大变化。本文以北京市地区的温榆河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河岸带7种植被类型对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1)河岸带不同植被类型对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表层土壤,尤其是0~5 cm土层,而对5 cm以下土层的影响相对较小。(2)河岸带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全氮和有机碳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具有显著差异。随着土层深度增加,土壤全氮和有机碳整体上呈下降趋势,但不同植被类型的垂直变化规律有较大差异,如自然草地、退耕撂荒地和林地的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随土层深度加深而降低的速率明显高于农田生态系统。(3)在0~30 cm土壤剖面上,土壤有机碳平均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杨树林(9.54 g.kg 1)、自然荒草地(9.33 g.kg 1)、梨树果园(9.18 g.kg 1)、火炬树林地(8.89 g.kg 1)、退耕撂荒地(7.91 g.kg 1)、玉米地(7.22 g.kg 1)和黄豆地(7.17g.kg 1);土壤全氮的平均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自然荒草地(1.30 g.kg 1)、杨树林(0.91 g.kg 1)、梨树果园(0.90g.kg 1)、火炬树林地(0.83 g.kg 1)、退耕撂荒地(0.80 g.kg 1)、玉米地(0.72 g.kg 1)和黄豆地(0.70 g.kg 1)。
郭二辉孙然好陈利顶王赵明肖峻时鹏
关键词:河岸带植被类型土壤有机碳土壤全氮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