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铁刚

作品数:231 被引量:914H指数:18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51篇期刊文章
  • 60篇会议论文
  • 14篇专利
  • 6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86篇天文地球
  • 40篇生物学
  • 10篇环境科学与工...
  • 3篇理学
  • 2篇化学工程
  • 2篇建筑科学
  • 2篇农业科学
  • 2篇文化科学
  • 1篇冶金工程
  • 1篇金属学及工艺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水利工程
  • 1篇文学

主题

  • 56篇有孔虫
  • 42篇海槽
  • 42篇冲绳海槽
  • 31篇西太平洋
  • 29篇沉积物
  • 28篇菲律宾海
  • 27篇底栖有孔虫
  • 25篇浮游有孔虫
  • 24篇全新世
  • 19篇西菲律宾海
  • 18篇同位素
  • 17篇热带
  • 17篇陆架
  • 17篇冰期
  • 16篇古环境
  • 15篇季风
  • 15篇古海洋
  • 14篇化石
  • 13篇热带西太平洋
  • 13篇黑潮

机构

  • 222篇中国科学院
  • 68篇国家海洋局第...
  • 40篇中国科学院大...
  • 31篇中国科学院研...
  • 22篇青岛海洋地质...
  • 9篇山东理工大学
  • 8篇国土资源部
  • 7篇中国石油大学...
  • 6篇同济大学
  • 5篇内蒙古农业大...
  • 5篇中国海洋大学
  • 5篇中国科学院南...
  • 3篇群山国立大学
  • 3篇自然资源部第...
  • 2篇国家海洋环境...
  • 2篇华东师范大学
  • 2篇中国地质大学...
  • 2篇中国地质调查...
  • 2篇宁波市国土资...
  • 1篇国家地质实验...

作者

  • 231篇李铁刚
  • 53篇常凤鸣
  • 36篇李安春
  • 24篇类彦立
  • 22篇徐兆凯
  • 20篇南青云
  • 20篇熊志方
  • 18篇孙荣涛
  • 17篇蒋富清
  • 17篇于心科
  • 15篇孙晗杰
  • 14篇曹奇原
  • 13篇阎军
  • 11篇赵京涛
  • 10篇庄丽华
  • 10篇刘振夏
  • 8篇向荣
  • 8篇秦蕴珊
  • 8篇仇晓华
  • 8篇江波

传媒

  • 40篇海洋地质与第...
  • 17篇海洋与湖沼
  • 13篇科学通报
  • 12篇第四纪研究
  • 10篇地球科学(中...
  • 9篇海洋科学
  • 5篇微体古生物学...
  • 5篇地球科学进展
  • 5篇海洋学报
  • 5篇中国科学(D...
  • 4篇地质学报
  • 4篇第十届全国第...
  • 3篇地球科学
  • 3篇中国海洋湖沼...
  • 3篇第十一届全国...
  • 2篇自然科学进展
  • 2篇海洋科学集刊
  • 2篇海洋地质前沿
  • 2篇中国古生物学...
  • 1篇人与生物圈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2
  • 4篇2020
  • 4篇2019
  • 14篇2018
  • 13篇2017
  • 23篇2016
  • 11篇2015
  • 18篇2014
  • 7篇2013
  • 17篇2012
  • 18篇2011
  • 23篇2010
  • 13篇2009
  • 12篇2008
  • 12篇2007
  • 6篇2006
  • 6篇2005
  • 4篇2004
  • 7篇2003
23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东海内陆架的末次冰消期冰融水脉冲事件记录:底栖有孔虫证据
末次冰消期约1.8 kaBP以来,高纬冰盖大面积消融,巨量的淡水倾泻进入北大西洋以及南极附近海域,导致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了近12040m。众多记录显示末次冰消期海平面并非平稳的上升,而存在多次脉冲式的快速上升事件(Mel...
常凤鸣赵松李铁刚
北黄海海区浅地层剖面数据资料干扰分析及预处理被引量:8
2011年
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对北黄海海区采集的浅地层剖面资料中出现的多次波、鸣震等干扰因素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对剖面的反射品质进行了评估,将全区分为北黄海中部较轻干扰区,北黄海南部较弱干扰区,北黄海北部较重干扰区及渤海海峡周边较重干扰区。通过滤波处理,对剖面中出现的多次波、鸣震等干扰因素进行了有效的压制,消除了干扰波对原始资料的污染,为后续地质分析与解释工作提供了理想的基础资料。
陈晓辉李日辉张志珣李铁刚
关键词:北黄海浅地层剖面
亚洲大陆五百万年以来长期硅酸盐风化的构造和气候控制
万世明李安春Peter Clift李铁刚
西菲律宾海柱状沉积物岩心记录的中布容时期颗石藻繁盛事件
<正>颗石藻是现代大洋中最重要的钙质生物之一,它作为有机碳及无机碳泵将pCO——2带入深部大洋(Westbroek et al.,1993),是海洋碳循环的关键部分。对吕宋岛以东岸外本哈姆海台的两个柱状沉积物岩心MD06...
孙晗杰常凤鸣李铁刚安佰正
一种新型海底沉积物声学原位测量系统的研制及应用被引量:12
2015年
为了能够精确地测量海底表层沉积物的声学参数,自主研制了一种新型海底沉积物声学原位测量系统,与国内外传统的声学原位测量系统相比,该系统能够实时显示声波波形,调整测量参数,其工作方式除了站位式测量之外,还实现了拖行式连续测量,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根据前期海试情况,对海底仪器结构进行了重新设计,使之可以同时测量海底沉积物及海底海水的声学参数,同时建立了双向数字信道,解决了测量过程中系统信号的干扰问题.该系统的结构分为两部分:甲板控制单元和水下测量单元,整套系统通过主机控制程序进行控制,采用GPS定位系统测定仪器的大地坐标.为了检验系统的稳定性及准确性,分别进行了实验室水槽实验和海上试验.利用水声测量设备对测量系统进行实验室水槽标定分析,实验结果表明系统测量值相对误差仅为0.04%,测量结果具有较高的精度.海上试验在青岛胶州湾和东海海域进行,获得了试验区域海底沉积物声速和声衰减系数的测量数据,将测量数据与他人的研究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测量数据与前人研究结果一致,较为准确.该原位测量系统在站位式测量和拖行式测量中都能够快速准确地测量出沉积物声速和声衰减系数,可以作为海底底质声学测量的调查设备.
侯正瑜郭常升王景强付永涛李铁刚
关键词:海底沉积物声学参数
近百万年来亚洲风尘在西菲律宾海的沉积物粒度记录被引量:9
2012年
海洋沉积物中的风尘组分被认为可以用来建立陆地黄土和深海氧同位素记录之间的直接联系。前人研究表明中国内陆黄土可以通过东亚冬季风搬运而输送到西菲律宾海。本文运用粒级一标准偏差方法,对西菲律宾海国际海洋过去气候变化(IMAGES)MD06-3050岩芯400个样品的陆源沉积物粒度组成进行了分析.讨论了过去一百万年以来东亚冬季风和亚洲内陆干旱程度的长期演化。通过对三个敏感粒度组分2.4~4.6μm,14~22μm和36~50μm百分含量、堆积速率的分析,讨论了不同粒级沉积物的物质来源,并选用14—22μm陆源组分堆积速率作为东亚冬季风强度变化的指标。我们的结果结合以前的黄土和深海风尘记录表明了0.6Ma以来亚洲内陆干旱度和冬季风强度相对1.0~0.6Ma整体增强的趋势。
于兆杰万世明孙晗杰黄杰徐兆凯李安春李铁刚
关键词:风尘东亚季风西菲律宾海
全新世黄海暖流演化及其古气候响应
南青云李铁刚于心科
东海中陆架晚第四纪底栖有孔虫定量分析被引量:11
2004年
利用东海中陆架EY02 1孔的柱状样品对底栖有孔虫动物群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结合Q型因子分析及AMS14C测年数据,对东海中陆架古水团演化进行了初步探讨。Q型因子分析得到5个主因子,方差累积贡献为84.9%,这5个有孔虫组合在钻孔相关层位上反映特定的古水团特征。主因子1为Elphidiummagellanicum组合,代表低温低盐沿岸水团(5~10m);主因子2为Bolivinarobusta组合,代表中陆架水团(50~100m);主因子3为Protelphidiumtuberculatum组合,代表外延的古黄海冷水团;主因子4为Florilusdecorus组合,代表内陆架水团(0~50m);主因子5为Epistominellanaraensis组合,代表水体较凉的水深大于30m的内陆架水团。结果表明,冰后期以古长江冲淡水为主体的低温低盐沿岸水团、中陆架水团及内陆架水团交替影响EY02 1孔附近中陆架。在氧同位素3期以古长江冲淡水为主体的东海沿岸流与外延的古黄海冷水团控制着有孔虫组合。在氧同位素5a—5c期间,EY02 1孔附近中陆架可能已受到古黄海冷水团的影响。该孔顶部11 4m含大量贝壳的细砂沉积可能对应氧同位素1期U2层潮流沙脊脊部沉积,细砂平均沉积速率高达0 877mm/a。
庄丽华李铁刚常凤鸣孙荣涛阎军
关键词:底栖有孔虫
南大洋与二氧化碳的“源”和“汇”
2017年
随着蒸汽机的发明,第一次工业革命得到蓬勃发展。时至今日,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及工业废气排放产生的二氧化碳所带来的温室效应,使人类赖以生存的气候环境受到严重影响,且这种变化在短期内很可能是不可逆的。据记载,自19世纪起,地球气候系统似乎逐渐向着变暖发展,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海洋表面持续升温、冻土消融、世界上大部分山地冰川消融、
李铁刚王家凯
关键词:地球气候冰川消融气候系统南大洋格陵兰冰芯南极冰盖
末次冰消期以来东海内陆架沉积物磁化率的环境意义被引量:6
2011年
对末次冰消期以来东海内陆架沉积物磁化率的影响因素及其蕴含的古环境信息进行了探讨。对位于浙闽沿岸泥质沉积中心附近的EC2005孔沉积物磁化率、岩性、粒度、常量元素、矿物以及AMS14C测年数据进行了综合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结论:EC2005孔沉积物磁化率的变化受多种因素的制约,不同层位的主要控制因素不同,60.20~28.06 m层主要受岩性控制,28.06~8.40 m层主要受早期成岩还原作用的影响,8.40 m以上层位可能主要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岩心底部60.20~41.00 m层磁化率的逐渐降低对应气候暖湿化、湖泊逐渐扩张的过程,这与以往磁化率高值对应于暖湿气候条件的观点不符,说明由于研究区不同,其蕴含的信息也会有所不同;对不同研究区磁化率作为气候代用指标进行应用时要慎重,应该对其指示意义进行深入探讨。
徐方建李安春李铁刚孟庆勇陈世悦林承焰操应长
关键词:东海内陆架末次冰消期磁化率成岩作用
共24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