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常凤鸣

作品数:91 被引量:253H指数:8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8篇期刊文章
  • 19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 1篇专利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85篇天文地球
  • 12篇生物学
  • 2篇建筑科学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金属学及工艺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文化科学
  • 1篇理学

主题

  • 19篇有孔虫
  • 19篇西太平洋
  • 15篇海槽
  • 15篇冲绳海槽
  • 10篇热带
  • 10篇菲律宾海
  • 10篇浮游有孔虫
  • 9篇全新世
  • 9篇季风
  • 9篇沉积物
  • 9篇冲绳海槽北部
  • 8篇底栖有孔虫
  • 8篇暖池
  • 8篇热带西太平洋
  • 8篇海平
  • 8篇海平面
  • 7篇同位素
  • 7篇西菲律宾海
  • 7篇西太平洋暖池
  • 6篇微化石

机构

  • 91篇中国科学院
  • 36篇中国科学院大...
  • 14篇自然资源部第...
  • 10篇国家海洋局第...
  • 9篇青岛海洋地质...
  • 9篇中国科学院研...
  • 7篇山东理工大学
  • 4篇国土资源部
  • 2篇同济大学
  • 2篇宁波市国土资...
  • 1篇国家海洋技术...
  • 1篇国家海洋环境...
  • 1篇山东科技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植...
  • 1篇中国地质调查...
  • 1篇临沂大学
  • 1篇哥伦比亚大学

作者

  • 91篇常凤鸣
  • 53篇李铁刚
  • 14篇庄丽华
  • 13篇孙晗杰
  • 13篇徐兆凯
  • 12篇阎军
  • 12篇熊志方
  • 11篇南青云
  • 10篇于心科
  • 9篇孙荣涛
  • 6篇王佳
  • 5篇赵京涛
  • 4篇李安春
  • 4篇曹奇原
  • 4篇萨仁高娃
  • 4篇蒋富清
  • 4篇仇晓华
  • 3篇唐正
  • 3篇路波
  • 3篇张帅

传媒

  • 22篇海洋地质与第...
  • 9篇海洋科学
  • 7篇第四纪研究
  • 6篇海洋与湖沼
  • 4篇科学通报
  • 4篇地球科学(中...
  • 3篇中国科学:地...
  • 3篇地球科学
  • 2篇地学前缘
  • 1篇微体古生物学...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海洋学报
  • 1篇岩石学报
  • 1篇海洋地质动态
  • 1篇海洋科学进展
  • 1篇海洋地质前沿
  • 1篇地质科技通报
  • 1篇2003年青...
  • 1篇第十届全国第...
  • 1篇中国古生物学...

年份

  • 5篇2023
  • 7篇2022
  • 2篇2021
  • 8篇2020
  • 2篇2019
  • 4篇2018
  • 2篇2017
  • 4篇2016
  • 6篇2015
  • 8篇2014
  • 3篇2013
  • 6篇2012
  • 4篇2011
  • 5篇2010
  • 4篇2009
  • 8篇2008
  • 1篇2005
  • 3篇2004
  • 3篇2003
  • 5篇2002
9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末次冰消期冲绳海槽中部表层和温跃层海水温度演化的脱耦现象被引量:1
2022年
解读末次冰消期全球水文气候演变过程对于理解气候系统对内外强迫的响应具有重要意义.以冲绳海槽中部OKI02岩心为材料,通过浮游有孔虫Globigerinodes ruber和Pulleniatina obliquiloculata壳体Mg/Ca比值分别重建了19 ka BP以来海槽中部表层和温跃层海水温度(SST和TWT),结合浮游有孔虫群落组成变化重点恢复了末次冰消期(~18~11.7 ka BP)上层水体温度变化的特征和过程.结果显示SST在LGM显著偏低,末次冰消期表现为显著的千年尺度变化,清楚地记录了HS1、B/A、YD等快速气候波动事件. 19 ka BP以来重建的TWT整体呈明显的上升趋势,但波动频繁而剧烈,末次冰消期相对较低,未显示显著的千年尺度变化.对比北半球高纬和热带太平洋的记录发现,末次冰消期冲绳海槽中部SST开始上升的时间基本与前者相当,但明显滞后于热带西太平洋;冰消期其变化模式明显区别于热带西太平洋持续稳定的升温过程,而更类似于北半球高纬区的变化.与SST明显不同,海槽区温跃层的升温(~18 ka BP)明显早于北半球高纬变暖,却接近于热带西太平洋海表温度开始上升的时间;且TWT的上升和波动方式也更接近于热带太平洋海温的变化模式.对末次冰消期SST和TWT差异化演变的分析表明,AMOC对中低纬大气环流的影响可能通过东亚冬季风强度的变化控制了海槽区SST的演变,而热带太平洋ENSO过程则可能通过黑潮强度的变化决定了区域TWT的演化.末次冰消期冲绳海槽中部SST和TWT演化存在明显的脱耦现象,显示了其与高、低纬海洋和气候变化之间的密切联系.
钱芳常凤鸣孙晗杰孙晗杰李安春王佳
关键词:冲绳海槽末次冰消期东亚冬季风海洋地质学
亚马逊冲积扇海域表层海水古盐度的定量重建
河流输入是全球大洋海水溶解Ba 的主要来源,淡水中Ba 从粘土悬浮物的脱附作用使得河流输入水体富集Ba2+.河流输入淡水与海水在河口区混合时的粘土絮凝作用使得河口区的水体以高Ba2+和低盐为特征,而外海海域则为高盐、低B...
常凤鸣王倩李铁刚
上新世5Ma以来黑潮演变过程:浮游有孔虫群落证据被引量:3
2020年
西太平洋边界流-黑潮暖流的经向热传输控制着低纬和北太平洋间的温度梯度,显著影响着中纬度海气相互作用,是全球气候变化的关键因素之一.文章以西北太平洋DSDP 31航次296岩芯为材料,对浮游有孔虫属种进行统计分析,共鉴定出壳径大于150μm的属种57种.依据浮游有孔虫属种组合的演变,分析了中纬度黑潮主轴区水文条件的变化,并探讨了5Ma以来黑潮的演化过程.结果表明,上新世以来西北太平洋黑潮主流轴海域的浮游有孔虫群落变化过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1)3.5~2.7Ma,混合层暖水种Globigerinoides ruber开始出现,期间其含量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同时,暖水种Globigerinoides conglobatus的含量也逐渐增加;该组合的变化可能指示了表层海水温度逐渐升高,黑潮开始影响西北太平洋.(2)2.7~2.0Ma,温跃层种Globigerina calida、Neogloboquadrina humerosa、Neogloboquadrina dutertrei、Pulleniatina obliquiloculata开始出现,混合层种G.ruber在这一时期成为优势属种,同时G.conglobatus的含量也进一步增加,表明表层海水温度进一步升高,且逐渐影响到温跃层水体,指示了2.7Ma左右黑潮强度的增加.(3)2.0Ma至今,温跃层种G.calida、N.dutertrei、P.obliquiloculata的含量进一步增加,表明温跃层海水温度逐渐升高,可能指示了黑潮在2.0Ma左右进一步加强.与低纬西太平洋暖池核心区ODP806和黑潮源区DSDP 292岩芯记录的对比表明,现代黑潮在3.5Ma左右开始影响西北太平洋以及之后的逐步增强可能与印度尼西亚和中美洲水道的受限和关闭以及西太平洋暖池的演变和赤道太平洋的水文环境变化密切相关.
王佳常凤鸣常凤鸣孙晗杰崔亦鹍孙晗杰
关键词:上新世黑潮浮游有孔虫西太平洋暖池
LGM热带西太平洋硅藻席古生产力定量评估被引量:3
2013年
巨型"树荫种"硅藻在成层化大洋中通过"秋季倾泻"勃发模式向深部大洋输出的有机碳通量等于甚至超过"春季勃发"硅藻,其在第四纪全球气候转型、大洋碳储库演变中的重要地位最近才予以重视.作为大洋碳循环系统的重要参数,生产力无疑成为探索这一作用的有效窗口.以东菲律宾海的Ethmodiscus rex硅藻席(LDM,laminated diatom mats)岩心WPD-03为材料,以opal、TOC、bio-Ba等生源组分数据为基础,运用前人建立的各种生产力经验公式,试图估算LGM(last glacial maximum)热带西太平洋LDM的古生产力状况.结果显示,LDM沉积期初级生产力、有机碳雨率和埋藏生产力估算合理,平均分别为248.42g·m-2·a-1、61.93g·m-2·a-1和5.27g·m-2·a-1.估计的初级生产力与代表高生产力的世界大洋各上涌海区可比,纠正了成层化大洋生产力低下的传统观点,支持巨型"树荫种"硅藻对大洋有机碳生产与输出的充分贡献.然而,估算的输出生产力明显不合理,表明利用基于真光层建立的生产力模型评估次表层水中的巨型"树荫种"硅藻时应格外谨慎,加强了区别对待"深部"生产力和"表层"生产力的重要性.LGM热带西太平洋LDM的高生产力状况与风尘硅输入的E.rex勃发条件以及还原的沉积环境相一致.
熊志方李铁刚翟滨常凤鸣
关键词:古生产力热带西太平洋GLACIAL海洋地质
大洋铁锰结核的微生物成矿过程及其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20年
深海铁锰结核作为世界上潜在的巨大金属宝库已成为当今开发海底矿藏的热点,因而深入了解铁锰结核成矿过程成为其开发利用的先决条件。研究发现多金属铁锰结核中的铁锰矿物不仅仅是由单纯的物理作用形成的,同时也包含了海洋生物驱动的生物矿化的过程。本文介绍了运用分子生物学、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对大洋中铁锰的生物成矿过程和成矿特征的研究。深海铁锰结核的生长速率缓慢且其生长演化伴随着微生物群落的活动,因此结核的生长过程同时也记录着不同时期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并生成了大量的微生物化石。在铁和锰的生物矿化过程中,细菌可以通过酶促反应氧化Fe(Ⅱ)和Mn(Ⅱ),同时可能伴随生物能量的生成,此外微生物还可以通过非酶促反应的方式促进Fe和Mn的富集沉淀。这些研究表明生物矿化作用在大洋铁锰结核成矿过程中有巨大贡献,对大洋铁锰结核的生物成因过程提供更加全面准确的理解,从而为今后进一步充实大洋铁锰结核的生物矿化理论及其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姜明玉胡艺豪于心科曹文瑞萨仁高娃常凤鸣
关键词:铁锰结核生物矿化微生物多样性
近3000年来东海东北部环境异常与全新世El Nino活动的可能联系(英文)
There is a growing consensus that the modern ENSO system was probably initiated after 8-5 kyr BP,followed by a...
常凤鸣李铁刚庄丽华阎军
关键词:PALEOPRODUCTIVITYPALEOTEMPERATURE
文献传递
浮游有孔虫B/Ca作为海水pH替代指标有效性的初步评估:生命效应和溶解作用
2015年
浮游有孔虫B/Ca主要受控于海水pH,可作为海水pH值的替代性指标,其在探索海洋对大气pCO2冰期旋回贡献作用的研究中广受关注。然而,利用浮游有孔虫B/Ca重建海水pH,其结果的可靠性还受到温度、[CO2-3]、溶解作用、生命效应(共生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钙化作用)以及属种差异的制约。为评估生命效应和溶解作用对B/Ca指标有效性的影响,测定了西太平洋暖池MD06-3052岩心特征样品的浮游有孔虫表层种Globigerinoides ruber和次表层种Neogloboquadrina dutertrei在不同壳体粒径、不同壳体厚度下的B/Ca。结果表明,除两个层位外,G.ruber的B/Ca随壳体粒径的增大,总体上呈增高趋势,主要由钙化作用速率逐渐加快所致;而两个特例层位分别表现为B/Ca随粒径变化不大和随粒径先不变后增加,这可能是由钙化作用、呼吸作用与共生光合作用对G.ruber B/Ca影响的相反效应导致的竞争关系所致。N.dutertrei的B/Ca随壳体粒径的增大,总体呈降低趋势,呼吸作用可能是导致该趋势的主要原因。另外,同一层位相同粒径G.ruber和N.dutertrei的B/Ca也明显不同。这些相同种属不同粒径之间以及相同粒径不同种属之间B/Ca的差异综合表明生命效应通过表征的具体过程对浮游有孔虫B/Ca有重要影响。然而,同一层位、相同粒径、不同厚度的G.ruber和N.dutertrei B/Ca各自相差不大,表明溶解作用对浮游有孔虫B/Ca影响甚微。总之,从生命效应和溶解作用角度看,只要挑选优势粒径浮游有孔虫,将生命效应对其B/Ca的影响降到最低,浮游有孔虫B/Ca是有效的海水pH的替代性指标。
郭景腾李铁刚于心科熊志方常凤鸣
关键词:浮游有孔虫
7500a BP以来冲绳海槽北部孢粉组合及古环境意义被引量:6
2005年
通过分析冲绳海槽北部DOC024柱状样的孢粉记录,重建了该地区7500a BP以来的植被和气候变化历史。该孔自下而上分为4个孢粉组合带:P1带(7500—6600a BP)气候较寒冷湿润;P2(a)带(6600—4900a BP)亚热带植物花粉含量升高,气候变温暖,P2(b)带(4900—3100a BP)温度变化不明显,湿度降低;P3带(3100—1500a BP)温带植物花粉含量升高,热带-亚热带植物花粉含量降低,气温下降;P4带(1500—200a BP)随着蕨类植物的大量繁盛,气温又回升,但从300a BP起,气候又出现下降趋势。文中还对浮游有孔虫δ18O曲线进行了分析,发现它的变化趋势与孢粉组合之间存在着对应性。
陈金霞李铁刚曹奇原常凤鸣
关键词:冲绳海槽孢粉
冲绳海槽北部表层沉积物中放射虫的分布与环境被引量:2
2002年
对冲绳海槽北部 80个表层沉积样品中放射虫进行的定量研究表明 ,其丰度和分异度西北部低 ,东南部高 ,由西北向东南递增 ;从西北陆架到东南海槽放射虫分布可分为陆架低值区、海槽边缘中值区和中央高值区。放射虫的组成以泡沫虫目占绝对优势 ,总体面貌为热带大洋暖水动物群。沉积物中放射虫的分布与现代表层海水温度、盐度的分布和变化趋势一致 ,但与营养盐和初级生产力的分布呈负相关关系 ;同时 ,放射虫的分布又与研究区的海流和水团有密切关系 ,其中黑潮对其有控制性影响。沉积物类型极大地影响着放射虫的分布 ,放射虫的丰度和分异度明显地随粒度的增大和陆源物质含量的增加而减小。此外 。
常凤鸣庄丽华李铁刚阎军
关键词:放射虫表层沉积物冲绳海槽营养盐初级生产力
中更新世以来西菲律宾海上层水体结构演化特征——来自钙质超微化石Florisphaera profunda的证据被引量:5
2011年
MD06-3050岩芯位于西菲律宾海吕宋岛以东本哈姆高原,利用钙质超微化石下透光带种属Florisphaera profunda占总颗石的相对丰度,恢复了中更新世以珲该海区的上层水体结构演化特征。结果显示,西菲律宾海区自1040ka以来,温跃层/营养跃层经历了由浅—深—浅—深的长周期变动,可能是由于全球碳库的长周期变化对气候系统的大规模调整所致;同时温跃层/营养跃层也具有明显的冰期-间冰期旋回性特征。温跃层变动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在中布容事件前后呈现出相反的冰期-间冰期变化趋势,认为可能是由东亚冬、夏季风强度变化引起。
孙晗杰李铁刚苏翔孙荣涛于心科常凤鸣唐正
关键词:西菲律宾海中更新世长周期东亚季风
共1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