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朱传武

作品数:138 被引量:321H指数:9
供职机构:苏州市第五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科技厅基金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项目中国肝炎防治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02篇期刊文章
  • 28篇会议论文
  • 6篇专利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31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 1篇化学工程

主题

  • 83篇肝炎
  • 70篇慢性
  • 63篇乙型
  • 62篇乙型肝炎
  • 54篇细胞
  • 48篇慢性乙型
  • 48篇慢性乙型肝炎
  • 40篇病毒
  • 35篇外周
  • 35篇外周血
  • 35篇干扰素
  • 35篇肝炎患者
  • 32篇乙型肝炎患者
  • 30篇慢性乙型肝炎...
  • 18篇树突
  • 18篇树突状
  • 18篇树突状细胞
  • 17篇抗病毒
  • 16篇乙肝
  • 14篇单个核细胞

机构

  • 129篇苏州市第五人...
  • 13篇苏州大学
  • 12篇华中科技大学
  • 8篇同济医科大学...
  • 6篇徐州医学院附...
  • 2篇凯斯西储大学
  • 2篇无锡市第五人...
  • 1篇河北医科大学
  • 1篇复旦大学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广州市第八人...
  • 1篇北京大学第一...
  • 1篇湖南省人民医...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四川大学
  • 1篇苏州大学附属...
  • 1篇浙江大学
  • 1篇中山大学附属...
  • 1篇重庆医科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作者

  • 138篇朱传武
  • 61篇李明
  • 56篇钱峰
  • 51篇王海燕
  • 34篇罗湘蓉
  • 33篇张雪华
  • 28篇常建国
  • 21篇胥萍
  • 18篇朱莉
  • 18篇朱伟
  • 16篇吴妹英
  • 13篇许克玲
  • 12篇罗端德
  • 11篇沈秀娟
  • 11篇叶建中
  • 10篇曾令兰
  • 10篇陈慧
  • 9篇童福易
  • 9篇贺永文
  • 9篇叶建忠

传媒

  • 14篇抗感染药学
  • 12篇世界感染杂志
  • 9篇世界华人消化...
  • 8篇临床肝胆病杂...
  • 7篇苏州医学
  • 5篇江苏医药
  • 5篇中华肝脏病杂...
  • 4篇实用肝脏病杂...
  • 4篇第十二届全国...
  • 3篇临床内科杂志
  • 3篇中华传染病杂...
  • 3篇第11届全国...
  • 3篇第二届全国人...
  • 2篇中国免疫学杂...
  • 2篇国外医学(免...
  • 2篇肝脏
  • 2篇华中科技大学...
  • 2篇中华实验和临...
  • 1篇传染病信息
  • 1篇中国现代医学...

年份

  • 3篇2023
  • 1篇2022
  • 5篇2021
  • 4篇2020
  • 6篇2019
  • 6篇2018
  • 4篇2017
  • 1篇2016
  • 6篇2015
  • 3篇2014
  • 6篇2013
  • 7篇2012
  • 6篇2011
  • 9篇2010
  • 6篇2009
  • 5篇2008
  • 6篇2007
  • 6篇2006
  • 13篇2005
  • 9篇2004
13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HBV感染患者外周血中sB7-H3分子异常表达的研究
时翠林李明朱传武徐骏驰
肝衰竭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hTERT mRNA水平及其与临床预后的关系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探讨肝衰竭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mRNA的变化对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20例正常人和60例肝衰竭患者28天内PBMCshTERT mRNA水平。结果 39例生存患者PBMCs hTERT mRNA水平在入院后依次上调,在入院时、入院后7天、14天、21天和28天分别较正常人升高了2.87、4.27、9.23、23.35和30.50倍,而死亡患者在各时间点依次下降,分别是正常人的3.01、2.08、1.21、0.28和0.06倍;PBMC hTERT mRNA水平对判断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在入院时及治疗后7天、14天、21天和28天分别为0.611±0.075、0.676±0.074、0.786±0.065、0.993±0.008和0.998±0.003。结论 PBMCs hTERT mRNA水平可作为肝衰竭患者的预后判断指标,特别是在治疗14天以后。
方焕朱传武陈明
关键词:肝衰竭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氨溴索治疗麻疹合并支气管肺炎53例疗效观察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评价氨溴索治疗麻疹并发支气管肺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6例麻疹并发支气管肺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3例)与治疗组(53例),对照组给予利巴韦林注射液、阿奇霉素或头孢菌素类、夜咳灵口服液抗病毒、抗感染与止咳化痰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加用盐酸氨溴索注射液7.5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bid,静脉滴注。观察患者症状与脉氧饱和度(SPO2)指标、影像学改善情况及平均住院日。结果:24h内SPO2得到改善,72h内症状得到缓解,平均住院日治疗组(5.08±1.05)d与对照组(5.85±1.44)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盐酸氨溴索治疗麻疹并发支气管肺炎具有较好疗效。
沈秀娟李扬朱传武
关键词:氨溴索麻疹支气管肺炎
用核苷(酸)类似物治疗乙肝患者致病情加重42例临床分析
2013年
目的:分析核苷(酸)类似物治疗乙肝患者后病情加重的可能原因。方法:对42例用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后病情加重的乙肝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予乙肝患者抗病毒治疗2周时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在治疗2,4,6周较治疗前明显上升,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反之,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在治疗2,4周,前白蛋白(PAB)在治疗2,4周时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而白蛋白(ALB)值变化不大;HBV-DNA定量,治疗后4周即明显下降,差异具统计学意义(t=12.55,P<0.01),其中13例低于检测值,治疗8周时34例低于检测值,12周时HBV-DNA定量均低于检测值。结论:42例患者抗病毒治疗后,HBV-DNA定量下降明显,肝功能指标未改善,尚有恶化趋势,主要表现在予抗病毒治疗后2~4周间,包括黄疸加深,ALT升高,PAB和PTA下降,伴有乏力及消化道等不良反应症状,部分患者出现顽固性腹水,甚至死亡;应用核苷(酸)类似物治疗乙肝患者时应重视其早期病情的变化,以避免肝脏失代偿的发生。
朱伟罗湘蓉朱传武
关键词: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乙肝患者
干扰素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抗原提呈作用的影响
2004年
目的 探讨干扰素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抗原提呈作用的影响。方法 分别采集23例CHB患者干扰素治疗前和治疗满4个月时的抗凝外周静脉血,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重组人白细胞介素4和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作用下培养7d使DC增殖、成熟,随后与HBsAg共同孵育3h,再分别与自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共同培养72h,培养结束前12h加入2μCi^3H胸腺嘧啶核苷(^3H-TDR),收集细胞测定cpm值。实验中以8例正常健康人作为对照。结果干扰素治疗4个月时DC的增殖水平较治疗前显著提高,在相同培养条件下,细胞总量平均增加2.8倍;干扰素治疗前DC的抗原提呈作用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和治疗后组(均为P<0.001),治疗4个月时DC的抗原提呈作用与健康对照组之间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进一步分析发现,不论是治疗前还是治疗后,DC的抗原提呈作用均以完全应答组显著强于无应答组(分别为P<0.01和P<0.001),而部分应答组与无应答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CHB患者外周血DC的抗原提呈能力低下,干扰素治疗可显著提高DC的抗原提呈作用,并且DC的抗原提呈能力似乎与患者对干扰素的应答密切相关。
朱传武王海燕钱峰李明吴建鸿童福易费晓峰阮翠娟许克玲
关键词:抗原提呈干扰素治疗外周血树突状细胞CHB显著性差异
HBV感染患者外周血中sB7-H3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探讨HBV感染患者外周血可溶性B7-H3(sB7-H3)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ELISA法检测65例慢性HBV感染患者(CHB组)、42例肝硬化和肝癌患者(LC-HCC组)以及20例健康志愿者(HC组)外周血sB7-H3含量,分析sB7-H3表达与ALT、AST、HBV-DNA水平和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比例的相关性。结果 CHB组和LC-HCC组外周血sB7-H3的含量较HC组升高[(3.81±0.12)ng/ml和(5.34±0.27)ng/ml vs.(2.97±0.18)ng/ml](P均<0.01),且LC-HCC组高于CHB组(P<0.01)。CHB组sB7-H3表达与ALT、AST、HBV-DNA水平和Treg细胞比例均呈正相关(r=0.3072、r=0.3659、r=0.2847、r=0.4651,P<0.01),LC-HCC组sB7-H3表达与Treg细胞比例呈正相关(r=0.6037,P<0.01)。结论 HBV感染患者外周血的sB7-H3表达水平升高,且与肝损伤指标、Treg细胞比例呈正相关。
时翠林徐俊驰宋华峰朱传武李明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
拉米夫定治疗干扰素无应答HBeAg阳性慢性乙肝患者的疗效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观察拉米夫定(lamivudine,LMV)对干扰素治疗无应答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方法:73例干扰素治疗无应答患者停药后改用LMV100mg,q.d,口服(研究组),同期的82例为LMV初治患者(对照组),比较两组24月治疗期间和停药6月后血液生化学、HBV血清学及其分子生物学指标的变化。结果:研究组(73例、56例和42例)与对照组(82例、63例和45例)分别完成了LMV12,18,24月的治疗,研究组和对照组停药随访6月以上的患者分别为26例、19例。在24月的治疗后,两组ALT复常率和HBV-DNA阴转率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组在LMV治疗6月与18月后,HBeAg的消失率与血清转换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4月治疗后,研究组和对照组HBsAg的消失率分别为11.90%和2.22%,但未达到统计学差异(P>0.05);而研究组和对照组HBV-YMDD的累积变异率分别为16.44%和31.71%,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停药6月后研究组和对照组病毒学复发率分别为11.54%和21.05%,差异尚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MV对干扰素治疗无应答的慢性乙肝疗效确切,其疗效显著优于LMV初治的患者。
朱传武罗湘蓉杨齐英王海燕张雪华常建国钱峰朱伟叶建忠
关键词:拉米夫定干扰素无应答乙型慢性
IL-6、IL-8、TNF-α在矽肺的表达及CIK治疗的意义被引量:12
2018年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矽肺患者体内的表达及其在自体免疫细胞(CIK)治疗后水平变化的意义。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该院确诊为矽肺1期的患者49例为观察组,同期选取49例体检健康者为对照组。对两组研究对象行IL-6、IL-8、TNF-α及肺功能检测,对比分析两组检测结果。有3例矽肺1期患者接受了CIK治疗,观察患者CIK治疗前后IL-6、IL-8、TNF-α及肺功能的变化。结果观察组IL-6、IL-8、TNF-α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用力肺活量(FVC)、1秒用力呼气量(FEV1)、FEV1/FVC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例矽肺1期患者经CIK治疗后IL-6、IL-8、TNF-α水平有明显改善,肺功能较前明显好转。结论矽肺1期患者IL-6、IL-8、TNF-α水平普遍更高,具有较高诊断价值;3例矽肺1期患者经CIK治疗后IL-6、IL-8、TNF-α水平有明显改善,肺功能较前明显好转,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也为职业性矽肺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戴军闵奇萍朱传武胥萍
关键词:矽肺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肿瘤坏死因子-Α
部分脾栓塞术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23例临床观察被引量:1
2004年
目的 探讨部分脾栓塞(PSE)术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 对23例肝硬化并发脾功能亢进者采用PSE治疗。分别于术前、术后3W和术后12W行血常规、肝功能检查,用彩超观察门静脉主干内径及血流速度的变化,并测量脾脏长径和厚径。结果 PSE术后外周血WBC和PLT均显著上升(P<0.01),Hb在术后12W也明显升高(P<0.05)。但肝功能指标T-BIL和ALB术后12W才出现好转。PSE术后静脉主干内径12W缩小显著(P<0.05),且其血流速度术后3W、12W均有明显改变。同时术后12W脾脏长径和厚径也均有不同程度减小。结论 PSE术可有效改善外周血象、缓解脾肿大,对门静脉主干内径和血流速度学也有一定影响。
李明金满春朱传武沈利明马欣
关键词:PSE脾功能亢进肝硬化血流速度部分脾栓塞术
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HBV基因型分析被引量:2
2007年
目的了解本地区肝癌病人HBV感染情况和HBV基因型分布及意义。方法对92例肝癌患者进行HBVM和抗-HCV检测并对30例单纯HBV感染者和1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了HBV基因型检测。结果92例中单纯HBV感染67例(72.83%),HBV和HCV重叠感染6例(6.5%),单纯HCV感染1例(1.08%);在30例检测的患者中,B基因型20例(66.7%),C基因型9例(30%),F基因型1例(0.3%)。结论在肝癌患者中HBV感染率高达81.4%,说明原发性肝癌的发生与HBV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主要是B和C基因型。
罗湘蓉柯玉华朱传武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HBV感染HBV基因型
共14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