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明

作品数:1,060 被引量:2,497H指数:18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文化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754篇期刊文章
  • 143篇会议论文
  • 107篇专利
  • 39篇学位论文
  • 13篇科技成果

领域

  • 874篇医药卫生
  • 44篇生物学
  • 14篇文化科学
  • 8篇机械工程
  • 8篇自动化与计算...
  • 6篇理学
  • 5篇电子电信
  • 4篇经济管理
  • 4篇化学工程
  • 4篇语言文字
  • 3篇电气工程
  • 3篇农业科学
  • 3篇政治法律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建筑科学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艺术

主题

  • 259篇细胞
  • 104篇基因
  • 88篇蛋白
  • 87篇克隆
  • 83篇免疫
  • 82篇原虫
  • 82篇疟原虫
  • 80篇抗体
  • 79篇肝炎
  • 75篇慢性
  • 75篇恶性疟
  • 70篇恶性疟原虫
  • 67篇病毒
  • 65篇乙型
  • 62篇乙型肝炎
  • 58篇抗原
  • 55篇单克隆
  • 54篇单克隆抗体
  • 50篇急性
  • 49篇肿瘤

机构

  • 324篇南方医科大学
  • 146篇苏州大学
  • 127篇中国人民解放...
  • 111篇深圳市第二人...
  • 97篇苏州市第五人...
  • 62篇中山大学
  • 45篇中国科学院
  • 45篇江苏省肿瘤医...
  • 40篇军事医学科学...
  • 31篇广东省人民医...
  • 28篇中山大学附属...
  • 20篇安徽医科大学...
  • 18篇无锡市第二人...
  • 18篇深圳市红十字...
  • 17篇南方医科大学...
  • 13篇复旦大学
  • 11篇广州军区广州...
  • 8篇中国科学院研...
  • 7篇中国人民解放...
  • 6篇安徽医科大学

作者

  • 1,056篇李明
  • 131篇吴英松
  • 69篇董文其
  • 61篇杜新
  • 61篇朱传武
  • 59篇卓家才
  • 54篇汪明春
  • 48篇李英杰
  • 47篇徐伟文
  • 45篇钱峰
  • 43篇郝文波
  • 41篇王海燕
  • 40篇张琼丽
  • 39篇毕惠祥
  • 39篇吴正治
  • 36篇王萍
  • 31篇许林
  • 31篇王穗海
  • 30篇宁云山
  • 28篇卢国元

传媒

  • 64篇热带医学杂志
  • 26篇广东医学
  • 22篇第一军医大学...
  • 16篇中国中医药科...
  • 16篇细胞与分子免...
  • 15篇江苏医药
  • 13篇中国寄生虫病...
  • 13篇中国寄生虫学...
  • 13篇南方医科大学...
  • 12篇白血病.淋巴...
  • 11篇广东寄生虫学...
  • 10篇实用医学杂志
  • 10篇放射免疫学杂...
  • 10篇抗感染药学
  • 10篇分子诊断与治...
  • 9篇世界华人消化...
  • 9篇中国免疫学杂...
  • 9篇中华放射医学...
  • 9篇中华皮肤科杂...
  • 9篇深圳中西医结...

年份

  • 3篇2024
  • 14篇2023
  • 12篇2022
  • 10篇2021
  • 14篇2020
  • 22篇2019
  • 16篇2018
  • 26篇2017
  • 27篇2016
  • 25篇2015
  • 35篇2014
  • 37篇2013
  • 46篇2012
  • 85篇2011
  • 70篇2010
  • 76篇2009
  • 80篇2008
  • 70篇2007
  • 72篇2006
  • 68篇2005
1,06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SIRT3与慢性乙型肝炎肝细胞脂肪变性的关系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分析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合并肝细胞脂肪变性的病理学表现,探讨SIRT3与肝组织炎症反应及脂肪变性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CHB肝穿刺活检标本的病理学资料,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SIRT3在肝组织标本上的表达。结果:78例CHB肝细胞脂肪变性的发生率为33.33%,CHB的炎症程度与肝细胞脂肪变性的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HB合并脂肪变以肝细胞轻度脂肪变为主,脂肪变性的病理类型以大泡性脂肪变性多见。SIRT3在非脂肪变性的肝细胞主要定位在细胞质,在脂肪变性的肝细胞定位在脂滴周围的细胞质。本研究发现在非脂肪变性的CHB中,轻度CHB的SIRT3表达要高于中度及重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中度及重度组SIRT3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脂肪变性的CHB,SIRT3的表达与脂肪变性程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HB合并肝细胞脂肪变性并不少见,SIRT3在非脂变CHB肝细胞的表达随炎症程度轻度组要高于中度及重度组,而在CHB合并肝细胞脂肪变性组未发现其对脂变程度有何直接联系,但其能很好的勾勒出脂变的大小和形状对我们判断肝细胞脂变的分型有一定的帮助。
刘燕翔胥萍赵海峰杜明伟杜秀銮孙淑颖李明
关键词:脂肪变性慢性乙型肝炎免疫组织化学
一种用于检测疟原虫的胶体金快速免疫层析检测试纸及抗体和细胞株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检测疟原虫的胶体金快速免疫层析检测试纸及抗体和细胞株。本发明的检测试纸包括底板、样品垫、聚酯纤维素垫、硝酸纤维素膜和吸水垫,所述样品垫、聚酯纤维素垫、硝酸纤维素膜和吸水垫沿着底板的长度方向依次部分重叠...
郝文波李明吴英松徐伟文罗树红王萍廖小青
文献传递
人才类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初探
2022年
为了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我国颁发了一系列“放管服”政策,包干制就是其中一项重要举措。科研经费包干制的提出,大大增加了科研人员的经费自主权,大力破除不符合科研规律的经费管理规定,解决好“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更好激励科研人员潜心钻研。然而,如何规范管理,值得深入思考。
李娟李明
关键词:包干制
慢肝0号方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临床研究
2014年
目的观察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慢肝0号方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肝功能、血清肝纤维化指标的变化。方法治疗组27例患者服用自拟"慢肝0号方",剂量为1.5g/次,3次/d;对照组25例只给予常规护肝治疗。两组疗程均为52周。结果慢肝0号方可有效改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症状与体征;恢复肝功能,其效果与具明确保肝降酶作用的药物相同。慢肝0号方具有明显抗肝纤维化作用,治疗组治疗后血清透明质酸(HA)、层黏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Ⅳ-C)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两组比较有明显差异。结论慢肝0号方除有明确保肝作用外,还有一定的抗肝纤维化作用。
陈超李明徐世军石俊汤海林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的外周血干细胞悬液诱导培养树突状细胞的研究被引量:2
2004年
目的 研究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 CSF)动员的外周血干细胞 (PBSC)悬液中单核细胞和造血干/祖细胞分别诱导培养的树突状细胞 (DC)的特性 ,探讨临床应用PBSC悬液诱导DC的前景。方法 健康供者经G CSF动员后采集PBSC ,分两种方法诱导培养树突状细胞 :①贴壁细胞 (单核细胞 )经粒—单核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M CSF) +白细胞介素 4 (IL 4 )培养 2周 ,培养结束前 4 8、2 4h分别加入肿瘤坏死因子 (TNF α)、布雷菲德菌素 (brefeldinA ,BFA ) ;②非贴壁细胞 (含CD34+细胞 ) ,加入Flt3Ligand(FL) +干细胞因子 (SCF) +GM CSF +IL 4培养 1周 ,再按前一种方法继续培养 2周。培养结束后 ,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表型和胞质 (c)IL 10 +(PE标记 )、cIL 12 (P4 0 ) +(TC标记 )细胞。结果 新鲜标本含CD14 +细胞 ( 18 4± 8 6 ) % ,CD34+细胞 ( 0 9± 0 4 ) %。以PBSC悬液中的 2× 10 6单个核细胞为起始细胞 ,前一种培养方法获得 ( 1 6± 0 6 )× 10 5细胞 ,细胞表型 :CD11c+( 97 3± 5 2 ) % ,CD86 +( 88 2± 6 8) % ,CD83+( 5 9 6± 8 4 ) % ,HLA DR+( 96 5± 7 1) % ,CD1a+( 36 6±7 5 ) % ,cIL 12 (P4 0 ) +( 15 9± 5 1) % ,cIL 10 +( 1 2± 0 4 ) % ;后一种培养方法获得 ( 1 2± 0 4 )× 10 6细胞 。
史敦云汪明春李明张琼丽聂李平李玉珠许蕴卓家才
关键词:树突细胞单核细胞树突细胞单核细胞造血干细胞
乳酸左旋氧氟沙星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32例疗效观察
2001年
钱峰李明
关键词:药物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抗菌药
应用双色荧光原位杂交检测急性髓系白血病中inv(16)重排的研究被引量:4
2003年
目的 探讨双色荧光原位杂交 (dual- color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D- FISH)对检测急性髓系白血病 (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 )中 inv(16 ) (p13q2 2 )异常的价值。方法 采用平滑肌肌球蛋白的重链基因断裂点分开的两侧序列作为探针 ,分别以红、绿荧光素直接标记后对 11例形态学诊断为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伴异常嗜酸细胞 (acute myelomonocytic leukemia with abnormal marroweosinophils,M4 Eo)或形态学上无 M4 Eo特征但经逆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 (reverse transcriptase- polymerasechain reaction,RT- PCR)或单色 FISH证实有核心结合因子 -平滑肌肌球蛋白的重链基因融合基因的AML患者进行 D- FISH检测 ,并将其结果与细胞形态学、染色体核型分析、单色 FISH和 RT- PCR相联系或比较。结果  G带核型分析发现 4例 inv(16 ) (3例 M4 Eo和 1例 M2 a) ,其中 1例同时伴有 2 2三体(+2 2 ) ;其余未发现 inv(16 )的 7例中 ,5例为正常核型 (3例 M4 Eo,2例 M4 ) ,1例 (M2 a)有 5 p+和 +2 2异常 ,1例 (M4 Eo)有 t(9;2 2 )易位。 11例 D- FISH均为阳性 ,其平均阳性细胞检出率为 93.4 5 % (86 .6 %~98.7% )。其中 4例患者除 inv(16 )外还在部分细胞中发现 16 p13的微小缺失。D- FISH检测结果与 RT-
李明薛永权吴亚芳潘金兰姚利
关键词:急性髓系白血病双色荧光原位杂交16号染色体
腹膜透析患者腹主动脉钙化与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和可溶性Klotho的相关性被引量:7
2017年
目的:探讨持续非卧床腹膜透析(CAPD)患者腹主动脉钙化与血清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FGF-23)和可溶性Klotho(s KL)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147例CAPD患者临床资料,采用ELASA法检测血清FGF-23和s KL浓度。采用腰椎侧位片评估患者腹主动脉钙化情况,比较腹主动脉非钙化组和腹主动脉钙化组的各项临床指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患者发生腹主动脉钙化的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FGF-23和s KL预测腹主动脉钙化的敏感度及特异度。结果:147例CAPD患者腹主动脉钙化的发生率为37.41%,腹主动脉钙化与FGF-23水平、s KL水平、年龄、透析龄、碱性磷酸酶(ALP)、血磷水平、三酰甘油(TG)、超敏C反应蛋白(hs CRP)相关。将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s回归,FGF-23中位水平以上者(>2 770.36 pg/ml),其发生腹主动脉钙化的危险度是中位水平及以下者的6.50倍(OR 6.50,95%CI 1.41~29.88);年龄每增加1岁,危险度增加7%(OR 1.07,95%CI 1.03~1.11);血磷>1.75 mmol/L者,其发生腹主动脉钙化的危险度是血磷≤1.75 mmol/L者的3.49倍(OR 3.49,95%CI 1.09~11.14)。s KL>296.53 pg/ml者,其腹主动脉钙化的危险度是s KL≤296.53 pg/ml者的0.25倍(OR 0.25,95%CI 0.13~0.52)。FGF-23预测腹主动脉钙化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6(截点为2 045.14 pg/ml,其敏感度91.0%,特异度96.6%);s KL预测腹主动脉钙化的AUC为0.95(截点为434.78 pg/ml,其敏感度93.3%,特异度94.8%)。结论:CAPD患者腹主动脉钙化与FGF-23水平、s KL水平、年龄、透析龄、ALP、血磷水平、TG、hs CRP相关。血清FGF-23与s KL水平均有助于预测腹主动脉钙化,高FGF-23及低s KL的CAPD患者发生腹主动脉钙化的危险度高。
胡坤李明卢国元沈艳萍付玉玲周小飞乔青
关键词:腹膜透析腹主动脉钙化
时间分辨免疫荧光分析检测细胞角蛋白19片段抗原试剂的研制
2007年
1993年Stieber等首先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细胞角蛋白19片段抗原(CYFRA21—1),发现其对非小细胞肺癌有早期诊断价值,随后其作为一种肿瘤标志被用于肿瘤诊断、疗效评估、复发检测和判断预后。时间分辨免疫荧光分析(TRFIA)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强,无放射性污染,被誉为最有前途的免疫学诊断方法之一。
吴英松董志宁汤永平徐伟文李明
关键词:时间分辨免疫荧光分析细胞角蛋白19片段ELISA法检测免疫学诊断方法
双重实时荧光PCR检测在宫颈癌筛查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评价实时荧光PCR检测方法在宫颈癌筛查中的应用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利用实时荧光PCR技术对310例妇科疑似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患者进行高危型HPV检测,同时利用低密度基因芯片对310例样本进行HPV基因分型。结果在310例样本中,使用实时荧光PCR技术和低密度基因芯片方法分别检出HPV高危型145例(46.8%)和132例(42.6%),两种方法检测符合率为94.5%(293/310)。基因分型结果:感染率最高的为16型(25%),其次为52型(16%)、58型(15.2%)、56型(7.5%)和31型(7.5%)等。结论实时荧光PCR技术能有效地检测常见高危型HPV的感染,与细胞学检测方法相结合,对宫颈筛查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卢妙莲王方金王建兵李明
关键词:人乳头瘤病毒实时荧光PCR基因分型
共106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