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向玉琼

作品数:126 被引量:740H指数:14
供职机构: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经济管理社会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24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10篇政治法律
  • 13篇经济管理
  • 6篇社会学
  • 5篇文化科学
  • 3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哲学宗教

主题

  • 22篇公共政策
  • 17篇政府
  • 12篇民主
  • 6篇社会治理
  • 6篇主义
  • 5篇政治
  • 5篇官僚
  • 5篇风险社会
  • 4篇代议
  • 4篇代议制
  • 4篇地方政府
  • 4篇演进
  • 4篇正义
  • 4篇人工智能
  • 4篇协商
  • 3篇道德
  • 3篇行动者
  • 3篇行动主义
  • 3篇行政
  • 3篇知识

机构

  • 104篇南京农业大学
  • 43篇南京大学
  • 6篇武汉大学
  • 2篇对外经济贸易...
  • 2篇首都师范大学
  • 1篇暨南大学
  • 1篇江苏警官学院
  • 1篇江南大学
  • 1篇中国人民大学

作者

  • 126篇向玉琼
  • 23篇张康之
  • 2篇黄健荣
  • 2篇张旭霞
  • 1篇谢新水
  • 1篇孔繁斌
  • 1篇卢忠菊
  • 1篇李勤
  • 1篇马季
  • 1篇王显成
  • 1篇李晓月

传媒

  • 8篇行政论坛
  • 7篇江苏行政学院...
  • 5篇浙江学刊
  • 5篇长白学刊
  • 5篇学海
  • 5篇南京农业大学...
  • 4篇东南学术
  • 4篇理论与改革
  • 4篇探索
  • 4篇广东行政学院...
  • 3篇江苏社会科学
  • 3篇江海学刊
  • 3篇学习论坛
  • 3篇党政研究
  • 2篇新视野
  • 2篇天津行政学院...
  • 2篇理论探讨
  • 2篇学术界
  • 2篇浙江社会科学
  • 2篇苏州大学学报...

年份

  • 2篇2024
  • 9篇2023
  • 10篇2022
  • 4篇2021
  • 11篇2020
  • 9篇2019
  • 8篇2018
  • 8篇2017
  • 9篇2016
  • 10篇2015
  • 8篇2014
  • 5篇2013
  • 5篇2012
  • 4篇2011
  • 1篇2010
  • 3篇2009
  • 2篇2008
  • 8篇2007
  • 1篇2006
  • 3篇2005
12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公共物品的产权分析与供给模式选择被引量:25
2003年
本文从公共物品的特性出发 ,简要阐述了公共物品的特征必然导致“搭便车”和外部性的现象 ;第二部分本文对提供公共物品的不同产权机制进行了比较 ,具体论述了公共产权和私有产权、社团产权各自的优缺点 ;最后针对我国现状 ,提出了对于不同的公共物品应采取不同的供给路径 ,特别针对“准公共物品”的提供方式提出了几点看法。
向玉琼王显成
关键词:公共物品产权政府
论政策过程中的排斥及其消解:基于对代议制的反思
2016年
代议制是为了将人民主权观念付诸实施而设计出来的民主化体制,但是现代社会中的代议制却是依附于社会治理的中心—边缘结构的。精英们位于社会治理的中心,政策制定由精英来完成,大众则位于边缘,接受精英的管理。代议制在成为公众参与政策过程的通道的同时,也因为精英与公众所形成的不平等结构而将公众从政策过程中排斥出去,政策过程中的排斥由此生成。代议制所遵循的是代表的逻辑,即通过抽象的"人民"的概念来代替具有差异化的个体,而这不可避免地会导致政策过程中对差异的排斥。当社会逐步进入高度差异化的历史阶段时,高度差异化的个体无法被涵括到抽象的"人民"这一概念中,代议制出现了危机。个体纷纷在社会领域中开展行动,这将推动政策过程超越代议制的运行框架,并打破中心—边缘的社会治理结构,人们在"他者"意识和"在场"观念的前提下开展行动,这将带来政策过程中的合作而不是排斥。
向玉琼
关键词:代议制
我国转型期地方政策移植失灵的表现与成因分析被引量:6
2011年
政策移植失灵的表现包括"移非所需"、政策移植价值偏失、片面化政策移植、移植政策存在缺陷、外来政策难以"嵌入"等。"问题—方案"与"方案—需求"模式不是判断政策移植是否失灵的标准。鉴于政策移植是一个技术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政治过程,可将政策移植失灵的原因归结为政治与真理的冲突、利益表达失衡以及政策移植能力不足三个方面。
向玉琼
关键词: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政府治理
乡村多功能发展与治理:乡村振兴的一个理论视角被引量:7
2020年
20世纪后期,在现实危机与理论转型的双重推动下,西方发达国家在历经生产主义和后生产主义范式后,在农业多功能概念基础上提出乡村多功能概念和理论,乡村多功能理论成为西方国家乡村发展的新范式。OECD框架、政策实践与地理空间领域从不同视角对乡村多功能进行理解和阐释,最终形成了几点共识,即乡村价值具有丰富性、乡村主体具有多样性与乡村发展具有灵活性,并因此导向乡村治理的主体多元与合作行动。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可以从乡村多功能理论汲取有益的借鉴和启示:第一,乡村振兴应遵循经济价值、社会价值与生态价值的有机统一;第二,乡村振兴可以通过共建共治共享的方式实现多主体联动;第三,不同乡村可在多种发展方式中做出灵活选择。
向玉琼张健培
关键词:农业多功能乡村治理
技术理性—经验理性的背离与融合:决策模型的演进轨迹被引量:2
2022年
理性决策模型在很长时间都占据着政策过程理论的主导地位,直到20世纪60年代随着政策科学运动的失败,理性决策开始受到全方位的反思和修正。研究发现,后续决策模型沿着政治情境强化与个体行动选择两个方向来开展,最终在论证转向中汇聚成民主化的路径。这一演进历程体现为对技术理性的背离,同时在政策模型中加入了经验理性的因素,最终实现政策过程中技术理性与经验理性的融合。具体的决策模型出现了多元、差异并且混合交融的特征,这也体现出高度复杂性条件下决策过程的多层次、多面向与权变性。
向玉琼
关键词:民主
徘徊在科学与民主之间的政策分析
2015年
20世纪60年代起,基于严格科学的政策分析做出的美国政治决策呈现出屡屡失灵的状况,以致引发了对政策分析的全面反思,并指向了决策者的观念以及工具理性意识。这一反思直接导致了"专家治国"的合法性危机,提出了决策民主的要求,于是适应这种要求而在政策问题建构过程中引入了公民参与。但是,公民参与行动更多是在形式民主的逻辑中展开的,并没有触动背后的社会中心一边缘结构,以至于公民无法在政策问题建构过程中发挥实质性的影响。但是,公民参与运动毕竟是积极的,它对于走向合作治理进程有着积极的历史意义。在高度复杂性和高度不确定性条件下,政策问题建构方面的专家垄断权越来越多地受到质疑,政策问题建构权将在公民、政府、专家的互动中进行重新分配,这也预示着一个真正的政策问题建构民主时代的到来。
张康之向玉琼
关键词:公民参与实质民主
论高等教育发展中政府引导型职能的兴起
2017年
大学兴起于中世纪时期,大学的出现标志着高等教育的产生。在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中,政府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现代民族国家实现了以政府为中心的自上而下的社会治理体系,高等教育也是在政府的管理和主导下发展的。政府对大学所发挥的主要职能是控制和管理,这将高等教育的发展严格限定在政府规定的范围之内,高等教育的自主化和自由发展受到了限制。20世纪后半期以来,社会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以及社会需求差异性的增加,推动了高等教育发展多元化。与此同时,非政府组织逐步成长起来,成为社会治理中的一员,与政府一起在高等教育管理中发挥作用,并对自上而下的政府管理模式提出了挑战。随之,政府职能从管理和控制转向引导,多元主体合作治理的高等教育管理模式也由此生成。
向玉琼
关键词:高等教育政府职能
代议制形成中的政策问题建构权
2013年
在代议制生成的过程中,政策问题建构主体经历了与代议制框架相适应的重建过程。但是,代议制使政策问题建构出现了双重分化:第一,代议制赖以建立的代表与被代表关系造成了政策建构主体的分化,虽然公民还是政策问题建构权的拥有者,但是,当公民转化为被代表者的时候,实际上是把政策问题建构权委托给了他们所选举的代表了。第二,代表从选民那里获取的政策问题建构权在进入议会的时候,是以提案权的形式出现的,表现出了与立法权的不同,从而在政策问题建构中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权力。由于政策问题建构中出现了这两重分化,引发了政策问题建构权的异化,也同时开始走向与启蒙时期民主理想背离的方向。
张康之向玉琼
关键词:民主代议制
双层学习交互:地方数字政务服务创新过程与生成机理——基于N市经验的分析
2023年
在自主创新授权下,内生性的政策学习与主动作为是推进地方数字政务服务创新的关键因素。通过构建双层学习分析框架,对N市政务服务数字化转型进行过程追踪,研究发现,这一过程中存在两种政策学习机制,其实质是政策议题驱动理念认知性学习、目标共识引致工具调适性学习、行为纠偏强化理念认知性学习的循环运作过程,推动N市数字政务服务持续创新。进一步研究发现,双层学习打破了执行政策中的僵化逻辑,其围绕“数字化”思维与数字政务服务创新这一目标,以串联协同的形式进行动态交互,旨在为数字政务服务创新提供目标上的指引与工具上的支撑。双层学习交互超越了单一学习机制的局限性,是对中国特色政策学习理论与实践的有益补充。
向玉琼冯钰婷
关键词:学习交互
生成式人工智能与政策失灵:规避工具还是隐蔽诱因?
2023年
ChatGPT的出现意味着生成式人工智能阶段的到来,对政策过程产生一定的影响。ChatGPT可以提高政策信息的完整度、扩大政策系统与技术之间的友好接口、更大程度代替人类决策并提高效率、推动政策系统升级并提高政策系统与环境之间的适应性。基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预设功能,人们对其寄予厚望,认为人工智能将有助于政策优化,甚至成为政策失灵的规避工具。但现实中,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政策过程中的应用并不一定带来政策优化的结果,相反,也可能正因为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应用而诱发更为复杂的政策失灵。原因在于:人工智能隐蔽的算法偏见会带来偏狭的政策信息,对信息生成与传播的隐蔽控制会带来政策观点的极化,决策过程对机器的依赖会加剧政策系统的封闭性,社会监控系统隐形带来政策目标的自反等。人工智能并不一定保证政策目标的达成,反而可能成为政策失灵的推动力量。由于决策责任体系的复杂化,人工智能的影响难以确定,具体表现为:人工智能中技术“黑箱”的存在模糊了对生成式人工智能责任判定的标准;决策系统复杂化导致责任主体不明确;人类与机器之间的避责策略致使决策责任被稀释;追责路径特殊化带来责任链条的断裂等。生成式人工智能因为技术上的特殊性,会对政策过程产生复杂而又隐蔽的影响,因此既不能将人工智能视为普通的技术工具而采用传统的监管思路,也要认识到人工智能与人类自主意识之间的差异而做出差别化对待。具体来说,要基于对人类主体地位的明确认识开展人机合作,加强对人工智能的监管,使其服务于人类社会以实现公共价值,规避政策失灵的发生。
向玉琼
关键词:人工智能
共13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